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媒介素养作文素材

提高媒介素养作文素材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说明的是,本文对我国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之现状与问题的考察主要以央视为对象。当前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央视为例尽管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目前尚未真正起步,但不同领域还是存在一些非自觉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电视便是这样的领域之一。以央视为例,一些客观上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和因子的节目、栏目并不少。

我国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路——以中央电视台为考察对象

樊亚平  郭 静

如果从1997年我国引入首篇系统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算起的话,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探讨在我国已有10年多历史了。对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推动和指导实践,而综观10多年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情况,却始终给人一种“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感觉[1]。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体不明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尽管世界各国在此问题上各有差异、多元多样[2],然而,媒体、学校和社会组织却是公认的三大主体。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除学校之外,媒体主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任务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很必要的;而由于电视相对于其他媒体具有诸多特点和优势,因此,更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和实施者。

那么,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者有何可能、必要和优势?当前我国电视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如何?未来应采取何种思路?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需说明的是,本文对我国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之现状与问题的考察主要以央视为对象。

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优势

媒体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之一,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媒体,自然也不例外。那么,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优势何在呢?

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可能性主要在于电视的社会公共属性和其与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关联性。电视具有社会公共属性,是社会之公器,理应承担公益性社会事务,而媒介素养教育无论从哪个层面看都具有社会公益之性质。从电视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联性看,电视媒体的形态、特性、节目、栏目、运作方式、从业者特点及其素质等知识是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些知识天生就同电视媒体的自身存在和日常运作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电视媒体的存在本身和其所有的传播行为原本就在发挥着媒介素养教育之功能,电视媒体实乃“媒介素养教育的实体样本”,其自身行为实为“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科书’”[3]。这种高度的关联性再加上电视的社会公益性质附加的社会责任感,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就显然是可能的了。

从必要性和意义来说,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不仅有助于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利国利民之事业,而且对提升电视媒体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社会公信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电视作为最主要的一种媒介,具有其他社会力量和组织所不具备的特性和天生优势,诸如渗透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等;而且,现今人们早已离不开电视,电视也早已“无处不在,而且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视能够利用自身的天生优势主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之任务,必然能够大大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同时也能以此显示出其作为社会公器应具备的内在品性和影响力。

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就是必然的了。那么,与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在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任务方面有哪些具体优势呢?概括来说,电视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多传播符号、视听兼备、声像并茂和受众接受的低障碍等媒介特性。

从传播符号和媒介特性看,电视媒体的“传播符号是一种多符号,这些符号主要包括画面、声音、屏幕文字等三种”——这些传播符号造就了电视声像并茂,视听兼备,集再现性、现场性、表情性、心理性、概括性等于一体的媒介特性;同时,由于“这三种符号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5],因此使得电视与其他媒介相比,其综合性的传播功效显然要大得多,至少目前为止尚是如此。另外,电视多样化的传播符号也使其受众面最为广阔,因为它不受技术和文化水平限制,受众接受基本无障碍或低障碍。电视的这些特性使电视若能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必然会使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生动、活泼、直观且富有吸引力;尤为重要的是,受众接受的无障碍会使媒介素养教育真正变成全民性的社会教育运动。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电视在城市的普及率已达100%,发达地区农村的普及水平也已和城市大体相当;即使是欠发达地区,由于近年国家投入的加大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离全面普及也已为时不远。而且,就电视受众的绝对数量来说,目前全国电视受众人数已超过12亿,即将逼近极限[6]。如此高的电视普及率和受众绝对数量使得电视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后的潜在教育效果将是最大的,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当前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央视为例

尽管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目前尚未真正起步,但不同领域还是存在一些非自觉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电视便是这样的领域之一。以央视为例,一些客观上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和因子的节目、栏目并不少。通过对这些节目、栏目的粗略扫描,基本上可以描绘出我国电视媒体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考察

对于央视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和因子的节目或栏目,笔者曾进行过长期的观察和统计。虽然这种观察和统计是非系统的,有时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但所观察到的节目应该能够基本涵盖央视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或因子的各种节目形式。

