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西方记者的敬业精神
美国记者的敬业精神,是世人皆知的。下面,我们从《纽约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作家弗洛拉·刘易斯1986年9月作为新华社客人应邀访问中国的过程,来看看他们敬业到何种程度。
1986年,《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因违反我国规定擅自进入不对外国人开放的地区采访,被我有关方面驱逐出境。而当时正值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中国改革也正在深化,新华社接待刘易斯,当然有特殊意义。
刘易斯来到中国后,对所有游览风景名胜之类的项目安排断然拒绝。她说:“我是记者,而不是旅游者,我是来工作而不是来观光的。我要工作。我要通过和人们交谈来了解中国的改革。山水能告诉我这些吗?”结果,在为期两周的访问中,她唯一的一项游览项目是用两天时间乘船经长江三峡从重庆到武汉。而到三峡的目的也不言自明。这位年过六旬的记者在中国采访期间,每周照例写两篇评论或述评发回纽约。当时,中国的国际电信业务很不方便,她就住在可以打国际长途电话的大饭店里,以便按时同《纽约时报》联系。刘易斯到达北京的第二天,路过天安门,一眼看到城墙上的毛主席画像没有了,马上询问原因,当她了解到这是为了迎接国庆而进行例行修缮而且返回时画像已挂上时,方才释然。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她的细心。
刘易斯访华期间发回的评论中有如下的话语:“‘中国人现在是不是正在离开列宁主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中国不准备成为资本主义。它可能对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意味着什么重新下定义,因此这本身就很使人激动,并可能产生震撼世界的后果。”
实际上,美国的新闻工作者个个都称得上是“拼命三郎”。为了挖出独家新闻,美国新闻记者一旦发现受众可能感兴趣的新闻线索,就会顺藤摸瓜,穷追不舍,而不会理会官方或有关公司是否愿意披露这些新闻。
在面对面采访时,美国记者的提问会咄咄逼人,甚至让人感到带有敌意。对他们自己的政府官员直至总统是这样,对外国领导者也是这样。这并非意味着每个美国记者都怀有敌意。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是尽可能挖出真正的新闻,满足受众的需要;二是他们自认为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暴露事情的真相。
在1996年美国总统竞选时,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多尔在一次竞选集会上,不小心从讲台上跌下来,仰面朝天地倒在地上。由于右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过伤,他竟一时站不起来。而周围那么多记者却只顾抢镜头,竟没有一人过去搀他一把,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而是因为他们要抢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