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闻价值的实现
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新闻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采、写、编、制以及受众的接收等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对新闻价值实现产生影响。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知识、工作经验以及其他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的结果。
一、实现新闻价值的环节
新闻价值是贯穿于新闻“采”、“写”、“编”、“制”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我们将这个运动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或称四个步骤。
(一)新闻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与采写
新闻价值包含于新闻事实之中,记者经过长期的新闻报道经验的积累,对新闻价值有一定的敏感和认知。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熟练地运用价值标准发现新闻,成为记者成熟与否的一个标志。
新闻价值客观存在于事实之中,需要记者去发现、去挖掘。一条新闻是否有价值,一个事实能否满足受众的某种需要,首先由记者作出判断,然后确定是否选择这一事实加以报道,这一过程称作新闻价值判断。报道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选择。记者对有意义的事实的发现、确定的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一,是记者积累了对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认识能力,形成了对价值的判断经验,并自觉运用这种能力发现、判断新闻;其二,正确的价值判断来自于记者对新闻属性和公众需要的预测能力;其三,正确判断新闻价值,依赖于记者的评价立场和评价方法的客观与科学。
新闻价值判断一般遵循四个标准,首先,新闻事实能否给人们带来利益;其次,新闻事实能否构成轰动性事件;再次,新闻事实能否增进人类的知识;最后,新闻事实能否给公众带来精神愉悦。事实上,我们很容易看出,这四个判断标准其实是对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另一种角度的阐述。
发现与判断新闻价值需要情感、体验以及意志的参与,这些主观因素有时很容易导致错误判断,因此记者需要尽可能采取客观、公正、全面的判断立场。同时,记者对事实的评价要接近或适合大多数受众的评价,才可能正确把握的新闻价值判断。这就需要记者具有对受众需求的充分认知,揣摩受众的心理,理解受众的理念,从而及时找到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
新闻的采写也是其价值能否实现的关键。采访的过程是一个人际交流的过程,如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让被采访者说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否则,人物和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就无法发掘出来。同样,新闻写作也是新闻价值能否表达清楚的重要环节,如果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较差,不懂得新闻语言的要求,可能会让人摸不清记者想要表达的事实内涵。此外,一些非文字类或需要摄影器材的传播手段中,选择拍摄的角度、熟练的控制拍摄器材、声音的控制以及细节的捕捉,这些在某一些事件中如果不能合理地利用,那么就可能将事件的新闻价值埋没。
(二)编辑对新闻事实的把关与加工阶段
“把关人”(gatekeeper)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节约战争开支,开展了一场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大规模宣传活动,卢因在对这场宣传活动的过程进行研究时发现,除非家庭主妇们接受了宣传,把牛下水买回家中做成菜肴摆上餐桌,否则她们的丈夫或孩子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并接受这种不习惯的食品。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主妇实际上起着一种“把关人”的作用。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8]一般而言,“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把关人。传统大众媒介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把关人”。其中,记者是新闻事实的寻找者,不断地从众多事实中追寻有价值的事实,这是记者对事实的“把关”。在编辑阶段,新闻选择主要体现编辑编排新闻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上,这也就是编辑对新闻信息取舍的把关。
对于传播媒介组织而言,编辑的把关作用十分明显。作为新闻选择主体,编辑判断哪些新闻事实信息和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大,哪些新闻价值小;哪些新闻事实信息和新闻稿件适合自己的媒体传播,哪些不适合自己的媒体传播,应当舍弃。通过对记者新闻原稿进行判断与适当处理,使得原本的新闻信息中包含的新闻价值更加突出,从而使其新闻价值得以实现。一个富有见识和智慧的编辑会运用编辑手段,将事件的新闻价值凸显出来;否则则可能使其漏掉新闻。日本新闻学家稻叶三千男分析,1971年日本《每日新闻》记者西山太吉发表的关于日美冲绳协定的报道,无疑是一条重要新闻,但是当时都没激发起社会舆论,“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登在醒目的第一版,而是登在不大为读者注意的第三版;二是报道的表述不明确,读者即使留心了这条消息,也有很多人不能清楚地把握其内容”。[19]稻叶三千男在这里谈的第一个方面属于编辑问题,第二个方面则既属于记者的写作问题,也含有编辑的编排制作问题。比如根据报道内容重新提炼标题等。由此可见,编辑把关对于新闻价值的实现极其重要。
(三)新闻的发送与传播环节
报纸印刷出来,发行到读者手中;广播电视新闻播放出来,进入千家万户的收音机、电视机。通过这些渠道,新闻传播出来。对于报纸媒体来说,印刷质量、发行速度都是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具体因素。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技术性的因素也会对新闻价值的实现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卫星电视信号中断或信号微弱、画面和节奏不协调等。除此之外,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新闻主播等的素质、行为也会对新闻价值的实现产生影响,具体包括其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应对能力等,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导致新闻价值的强化或削弱。
(四)受众的接收与接受
新闻价值实现的最后一个步骤即是受众的接收与接受。通过上述的传播过程,一条新闻的新闻价值最终能否实现,还在于它是否能被受众所接收和接受。接收与接受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接收,收受、接纳;接受,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新闻传播过程中,接收是过程,接受是结果。只有当受众接受了,也就实现了其相应的价值;反之则新闻价值无法实现。