1.“主持人大赛”与《挑战主持人》

央视举办的“主持人大赛”和《挑战主持人》栏目均为以主持人选拔为内容的选秀节目。虽然前者以选拔主持人为主功能,后者以娱乐为主功能,但它们都不像一般选秀节目那样充满了噱头和作秀,而是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性。在这类节目中,一方面选手以其实际表现向受众展示了电视主持人的工作内容、流程、方法和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让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视节目的生成机理和方式;另一方面,主持人和点评嘉宾对每一位选手的表现的精辟点评对提高受众对电视节目主持人及其工作的鉴赏力与评判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另外,现场观众通过按键器的参与和电视观众通过热线及短信的参与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受众的媒介参与意识和能力。而对媒体的某类工作的了解、评判和参与均属媒介素养之范畴。当然,像这类对提高受众关于主持人工作方面的媒介素养具有明显作用的节目除了“主持人大赛”和《挑战主持人》外,还有一些阶段性的或散布在其他电视栏目中的相关节目,如“谁来主持2008年奥运”的主题选拔节目和《绝对挑战》中的一期关于深圳广电集团招聘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节目等。

2.《军情连连看》

《军情连连看》原是央视《军事天地》推出的一个长假特别节目,2006年7月,改版升级为固定栏目在七套每周播出。由一名节目主持人和一名军事专家型主持人联合主持,必要时还会邀请一两名军事发烧友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它以新闻为起点,以新闻事件中相关的军事知识为核心,利用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的片断,来讲述与新闻相关的军事知识。《军情连连看》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专家型主持人往往会结合实际,对影视片断中的细节进行真与假、对与错的判断,深入分析影视作品中某些情节的现实可能性,对其中的虚构情节和艺术夸张等进行指认。如,主持人会明确指出某一情节“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的”或“这与现实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等。这种对电影情节的辨析有助于受众区分电影表现的内容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对人们区分“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有很大帮助。而区分“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是媒介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

3.《佳片有约》与拍摄花絮

《佳片有约》是1998年9月在央视六套开播的一档电影欣赏节目,每周一期,分三个板块:《佳片导视》、《佳片剧场》和《佳片漫谈》。其中,《佳片导视》是对当天要播放的电影的介绍,包括影片导演、主角、创作历程、创作特点、影片梗概、主要看点等;《佳片导视》之后正式播放影片,即《佳片剧场》;影片播放完毕后的《佳片漫谈》中,主持人和嘉宾会以谈话方式对影片的内容、结构、创作手法、演员的表演、导演的意图、影片的主题及出彩之处进行深度分析。这样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对提高受众的电影鉴赏水平、丰富受众的电影知识、提升其电影素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电影素养是媒介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升公众电影素养方面,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在影片结束后播出一些影片制作过程中的花絮,这些花絮往往较为直观地展现了演职人员真实的创作过程和拍摄某些特殊镜头的方法等,如央视六套曾播出的《宝贝计划》就附有不长的拍摄花絮。这种拍摄花絮对受众了解电影的制作过程,消除对电影这种媒介产品的神秘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4.《对低俗说“不”》与《为孩子奉献什么》

《对低俗说“不”》是央视三套《文化访谈录》栏目于2005年7月21日播出的一期节目。在这期节目中,主持人马东与演员王刚、电视评论员冯平结合大量实例对内地和港台娱乐节目内容存在的低俗化现象和个别娱乐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低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和明确的批评,同时呼吁受众自觉抵制这种低俗,对低俗说“不”。《为孩子奉献什么——媒体与未成年人成长》是央视少儿频道《动感特区》栏目在2005年5月播出的一个专题片。该片通过荧屏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信息社会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问题,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数据和对多名国内外传媒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的访问,提出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媒体应为未成年人奉献什么的问题。这两期节目都是通过权威专家和学者直接告知的方式警示受众:传媒有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故应注意主动防范。应该说,比起前几种节目形式,这种直接警示性的节目对提高受众的媒介批评意识和素养是最有效的。

