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国人在华办报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近代民报在中国出现:外国人在华办报将外报视为近代民报之始,似不免有些牵强。外报在古老中国的出现,是西方殖民侵略,基督教来华的结果。另外,在华外报的办报主体除传教士外,还有商人。从此,通商口岸成为新闻事业的滋生之地,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便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第五章 近代民报在中国出现:外国人在华办报

将外报视为近代民报之始,似不免有些牵强。外报在古老中国的出现,是西方殖民侵略,基督教来华的结果。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办报人员,也是基督教团体所属的传教士。他们来华办报,其目的在于宣传基督教的教义,扩大基督教的影响。一部分传教士的办报经费,亦是由基督教团体提供。其发行方式,以免费派送为主。有的教会报刊,甚至刺探情报,为本国的殖民政策服务。从这一方面来看,传教士办报,显示出机关报、官报的色彩。但也有一部分报刊是由传教士自行筹资创办,并且刊载内容,从早期阐释教义,逐渐转到以传播西方政教之优越与科学之昌明上来,成为综合性的时事刊物,与教会学校、教会医院、教会出版机构一起,成为基督教在华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在华外报的办报主体除传教士外,还有商人。随着中国海禁大开,一些商人为了满足贸易需求,提供商业信息。这是纯粹的民报,并逐渐取代教会报刊,成为在华外报发展的主流。更重要的是,在华外报直接孕育了中国自办民报,故在此,将外报放在民报下面一并叙述,更能看出中国民报的发展脉络。

在华外报的发展轨迹大致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前,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由于清政府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他们只能在外围开展办报活动。从1815年到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马六甲、雅加达、广州、澳门等地一共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6种中文报刊和《蜜蜂华报》(葡文)、《广州纪录报》(英文)等11种外文报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禁大开,西方迫使中国发生了变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专制制度被西方撕开了一个个口子,为在华外报开辟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工商业的兴起也为近代报刊创造了社会条件。从此,通商口岸成为新闻事业的滋生之地,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便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在华外报的性质也发生很大变化,战前是宗教性为主,战后商业性报刊成为主流;出版地点以香港到上海这一条沿海走廊为中心,向全国很多地区扩展,并深入到内地直至北京;报刊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初步形成了一个在华外报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