有学者认为,“决定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是读者的反应”。[20]受众的水平对新闻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受众的水平包括思想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决定受众看不看新闻,怎样看新闻。知识文化水平则决定受众是否能够正确的理解新闻、接受新闻。
一个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是在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的互动中完成的。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职业、习惯、地域、阶层的新闻受众,从同一新闻中获取的信息的数量与质量都不会相同,同一则新闻对一部分受众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对另一部分受众也许就很少甚至不具有价值,受众的反应随时都在反作用于新闻传播者对新闻的选择,即新闻价值判断,促使新闻传播者不断地检验自己是否挖掘、表现和表达出事实及其新闻价值,从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寻求与新闻受众契合,以达到满足新闻受众需求的目的。
二、实现新闻价值的要求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是选择新闻的内在条件,只有符合了这些要素的事实信息才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实现则还需要适应外部各种各样的要求,内外达到一致,新闻价值才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得以彰显。
(一)符合受众的需要
受众的兴趣与需要在新闻选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适应和满足受众的兴趣与需要的事实信息,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因此,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受众的心理,了解受众的兴趣与需要。人们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详见第八章“新闻传播的受众”)一般而言,这些需要可以归类为对受众有益、有用或是可以带有娱乐的信息。只有这样的信息,受众才可能去接收进而接受它。
媒介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传播信息,带给受众需要的、有益的知识信息或有用的信息,满足受众对知识的获取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心。受众通过接收媒介传播的信息获得身心愉悦也正是新闻价值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受众迫切需要更多的媒介产品满足自身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二)符合新闻市场的取向
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产品能否成功推销,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而新闻产品能否实现其价值,最终也取决于它能否适应新闻市场需要。一般认为,市场与受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适应市场也就是要适应受众的需要。事实上,这是一种较为狭窄的想法。市场并不只是仅仅依靠受众生存,它同样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广义上说,新闻市场取向,指的是一定时期内新闻产品适应社会与公众需要的一种方向和趋势,它与这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群众社会生活的总体趋势及特征相联系,同时也同这一时期人们的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相联系。[21]新闻市场的取向为事实信息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只有尽可能地以新闻市场为导向,同时考虑实际的社会效果,二者很好地结合,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新闻价值。
(三)符合新闻工作者的经验积累
新闻的事实选择,主体是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总编等,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新闻工作者依靠其丰富的经验积累来判断、选择事实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大量事实说明,有经验的记者、编辑,能够迅速判断出一则事实信息所具有新闻价值的高与低。因此,新闻价值规律要求记者、编辑等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既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经验积累,又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理性的思考判断,以便在选择新闻信息时敏捷判断,准确选择。
(四)符合社会控制要求
社会控制,即社会对某一事物所形成的制约和限制。这种控制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理念、道德等来规范约束。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事实信息的选择时并不是无所约束的,除了新闻价值自身的要素以及外部的条件以外,事实信息是否符合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理念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对信息传播的调控的重要手段。
选择事实信息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实现新闻价值,也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求、不断整合的过程。
学者介绍
杨保军,男,陕西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史论教研部主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新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际新闻界》副主编。
主要学术成果
《新闻理论研究引论》、《新闻本体论》、《新闻精神论》、《新闻真实论》、《新闻活动论》、《新闻价值论》、《新闻理论教程》、《营销竞争力》、《竞争营销:分析·策略·执行》、《中国原创营销企划实战范本解读》等著作。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7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主持者。
主要观点
新闻价值是关系范畴的概念,价值离不开人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事实,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新闻价值产生的源泉是人类的新闻实践;新闻价值的外延是意义而不是效应,新闻价值是主体的新闻需要投射到事实客体属性上反射出来的意义;新闻价值是经验事实向社会公众呈现的应当被告知的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时新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构成要素?
2.选两条同类型新闻,分析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要素,比较其新闻价值的大小?
3.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怎样才能实现新闻价值?