5.《对话》、《开心辞典》等受众参与性节目

参与媒体的生产活动被视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被认为是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途径。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媒体的“生产”活动,有助于感悟媒体信息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体会媒介提供信息、服务生产生活的优点以及消磨时光、麻痹人思想的缺点。另外,“只要受众亲自参与和发短信,对该类节目、栏目的性质、功能自然会有一定的认识”。[7]无论是感悟媒介信息、媒体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还是认识某类电视节目的性质或功能等,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内容。以此视角看,央视《对话》、《开心辞典》、《幸运52》、《梦想中国》、《新闻袋袋裤》等含有受众广泛参与性的节目都可以说具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性质或因子。

除以上节目类型外,央视曾做过的邀请某记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或介绍某个新闻采写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及采制经过等类节目,在一定意义上也发挥着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受众了解新闻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由于央视在我国电视媒体中的地位和代表性,从上述对央视蕴含有媒介素养教育性质或因子的栏目、节目及其内容的扫描,我们显然可以对我国整个电视在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现状及问题作出概括和总结。

(1)“传者无心”的非自觉状态:虽然如上所述,蕴含媒介素养教育性质、因子或具有媒介素养教育功效的电视节目在央视已存在一些,但这些节目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胚芽和因素却大都是客观显现出来的,而非节目创制者自觉追求和努力的结果;与此相应,其所产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功效也是“无意”中产生的,是非自觉的。如《军情连连看》,该节目原本是一档军事节目,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均在于使受众更多更好地了解军事知识,其中对影视片段和细节的辨析只是为了吸引受众关注军事知识;《挑战主持人》也首先是一档娱乐节目,并非是为了让受众了解媒体主持人及其工作而开办的。也就是说,这些节目所包含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与功效都是一种“传者无心、受者无意”式的非自觉教育及结果。

(2)“零打碎敲”式的非系统的教育内容:与非自觉状态这一特点相对应,当前央视所实施的媒介素养教育之内容也大多是“零打碎敲”式的,体现出明显的零散、孤立、浅白和不系统等特点。总结上述节目之内容,可以发现其涉及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不外乎主持人业务技能与工作、影视知识与鉴赏能力、媒体低俗之风的防范、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不同以及公众媒介参与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一方面,这些内容与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及目标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即使就某一具体方面的内容来看,同样存在不全面和不系统的问题。

(3)节目生产与安排的随机性与偶发性:从前面的节目考察可以看出,那些被我们认为对受众具有媒介素养教育成分和功效的节目,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只是某个栏目中的一期或几期节目,另有一些则是某期节目中的一两个板块。如《军情连连看》并不是每期都具有前面所说的媒介素养教育因子,2006年“五一”期间的“战争与足球系列”和世界杯期间的“世界杯特别节目”的关注点就更偏向于足球,通过足球比赛的片断来讲述战争与足球、战场与球场的相似之处,跟媒介并无多大关系,更不要说媒介素养教育了;《佳片有约》中具有媒介素养教育功效的其实也只有影片播放前后的两个板块,作为此栏目主体板块的《佳片剧场》其实是该栏目所在频道播放的一场电影而已;《对低俗说“不”》和《为孩子奉献什么——媒体与未成年人成长》也都仅仅是各自所属栏目中的一期节目。由此可以看出,被本文确认为具有媒介素养教育因子的不少节目,在其节目生产体系中实际上属于一种非常随意的、带有偶然性与随机性的“偶发”产品,也就是说,这些节目并不具备稳定性、连续性和周期性生产的可能。

电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和想法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教育活动,电视以其所具有的其他社会力量与组织无可比拟的优势理应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主体。然而,根据上面的考察与分析可知,当前我国电视在此方面虽然说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基本上是非自觉性的、“零打碎敲”式的,故而也是远远不够的。今后,应如何改变电视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非自觉状态,积极、主动且有效地推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呢?

