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栏目乡里乡亲

农村栏目乡里乡亲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博士在行动》是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唯一一档日播农业科普服务类节目。《农博士在行动》的节目形式,没有演播室,每一期节目的录制都是在乡亲们的田间地头。“农博士实验田”这种模式也成为了栏目的一个品牌为河北老乡所熟知。自2008年8月开始,开设“农博士实验田”。

《农博士在行动》是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唯一一档日播农业科普服务类节目。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如何将电视手段与农业有机结合,让乡亲们“依靠科技这杆枪,打好致富这场仗”,是该栏目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从2006年至今,栏目与省内各大涉农厅局、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以庞大而权威的农业专家团队作后盾,栏目记者每天都会带领各个领域的农业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针对不同时节、不同作物,应时应季地给乡亲们讲解最实用、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每年与栏目记者到田间地头进行科普和咨询的农业专家400多人,科技下乡200余次,播出节目260多期。由于其贴近性和及时性,每年直接参与节目录制的农民过万人次,每年全省通过收视节目增产增收的农民数以百万计,通过栏目科技指导直接增产增收数以10亿元计。公益是栏目的使命,科普的传播效果是其存在的指标。

一、信任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农业节目的影响力来源于观众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在于栏目的制作理念、节目形式和点点滴滴的积累。《农博士在行动》的节目形式,没有演播室,每一期节目的录制都是在乡亲们的田间地头。栏目记者与农业专家、农民在田间地头的零距离互动是取得农民信任的第一步。面对面讲解,手把手传授,解决的是农民自己提出的实实在在生产中的问题,传授的是立竿见影的农业技术。每次节目录制都有农民从十几里甚至上百里以外赶来听课,听课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只要和农民说好了当天去,无论刮风下雨,栏目记者和专家必定赶到。2010年1月16日,大雾,从省会石家庄到邯郸永年2个小时的路却走了9个小时,赶到时当地乡亲们中的几个中年汉子热泪盈眶。大雾没散,几个三轮机动车开着大灯,300人在零下4摄氏度两个多小时的讲课中无一中途退场。信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的力量是无形的,但是一旦完成质变,这种力量也是无穷的。

二、抓准受众特点,量身打造节目

农科节目的受众绝大部分是劳作在生产一线的农民,他们有一些共性是节目制作不容忽视的:第一,知识构成单一,理解能力较低。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这就决定了节目的一些细节必须做好,他们才能看得下去。节目规定,现场主持语言和后期制作的解说词严禁使用晦涩的成语,尽量口语化。每次讲完课,等乡亲们把该问的问题问完了,都听懂了,要给到场的每一个老乡发送科技“明白纸”,便于记忆和操作。节目的后期制作中,还会把重点内容用顺口溜等简单易懂的方式反复提示,加强效果。第二,他们操作能力较强,缺乏理论依据。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积累了很丰富的操作经验,而且越是“老”农民,越是突出。有的农民一辈子都在从事一两种农业生产,他们的做法已经成为习惯,即使不对也很难改变。这就需要节目让专家从理论上进行引导,而且节目方式也得推陈出新。邢台市威县是棉花大县,有冀南棉海之称。从七八岁的孩子到满头白发的老人,没有不会种棉花的。由于当地土质偏沙性,过去为了高产,乡亲们掌握的种植密度非常大,每亩在6000棵左右,这种方式一直沿袭到现在,当地有句土话叫“棉花地,过去鸡有点稀,过去鸟才正好”。可是随着水肥条件的大幅改善,品种性能的改良,这种高密度的种植方式已经非常落后,专家建议的密度在3500-4000棵。但是如何将几十年高密度的种植方式改过来呢?一次两次的讲课,收效甚微。栏目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当地建立了“农博士实验田”,让专家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指导,还下了“军令状”,减产补损失!最后,实现亩产638斤!这比老乡们往年400斤的产量增产接近60%。第二年,推广面积就达数万亩。“农博士实验田”这种模式也成为了栏目的一个品牌为河北老乡所熟知。现在,要求在当地建立实验田的地区非常多,栏目每年全省范围内建立“农博士实验田”近20块,直接参与的老乡达上万人,覆盖耕地面积10万多亩,每年增收数以10亿元计。第三,他们惰性心理较强。“贴心为农,致富增收”,这是栏目的宗旨。可增收的主体是农民,是不是你想为他增收,他就会很听话呢?在所有种植大白菜的农民中,都知道一种叫“烂疙瘩”的病害,学名软腐病,每年造成的损失巨大。但是解决这一病害的关键措施是“起垄”栽培。这起垄就是把白菜种在高一点的垄上,而不是种在平地上,避免病害随水传播。但是就因为费工,绝大多数老乡都不愿意做。其实大家就是害怕费劲又不讨好。这时候专家的数据就该起作用了,只要“起垄”,便可保证增产20%。可是20%这个说法,对于老百姓没什么概念,反应并不是很强。于是,在节目中记者会这样提问,“如果让你们多收2000斤白菜,你们干不干?”,老乡们齐声回答:“干!”20%换算成2000斤,当地老乡70%以上当年起垄栽培,亩增产近3000斤!用对方的逻辑和视角看问题,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些。惰性是个坎儿,但是过去了就是一马平川。

