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历史,展望未来

追寻历史,展望未来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追寻历史,展望未来图8-1 《长江日报》2007年10月2日第2版“特别报道”《国庆值班人的故事》图8-2 新华网“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专题报道时间的一维性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都是由过去到现在至将来的。这一类的策划以国庆日、建党日、解放日等为多。这一点值得在改进国庆报道中加以借鉴。除此,还可以以版面设计和编排突出国庆报道。

一、追寻历史,展望未来

img8

图8-1 《长江日报》2007年10月2日第2版“特别报道”《国庆值班人的故事》

img9

图8-2 新华网“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专题报道

时间的一维性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都是由过去到现在至将来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策划特定日的报道,就是遵循时间运动的轨迹,来反映一个过程、描述一种现象、揭示一个规律、讲清一个道理。这种报道,让人们从历史的回顾中,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坚定信念,鼓舞士气,找到自己奋斗的目标。这一类的策划以国庆日、建党日、解放日等为多。

(一)国庆节报道

国庆报道是全国所有的新闻传媒年年都要做、年年都争取出新的报道,了解和总结其间的情况和经验,对于我们搞好以后的国庆报道和其他方面的报道都是大有好处的。《新闻出版报》曾发文对近20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三家中央报纸的国庆报道进行过回顾与梳理,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以供参考:

1.让枯燥的数字活起来

数字是国庆报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件,因为它最能充分而客观地反映共和国的进步。而数字的运用又是新闻报道中的“痼疾”,因为数字是枯燥的,新闻报道则要求鲜活、生动。在国庆报道中处理大量的数据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都注意运用编辑手段,让数字在版面上活起来、美起来,达到“化枯燥为神奇”的效果。

2004年10月2日,正值建国55周年大庆期间,《人民日报》在这天的第5版——“国民经济”中配发了一篇长篇报道:《钢铁强国梦今圆》,以时间为轴,用数字报道了我国现代工业的基石——钢铁工业的成就,使读者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繁琐的数字,而是系统、全面的祖国巨变的成就。

2005年国庆,《经济日报》对统计数字的处理则注意归类整理。10月1日,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让百姓过个舒心“黄金周”——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党员坚守岗位满足“黄金周”出行需求》的报道,从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四个方面来报道黄金周期间随着旅客人数的猛涨,交通部门相应的应对措施。由于报道的内容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尽管用到了不少的统计数据,但却不显得沉闷﹑枯燥。

2006年10月1日,《光明日报》在第2版刊发了一条极贴近民生,但却能反映出祖国几十年来巨变的文章——《谭老师的“恩格尔系数”账本》,从一个普通居民的账本的开销记载着手,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除去文字外,还配发了文章主人公谭老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袁钢明的照片,使得版面更加的活泼生动,并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由于账本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工具,因此账本上小小的数字能让人理性地感受到祖国的进步。

近20年的国庆报道中,不少报纸在报道数字事实方面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新经验、新办法,但是,如何报道好数字仍然是搞好国庆报道的一个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也许是弄清楚哪些数字该报道,哪些数字可以不报道。专业统计数据与传媒受众的要求毕竟不是一致的,所以,国庆报道如果能抓住那些受众可以感知的数字,充分运用编辑手段进行形象化的宣传,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2.选择受众看得见的事实

建设成就宣传形成近20年来国庆报道中的一个特色。纵观20年的国庆报道,各报的建设成就宣传在反映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硬”内容上做了许多文章,在制度建设、观念更新、生活习惯的变化这样一些“软”内容上略显不足,整个报道多少有些“软”“硬”不均、重“硬”轻“软”的倾向,但也有一些成功经验。2005年《人民日报》在报道国庆56周年的系列报道中,曾经刊发过这样一篇文章:《新疆变“小”了(咱们新疆好地方)》,就是从与居民生活切身相关的出行这方面入手的,通过客观描述新疆出游时间的缩短,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新疆的交通事业乃至人们生活各个方面水平的提高。

从“硬”成就中报出了“软”内容,使读者既看到了建设成就的巨大,也感受到生活所发生的变化。这一点值得在改进国庆报道中加以借鉴。

3.以独特视角折射祖国巨变

与报道宏观成绩、宣传建设成就互为补充,表达个人感受在国庆报道中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祖国前进的微观变化。举办个人征文是近20年国庆报道表达个人感受的一个“常项”。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在近20年国庆报道中都举办过个人征文。这些征文往往是从个人(或亲人、家庭)的角度入手,从微观的侧面反映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一般都具有可亲、可信、贴近性强的特点。

