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由于概念的复杂和内涵的丰富,对于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很难一言以蔽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总结一下“文化”一词所指称的事物具有的基本特点。
陈国明认为,文化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经过学习获得、本族中心主义这四个基本的特征。(8)
从定义过程的复杂性即可看出,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概念,它不像文字、礼仪、信仰等与文化相关的任何一个子概念那么清晰;相反,文化包含了所有这些方面,而且远不止这些方面。可以说,文化是一个社会传统的综合,代表着一个由大大小小文化系统连接而成的整体性系统。
从系统构成的角度,文化系统可分为宗族、教育、经济、政治、宗教、社团、医疗与娱乐等子系统。更细化地,这些子系统又包含了风俗、信仰、礼仪、知识、神话、价值观、法律、道德观、意识形态、文学艺术、理想等多种项目,不胜枚举。
我们从对这些项目的列举中即可窥见一斑,文化就像是其成员赖以生存的空气,无处不在,不可或缺。但同时,所有的文化要素虽然庞杂,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各要素之间有各种线索相连,以至任何一个文化要素或文化子系统的变动,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或系统的变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
而这其中相连的线索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是组织结构、或是合作关系、或事件聚焦,多种多样。而对此,笔者认为,事实上所有的线索都可以说是传播的;而且,在影响较深入的层面(态度、价值观、行为等),人际传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大于其他形式的传播,如大众传播。
文化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人需要以运动、活动等保持身心健康,文化同样需要保持动态与发展,以免腐化和灭亡。当然,这种动态的变化需保持一定的度,太大或太突然的变化也可能导致人或文化的衰亡。
促使文化不断发展、保持动态性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
1.发明
从长远来看,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莫不以新的科技发明为基础。如既有的三次产业革命,都在根本上改变了一个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时的印刷术的效率和品质皆有本质的提升;因为工业化对密集生产的需求,人口渐渐集中,推动了城市化的浪潮,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同时教育的普及,既是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生活的结果,也反过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并增加了传播的媒介数量、加强了受众基础。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习惯等与过去差别迥异、甚至全然不同,原有的群体结构不复存在;这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之间人际传播的议题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图6-4 新的发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
资料来源 百度图片,2012.5.27,网址:http://www.233.com/zhongkao/lishi/moniti/20060930/091340995.html。
2.灾难
人类社会灾难分为天然的和人为的两种。
天然灾害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人为活动不当所导致的,如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但不管如何,这类灾害确实是人类难以控制的。例如黑死病的降临,短时间内使欧洲人口死亡过半,文化命脉差点断绝。
人为灾害以战争最为惨烈,战争的爆发一方面给文明带来巨大的灾难,如美国建国之初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几乎使得该民族及其文化消失殆尽;另一方面,战争也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如鸦片战争的爆发客观上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带来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引发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
总的来说,天然或人为的灾难,除了对器物、文学等物质层面的所谓“客观文化”产生结构性影响,也会直接冲击人的思想、信仰等精神层面的所谓“主观文化”,由此也会带来人际传播议题和传播方式的变革。
3.散布
文化的散布或传播,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文化内代与代之间的传承,二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散布。
经过口述、示范、著作等多种方式,代际之间的传承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延续就是最强有力的例证。当然,如果一个文化只是自我循环,难免孤立和止步不前,此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为彼此带来了新的元素和视野。早期的商人、传教士,走遍各国或各地区,常常把一个文化中的事物带入另一个文化。当代传播技术进步巨大,更是为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可以说,充分的跨文化交流已成为当代文化得以生息绵延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当然,文化彼此散布、传播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尤其是经济和传播技术发达的国家,依仗其优势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等单向的推送到发展中国家或未开发的国家,而后者除了接受这些资讯也没有太多反抗能力。久而久之,强势文化便会一步一步侵蚀弱势文化,这便是所谓的“文化侵略”。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否定跨文化交流的正面结果,而是要全面看待文化散布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文化既然是一组共享的符号、价值系统,那就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必须经过学习加以培养。比如技术方面的开车、打球,事务方面的待人接物、经营管理,精神方面的祈祷、禅坐,皆由学习而来。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人类社会学习的最基本方式。社会化的全过程都伴随着人际传播的作用:从婴儿期开始,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交谈和相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逐渐接受、整合、强化、共创家庭和整个文化所需要的符号、价值系统,这一过程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进入学校之后,通过教学、活动等有意识、系统化的行为,人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识;除此之外,朋友、宗教等其他渠道的活动,都是人社会化和文化成长所必不可少的过程。
经过学习过程,一个人会慢慢认知、认可和传承自己团体的文化,并逐渐适应这样的生活和传播环境,且认为自己所处的文化是特殊的和优越的。这种紧紧依靠自己的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优越的心态,即是“本族中心主义”。
本族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得以存续的保障,假设一种文化被其成员认为是劣等的,毫无可引以为荣之处,则这种文化必将失去其发展的动力,并最终灭亡。
但更须注意的是,当前常有过度膨胀的本族中心主义,反而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其中一种典型代表就是“褊狭主义”,也即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文化,而且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可行方法。这种狭隘的观念,常常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冲突。
但细想可知,多数的文化冲突其实都源于相互之间的不了解,由此看来,传播,尤其是人际传播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