案例分析
关注明星,也关注民生
媒体集体追星遭网友质疑
刘翔被记者追着跑,朱军遭到话筒“围攻”……近两日,记者“两会”“追星”的各种图片,在网上迎来了极高的点击率,但同样迎来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声。有网友认为,严肃的“两会”上,记者应该更多地关注民生提案,而不是关注明星,更不该像“娱记”一样追着明星跑。
“明星”太多网友不满
“两会似乎变成名人秀场,刘翔飞逃,陈道明、朱军、张艺谋都遭到媒体记者疯狂围堵,其他代表遭遇冷落,看‘两会’是否只看名人如何参加‘两会’呢?看来名人太多也抢了‘两会’的风头。”昨日,网友“政在LIVING”在其新浪微博中评论说。
一方面是刘翔、朱军被追的图片被网友大量点击和转发;一方面网友也心存疑虑,怎么“两会”报道到处是明星?这样的“两会”报道多少变了味儿。网友“三秦晓露”则更为严肃地指出:“‘两会’是我们解决国家发展、民生问题的大会,近年来我还没有发现明星们能提出几个好的建议!”
究竟明星该不该关注
有网友指出,如果刘翔不跑而是坦然地接受采访,阐述提案内容,那么这就是“两会”新闻,而不是“娱乐”新闻。不明白为何这些委员看到记者就逃,难道不能把自己的提案内容告诉记者吗?
在“两会”一线的一位记者表示,医疗、教育、房价等民生议题都是记者关注的重点,也是采访的主要方向。这点从报道的量上就可以看出,但一些话题明星,同样是大家感兴趣的,没有采访过,怎么能预判这些人会不会说出什么有价值的话题。例如,记者没有采访刘翔,怎么会爆出刘翔的提案不是自己写的。其实,不仅仅是明星,很多时政人物也是记者的围堵重点。只是,他们被围堵、被追的过程和图片不会成为话题。就算同为主持人、名人,崔永元的采访和图片,就没有被任何媒体和网友列入“娱乐”行列,那是因为他言之有物。其实更多的网友,只是把明星新闻当成两会关注中的“花絮”,并不会因此就不关注民生议题了。
——摘自《长江商报》2010年3月6日
你对这篇报道及其新闻“追星”现象有何理解与看法?
公众视角的边缘人
李晓栋
2007年2月28日,农历春节后的北京,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后第二天,一位名叫彭桓武的科学家孤独地走完了他92年的生命历程。彭桓武先生离世的消息,与那些天充斥各大网站头条的章子怡恋情猜测的消息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他终其一生奋斗的事业:中国的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等事物,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
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些娱乐艺人,其社会影响力会凌驾于“中国氢弹之父”之上?近年来这种社会公众对科学价值与科学家的认知淡漠、关注不足的现象是否正常?
公众为何冷落科学家
对于中国科学家正在逐步变成公众视角“边缘人”的现象,一些媒体与知识界人士曾为此讨论过许多次,从而总结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从现实意义上说,科学家从事的研究工作本身就是孤独寂寞的。科学的精神本来就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与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求知求新、颠覆传统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了科学家需要坚守并甘于寂寞。
其次,大多数科学家所从事的基础科学领域,是一个长期投入、见效缓慢、缺乏直接价值的工作。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日趋商业化、功利化,价值杠杆偏向于实际利益与经济回报的情况下,基础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理想与奉献精神显得又“土”又“傻”,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及科学家的冷落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反智主义”对科学价值的轻视也是不能忽略的原因。在儒家学说中,考据空谈的“经、理”之学成为知识分子的“举业之功”,可以“学而优则仕”。而从事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实学”却成为“奇技淫巧”。于是,当这种观念折射到当代社会的时候,就出现了万人报考公务员、理科博士改行从商的现象。
而科普教育工作的停滞也是造成公众无法正确认识科学价值的因素之一。据国外资料统计,美国电视台的科技类节目,占节目总量的20%,日本电视台占15%,中国电视台只有6%。相关传媒为追求收视率,黄金时段中充斥着娱乐八卦节目,而类似《科技博览》的科教节目却鲜有露面,甚至出现了以报道奇闻逸事著称的所谓“科学”节目。在科学原理和大众读者之间,缺乏一种良好的沟通与传播渠道。这些都是造成目前中国公众缺乏科学素养的主要原因。
忽视科学价值的后果很严重
中国曾是世界科学文明的中心,四大发明、张衡的地动仪、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明朝军队的火药武器等,都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先进技术。可惜的是,这些发明创造因传统观念对科技价值的漠视,使它的创造者们被抛弃在历史典籍之外,科学的光芒最终被压制在道德玄学之下。于是,在世界的西方,由于社会大众对科学价值的重视,世界科学文明中心逐渐西移。
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使科学的价值从神权的威严中释放:在佛罗伦萨出现了第一个近代科学院,伽利略的科学实验奠定了实验物理学的基础,意大利的科学复兴推动了本国工业、贸易的发展。17世纪,英国科学家玻意耳发现了气体定律,虎克发现了弹性定律,牛顿奠定了以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基础。自然科学所解放出来的生产力,造就了英国的百年霸业。18世纪的法国,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科学精神、原则和方法渗透到法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法国建立的科技专利制度、科技奖金制度使科学发明变成一种职业,科学劳动逐步商品化。19世纪,充满创新精神的德国科学家们,改革了科研教育体制,首创了大学实验室与学术导师研究制度,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使德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政府推崇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美国人将欧洲的科技充分消化,培育了庞大的电力、能源、交通、钢铁和机械产业,开创了无线电技术与通信产业。贝尔、爱迪生等大发明家的科技成果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而在同时代的中国,义和团的拳民却在妄图用“香灰气功”、“扶乩请仙”抵挡工业文明,中国因这种漠视科学价值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可见,社会对科学价值的重视是科技振兴与国家崛起的首要条件,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每一次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都可以发现科技价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科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当落后的近代中国在饱受西方的欺凌之后,魏源、严复、左宗棠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科学技术被视为救民于水火的济世良药。到了20世纪中叶,因为对科学价值的尊崇,全国上下崇尚科学、期盼知识的热忱更是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动力与源泉。1900年,中国完全没有现代科技,懂得微积分的全国不足10人。