三、应时应季应需求,特别节目是推手

在注重全面服务的同时,栏目又针对河北农业生产中的重点有所侧重地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和特别节目。自2008年8月开始,开设“农博士实验田”。栏目聘请省内权威专家针对特定作物选择示范点,从种到收为乡亲们进行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邢台市威县的棉花、石家庄市晋州县的巨峰葡萄、保定定州市的花生实验田、正定奶牛等十余种种植和养殖的系列节目相继开播。这些“实验田”经过一个周期专家的指导,全部取得了产量和效益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花生实验田”亩产由500斤增长到1072斤,翻了一番还多。“黄瓜实验田”亩增产6000斤,亩增效益10000多元。“黄冠梨实验田”亩增效益2000元,“葡萄实验田”亩增效益3000元等。这些惊人的增产增效数据随着节目的播出,都实实在在地送到了乡亲们的身边,为我省农民增收10亿计,在全省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科技领春耕”系列节目就是针对2009年冬天特殊的天气状况,在春季田间管理开始之际,从小麦到果树,就每一个受到影响的作物种类,邀请栽培、植保、土肥、育种等多方面的专家,集中对老乡们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邢台柏乡一千多亩的葡萄冻害严重,《农博士在行动》及时带着专家为乡亲们进行了指导,最大程度地挽回了乡亲们的损失。看到自己的葡萄恢复了长势,当地老百姓感激万分,特地组织了20多人的锣鼓队,带着一面写着“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的锦旗到河北电视台表示感谢;“夏播玉米丰产总动员”特别节目的推出,是由于2009年冬天到2010年的特殊天气状况,导致全省范围内冬小麦收获期有所推迟,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夏播玉米的播种工作。为了让全省的农民能够了解到全面的播种技术,及时应对特殊天气情况,对夏播工作进行调整,为秋粮丰产打下扎实的基础,《农博士在行动》安排了“夏播玉米丰产总动员”直播特别节目。直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热线员接听电话150多个,短信平台收到400多条短信。很多老乡打电话发短信只是为了表示感谢,一个邢台的观众说:“俺们正说不知道今年棒子怎么弄呢?看了专家讲的,明白了。啥时候重播?我再看一遍!”

四、公益为纲,实现多赢

有公益的属性,就不可能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益、收视、创收均衡化,实现多赢是栏目运作的方向。收看农科节目的观众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是窄众,但是如何在这个受众群里争取到最多的份额,在公益的前提下实现该节目的收视和创收,是一个不小的命题。在坚持公益为纲的前提下,将栏目一定比例的线上资源,结合线下活动为栏目创造新的增收点。本栏目主要的广告投放客户为农资领域,而农村受众接受新媒体的能力远不及城市,所以在短期内,农资广告客户对电视的投放势头不减。而针对农资领域线下推广效果突出的特点,针对农时策划季播的线上加线下的科普推广活动,是栏目创收的潜能所在。2011年的“农博士实验田”系列节目20期创收120万,2013年的“科技大篷车”以15期节目140万的价格与客户成功签订合同,这在农业节目的创收案例中并不多见。

以公益为纽带,以电视为手段,贴心为农,致富增收,《农博士在行动》正在以真诚的栏目宗旨,奔走在服务三农的大道上。

(作者朱南,单位为河北电视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