(1)对电视从业者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知识等的培训: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引入我国至今,主要局限在新闻教育和研究者的圈子里,其他社会领域包括媒体实践领域对此问题及其概念、理论基本上是没有意识的。这也正是前述的相关电视节目大都处于非自觉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改变这种非自觉状态,首先必须对电视从业者进行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知识的培训,以使他们一方面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形式的存在,另一方面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社会、对受众以及对媒体自身的重要意义。另外,也使他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目标、实施主体、实施方法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日常传播工作中自觉地、有意识地灌注和融汇媒介素养教育成分,改变目前的非自觉状态。这种培训可以采用邀请相关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

(2)积极宣传媒介素养教育之概念,有效推介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如果媒介素养教育一直局限在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狭小圈子中,公众对此没有意识,要想使其产生应有的社会功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面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之概念,并适当介绍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就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这正是电视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最能大显身手之处。普及概念的最好方法是制作、播出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公益广告。这种公益广告应易懂易记、雅俗共赏、短小精悍,且应主要诉诸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推广。通过这样的公益广告,力求把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基本概念引入公众视野。推介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可以采用在一个连续时间段内制作播出专题片的方式。在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在受众心目中留下印象的条件下,一部好的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专题片自然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最终引起较大关注。当然,由于这种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推介主要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因此避免过于学术化是其中最紧要的:一方面应力求形式的活泼多样,另一方面要注重内容的普及性,以让公众大体知晓媒介素养教育内涵、意义为要。

(3)利用现有栏目或开办专门栏目,自觉传播媒介知识,着力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普及概念、推介理论对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为全社会所关注进而获得蓬勃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终极目标是公众媒介素养的实实在在的提高。而这需要切切实实的媒介知识的全面而深入的传播。电视作为媒介素养教育实施主体的最终任务和核心工作也正在于此。在介绍和传播媒介知识、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方面,电视一方面应利用自己的现有栏目——根据现有栏目的定位与特点,寻找其与媒介知识普及工作的关联之处,在此基础上制作出既不违背该栏目定位又蕴含有媒介知识普及之内容与功效的节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开办关于媒介知识的普及和媒介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专门性栏目,向受众直接介绍现代社会公众生活所必需的媒介知识,巧妙传授参与和使用媒介及其产品的方法、策略。在此方面,不妨借鉴近年来风行的《百家讲坛》的成功模式,开办关于公众媒介知识与应对策略等的电视讲坛——在高度媒介化的当今社会里,以公众必须具备的媒介知识和应对策略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讲坛必定会对许多受众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主张电视媒体应尽快改变过去的非自觉状态,积极、主动且有效地承担媒介素养教育之任务,并不是希望电视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部责任。因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最终必须依靠媒体、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乃至每个家庭的通力合作,单靠媒体的力量是难以真正收到全面而切实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

陈明欣:《提高受众的信息素养——电视媒介应有之责》,《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6期。

樊亚平:《论电视深度报道优势》,《当代传播》,2005年第6期。

樊亚平:《避免媒介素养的泛化》,《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

樊亚平:《试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3期。

李琨:《媒介素质教育与中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5期。

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年1月16日。

郑保章、柴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体及方式》,《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

臧海群:《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央视国际网站,http://www.cctv.com.

复旦大学媒介素养研究小组网,http://www.medialiteracy.org.cn/index.asp.

中国电视节目预定网,http://tv.orinno.com/regist.asp.

(作者工作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1]樊亚平:《试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3期。

[2]阳化冰:《媒介素养教育及其作用》,《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

[3]郑保章、柴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体及方式》,《新闻记者》,2005年第6期。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年1月16日。

[5]樊亚平:《论电视的深度报道优势》,《当代传播》,2005年6期。

[6]陈明欣:《提高受众的信息素养——电视媒介应有之责》,《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6期。

[7]南长森:《论成人媒介素养教育》,《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