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主党派的报刊和出版活动

民主党派的报刊和出版活动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报刊和出版活动一、关于中国民主党派在论述民主党派报刊发展史之前,有必要对民主党派做点说明。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土特产”。各民主党派或者积极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或者利用其他报刊来表达自己的政见和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报刊和出版活动

一、关于中国民主党派

在论述民主党派报刊发展史之前,有必要对民主党派做点说明。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土特产”。当初,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下,一些自由知识分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参与实际政治活动而创建政党组织。这种自由知识分子的组党活动在抗战胜利后达到高潮。据统计,至1946年底,至少有近百个政党在国内外宣布成立或公开活动。[7]

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是这些民主党派的基本政治共识,所以这些民主党派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民主”的旗帜。正因如此,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建立国民参政会、开展民主宪政运动、召开政协会议、拒绝参加伪“国大”等方面,有着一致的行动。各民主党派或者积极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或者利用其他报刊来表达自己的政见和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在抗战时期,民主党派报刊支持共产党的全民抗战主张,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报刊对国民党打压民主、迫害民主党派的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削弱了国民党的统治,扩大了人民政权的社会政治基础。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限制尤其是经费的掣肘,各民主党派的机关报普遍篇幅不大,刊期相对较长,发行量也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权,国家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的体制。共产党为执政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八个民主党派为参政党。为了更好地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也相继创办了报刊——从中央到各省一级,都出版有刊物。这些民主党派的报刊积极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来组织报道,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紧紧围绕国家建设这个中心,参政议政,参加国家各种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活动,深入调查研究,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提出高质量、前瞻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努力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昌盛营造团结、祥和的氛围。

二、民主党派及其报刊和出版活动

1.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及其报刊和出版活动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当时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组,并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它是以从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民盟成立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斗争的需要,创办了许多报刊。

1941年9月18日,第一张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在香港正式出版,社长梁漱溟,总经理萨空了,总编辑俞颂华。该报原拟在内地出版,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加强对进步新闻事业的控制,改在香港编印发行,为新成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提供了一个发表政治主张的舆论阵地。创刊不久,《光明报》发表“启事”,宣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公布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十大政治纲领”,并发表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等重要文献。这样,就向海内外公开宣布了民盟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目标。同时,该报还着重宣传了坚持抗日、反对妥协,实行民主、励行法治,以及尊重学术自由与保障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等主张。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自行停刊。1946年8月和1948年3月两度在香港复刊,督印人分别为萨空了和陆诒。

1943年9月,各民主党派掀起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民主政团同盟领导人纷纷出面主办刊物,宣传民主宪政,如黄炎培创办、张志让主编的《宪政》月刊,左舜生主编的《民宪》(1944年11月起,正式由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接办,由张澜、沈钧儒、左舜生等组成编委会),章伯钧主编的《中华论坛》,闻一多、李公朴创办的《自由评论》等,从而在国统区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

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决定改组民主政团同盟,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以扩大民盟的社会基础。此后,民盟的地方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并纷纷出版机关刊物。主要有:民盟西北总支部主办的《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云南省支部的《民主周刊》(吴晗任社长),广东省支部的《民主》周刊(陈此生主编)和《民主与文化》(黄药眠主编),重庆市支部的《民主星期刊》(邓初民主编)等。1946年初,广西省支部成立后,出版刊物《民主星期刊》。这些刊物为推动民盟的活动,广泛地发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6年2月1日创刊于重庆的中国民主同盟总部的机关报《民主报》,是这一时期创办的最重要的报刊。该报发行人为张澜,社长为罗隆基,总编辑为马哲民,编辑部负责人为叶丁易;郭沫若、马寅初、陶行知、张申府、邓初民、张君劢、章伯钧、张东荪、梁漱溟、周鲸文、孙宝毅为社论委员。《民主报》创刊前,《新华日报》在1月10日的要闻版上,发表了引人注目的消息:《民主号角!民主报下月一日发刊》。《民主报》在发刊词中说:《民主报》是“一切民主信徒的共同工具,我们愿努力担负起代表民主信徒意见这个责任”。2月10日,国民党特务制造了“较场口事件”,《民主报》当天出版“号外”,大标题是《今晨较场口庆祝会上暴徒捣乱演成血案》,眉题是《政协成功,人民无庆祝自由》,副标题是《强占会场,殴打主席团,郭沫若、李公朴、马寅初、罗隆基、施复亮、章乃器及群众多人受伤》。第二天,《民主报》又发表社论《民主的耻辱》。7月12日,西南联大教授李公朴被特务暗杀,消息传来,举国震惊,第二天《民主报》发表了社论《抗议!抗议!抗议!》。7月15日,闻一多又倒在国民党无声手枪下,《民主报》不仅报道了血案的真相和人们的控诉,还连续发表社论《血债》、《最严重的关头》,刊登《中国在屠杀中》、《闻一多先生的道路》、《血债要用血来还》等文章。这些报道、社论和文章,既鞭挞了专制的丑行,也表达了人们对民主的向往。1946年9月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几次向东北、华北大举进攻,《民主报》接连发表社论:《不要把人民当作炮灰》、《政府决心要打》、《拿出人民的力量,制止祸国殃民的内战》、《假道学与假民主》、《万税,万税》、《天南地北一团糟》……表示谴责。《民主报》的主张和态度,激怒了当局。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在封闭《新华日报》之后,又指使特务捣毁了《民主报》印刷设备,迫使《民主报》停刊了。10月23日,国民党特务包围了民盟南京总部;27日,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

