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动力机制
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吸引人?如何才能持续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不让他换频道?如何给节目一个持续的动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是一种流动的状态,要不断往前推进,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因此,节目同样也存在着有吸引力的开头、丰满的发展、推向极端的高潮以及响亮的结尾这样的基本的叙述方式。这就涉及到节目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为节目设置动力
如同汽车、飞机一样,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点燃一个推动其叙事前行的发动机。如何设置这个动力?总的说来,这个动力可以是一个探索的问题、一个待解的矛盾,或者是一个戏剧化的冲突。
1.呈现问题
作为记者来说在采访中应该具有问题意识、求知意识。在节目中以一个问题开始,记者带领观众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展开采访,结构节目。下面请看这样一些节目的问题设置:
主持人:最近有观众反映,长安街某小区的东边靠北边的马路边,那怎么了?说那是出租汽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着百十来米远就能闻见味儿。附近的居民意见很大。
北京电视台《第7日》新闻报道“露天公厕”
节目导视:曾经,我们为电影中的这样一幕而赞叹,今天,我们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舞者所震撼。她是一位执着的舞者,有着令人心碎的坎坷经历。告别不堪回首的往事,她又将迎来怎样的新生?轮椅上的舞者为你讲述一个女孩心灵蜕变的人生。
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轮椅上的舞者”
节目导视:一双高跟鞋的踩踏导致一只小猫的死亡,她是谁?一次空前的网络通缉把她从茫茫人海中搜出,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场关乎心灵的调查,一次关于人性的讨论。谁了解她?以及她背后的她?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对所有人的内心拷问。《新闻调查》独家专访虐猫事件当事人。
主持人:两个月前,当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在网络上以图片和视频出现的时候,引起了数万网民强烈的义愤和声讨。因为受害的是一只猫,目前没有任何法律可以援以保护。所以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在网络上展开了空前的寻找。在六天时间中,他们从茫茫人海里锁定了踩猫者、光碟的拍摄人和被怀疑的幕后策划者。但是,两个月过去了,这三位当事人始终没有在媒体上公开路面过。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所有的猜测远没有停止。四月初,我们前往虐猫事件的发生地并且见到了三位当事者,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接近虐猫事件的真相。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主持人:医生看病讲求的是对症治疗,对商业贿赂这个顽症也需要找准病根,那么商业贿赂的病根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人突破道德底线见利忘义?为什么有人能够逃避监管,行贿受贿?为什么不法厂商不惜血本疯狂行贿?接下来呢,让我们像解剖病理标本一样解剖两起案例,从中或许能够探寻到顽症久治难愈的病根。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病根何在——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二)”
这些案例都是以问题意识带领观众去展示事件、揭示事件背后的新闻。采访是记者代表观众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记者带领观众去探究问题的过程。同时,当记者以这种问题意识去结构节目的时候,记者就是以一种求知、探究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展示问题。节目就会呈现出一种逐渐发展和延伸的状态,观众才会被问题牵扯进去关注报道的深入。过去的报道中,记者往往作为一个全知者、先知者去做采访报道,这种先知先觉的状态极易陷入先入为主的窠臼中,使节目平淡无趣,缺乏往前发展的动力。(关于采访中的问题意识我们将在第八章“调查性采访”中做进一步探讨)。
2.结构矛盾和冲突推动事件发展
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可以构成推动节目的动力。赫利尔德认为,“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性……强调冲突的紧迫性”,“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观众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
这个矛盾和冲突可以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也可以是集团和集团之间的,还可以是个人的内心矛盾。
在这里,美国迪斯尼1941年的卖座动画片《小飞象》(Dumbo)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小象丹波出生在马戏团里,一生下来他就与众不同,他有一只大耳朵,一双蓝眼睛。为此,丹波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面对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内心的矛盾,丹波开始了想法设法让自己的耳朵变小的历程。丹波唯一的朋友——老鼠蒂莫西(Timothy)鼓励丹波,把自己的耳朵想象成飞翔的翅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丹波掉进了盛着香槟酒的水桶,被灌得酩酊大醉,但他却意外地发现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飞翔。丹波一夜之间成为众人喜爱的小飞象。影片最后,丹波没有把自己的耳朵变小,但他却把自己的内心变大,他释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他与社会的矛盾。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励志影片,其矛盾结构简洁集中,贯穿始终。
有人说,“新闻是最好的戏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利用事件戏剧性的矛盾与冲突形成节目的动力。比如,《再说长江》“告别家园”中矗立在山上的一个“135”米的水位牌——这是促使村民搬迁、远走他乡的重要标志,也是村民面临抉择的主要冲突点;《共同关注》栏目“轮椅上的舞者”中陈思的内心冲突;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丢了三连冠,伊辛巴耶娃在柏林留下三个“叉”》中独孤求败终有败的俄罗斯撑杆名将伊辛巴耶娃(Ye1ena Isinbayeva)自我挑战中的冲突;《新闻调查》与《焦点访谈》节目中许多利益集团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冲突……这些节目或栏目都是以遍识矛盾与冲突形成节目的动力的。
