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心理上尽可能地接近对方
斯诺的前妻海伦·斯诺,1937年去延安采访,在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她先拿出了斯诺在一年前访问陕北时给毛主席拍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她同毛主席心理沟通的极好的媒介物。那么,记者怎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呢?
(一)时空接近,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利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共同之处可以达到相互吸引的目的。从采访对象的口音认老乡,从对方的经历找共同点,如:同一学校毕业、同一地方工作过、同一年出生等等,使对方产生亲切感,产生“自己人”效应。
(二)以被采访人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
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兴趣、态度、观点相似的人交往,认为和这种人打交道容易有共同语言。所以记者在采访时应当着意寻找自己和采访对象在兴趣爱好、态度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共鸣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见到工人说企业,碰到教师论教育,只要双方谈得来,情投意合,就可以为进入正题铺平道路。
(三)感情吸引律
感情吸引律是指交往双方通过感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感情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与采访对象在情感上默契、交融、共鸣是采访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情绪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全部行为的作用,可以协调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采访对象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很大程度取决于记者的态度,记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折射出记者的内心活动,其核心是一个“诚”字。记者靠真情实意去吸引、感染采访对象,让对方感到是在和朋友谈心、交心,因真挚感吸引采访对象,使采访获得成功。
2003年“非典”时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交警却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而且经常性地上夜班。当时,交警部门准备安排在会议室采访这位老交警,但最终记者还是选在老交警正常上岗值勤的时候进行采访。当时夜里凌晨1点多钟,天正下着大雨,记者冒着大雨赶到的时候,立刻投入到采访中,和老交警一起站在雨里交谈。这样,老交警被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打动,所说的一切也都很有真情实感。采访到最后,记者浑身都被雨淋湿了。但这一次的采访效果却是最好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