首页 理论教育 镜头的表现

镜头的表现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镜头的表现镜头的表现既有技术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具体到镜头的表现,镜头技术上的表现是指镜头的景别区分和拍摄技巧。“拉镜头”的作用:1.表达一种关系。“摇镜头”的作用:1.使视觉空间完整统一。由于摇镜头的起幅与落幅之间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往往可以在起幅制造悬念,在落幅表现结果,如此进行,既创造了叙述的节奏也形成了观众在鉴赏中的心理起伏。

第二节 镜头的表现

镜头的表现既有技术上的,也有内容上的。技术上的表现是创作者可视、可听,甚至可触的,相对比较直观,也容易把握。这部分内容在很多时候是可以被量化的,比如镜头的构图、光圈数值、镜头焦距等数据对镜头的构成有直接影响。也许是基于此,电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与电视观念的变换都有某种直接关系。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电视表达,离开了技术支撑,电视节目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电视技术本身对电视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电视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的变化。那么作为编辑从技术上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镜头感,一个编辑理论上可以不去熟悉摄像机的操作,但必须熟悉摄像机拍摄镜头的表现,尤其是对镜头拍摄和镜头表现要有准确的判断力。换句话说,编辑可以不知道拍摄某个镜头技术上如何实现,但必须清楚镜头拍摄出来的效果。其次是对镜头表意和编辑手法的熟悉,这种熟悉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编导必须熟练编辑机的基本操作,才有可能完成节目的编辑,现在随着非线性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似乎对编辑的技术要求也随之有所降低,但对镜头处理能力的要求却没有降低。相反,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编辑需要掌握的技术能力也许可以降低,但对镜头表现、理解能力应该说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到镜头的表现,镜头技术上的表现是指镜头的景别区分和拍摄技巧。所谓“景别”是指画面所拍摄实际面积的大小,表现面积大的称之为全景,反之则称之为特写,但在镜头的两极之间是一个无极变化的过程,每个数据的变化都可以构成不同的景别,只不过这种构图是否可以被拍摄者或编辑者接受。

一般意义上,景别可以被划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全景指的是: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现人物全身特征的镜头。主要用于表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景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体的运动等。如果是物体,则主要关注画面中所容纳的物体外形整体,比如一辆汽车。

中景指的是:以人的身高来确定,画面下边框在膝盖上下。擅长表现人物之间的谈话和感情交流,人物之间的对话常以中景来穿插组接。中景可以将被拍摄者的手部动作清晰地表现出来。

近景指的是:画面构图下边缘在胸部以上的构图。下边框在第一个扣子和第三个扣子之间。

近景常用于人物对话分切,观众产生的距离感明显靠近。对人物的衣着、打扮和容貌都可以分辨得十分清楚。近景是将人物或被拍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此时,人物的眼睛成为被拍摄的形象元素。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拍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此时背景的作用已经不再明显。

特写指的是:以人的头部为表现对象。其重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面部或肢体的细微的情形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写往往会被赋予一些含义,用来描写被拍摄物体的细部。比较注重“质”的表现,比如被拍摄物体的质感等。

除此之外,镜头在技术上还有一种呈现的方式,一个镜头如果是静止的,那么可以只从景别上理解,但如果一个镜头里带有运动时,就不只存在景别的差异,还存在运动方式的差异,而这种运动方式的差异,又会直接地呈现在编辑面前,直至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那么在镜头里都有哪些变化呢?常用的有推、拉、摇、移、跟、甩等镜头的运动方式。

“推镜头”指的是:画面的构图由大范围景别向小范围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方法。其基础是变焦镜头的诞生。这类镜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也是观众视点逐渐向较小的范围集中的过程。

推镜头有如下两种作用:

1.突出主体、重点的作用。其创作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让观众从全景众多的人物或物中,将主体、重点毋庸置疑地凸现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推镜头也能够模拟人的视觉注意程度。

2.强化人物情绪。反过来从观众的角度讲,推镜头有一种观众对被拍摄主体的关心或关注在里面,所以有一种对主体越来越关心的程度。快推能表现出兴奋、急切、惊讶、激动和有力等情绪,而慢推则往往表现出低沉、压抑、怀疑、肃穆和无力等情绪。

“拉镜头”指的是:与推镜头正好相反,是画面的构图由小范围景别向大范围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方法,观众的关注视野范围越来越大。

“拉镜头”的作用:

1.表达一种关系。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建立局部与全部的关系,典型细节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建立一种纵深的两个表现主体间的位置关系,形成新的叙事动力关系。

