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敏感的作用
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诸多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并敏锐分辨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靠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在采访工作中,有的记者能迅速抓到有价值的材料,新闻线索用不完;有的记者却经常抓不到新闻线索,感到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为新闻素材太少而苦恼。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和记者新闻敏感的程度高低有关。可见,新闻敏感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察秋毫:迅速抓住主要新闻事实
一般来说,记者有了新闻敏感,也就具有一双非凡的“慧眼”,可以从大量变动着的、纷繁复杂的普遍事实中,“一眼”就把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识别出来。
2002年,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在重庆召开,新华社记者吴晶在会上采访,密切关注朝韩双方动向。会议第一天,一切按照会议安排的日程进行,风平浪静。第二天,韩国议长李万燮发言后,经过通道走向座位,与起身致意的朝鲜代表袁金秀握手,并交谈致意。就在许多记者还感到茫然的时候,新华社记者凭借着强烈的新闻敏感,立即抓住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写出了独家新闻。“朝韩握手一瞬间”,为许多记者没想到,然而新华社记者却抓住了这一历史的瞬间。并非这位记者的运气好,关键来源于她独特的发现力,而发现力来源于她对国际政治和历史知识的长期积累。
(二)慧眼识珠:准确把握线索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根据已掌握的新闻线索及素材,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记者在从采访得到的大量材料中,抓住并突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或者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中发掘出“以小见大”的报道来,都得依靠较强的新闻敏感。
获1999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新闻作品《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就是《长江日报》社年轻记者雷祖兵凭着自己灵敏的“新闻鼻”,从人们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中发现的一条好新闻。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冲溃了湖北嘉鱼县簰洲湾,也“冲”出了簰洲湾人口做假的消息。“簰洲湾人口数字作假的消息,在省直机关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很多人都谈论过,听到的记者大都没有细细深究,只是作为谈资而已。”而雷祖兵却抓住这条线索不放,顺藤摸瓜,不畏艰辛,数次采访国家统计局、湖北省民政厅、计生委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并两次远赴嘉鱼簰洲湾,终于“挖”出一条重大新闻——溃口暴露出人口统计做假:簰洲湾少报7000人!当年,社会上统计数字“注水”歪风盛行一时,这篇报道一见报,立即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随后,全国形成“痛陈统计数字作假时弊”的强大舆论声势。正是这位记者强烈的新闻敏感,才使得他发现了这样一条重大新闻线索,写就了不同凡响的新闻佳作。
(三)见微知著:从看似不起眼的线索中发掘出具有新意的东西
马克思说:“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我们身边有不少小事,犹如一滴滴露水,也能反映太阳的无穷无尽的色彩,包含着深刻的思想、重大的主题,却仅仅因为它的细小而往往被人忽视。好的记者就能从这些被人忽视的小事情上发现新闻,用小事情说明大道理。
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胡家麒在云南边陲瑞丽市采访改革开放后小城的变化。采访之余,胡家麒到街上“闲逛”。在买西瓜时,他听到的是河南话;在理发摊上,他听到的是上海腔;在卖工艺品的小店里,他见到的又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无意中一个灵感跳了出来:南腔北调,这不正是往日封闭的小城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写照吗?于是,他用录音机记录下了这丰富多彩的音响,用7种声调组成了现场报道《南腔北调瑞丽边贸街》。这个报道获得当年中国广播奖现场报道一等奖。如果胡家麒没到街上“闲逛”,就没法发现瑞丽边贸街上存在着南腔北调,也就不能以小见大地反映这个封闭的小城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四)落叶知秋:对某些重大新闻线索的出现作出合理的预见
在许多情况下,有些新闻事实尚未成熟,在客观世界中一时还没有形成原型,但是,这些事实构成新闻的元素是存在的,记者能在事物刚现端倪的时候就预见到下一步乃至再下几步的发展趋势,并对这种趋势投入相关的智力和劳动,抢先作出报道,这也是新闻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5年1月,湖南《潇湘晨报》记者季伟涛前往印度洋海啸重灾区——泰国的普吉岛进行采访。按照他原来的采访计划,1月16日他将到重建中的普吉岛考拉海滩进行回访。当天上午8点左右,季伟涛刚到达普吉市政府门前,发现那里的警力比平常增加了很多。新闻敏感使他敏锐地意识到可能会有新闻发生。果然,一打听,原来是加拿大总理马丁将在上午10点来访普吉市政府。于是,季伟涛马上决定把回访考拉海滩的事情推迟到中午,而对马丁访问普吉进行了及时的采访报道。[4]
正是借助新闻敏感,季伟涛通过异常的变化预见到可能有新闻发生,从而及时改变了原定的采访计划,采访到了有价值的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