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传播类型的三分法

人际传播类型的三分法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广义上的人际传播来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的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交流,都是人际传播的范畴。人类早期进行的人际传播都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不借助任何媒介。将公众传播纳入人际传播研究的题中之义,大大扩展了人际传播的研究范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广义上的人际传播来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性的媒介(面对面传播时使用的自身感知器官与非面对面时使用的个人性的通信媒介,如电话、手机、信函等)所进行的信息交流,都是人际传播的范畴。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可以把人际传播分为三种类型,即两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和公众传播。

顾名思义,两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就是两人之间的传播。两人之间的传播构成了人际传播的基本单位,其他形式的传播也就是由这样一个个不同的单位进行不同的组合而成的。

人类早期进行的人际传播都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不借助任何媒介。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等,均是属于直接交流的情况。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我们会接收更多的信息,可以更多地了解对方。面对面交谈时,传播是卓有成效的,因为我们更易于捕捉交流对象的微妙特点,特殊音调和强调的重点。当我们面对面时,会更确切地感觉到对方的情绪,因此,就更有可能领会全部信息。两人面对面的传播可以采用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沟通,也可以采用副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主要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副语言符号系统可以是眼神、动作、穿着打扮、时空距离等等。这些副语言符号系统往往最能传达一些隐秘的信息。

两人之间的传播也可以是经过一定的个人性技术媒介而发生的信息交流活动,比如电话、书信、网络等。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仅仅有文字交流显然不够,各种形式的表情、特殊符号、图片与视频应运而生也实现了面对面交流中副语言系统所具有的功能。

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被称为小群体传播。小群体传播的途径和面对面的传播差不多,主要也是使用语言符号系统和副语言符号系统。传播研究者对于小群体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信息交流在小群体形成和维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信息在小群体内传播的途径与网络结构、信息交流在小群体内展开与实施的过程以及影响信息交流的相关因素等等一系列问题。小群体传播是一种两人之间传播的扩大形式,虽然已经突破了两人之间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公开性,但是它的传播范围还是局限在小群体内,具有一定的“私下性质”。在组织中往往也会形成一定的小群体,而这种小群体往往通过传播结成紧密的关系,小群体有时会稀释群体的约束力,所以处理小群体与整个组织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微妙。

公众传播是发生在诸如大礼堂、露天广场等公开场合的传播行为,类似于古希腊时期的公众演说,传播的时间、地点一般都是按照事先的计划进行,传播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行为标准和进行程序。公众传播是一种“公开的说话”,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向面临共同问题的社会群众即公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这里,公众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既可以是高度组织化的群体,也可以是分散的个体,他们是由于某种问题而临时集合在一起的群体。所以,公众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公众传播是一种社会性比较强的传播活动。将公众传播纳入人际传播研究的题中之义,大大扩展了人际传播的研究范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今公众传播的传播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广场和礼堂,而是能够通过现场直播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而受众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传播者进行实时的互动,同时能将自己的反馈传播出去。比如很多活动会将网友的反馈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既能实时互动,又能传播受众的反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