2.有一种“结束”的意味,起到一种准备转场的作用(尤其是慢拉)。

3.带有主观色彩的一种表意作用,比如表现受众与被拍摄主体的一种心理上的远离,带有创作者的一种抒情色彩;另外也可以代表观众的一种视线的扩展。

“摇镜头”指的是:摄影机的机位、景别保持不变,改变摄像机拍摄的轴线方向以及上下左右方向所获得的镜头。还有在电视节目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拍摄方式“甩”,应该说它不是一种拍摄技巧,但其手法其实是一种快摇,使镜头的摇达到相当的速度,这里重要的是甩动的方向。所以从镜头表意来说,甩很多时候不具有意义,但它是一种组接技巧,与淡入淡出同类。与甩类似的还有“虚镜头”:就是变动镜头的焦点,使得镜头的拍摄对象从实到虚,当然拍摄中也有从虚到实的拍摄方式。

“摇镜头”的作用:

1.使视觉空间完整统一。一是可以扩大镜头的表现视野,比如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地点,给观众一个完整、全面的空间感;二是可以随着被拍摄主体的移动而总是使其处于最佳拍摄位置,既交代了主体又有了连续、完整的空间感;三是可以使狭小的空间获得创作的自由,比如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中,无法和被拍摄主体拉开距离的情况下,可以将大空间化为一系列的小空间,再在时间的流程中展示空间。基于此,有时也是一种叙事的要求。摇镜头可以建立起一种关系。比如视线关系,与分切镜头相比,具有更真实的效果。

2.建立一种叙事关系,比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对比关系、隐喻关系。

3.制造悬念。由于摇镜头的起幅与落幅之间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往往可以在起幅制造悬念,在落幅表现结果,如此进行,既创造了叙述的节奏也形成了观众在鉴赏中的心理起伏。其一为“正悬念”,在起幅画面交代一种行为或现象,让观众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然后慢慢摇出答案。其二为“逆悬念”,起幅和过程中制造一种悬念,把观众的思路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结果却出乎意料。

“移镜头”指的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像机的机位发生改变。还有“跟”、“转”等都是移的一种。移镜头可以分为:横移;纵深移;曲线移等,如果与升降运动结合就成为三维空间的复合移动了。

“移镜头”的作用:

1.具有动感。由于摄影机在拍摄的过程中位置发生移动,所以使得观众的视点也在跟随摄影机发生移动,使得镜头的动感与其他的几种拍摄技巧比较起来更强烈,因此这类镜头大量使用在一些纪实类的节目中。

2.从动感的细节中获得整体感、全局观。

3.由于移动镜头没有了空间位置的束缚,所以可以获得比较强烈的真实感,往往与被拍摄主体的视线融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纪录片等纪实手法经常使用的一种镜头。

从以上技术分析中不难看出,虽然拍摄技巧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运动方式都是由“拍摄者”控制的,因此其运动带有拍摄者主观意图。如何将拍摄者的主观意图很好地融入镜头运动甚至是叙事中,而不至于让观众觉得镜头的运动是拍摄者强加的,或与所拍摄内容无关,只是拍摄者或创作者在表达自己个人的观点甚至是拍摄技术、技巧的炫耀。这种运动就失去了镜头运动本身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意义,这就需要创作者对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内容做很好的把握。遗憾的是,推、拉、摇、移、甩等拍摄方式经常会在一些电视节目中随意使用,而且这种随意到了某种自由和无所顾忌的地步,最终感觉到的是拍摄技巧的滥用。

在非剧情类节目的拍摄中,除了对拍摄技巧的过分依赖外,还会出现由于对所使用设备功能的不了解或不熟悉造成对拍摄镜头的伤害或损失,这就是三脚架的使用。由于拍摄者的某种忽视或不当使用,而对设备性能的不了解和创作观念的局限,因此给节目带来了创作质量的损失,所以在这里有必要重新认识推、拉、摇、移、跟、甩等拍摄技巧的作用和功能。与此紧密联系的,不得不提到“三脚架”的作用,因为在镜头的拍摄中,所有推、拉、摇、移、甩等拍摄技巧的使用往往都需要三脚架来辅助完成。

三脚架是影视拍摄中用来支撑摄影机或摄像机的辅助设备,能够做360度灵活的运动,结构也有复杂和简单之分,具备让镜头产生运动的流畅感和稳定感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三脚架如今已经变得日益轻巧、方便。日常拍摄中,三脚架是最基本的配置,也是达到稳、准、匀的最基本技术保障要求之一,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因为没有意识到或为了图一时的方便,有些时候拍摄者放弃了三脚架的使用,由此带来了画面质量的下降。

