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视采访的界定
电视采访与其之前的媒介采访具有共通性。在理解电视采访的定义之前,我们先简明扼要地勾画出历史上对新闻采访的界定。
一、新闻采访的界定及内涵发展
艾丰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4]。这个定义纳入了采访活动的三个要点:谁,为了什么,做什么。三者结合,缺一不可。刘海贵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带有特殊性质的调查研究活动[5]。林如鹏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了报道新闻而进行的各种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功[6]。
任何定义都不能做到完全概括一件事物,但是我们可以从众多定义中抓住采访的本质特点,理解采访的主客体、目的、方式和特点。
从以上定义分析,新闻采访的主体是新闻记者。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客体是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方式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素材采集活动。
在采访定义之外,需要我们深究的是,采访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新闻采访是一种选择,新闻报道是一种提炼
采访是记者作为把关人而对事件最前沿所做的选择活动。记者的采访工作其实就是一个对事件、对被访者、对事实角度的选择活动。因此,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作为把关人的新闻记者需要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实,选择什么样的切入角度。能否从被访者洋洋洒洒的回答中提取二十秒钟时长的几句话作为同期声引语?能否从众多的素材中提炼出一分半钟的消息?这需要记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何选择事件才能反映当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与本质发展?如何选择被访者才能给事件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表述、更全面而丰富的视角和更多样性的解读方式?如何从一般事实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选择什么样的切入角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抓到事件的本质与特点,才能体现出你与其他把关人不一样的体验与解释。每个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活动都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基于你的采访经验,基于你对事件本质高屋建瓴的把握以及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体察。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所言,“大部分情况下是你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你让谁的事实占据足够的分量?”[7]应当说,选择是衡量一个记者新闻敏感度、新闻判断力的标尺。当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要选择什么样的事实,选择什么样的人来解读,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形式。
选择意味着舍弃。选择了一个新闻事实、一个新闻细节,意味着舍弃了另外一些事实、舍弃了另外一些视角。对于初涉采访的同学来说,最容易忽略的、最难把握的环节就是选择。往往我们说一个学生的采访作业大而无当,是指这篇报道没有主题,只是对事件的概述。因此,从采访开始训练自己的选择能力,勇于选择也勇于舍弃,这样的选择过程就是采访提高的过程。选择是采访的难点,而采访的魅力也蕴含其中,不是吗?
2.采访报道的对象是事件本身吗?
答案为“是”和“不是”。谓之是,是因为采访报道是通过对事件的报道采传播信息。但采访报道并不局限于事件本身,采访报道重点是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事件本身是采访报道的由头。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格瑞利(Gree1ey Ky1e)认为,新闻报道不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包括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对人的影响、对社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8]。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才会有全国新闻、国际新闻中的本地视角,本地新闻中的全国、国际视角。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新闻与受众的接近性。
3.事实的采访与事实的解读融为一体。
许多传播学者指出,社会与传媒的发展使新闻进入了解读时代。过去,我们判断新闻媒体的重要标尺是其独家新闻的抓取能力。应当说,这个标准现在仍然适用。但是随着信息传播工具的普及,随着各级政府与社会机构信息发布的程序化、标准化,新闻媒体对事实的独家获得、独家占有越来越困难。各个媒体机构获得的信息几乎相同,而且信息越来越成为标准化的“罐头信息”。这个时候,对新闻事实的独家判断、对信息的独家整合和独家解读便成为传媒竞争的核心。从这个意义来考量,我们认为采访本身就应该包含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背景、不同观点与解读的摄取与整合这一工作环节。通过独家角度、独家背景资料、独家观点来体现媒体的新闻竞争能力。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经济报道中。现在的经济报道强调,每一个数字都要有背景、有数字解读。比如美国CNBC财经频道的财经节目,采用多视频的方式,使不同资料、不同专家的解读都成为对现在屏幕上出现的数字的一种深入解释。
另外,各个电视媒体读报节目的兴起,实际上也是巧用资源为事件提供更多角度的解读,比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就是通过两岸三地、新加坡乃至许多国际媒体视角去分析同一个事件的。
4.采访体现了新闻的历史观
记者——journa1ist——从其词根和组词而言,是“为现实做日志的人”。有人说,今日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也有人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次草稿。还有人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记者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他以人类社会活动为主要工作对象。由于记者肩负着记录今天的历史使命,他的采访活动才得以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又由于采访活动发挥着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记者的社会地位才无可争辩地坐上无冕之王的席位。
从新闻发展历史来看,海明威(Emert Mi11er Hemingway)对西班牙内战的报道,威廉·夏伊勒(Wi11iam L.Shirer)对二战德国的报道,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对西班牙內战、中国抗日战争、二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及第一次印支战争的摄影报道等等都成为今天的历史正案和注脚;中国清末民初著名记者黄远生的“远生通讯”,邵飘萍的通讯和专电,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都是中国新闻界的杰作,而且对于我们现在了解当时的历史都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艾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至今都是研究红军在陕北根据地期间历史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从电视报道来说,西方电视媒体的肯尼迪遇刺案、“9.11”直播报道、海湾战争报道、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国电视媒体的1997年的香港回归报道、1999年的澳门回归报道、2008年的雪灾报道、“5·12”汶川大地震报道、北京奥运会直播报道等等,都是用直观影像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记者见证着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细节丰富、直观形象的历史坐标。除重大历史事件之外,新闻记者还记录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社会发展的众生相,从而以多样化的视角去留存普通人的生活历史。
作为一名记者,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新闻应有历史观。
二、电视采访的界定及具体内涵
相对于以往媒介的采访,电视采访是运用画面与声音选择事实的活动。其本质特点没有变,只是选择的手段、媒介技术发生了变化。因此,根据以上对电视采访的认识,我们对电视采访做一个简单明了的界定。
电视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形式,其定义可概括为:电视记者综合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由于其运用的技术手段的特点,具体说来,电视采访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是建立在电视媒介技术特性基础之上的,主要有:
(1)拍摄:电视记者使用摄像机摄录声画一体的现场形象;
(2)出镜采访报道;记者出镜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
(3)画外采访:记者围绕事件所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非形象素材的采集等。
从以上的界定,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体现电视采访特点的主体活动主要是聚焦在第一和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来看,基于摄像机与采访话筒,电视记者把现场信息转换成可视可听的信息符号,传达给观众,这是电视采访最基本、最有效的信息表达与传递方式,也是电视采访的核心工作方式。从第二部分来看,记者的出镜采访报道实际上是围绕着拍摄而展开的工作环节,是通过人性化的交流过程引导、激发、传递事件信息。由此,对电视采访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应当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体会电视采访与其他媒介的采访在方式、方法上的区别,从而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介工具的特点。在第三部分,电视采访对资料的收集体现出了其与其他媒介采访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相对的。因为电视采访的文字、资料的收集与选取仍然具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建立在形象叙事的基础上,即记者的素材收集都要围绕如何以视听媒介形象来传达信息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围绕这一核心点,记者在挖掘背景、人物关系、选取影像素材等方面的工作中才会更好地发挥电视媒介的特点。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与其他媒介采访比较而言,电视采访自身的工作特点和具体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