《北京青年报》向来以重视新闻策划而著名,除了平时的大量策划以外,国庆更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他们从8月1日起就开始在“天天副刊”专版中开辟了“口述史实”栏目,专门刊登大型系列报道“我的长征——寻访健在老红军”,以连续报道的形式让读者重温了人类历史上那无法抹去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报道采取的是图配文的形式。如9月6日的《王金武军号嘹亮的年代》,9月13日的《赵玉香这个岁月生与死》,10月7日的《杜义德战将冲出祁连山》,10月15日的《罗青山总理嘱托系半生》,等等。要寻访到这些为数不多的、尚健在的老红军不是件易事,而且要做到每天一篇,是需要花一番工夫的。

除此,还可以以版面设计和编排突出国庆报道。《重庆晚报》2006年10月1日的报道也别具特色,不仅在头版刊登了开篇图片与寄语,还在其右边将国庆看病、国庆出游等本应放在其他版面上的消息用三栏合并竖排刊登,除了导读和一个头条外,整版全部为国庆消息,此外还设置了“黄金周”专版,突出了对国庆节的重视。报道的内容涉及百姓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更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转变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就能让报道出新意。以《长江日报》2007年10月2日的国庆报道为例,当日第2版的“特别报道”记录的是《国庆值班人的故事》(见图8-1)。一般只有在“五一”劳动节时,才会有通篇通版的关于工人工作的报道,但《长江日报》的记者却记录了不同单位值班人在国庆节晚上的工作情况,这样的报道更凸显了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同时也反映出,不仅仅是那些值班人员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还有我们的记者、编辑以及出版印刷等相关人员同样也是在这样的时间正努力地工作着。这样的一组报道,就使它在国庆报道中脱颖而出,给人新鲜感、可读性和人情味。

(二)城市解放日纪念报道

人的生日、国家的生日都有值得庆祝的意义。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也有它的生日,除了古老城市的建城日外,选择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的解放日也是有意义的,于是就有了城市解放日报道策划这一课题。这是一种特殊的报道策划,但是各座城市的报纸都会遇到,所以这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新闻策划。

2004年4月23日,是南京解放日的55周年纪念,《南京日报》在这天的报纸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今天,我们纪念南京解放55周年》的报道,虽然这天的报纸没有像1999年4月23日庆祝城市解放50周年那样隆重的报道,但这篇报道的记者还是走访了南京市纪念渡江战役胜利的三家场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第二天,作为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委机关报的《解放日报》诞生了。55年后,《解放日报》把上海的解放和报纸的创刊两件大事合在一起进行纪念,当天的头版头条是《本报隆重纪念创刊55周年》,所配发的图片是“市民在参观上海解放55周年图片展”。相应的报道包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烈庆祝上海解放55周年》和《是纪念,更是起航——纪念〈解放日报〉创刊55周年大会侧记》,当天的报纸把这两件大事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颇具启发意义。

用报纸的版面数与纪念日的年数相吻合,是近些年来不少报纸的一种策划方式。进行此类报道,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报纸的费用问题。出版这样的纪念专刊,报纸需要大量加张,而报价又不变,报社需要从全局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是否允许。一般来说都是靠多拉广告来解决的。这里又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地的广告总量有多少,加张所需要的补贴能否通过征集广告来解决。二是有多少广告客户愿意在这个时刻做广告。广告的流量与时间季节是有关系的。有的城市解放日或报庆日是在广告的旺季,此刻多加几张广告就比较容易,否则就比较困难。这是策划的领导人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只求一时的痛快,而自己的经济受损,这样的策划还是不搞为好。

二是广告版面在整个专刊中的位置问题。加张出版需要广告支撑,而广告多了就会冲淡宣传效果,给人以滥竽充数之感,吃力不讨好;广告少了,经济上又吃不消。不少报纸在反映城市巨变时拿出10多个版面给各地区,既反映了当地的发展,又有了经济的补贴,一举两得,是值得借鉴的。