二、巧设节目开端和结尾
文章写作中有“虎头、猪肚、豹尾”之说,电视节目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理,形成通篇的节奏感。
1.开篇勾住观众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篇难在它必须引导观众进入节目中。好的开头让观众注目观看,乏味的开头让观众换频道。
节目在开始环节就应该有激励因素,使观众产生兴趣。美国的阿尔·汤姆金斯谈到节目在开始应该回答观众这样的问题:那又怎样?我为什么要看这条报道?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也提到了电影故事开端的激励事件。的确,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节目开端就要像一个导火索,要点燃观众观看这条新闻报道的热情。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
是谁导演这场戏,在这孤单角色里,对白总是自言自语,对手都是回忆,看不出什么结局……
《独角戏》
想走出你控制的领域,却走进你安排的战局,我没有坚强的防备,也没有后路可以退……
《棋子》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我是一只小小鸟》
当她横刀夺爱的时候你忘了所有的誓言,她扬起爱情胜利的旗帜你要我选择继续爱你的方式
《太委屈》
我从春天走来,你在秋天说要分开
《为爱痴狂》
夜已深,还有什么人,让你这样醒着数伤痕
《伤痕》
想想这些歌词的开头,它们有什么共通的特点?场景。作者在一开始就为听众设置了一个个场景,设置了一个个紧张的冲突因素。听众会一下子被带入这样的场景中,去体会歌中离愁别绪和欲说还休的滋味。流行歌曲是面向商业市场的,它要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抓住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其开头设置必然先声夺人、出手不凡,把观众迅速地带入它的情景中。
在好莱坞的故事片中,激励事件的设置尤为重要。主人公因为某种因素被迫卷入到一场冲突中,他的平衡生活被打破,于是他走上了恢复平衡的道路。比如,《白夜逃亡》(White Night)中的开端,巴希里科夫(Nika1ai Rochenko)——一个逃亡到美国的苏联芭蕾舞者在去日本演出途中因飞机事故不得不迫降苏联,他的生活被迫改变,他不得不再次走上了白夜逃亡之路;《亡命天涯》(The Fugitive)中的开端,医生金保(Dr.Richard Kimb1e)的妻子被杀,金保成为重大嫌疑犯,他被迫走上为自己洗清罪名的逃亡之路;《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adewption)开端,银行家安迪(Andy Dufresne)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被判终身监禁,他从此走上重寻自由的逃亡之路;《阿甘正传》(Forrest Gamp)中的开端,天生弱智的阿甘被人欺辱,从此走上自我发现的道路,等等……。好莱坞的编剧们从一开始就把主人公置于一个被迫打破平衡的情势之下,以其命运的突转抓住观众。
在电视报道中,这样的叙述开端同样重要。新闻的新也在于原有事物的状态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矛盾,作为记者应该抓住这种变化,充分利用它来结构节目开头。
以吸引人的导语开头,比如,在《在千钧一发时刻……》中,其导语为:
今天凌晨,巴州市巴中区遭受了三十年罕见的暴雨袭击,一名少年被洪水围困在山丘上,生命危在旦夕,一场扣人心弦的抢救行动迅速展开。
《新闻30分》“世界首场口技音乐会在伦敦上演”中,其导语为:
观众朋友,提到口技这种传统的技艺,大家都不陌生,但把众多的口技表演者组织起来,举办一场音乐会您一定还没见过,那最近英国伦敦的国际口技大会就为大家奉献了世界上第一场口技音乐会。不用带任何乐器,表演者嘴一张就开始了。
以有特点的现场开头,比如《河北辛集郭西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开篇即以爆炸现场的烟雾和同期声把观众带入到现场情境中。
2.结尾有力
节目结尾要简短有力,同时给观众以思考和余想,使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还能细细琢磨。比如《北京市二环路竣工》的结尾“我们跑了一圈,只要了29分钟”,节目戛然而止,但是给观众一个思考,节目中说原来跑一圈要1小时40分钟,现在只要29分钟,在两个数字的比较中,观众理解到具体而实在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土地变绿的秘密”报道当地政府为了应付“用地检查”而采取作假行为,节目用一个当地农民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的话来结尾,“那个假山不同于这个假山,两个字嘛,一个假、一个假是不同的”,接着是记者的苦笑声。结尾含义深刻,韵味十足、引人深思。
三、不断有新的东西呈现
“不断有新的东西给观众,要不断地往桌上放香蕉、苹果、梨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32]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中不能是简单的重复信息,也不能是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画面堆砌。节目应该有新的发展去满足观众的好奇。当你在后期剪辑的时候,要想到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段落都是对推动叙事有用的,它们或者深化故事、或者推动事件发展、或者不断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与精神,否则,这些镜头和段落就可以被舍弃。有的报道,看似镜头量和信息量很大,实质上是在不断地重复。
比如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藏寨姐妹》[33],选材独特,影片选取了雅玛泰和雍中夏这对藏族姐妹的生活片段,姐姐雅玛泰虽身患残疾仍然非常乐观坚韧地劳作、生活,妹妹雍中夏的丈夫去世后,她坚强地照顾着姐姐和孩子。片子中坎坷的人物命运以及与此对应的人物坚强的精神、毅力,使片子抓住了一个生动、积极的好题材。但是片子的问题是,叙事上没有推进和发展。片子从一开始就不断展现失去双手的雅玛泰用脚洗脸、烧火做饭、拿馒头、采摘花椒的镜头。如果说,观众一开始还对雅玛泰的劳作、生活场景有好奇感的话,那么在影片发展到中部的时候,这些场面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叙事在原地踏步不前观众无法再看到这家人有新的东西呈现出来。在雅玛泰相对孤立、安静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外来因素的碰撞形成叙事的动力。影片为了形成客观冷静的记录风格,而使被摄主人公处于一个抽离生活的状态。因此,影片发展到中段10分钟左右的时候,观众就会失去观赏的好奇心和兴趣。其实,该片完全可以通过记者与人物之间自然的采访与交流去激发动力,从而为我们展示一个更加自然、生动并且不断发展推进的生活场景。
本章小结:
本章着重讲授了结构电视新闻节目的思路与方法,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应该带着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这样一个明确的思路去采集素材,结构报道。这样的采访报道思路也向我们传达了如何切入现实和具体的实例,如何用真实的故事、普通的视角去表达抽象的概念和宏观的背景、政策的方法。从这一点说,西方的新闻记者特别善于从具体事例着手去体察世事,这也是一个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的方式。中国电视媒体在发展中也逐渐开始熟悉这样的报道技巧和方式,应当说这对中国电视报道如何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如何在对外宣传中以观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信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思考题:
1.结构电视新闻报道的思路是什么?
2.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做到从具体的事件着手,从微观着手来报道宏观形势或政策?
3.如何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
4.对中心人物的判断有什么标准和方式?
5.电视节目的动力机制有哪些因素?
本章扩展阅读材料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 2006年版。
〔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注释】
[1]以上节目分别为: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奖短消息类一等奖、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奖长消息类一等奖(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上海东方卫视)、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黑龙江电视台)、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四川巴中电视台)、200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短消息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
[2]孙芊芊:《试论宏观政策新闻报道的操作理念与实践》,《当代电视》,2007年第4期。
[3]王伟:《镜头里的“第四势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页。
[4]〔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5]张卫华:《〈60分钟〉:一帮老家伙整出的王牌节目》,《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7657。2004年12月7日。
[6]林天宏、施雨晨:《冰点周刊:Discovery,探索观众内心》,资料来源:http://www.ping1un.org/renwen/cu1ture/200612/20268.shtm1。
[7]陈刚:《解密Discovery——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8]吴丰军:《本土化、故事化、娱乐化——美国三大电视网的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的特色》,《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6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版,第1426页。
[10]周健、王培铎:《论悬念的焦点》,《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1]参见王阳:《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思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12]李兴国、余跃:《在悬念中叙事—论电视节目中的悬念意识》,《现代传播》,2003年第5期。
[13]李兴国、余跃:《在悬念中叙事—论电视节目中的悬念意识》,《现代传播》,2003年第5期。
[14]同上。
[15]同上。
[16]叶凤英:《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17]周炯:《用好方法讲好故事——管窥美国CBS(60分钟)节目的成功之道》,《今传媒》,2005年第3期。
[18]孙玉胜著:《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19]〔美〕威廉·大卫·斯隆等编:《普利策新闻奖最佳作品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20]〔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21]《新闻调查》栏目组编著:《“调查”十年——一个电视栏目的生存记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9页。
[22]〔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23]包军昊、张晓明编著:《相聚新闻会客厅》,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24]参见余光中,《猛虎和蔷薇》,1952年10月。
[25]根据《杨澜谈生活:打动人的并非成功本身》,中国新闻网,http://press.gapp.gov.cn/news/wen.php? aid=15701 & va1=news,2007年03月27日,以及相关会议资料整理而成。
[26]A1 Tompkins,Write for the Ear,shoot for the eye,Aim for the heart-A guide of TV producers and reporters,Bonus Book,2004,p35.
[27]包军昊、张晓明编著:《相聚新闻会客厅》,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28]〔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9]包军昊、张晓明编著:《相聚新闻会客厅》,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30]〔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31]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2004年1月5日播出。
[32]根据2003年美国CBS《60分钟》制作人斯蒂芬·谢帕德(Steve Shepard)在中国传媒大学指导的工作室(workshop)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33]该片获得第九届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入围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