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派遣了数十万人的留学生前往欧、美、日学习科学技术,由此建立了基本的现代科研与教育体系,完成了中国初步的科技启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产生了质和量的飞跃。20世纪60年代依靠华罗庚、钱伟长、卢嘉锡、苏步青、周培源等科学精英,中国建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国防部门和地方科研机构构成的科研体系。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实施了军工航天的“两弹一星”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了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我国粮食每年增产上千亿斤,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20世纪90年代,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汉字印刷的革命;中国的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进入2000年后,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了针对发展高技术领域的863计划,推动农业科技的星火计划,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及加强基础性研究的攀登计划。20世纪以来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现象。
科学家是科技强国之路的核心
一般来说,欧美国家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性发展的投入经费比例为1∶2∶5,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2∶4,而我国则为1∶5∶9。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占R&D支出的6.4%,低于美国17.3%、韩国16.5%、日本14.5%的比例。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数量相对欠缺,每万人中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数只有发达国家的1/10。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科技体制的某些缺陷导致了科技成果的难产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实施率仅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基础性研究领域中的差距,导致了在应用科学研究、工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上的脱节。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中,中国因经济腾飞而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其过程主要依靠的是低廉的人力、土地与自然资源成本,工业体系中的劳动密集型结构比重过大,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对外来技术的依赖性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中国只是“制造大国”而非“科技大国”,而曾经依靠相同模式崛起的拉丁美洲国家,因投资国的技术垄断而导致本土科技力量弱化,经济迅速衰退。这些例子再次向中国敲响了提升科技实力的警钟。
当新世纪人类的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大潮已经来临的时候,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掌握未来科学技术的导向与核心,必定能使世界科技中心回归东方。但这一切还是要从提升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普及基本科学知识、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做起。当一个国家的传媒焦点与公众视角还只是停留在庸俗猎奇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知识财富创造者们得不到公众的应有尊重与关注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距离圆中国的科技大国之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依然很遥远。引导中国公众关注科学家、关注科学价值,是中国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
——摘自《读者》2008年第4期
当今时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新闻价值也被很多新闻从业者更多的利用来引起噱头、刺激受众感官。请结合本文思考:
1.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新闻价值判断有何关系?
2.记者应如何正确把握新闻机制并传播新闻?
【注释】
[1][美]埃德温·埃默里、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殷文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2]彭菊华:《新闻学原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3]转引自童兵、林涵:《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4]转引自童兵、林涵:《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5]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6]陈韶昭观点,转引自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7]甘惜分观点,转引自杨保军:《新闻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8]杨保军:《新闻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9]杨思讯:《新闻学教程》,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4~47页。
[10]余家宏等:《新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11]林枫语,转引自王泽华:《新闻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第107页。
[12]钱燕妮:《新闻价值及其量化分析》,《新闻界》2000年第6期。
[1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14]转引自陈霖:《新闻学概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15]转引自童兵、林涵:《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16]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17]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18]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62页。
[19][日]稻叶三千男、新井直之:《日本的报业与实践》,张国成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20][日]稻叶三千男、新井直之:《日本的报业与实践》,张国成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21]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