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仔细验证材料
如果依照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来看,前面所述的采访所有步骤,皆属于提出假设阶段。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都可能影响这种假设本身的正确程度以及假设实践过程中所得效果的正确程度。因此,记者就有必要将前阶段采访所得的有关材料,再放入实践中去进行验证,即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的检验假设阶段。根据有关原理和实践,验证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
在无法与采访对象验证时,记者的逻辑推理去验证有关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记者凭借以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对有关材料作出合乎规律和实情的检验。譬如,记者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某个数字认为过大或过小,对某个细节、事实觉得不合情理或实际,此时,就可先在头脑里用以往的知识与经验来检验。这种检验方法虽然只是看作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该方法是可靠的,它并不排斥和否定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记者所凭借的知识与经验也完全是在人们包括记者本人的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例如,上海某报1997年4月3日转载一则报道《出生在月球上的孩子》,说美国宇航局神秘地将一名怀孕妇女送上月球,生育一个男婴,8个月后返回地球。男孩一返回地球就能跳出妈妈的怀抱,飞奔欢笑,能举起超过自己体重十倍的大哑铃;两岁就能阅读报刊,写短文章,向科学家提出许多疑难问题等。其实,人在月球上生活8个月,必须建立与人类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月球城”,这是目前技术还不能解决的。国外杂志刊登此文是4月1日,这一天是许多西方国家的“愚人节”,报纸杂志常会杜撰一些新闻同人们开开玩笑,我国摘引者若有此知识,也不至于摘引了。
2.再通过直接采访实践进行验证
应当指出,此时的采访活动与一般的收集新闻素材有很大程度的区别,这是记者为了验证到手的新闻素材而寻找、接近新闻源的采访实践。一般而言,只要找到新闻源和当事人,新闻材料能够得到验证。当然,有这样一种现象必须指出,即找到当事人,并不等于接近新闻源。如山东有位姑娘跳龙潭被人救起,一位自称救她的青年向记者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救人情景。稿子写好后,记者送给被救姑娘看,该姑娘也点头认可。但稿子刊登后,却引起了当地群众极大义愤,许多知情的群众指出:该姑娘是另外四位青年一起救的,只是人家做好事不愿留名罢了。后来,记者再次去问被救姑娘,该姑娘也说不清,因她当时正处于昏迷状态。
在许多情况下,要求记者将上述两种检验方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方能最大程度地验证材料的真伪,最大可能地接近新闻源。
在验证材料的问题上,西方新闻界的认识同我们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十分强调,“要把事实差错消灭在采访阶段”;要求记者在采访中始终保持“坚韧的警觉并伴随以质疑的习惯以及一种反复核对事实的愿望”。在验证材料时,他们主张“三角定位法”,即如果要确定一个事实的真实、准确程度,要通过三个信息来源核准。[3]譬如,记者若是采写一篇关于经济犯罪的报道,得到罪犯本人亲口承认的事实还不行,还得去找有关警察,要求他们提供第一手的侦察材料予以佐证。此外,记者还得访问专门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员,请他们协助验证这些犯罪事实的可能性和可信性。上述三个方面获取的事实若是一致的,这个经济犯罪事实才可予以确定,若是缺一只“角”,即缺一个信息来源,就不予以确定。
验证材料的工作虽然繁复甚至有点乏味,但在采访中绝非可有可无,而是非做不可。没有这道“把关”工序,前面所有付出的辛劳,都有可能因一个小差错未能予以剔除而前功尽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