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倾听的技巧

倾听的技巧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倾听的技巧倾听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倾听中的点头是绝妙的一招。无论对方作何理解,对谈话都是有利无害的,它起到了鼓励对方诉说兴趣的作用。[3][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二、倾听的技巧

倾听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地说,成功的倾听都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以下技巧:

(一)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语和表情语,形成倾听的气氛

目光语、身体语及表情语属非语言信息传播,在对话过程中,它与语言一起形成信息流在对话双方流动、传递。专家们提倡的倾头侧耳听人谈话的动作能传递出“你看,我在注意听着呢,你接着说”的信息,再配合目光语,不时与对方眼光接触,更能传递出你关注的情感。目光接触有如心灵接触一样,往往能引出惊人的结果。如果对方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始终捕捉不到你的目光,会令他感到不安,感到尴尬。听者的脸部表情也可随着说者的阐述发生一定的变化,有时动一动眉毛,有时皱一皱眉头,有时露出关切的神情,有时探究性地望一望对方,总之,随着对方诉说内容的变化将你的反映化成丰富的表情语、动作语和目光语表达出来,能使对话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倾听中的点头是绝妙的一招。当说到要点或关节处,你轻轻点一点头,这实际上是向对方发出了一个中肯信号,其意思可以被对方理解为“你说得对,是这样的”或是“我有同感”、“我对你表示同情”、“我正在听,说下去”、“嗯!这是个重点,我注意到了”等等。无论对方作何理解,对谈话都是有利无害的,它起到了鼓励对方诉说兴趣的作用。胆怯者、倾吐者、寻求支持者、愤怒的宣泄者……几乎所有抱有各种目的、有着各种复杂心态的对话者都可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解。当然,点头的频率须掌握好。点头过频,会使对方感到迷惑不解,不知所措。

(二)注意运用沉默

掌握娴熟倾听术的人在对方说完一段话后往往会故意制造一个小冷场,留下一个空白让对方沉浸在原来的思绪中,对前面的话进行审查,寻找是否有遗漏、讲错的地方。你的沉默,会让他“读”到你的心理,“看来他似乎还想听下去,是我说得不全吗”?于是,他会用你沉默的机会再作一些补充。这些补充的内容,往往比你急急忙忙提出第二次询问要客观得多,重要得多;因为对方此时补充的东西,往往正是他思虑的中心、重点。

(三)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

在倾听别人叙说时不时发出一些简捷的应答,如“噢?”、“哇!”、“哼!”、“是吗?”、“是这样?”、“后来呢?”等等,以此来表示你对谈话内容的关注,这样会使对方因自己的谈话被理解而感到高兴。但切记插话不可太频、太长、太啰嗦,这会使对方不得不停下原来的思路,来揣摸、理解你的意思,造成对方思绪的短路。有时说者一被打岔后叙述就变得不流利了,有时甚至卡壳,把原来准备好的东西一下子全忘了。

(四)倾听中的用语技巧

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用语:当对方担心你可能对他的话不感兴趣,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适时地说一两句安慰、鼓励的话作为铺垫:“请你继续说”、“我对此也是很有兴趣的”,等等;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你一定很气愤”、“你心里很难受,是吗”,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郁结于心的情绪需要宣泄。宣泄之后,对方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再次从容完成对问题的叙述。但说这些话时记者切不可充当盲目的安慰者和评价者,对他的话作判断、评价,说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应该”之类的话去火上浇油,强化他的不满情绪;当对方在叙述不清又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你可用一两句综述性总括性的话来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如:“你是说……”、“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等等。

【本章小结】

提问是记者的天职,但凡成功的记者,必定是提问的高手。

究其实质,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式,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而采访中,记者要较好地组织问题,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诚如老记者周孝安在《访问》一文中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著名记者柯天也有同感,他在《怎样做一个记者》一文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此,为了保证提问的效率,保证整个采访的顺利进行以及为了争取到成功的采访,记者必须熟练地掌握提问的技能以及注意事项。

【延伸阅读】

1.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复习与思考】

1.在采访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和被访者更快地熟悉?

2.采访中观察的作用有哪些?

3.在采访中如何有效倾听?

4.记者如何塑造自己的提问风格?

【注释】

[1][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范东生、王志兴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2]虞家复:《漫谈采访政治人物》,载《对外报道参考》1983年第11期。

[3][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范东生王志兴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4]蓝鸿文等:《中外记者经验谈》,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490页。

[5][意]奥里亚娜·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6]黎信:《在中东参加记者招待会》,载《新闻与成才》1991年第5期。

[7]参见赵维:《用“无可奉告”博弈》,载《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7期。

[8]王志纲:《处处留心出新闻》,载《中国记者》1987年第10期。

[9]参见解力夫:《世界优秀通讯选》(下),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419页。

[10]见《辞海》“观察”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98页。

[11]简妮:《两条眉毛一本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