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高潮的震撼力
当冲突经历了一个个悬念而终于推向高潮的时候,也是观众心理期待的高潮,那是一种审美过程中最痛快,也是最欢悦的时刻,是观众爱的释放或恨得心疼的时候,因而高潮总是激动人心的。
那么,什么是高潮?高潮是剧情发展到最紧张时突变或逆转的时刻,是主题思想表现得最突出、最鲜明的地方,也是人物性格揭示得最淋漓尽致、最深刻的时候。记得我的剧作《权与法》在1979年排练的时候,第四幕是高潮处,正面人物罗放与负面人物曹达最后摊牌对决的时刻到来了,导演跟我说:“小邢,这里是高潮,好比是音乐中的‘华彩乐章’,又好比是宴席中最后端上来的大菜、主菜,北京人讲话,这道菜必须是非常过瘾的能‘挡呛’的呀!现在还不够过瘾,你把台词再改改,把心里想说的、人物该说的,全都充满激情地冲出来!词儿不怕多,多了我在排练时再删。”我听了他的话又改写了台词,结果在演出时,每每到此高潮处观众掌声不断,还时不时喊出叫好声。
我们不妨再引述著名戏剧理论家们对高潮的种种说法。贝克认为:“高潮不论用动作、对话、手势或思想表现出来,它总是在观众中产生全剧的最强烈感情。……仅仅是动作不一定产生高潮,单纯的化装舞会、热闹的游行或漂亮的人像展览永远不能代替高潮。高潮是在观众中引起紧张性和带有情感而达到的最高点。”劳逊说:“高潮这个术语是用来专指动作最后的和最强烈的阶段……它并不在于喊叫、开枪或暴跳如雷。高潮不意味着最喧闹的一刻,而是最富于意义的一刻。”韦尔特认为:“高潮是给观众造成最深的印象,也是得到观众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看来,有时紧张热闹的场面只能产生剧场性效果,而不能产生真正的戏剧性高潮。
高潮一般包含着逻辑高潮和情感高潮,也有广义高潮和狭义高潮之分。逻辑高潮事实上是事件高潮,是全剧情节的转折点(突变或逆转),但往往进入逻辑高潮时,情感高潮有时与它同步,有时却并不同步,在前在后的情形都有。同步的比如《雷雨》,事件高潮是自杀的和触电死亡的事引发了鲁妈等人的巨大震惊、打击与悲痛。情感高潮在前的像《美丽人生》,父亲为了保护儿子和妻子让法西斯发现后被处死了,主人公悲剧的命运当然对观众情感上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而儿子迎来了游戏的奖品——真的坦克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则作为事件高潮是在后的。事件高潮在前的像《廊桥遗梦》,男女主人公本来已收拾好行李准备私奔了,但却逆转没有,情感高潮则在之后的小镇雨中,男主人公开车停住,不断按响喇叭,女主人公坐在丈夫身旁手抓着车门车把,内心的情感矛盾与冲击是多么的巨大啊!
广义上说的高潮,是指凡在剧作中出现冲突、紧张激烈的场面都可以称为小高潮,电影故事中一般会有两三处这种高潮,戏剧中往往每幕或每场都会有一处高潮,而电视连续剧则每一集都要有一个高潮。如果是十分钟左右的戏剧小品或电视小品,当然只有一个高潮了。如果是20~30分钟的电视短剧或45分钟的单本剧,一般都会有一两个突变或逆转而形成高潮。如果是90~120分钟的电影故事片,一般都需要三个小高潮。而狭义高潮是单指全剧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总高潮。前面所讲的逻辑高潮和情感高潮的关系指的就是这种狭义高潮。
最后,我们务必要记住的是,高潮不一定是处在最富于行动性、最紧张热闹的场面。最主要的是要表现内在心理、感情、精神、思想上的冲击,以达到真正的紧张与震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