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采访中的记录
(一)采访记录的方式
一是心记。这是记者必须练就的一种本领。大多数有经验的记者都喜欢用心记,因为这样有利于记者在采访时边听边问边思考,对新闻材料进行初步的消化,同时还有利于观察采访对象的神情举止,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新话题,调整谈话的方向,从而一步步把采访引向深入。另外,事后追记时,经过记者大脑的筛选,能去粗取精,突出重要材料。但是,心记也有明显的缺点,容易遗忘,或者记忆出现偏差,张冠李戴,造成新闻失实。尤其是年轻记者,由于现场采访心情紧张,一时把握不了要点,往往丢三落四。
心记适合于对那些一见记者就紧张、拘束、不习惯接受记者访问的对象的采访;适合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适合简单事实的采访,不容易混淆和遗漏。
使用心记事后一定要抓紧追记,否则时间长了,记忆模糊,容易造成新闻材料的遗忘和混淆。最好把心记和笔记结合起来,用笔记的方式记下人名、地名、时间、数字、专业术语等容易遗忘和混淆的材料。
二是笔记。采访记录最常用、最主要的记录方式,大多数记者和新闻学者都认为采访记录应该以笔记为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点是牢靠,白纸黑字,忘不了。做笔记时,有时候要全面,比如重要人物所讲的重要的话;有时只需记要点,记基本事实,记容易忘记的材料等。有经验的记者一般只记最主要的内容,并着力把对方所讲的原话记准确。笔记的要求是快捷、准确、全面、实用。
——记准确。如果说,记者所写的稿子不是很精彩、吸引人,读者可以谅解的话。那么,记者的稿件中如果犯下事实错误,读者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谴责你,因为他们有权利这样做。为了防止错误,记者在作采访笔记时就要做到准确。譬如人名、地名、数字和事实经过等,都要做到准确无误。准确性在引语中尤其至关重要,错误的引语,特别是重要人物的错误引语,可能造成政治上的差错,其影响及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记详细。采访笔记尽量记详细,人物的语言、行为、表象,事物的环境、场景、过程,都要记得清楚、详细。比如,要随时把被采访者的神态、语气以及采访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同被采访者的谈话,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而是要边听、边记、边想问题,要把一闪念中想到的问题迅速地记录下来。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最好当时就问清楚。当时问不清楚的,以后要进一步核实。
——记疑问。采访中,总会遇到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往往是写稿时的关键所在,也是向读者交代的重点。记者只有在采访的当时就把疑问搞明白,记清楚,写稿时才能准确地叙述事实、正确地表达观点。如果采访时碰到疑难问题没有当即弄清,写稿时就不敢轻易下笔,甚至是不能写稿,事倍功半。
——重核实。记者采访时一般都是边听、边问、边记、边看、边想。为了避免报道失实,对于需要核实的细节,如人名、地名、时间、术语、人物对话等,要一边采访,一边核实清楚。采用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采访工具时,也要做相应的记录,以防一旦录音不清或录音损坏,无从核对。
——整理笔记。一般在采访结束之后,要及时地整理笔记,在记忆犹新的时候,对事实进行订正,理清采访思路。这样有助于稿件写作的准确完整。
记录也是一门学问。采访中,只顾记录,不会发问,不会思考问题,结果记了一大堆材料,可能很多是无用的。如果不记,或者记得不详细、不具体,又容易忘掉。因此,记者要学会速记,或者归纳出一种适合自己的速记方法,如句式的简化、符号的代替等。
三是录音机记录。优点是全面、准确,可以真实、可靠地引用对方的原话,不会因为经过记者的记录而走样变形;同时记者不会因为记录而分神,可以集中精力谈话和思考,有利于采访的深入。采访政治性、政策性较强的稿件,例如领导人、典型人物等,要求记录他们的原话。采访一些重大活动,需要有现场音响的广播稿。采访错综复杂的事物,涉及的人、事比较广,众说纷纭,七嘴八舌,使用录音机记录能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
但是,它也有弊端:很多记者发现,录音机作为第三者容易妨碍记者同采访对象推心置腹地交谈,对方面对“黑盒子”容易紧张和造作,经常会显得小心谨慎、字斟句酌地考虑说什么话,而不能无所顾忌地谈话。有些采访对象见到录音机干脆闭口不谈,有些人则对着录音机做“抒情的表演”。录音机采访要依赖一定的设备和电源,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当磁带出现问题时会影响采访的正常进行。采访环境嘈杂和采访对象口齿不清的时候,录音机记录收效甚微。录音机把有用没用的材料都录起来了,增加了重新整理的工作量,有时记者要重复听好几遍才能记录下来。
(二)采访记录的内容
——关键性的材料。主要是指访问对象的主要观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经过、典型人物的主要事迹、经验教训的主要方面以及重要的背景材料等。这是构成一篇新闻的主要事实,记者要争取记得全面、翔实。
——有特色的现场材料。这主要包括采访现场所处的环境,采访对象的外貌衣着、神情举止以及生动的细节和情节,这一切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记者可以用粗线条的素描手法把见到的这一切记下来,有利于写作时重构采访对象的形象,从而使新闻报道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容易忘记的材料。包括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及各类专业术语。这些材料时间长了容易忘记,要当场记录,同时要核对准确。
——访问对象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往往是人物心灵的写照,很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认识。引用人物的语言是新闻写作中用事实说话的常用手法。对这些语言的记录要全面、准确,不能断章取义,最好把采访对象说此话时的神色气度记录下来。
——采访对象的思想和记者自身的感受。采访对象往往会谈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如当时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思想认识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和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物采访中的精华所在。此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被看到的、听到的事实所打动,心理会产生很多感想,这些感受也很宝贵,往往是记者初步认识、消化新闻材料的结果,把它们记录在有关材料的旁边,有益于记者事后整理、分析材料,提炼主题。
——有疑问的材料。有时候采访对象的谈话中有不清楚的或者与记者掌握的材料相矛盾的地方,把它记录下来,在旁边打个问号,等到采访对象谈完一个话题之后可以重新提问或者进行有必要的核实。
(三)记录应注意的事项
——要注意倾听。听好是记好的前提。要听得准、清楚、全面,听出对方想强调的、想淡化的、想掩盖的东西,听出“弦外之音”,从对方的语气、用词中听出对方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活动。
——笔记的行与行之间要多留一些空白,不宜密密麻麻。这样有利于记者随时插进一些补充材料,旁注记者的感想。记录的主要目的是实用,而不是美观。通常记录只有记者本人能够看得懂。
——尽快进行追记和整理记录。以免到时自己也看不懂自己记的是什么东西。
——定期对采访记录进行分类和整理。采访记录本能保持多久就多久,一份完整的亲笔记录往往日后能够成为发生纠纷时的“护身符”。而且一次采访的材料虽然暂时用不上,但今后的采访中却成为记者查阅和参考的材料,有时甚至下次采访能直接用得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