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播电视新闻编排
除了极少数的、突发的插播的新闻以外,一般来说,编辑完成后的各条新闻不是随意播出的,它们应依据一定的方式和原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新闻板块”,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播出。这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广播电视新闻编排是由编辑对诸多单条广播电视新闻加工、整理、归纳、选择、调配后进行的有机串联。
1.广播电视新闻编排的意义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千头万绪,而稿件的编排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可以说,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定播出大纲。在编辑过程中,把稿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混了、弄乱了,原本不同类的聚合了,整个新闻节目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新闻节目的形象,它是广播电视新闻采制过程中的最终产品,宣传效果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由它决定。因此,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决定大局和全局的关键环节,责任编辑对此是负有重要责任的。通常责任编辑要根据最近一个时期的宣传报道意图,选择所要播出的内容,并且要根据编排的整体思想,对新闻的稿件内容即解说词和电视画面进行初审和修改,而后根据新闻价值的大小、稿件分量的轻重以及观众的收看心理,对播出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要撰写串联词和拟定标题,按照有关领导的审看意见,精心做好节目播出的最后调整,然后拿出制作串联单和新闻提要单,组织新闻节目的最后制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责任编辑大都由有经验的编辑、记者担任,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一定要通晓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此外还应知道版面编排的规律及原则,应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和对新闻的分析判断能力,具备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责任编辑工作是广播电视新闻播出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在节目编排时正确而又准确地选择头条新闻,突出热点新闻,并与一般的新闻合理搭配,以达到较好的播出效果。
2.广播电视新闻编排的一般方法
广播电视新闻编排的方法多样,在对新闻进行实际的编排时,应注意根据传播目标选择使用。
(1)集中编排。
这种编排的方法用比较多的篇幅,把同一主题的多种广播电视新闻稿件编排在一起,有的时候它占了整期新闻节目的所有内容,有时候它占大半期或半期等。这种编排的特点是,稿件集中,主题突出,气氛较浓,声势较大,它一般还开有专栏等。如有关重大会议的宣传报道、喜庆节日的宣传报道、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以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代表发言摘要等,都采用这种编排方法。
(2)连续编排。
在一定时期内,按照有关的宣传计划,每天或定期在新闻节目中安排反映或解释当前重大问题、事件的广播电视新闻稿件。这种编排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编排方法常用在把中心工作或重要问题的宣传引向纵深的时候,或者是把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的讨论深入展开的时候,如1999年对“法轮功”问题的揭批报道都属这类编排。
(3)重点编排。
对于一些单独而又重要的稿件,不但要放在新闻的头条,而且还要在新闻的内容提要上加以重点介绍,使这类稿件在下一档新闻节目中可作为“要闻”重播。
(4)对比编排。
在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有可比性的情况下,把揭示同一事物矛盾双方的广播电视新闻稿件(如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双方)安排在一起,以揭示其差异,观众从中分析比较,得到启迪和教育。这种编排的特点是对比强烈,是非分明。
(5)对等编排。
编辑在编排新闻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篇新闻稿件或两组新闻稿件的质量相对等,或者由于新闻事件的当事双方与新闻媒介的利害关系对等,这时,编辑在编排新闻节目时,在处理稿件上要注意对等的原则,力求平衡、均等,不偏不倚。如果说对比编排是为了激化“矛盾”,那么对等编排则是为了缓和或调和“矛盾”。
(6)交叉编排。
交叉编排是指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一些比较严肃的节目和内容以轻松、活泼的交叉方式编排,以唤起观众的兴奋点。在每一期节目中,一般不可能每一条新闻都会引起观众的兴趣,通过交叉编排的办法,可以把节目的内容设计得有起伏,以其错落有致的节奏构成具有视听美感的新闻节目,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或收听率。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是文字?
2.如何理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的“为听而写”?
3.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一般结构有哪些?
4.何为“新闻惯例”与“新闻定式”?
5.由新华社统一向海内外发布的10大类新闻是哪些?
6.你如何看待“新华体”、“联播体”?
7.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8.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建、祁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月。
2.刘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3.北京军区政治宣传部:《新闻写作知识》,1982年7月。
4.端木义万主编:《美国传媒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5.杨彪主编:《走进声屏》,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编印,2000年2月。
6.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
7.高钢:《新闻写作精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8.覃信刚:《新闻写作》,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9.丁晓萍、戴永明主编:《新闻采访与写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0.王武录:《同研究生谈新闻采写》,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11.周立方:《金玉良言:新闻写作弊病剖析》,新华出版社,2002年7月。
12.林永年:《新闻报道形式大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3.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
14.张浩主编:《最新新闻写作必备全书》,蓝天出版社,2001年。
15.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
16.薛国林编著:《当代新闻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周胜林、尹德刚、梅懿:《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18.黄晓钟编著:《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荣乐娟主编:《新闻写作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李克、朱杰、芦毅刚、范文德、赵晖:《平面媒体新闻采写原理与应用》,民族出版社,2003年。
21.徐国源、江涌编著:《新闻采访与写作》,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22.王振业主编:《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23.苑子熙、安岚:《漫谈广播电视新闻》,新华出版社,1992年3月。
24.张君昌编著:《应用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2月。
25.李岩等编著:《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注释】
[1]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74页。
[2]资料来源:新华网资料频道(http://www.xinhuanet.com)。
[3]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
[4]高钢:《新闻写作精要》“引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