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一所专业新闻学校。

一、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是中国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经历了奠基、起步、稳步发展和全面发展阶段。

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奠基阶段(1912—1949)

1912年全国报界俱进会在上海举行大会,这是中国开设新闻教育的最早倡议。大会提出:“吾国报业之不发达,岂无故耶?其最大原因,则无专门之人才。”[4]

1918年10月,中国的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同时举办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为新闻界输送了优秀人才,如高君宇、罗章龙等。

1920年到北伐战争前的六七年间,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初创时期。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率先成立报学系,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正规新闻教育的开始。此后,陆续问世的还有厦门大学、平民大学、法政大学、南方大学、国民大学等校的新闻学科,共有8所院校创办了新闻系。新闻教育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与当时的大背景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平民大学和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成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1928年秋,谢英伯在广州创办了中国新闻学院,后改名中国新闻学校。这是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一所专业新闻学校。1929年秋,上海复旦大学正式成立新闻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虽然战乱连连,但不少学校仍坚持开学行课,并新办了19所为新闻单位输送人才的新闻系科和院校。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和解放区又新建了14所新闻系科和院校[5]。新闻教育事业没有因战争而停滞,并且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广播新闻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广播新闻事业受到的干扰较大,高校内部的广播新闻教育也显得比较薄弱。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都认识到广播新闻的巨大宣传功能,因此对广播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比较重视。例如在1931年,红军的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开课,随后又改为“军委无线电学校”、“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为红军培养了早期的广播新闻技术人员。

2.起步阶段(1949—19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开始起步。

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队伍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原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党和人民新闻教育的干部;另一部分是新解放城市中进步知识青年和部分旧报纸中的“进步分子”。

1952年9月,党中央规定中央广播事业局的任务时,就明确把培养和训练广播事业干部当作四大任务之一。按照中央指示,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于1954年3月在京郊成立,于3月3日举行开学典礼。首批招收学员140余人,训练班先后共办了6期,共招收学员922人。当时教职工队伍只有10多人,后来发展到30多人。1958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广播技术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标志着广电系统自己创办高等学历教育的开端。195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扩建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9月7日在校庆50周年上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它是中国第一所为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1958年到1961年,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事业曾一度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各院校和新闻系科都组织学生学习政策理论和文化业务知识,为搞好党的宣传做好准备。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首次招收了两名硕士研究生,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次招收新闻方面的研究生。之后,其他一些大学也逐渐开始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从1963年下半年到“文化大革命”,师生下乡下厂,学生参加“文斗”、“武斗”,课堂教学难以正常运行。这时整个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在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受到严重的伤害,窒息了新闻工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创造能力[6]

3.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广播电视新闻教育走进了稳步发展的时期。恢复高考以后,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队伍扩展迅速。教育机构中原有的工作人员在落实政策之后,大多数重返教学岗位,教学秩序逐渐恢复。

从1978年开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繁荣、竞争的局面。各高等学校从生源、就业率、学科布点、办学规模和层次等诸多因素出发,尤其是考虑该专业的学生素质较高,结业率高于同门类其他传统学科(如哲学、历史)等实际因素,各高校纷纷开办新闻专业。1983年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院系已达21个,并且为了改变长期以来以报学为主的单一化现象,有条件的院校逐步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新闻摄影等专业,为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正式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后各招生单位陆续开始招收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闻人才队伍发展很快,其中广播电视系统发展最快。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为该系统培养、培训从业人员24万人,到1990年已发展到33.168 6万人,比1949年的1 800人增长了180多倍[7]

4.全面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媒介的结构、内容、新闻报道形式的更新、新技术应用、新媒体的出现都对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广播与电视”列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范围之内的二级学科,其中包括“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业务(包括广播电视采访、写作、编辑等)”、“广播电视播音”等三级学科。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学属文学学科门类,下设8个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修订后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传播学升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并将原来的8个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4个专业。这对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此后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呈爆炸式发展。从1985年到1999年,中国大陆高校增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的速度还比较平稳,15年增设了17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而到2000年这一年就增设了13个点,2001年则猛增18个点。21世纪初,新闻教育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法制类、体育类、政法类、农业类院校遍地开花,而且一些地级城市院校的新闻教育也纷纷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统计,全国新闻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2006年初全国已经有670多家院校开设了新闻专业,每年有1.5万至2万名毕业生,而这些院校中的很大一部分也都设立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或者将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培养方向之一;并且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形成了以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2至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一时期的广播电视新闻院系普遍重视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但不少新专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一些院校的主要师资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水平参差不齐。而由于扩招速度太快,广播电视业界的人才容量有限,对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教育界有不同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