电视编辑应该如何理解景别和拍摄技巧的概念呢?景别是否仅仅是面积大小的区别以及其所带来的单个镜头里表现内容多少的差异呢?如果一个编辑这样来理解的话显然就有些简单化了,这种理解只是把景别和拍摄技巧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没有从创作的角度去理解,或者说景别和拍摄技巧仅仅只理解为电视表意的物质呈现方式,而没有从创作或表达的角度去理解,因为景别和拍摄技巧虽然都是镜头的物质呈现形式,但从表达意义上来说,这种呈现的核心还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切分,因为电视的内容最终都需要在具体的时空里被呈现出来。如果编辑能够从时空的意义上去理解镜头的景别和拍摄技巧,无疑脱离了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来看待景别和拍摄技巧,从思考层面上提升了一步。

挑选镜头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要达到技术的基本要求。从技术角度考虑,包括画面构图的基本要求,拍摄的技术基本要求都是必须要做到的。在一些电视节目拍摄中,由于技术要求不高,甚至有些连基本的技术要求都达不到,使得信息传递效果受到影响。拍摄中的稳、准、匀虽说是影视镜头拍摄的基本要求,但要达到这一点却并不是每一个电视创作者在每一个电视节目中都能够做到的。很多时候,一次拍摄的稳、准、匀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要始终如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合格的电视编辑,需要做到每一个镜头的稳、准、匀,需要将这种思考和理解作为一种创作心态,贯穿到每一个镜头的拍摄和编辑中,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创作者对摄影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电视创作观念的理解和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

从电视创作观念上思考清楚技术与风格的关系,精致与粗糙的关系,将有助于创作者处理好技术与创作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技术主要指拍摄和编辑过程中镜头的技术处理手段。其中包括前期拍摄过程中镜头的构图、曝光、运动等是否准确,后期编辑过程中编辑点是否准确,镜头组接是否有跳跃感,声音是否流畅,音乐的选择及组接比例是否妥当等技术处理手段。与其他媒体相比较,电视媒体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就单个节目来说,技术上的处理应该是目前所有媒体里比较复杂的。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使得技术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对节目的质量产生影响,或者说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技术掌握水平直接关系到节目质量。

风格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出的重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体现在电视作品中,包括创作者对镜头的摄影风格、编辑风格,甚至音乐的风格等,这些构成了一个节目的整体风格。为了达到创作者个人的风格要求,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在技术上故意使画面颗粒变粗,也成为一种表现方式,也能够成为一种风格。

精致简单地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镜头的编辑首先要求镜头的拍摄技术是精准的,如果没有这个基准点,就无所谓精致了,或者简单地说,原材料本身有瑕疵是很难制作出精品的。从拍摄来说,构图不规则、运动不均匀、曝光不精准,这样的镜头任何编辑都无法制作成高质量的节目;除了前期镜头拍摄的到位之外,后期编辑时编辑点是否准确,镜头运动是否流畅,镜头与镜头之间是否有顿挫感,直接决定了节目的精致程度,达到基本的技术要求是产生电视欣赏愉悦的基础。

粗糙是指质料不精细、不光滑。在这里指节目制作过程中前期拍摄的镜头不到位或者画面质量不达标,视觉上画面质量比较粗糙,后期编辑中镜头组接、声音组接不准确,视觉缺少流畅感,声音不连续,所以最终体现在节目中是粗糙的感觉。

节目创作中到底如何来处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从技术角度来讲,电视节目创作应该只有一种选择——精致,精致才可能产生流畅感;但从风格角度来讲,则既可以是精致的,也可以是粗糙的,因为此时的粗糙不是指拍摄和制作的粗糙,而是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可以将镜头处理成老胶片的样子以体现时代感,也可以将镜头处理得颗粒很粗以表达某种意境,还可以将镜头速度故意降格或升格等以表达某种情绪。所以像大型纪录片《故宫》的镜头无论从拍摄还是编辑上都体现出的是精致感。一般的节目并不能因为它没有《故宫》这类节目影响大、制作周期长就可以降低技术上的要求。无论短片还是栏目日播节目,都没有理由去降低其技术标准,电视节目的制作工艺水平应该是一致的,风格考虑也是一致的。从技术制作水平看,目前很多国外的电视机构在这些方面的要求要高于国内的电视制作机构,尤其是非剧情类节目的拍摄、编辑,两者之间的技术差异、编辑差异、观念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节目表达上的差异更是如此。所以无论作为摄影人员还是作为编辑人员,对镜头的技术要求是没有例外的,这是一个普遍要求或基本要求。在没有特殊需要或特殊表达的前提下,镜头在技术上的精致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费眼神去看那些摇摇晃晃甚至不清楚、曝光不准确的东西。镜头挑选首选应该是那些拍摄技术精致、视觉美感强的镜头。虽说要求并不是很多,也并不是一个摄影人员和编导的最高境界,但难就难在能够一直以这种心态去创作,或者说把这样的技术要求作为一种常态,并将其表现在节目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