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人际认知主要包括个人对他人、对自己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人际认知仅限于对人际传播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播双方各自的特性状况、行为特点的认识,而不涉及人们之间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本质的认识。它只是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出发,认知传播对象的个人特征,了解自己的行为环境,来判断他人的行为,为认知者采取正确的行动提供可靠的信息。至于人与人之间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则是经济学、法律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任务。
人际认知的类型根据认知的对象划分,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4)
1.对他人的认知
对他人的认知是指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人的服饰、发型等仪表特征为知觉一个人的年龄、职业、角色与身份提供了信息,并部分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动机、性格等特征,在初次接触时,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人们在最初的交往中,最先引起注意的往往是人的仪表是否吸引人。一个气度潇洒、相貌英俊的人比一个面孔丑陋、身体肥胖的人更能打动人;一个衣着得体适宜总比一个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因为一般人觉得仪表端庄、穿戴整齐者比不修边幅的人更有教养,更懂得尊敬别人。行为学家迈克尔·阿盖尔做过实验,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现在同一地点。当他身穿西服以绅士模样出现时,无论是向他问路或问时间的人,大多彬彬有礼,而且本身看来基本上是绅士阶层的人;当他打扮成无业游民时,接近他的人多半是流浪汉,或是来对火的,或是借钱、借烟的。在交往中,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服饰,实际上是在改变着自我形象,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对他人的认知,除了受仪表的影响外,还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表现、言语、表情、眼神,了解他的经历等途径获得信息。例如,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生活经历,有助于对其性格的认识,但是这种认知并不总是准确无误的,有时也会陷入到刻板印象等偏见或错误中。往往人们会认为:从小生活在逆境中的人,由于遭受的社会挫折多,不顺心的事情多,他有可能形成孤僻倔强或软弱顺从的性格。生活在温暖安定的家庭里的人,其性格多半是乐观的、友好的;生活在备受宠爱,以我为中心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百依百顺,受到过分的关怀和爱护,有可能会形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性格。
对他人的知觉还依赖于知觉者的知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世界观等。例如,待人宽容的人易见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待人苛刻的人善于观察他人的不足和毛病。2011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正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过或听说过太多骗局和纠纷,致使很多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导致路人对小女孩不闻不问。人的观念和经验的改变往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改变这种人际感知就需要长期的努力重建社会道德。
另外,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也影响对他人的判断。非常兴奋的情绪易泛化到被评价的对象身上,使评价偏高;恶劣的情绪状态下,易把本来好的东西也看得不好。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及心理状态的认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概念本身就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构的,人是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明白自己是谁、完成对“自我”的定义的:我们可能会被直接定义为某一类人,比如父母对小男孩会说“不要哭,你是个男孩子”;或者被赋予某种身份,如“我们要尊重老师,因为我们是学生”。
一个人只有正确认知自己,才能在社交中不卑不亢,恰当自如地协调人际关系。否则,自视过高,目中无人,必然会引起众人的反感。有的研究表明,自大的人比不学无术的人更令人讨厌,因为他直接挫伤了他人的自尊心。但是,如果自视过低,也会在社会活动中处处退缩,不敢抓住机会呈现自己,压抑社交才能的发挥。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社交的成功。
3.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人与人关系的认知是个相互感知的过程,人们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系统去知觉他人,同时观察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并以此来修饰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此外,人们在交往中还会形成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如愉快、友好、喜欢、厌恶等,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如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攻击等。
在一个团体内,甲乙双方的相互关系不仅仅受甲乙双方的特点的影响。阿希(S.E.Aash)用图表示三个人所组成的群体中,甲与乙的关系同时受甲与丙、乙与丙的关系影响(见图4)。在人数多的团体中,这种圆圆交错的情形将更加复杂。一个人要得心应手地处理好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就要首先对团体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这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依据。
图4-4 三人群体交错关系
资料来源 熊源伟、余明阳编著:《人际传播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4.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与判断,这是占有某一社会位置的人应有的行为模式。每一个人在他所属的社会环境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权利,负有一定的义务,这就是他的社会角色。每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着多重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有被周围的成员期望着的一定的行为标准,这也是角色本身的努力目标和行为方式。一旦彼此间的角色关系明确了,两者间的人际关系也趋向确定。如父子、夫妻、师生、干群关系等。一个人只有按社会多数人的认可的客观人际关系模式行事,即扮演好社会给你安排的角色,才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当角色模糊或者冲突的时候人的认知和行为有可能就会混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