三是内容的安排和版式的设计。纪念专刊的内容一般来说都是很多的,不论是一百年还是五十年二十年,需要回忆、需要展望的东西都是很多的。按照历史、现实和将来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问题是这三者的比例该各占多少需要研究。一般来说,如果采访中发掘的历史珍闻较多,不妨多用些版面反映那些能够引起老年人回忆、给青年人新奇的文字和图片;对于现实是不能轻视的,问题在于要用新的视角、新的表现方式给人以新的感觉;展望未来是美好的,在此要把宏图规划用图表、数字和照片等具象的东西反映出来,要有理念,要有诗意,要有美感。

四是正常报道与纪念专刊的关系。新闻是时时刻刻发生的,它不能因为出专刊而停止。报纸不同于杂志,不能让读者有了专刊而失去知道当日新闻的遗憾。有的报纸拿出16个版面来反映纪念活动和当日新闻,这样处理较好。对于面向全国的大报来说,还要内外有别,在版面内容的安排上动脑筋。纪念专版在本市出版50个版,而在外地仍然出16个版。对于外地读者来说,在16个版面中已经看到了纪念专刊中的精华,对于本地读者来说又详细了解了本市的情况,而且便于发行,经济上也划算。

(三)建党纪念日报道

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纪念日。这一重大主题无疑是当年新闻宣传的重头戏之一。打开“七一”前后的报纸,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独家策划、独特的编排、别具一格的版面扑面而来,这些精彩纷呈的亮点,让读者喜闻乐见。

1.纵览辉煌党史,写活革命英杰——连续报道大气磅礴,令人回味无穷

在建党85周年宣传报道中,许多媒体都不约而同的把读者的目光引向八十五年辉煌的党史。新华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专题报道中,开辟了不同的版面,如资料版、评论版、图片版和影音版,并设有“各地纪念”、“红色记忆”、“权威评论”、“网友之声”等专栏,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辉煌足迹,史料与新闻相称,历史与现实并重(见图8-2)。

2.着眼普通党员,表露群众深情——专题策划贴近百姓,亲切生动

2006年7月1日,北京广播电台推出了“纪念建党85周年特别活动——我为你感动,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大型评比活动。此活动选取的对象是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上优秀的共产党员,最终74岁的老共产党员马广明以其在社区做义工的感人事迹被评为“感动之星”。通过马广明本人的口述使人们认识了一位在社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的优秀共产党员。栏目从群众身边的基层党员入手,用普通群众的视角来观察、审视、评价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拉近了党员与普通群众的关系。

3.寻访报道——纪念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南方日报》在建党85周年整体报道中推出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很有特点、很有创意。《南方日报》把系列报道的主题定在“人”上,这些“人”既可以是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也可以是老红军的后代,还可以是长征的目击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本色。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第一,“人”这个主题带有浓浓的人文关怀主义色彩;第二,这些老红军、老党员参加革命时间早,解放后担任较高职务,德高望重,具有信息传播的典型性;第三,系列报道的老红军大多已经去世,文章落脚于他们的后代,给人以事业继承、精神永驻的激励作用。文章把报道重点放在了老红军和他们亲属的交往上,特别是解放后,通过将军与其亲属的关系反映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对今天在任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另外这个系列报道的标题做得很好,醒目之余同时又新奇、引人入胜,报道的内容朴实、厚重、深邃,将主旋律融于人们常见的亲情之中,耐人寻味。整个报道持续一个多月,有创新意识,图、文和资料相配合,增强了阅读效果,是寻访报道的代表之作。[2]

4.激情歌颂党,尽显独家特色——版面设计庄重热烈,超然脱俗

在建党八十五周年宣传中,新闻报道内容策划的匠心独运,与形式上的创新策划——版面设计的突出处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七一”期间的报纸光彩夺目。《光明日报》在“七一纪念特刊”的头版上,采用了胡锦涛总书记与各族青年在一起的大幅横构图新闻照片,通栏半版。翻过来,二三版打通,用18张大幅图片“话说”《党史上的“七一”》。整个版面设计简洁明快,打破常规,气势恢宏。同样精彩的还有当天的《中国教育报》第1版,编者把报头放在了下方,在标题下面是一幅竖构彩色新闻图片,画面上是中华女子学院合唱团的同学在八达岭长城下参加“唱支山歌给党听”演唱会的情景。整个色彩和构图绚烂而热烈,让人热血沸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