民盟被迫解散后,各地组织和广大盟员转入地下,坚持斗争。1947年12月,民盟上海市支部秘密成立。不久,恢复了《沪盟通讯》,秘密发行,以指导上海民盟的工作和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民盟地方组织与中共地方组织取得密切联系,在国统区与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其中,利用报刊宣传中共的有关政策、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民盟参与斗争的重要方式。民盟苏州市分部出版油印小报《光明报》、《民工通讯》,刊登了解放区的广播新闻和中共的工商政策、《约法八章》等重要文件;民盟广东省中山县分部创办《群声》通讯,向广大盟员介绍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并主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革命实践斗争的指针”。此外,西康省[8]支部的《光明》旬刊、重庆市支部的《反攻》等,也都积极地宣传中共中央的各项政策,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

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召开,标志着民盟在中国革命道路上迈开了新的一步。会议决定,民盟的宣传工作首先是接办民盟南方总支部机关刊物《光明报》,作为民盟总部机关刊物;其次是加强开展对海内外的宣传活动,扩大民盟的影响。同时,民盟海外组织也积极开展民主斗争,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民盟海外组织支持和主办的马来西亚《南侨日报》、《风下》、《新妇女》,缅甸《人民日报》,暹罗《曼谷商报》、《民主新闻》、《光明》月刊,英国《民讯》,印尼《民主日报》,越南《中华日报》等报刊,大力声援祖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1949年6月16日,民盟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出版,由章伯钧任社长,胡愈之任总编辑,萨空了任秘书长,林仲易任总经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光明日报》创刊题词祝贺。1953年起,《光明日报》改为各民主党派报纸,直到“文革”为止。1956年11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盟中央出版《争鸣》月刊,并公开发行。1985年4月,民盟中央主办的《群言》杂志创刊,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编委会主任委员为陶大镛,这是一份兼有政治和学术性的综合刊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盟中央及各省市民盟组织均办起了《盟讯》,作为机关刊物,为加强民盟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民盟中央主办有群言出版社(创建于1989年),有向盟内发行的机关刊物《中央盟讯》和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群言》。

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及其报刊和出版活动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在香港成立。在《成立宣言》中宣布:民革“脱离蒋介石劫持下的反动中央,集中党内忠于总理忠于革命之同志,为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并表示愿与全国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携手并进,彻底铲除革命障碍,建立独立、民主、幸福之新中国”。11月1日,内部刊物《自由》(通讯版)在香港正式出版。

1949年11月,民革总部迁至北京。1950年6月30日,民革中央编印的内部刊物《民革汇刊》创刊。该刊每月出1期,至1956年因筹办出版《团结报》而停刊,共出了57期。1952年9月,《民革汇刊》发表短论,动员在司法机关和政法教育机关工作的民革党员,要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全国司法改革运动。1954年,《民革汇刊》为使民革成员更明确地认识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以及民革工作的方向,组织了笔谈会,何香凝、熊克武、谭平山、蔡廷锴、蒋光鼐、陈绍宽、朱学范、赵祖康等分别发表书面谈话。

1956年,在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的新形势下,时任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的王昆仑,向民革中央常委会提议创办一个公开发行的周报。1956年4月25日,民革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团结报》正式创刊。《团结报》是民革中央机关报,同时也是唯一一张由民主党派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参政党党报。社长由王昆仑兼任,在谈到给报纸取名为“团结”的意义时,他说:“‘团结’是毛主席的一贯战略思想,干革命,搞建设,总是团结的人越多越好。”1957年,该报由民革党内系统发行改为向国内公开发行。1966年6月25日,“文化大革命”开始,民革中央常务委员会举行的第52次会议决定《团结报》暂行停刊。1980年2月2日,民革第五届中央常委会举行第3次会议,决定恢复出版《团结报》。2月29日,《团结报》复刊,对开四版,暂定为双周刊。1981年5月2日后,《团结报》向国内公开发行。1982年10月2日,改为每周出版,版面由四版扩充为八版,并向海外发行。《团结报》也从一张报道民革党内工作的内部小报发展成为以宣传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点报道民革和其他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的综合性大报。

创刊后尤其是1980年2月复刊以后,《团结报》积极拓宽报道领域,延伸报道范围,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民主党派的角度,反映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的意见建议,扩大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目前,《团结报》设有“国内要闻”、“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团结论坛”、“见闻随感”、“党派人物”、“社会聚焦”、“经济生活”、“热点报道”、“团结视点”、“台湾信息”、“两岸时评”、“理论探讨”、“文史长廊”、“读书”、“茶馆”、“百花园”等栏目。

《团结报》的办报宗旨是:力争成为“民主党派的喉舌,多党合作的媒介,参政议政的论坛,民主监督的阵地”。为充分体现这一办报宗旨,更好地发挥作用,《团结报》确立了立足民革、面向兄弟党派,立足统一战线、面向社会生活的办报方针。在上述宗旨和办报方针的指导下,《团结报》明确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宣传好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好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政策,宣传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好以“一国两制”方针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宣传好民革和其他民主党派在履行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上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团结报》以其独具特色的宣传重点和报道内容在我国政治思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1987年12月25日,团结出版社成立。该出版社以出版社科类图书为主,出书范围包括:有关孙中山思想、业绩的研究著作;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传记、专著;国共历史及其研究著作;民革党史及资料;民革创始人、领导人的回忆录及有关著作等。

3.中国农工民主党及其报刊活动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是一个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民主党派中历史较久的一员。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人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即《莫斯科宣言》),号召在孙中山精神领导下,团结被压迫被剥削的革命民众,向一切反动仇敌进行斗争。1930年8月9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上海正式成立,机关刊物《革命行动》半月刊和《革命行动日报》先后创刊。《革命行动》的编委会以邓演达为主任,宗旨是“唤起全国被压迫被剥削的平民群众,在我们的革命纲领下面团结起来,准备向仇敌斗争”,主要内容是“阐明临委会的《政治主张》,评述国内外的政治事件”。邓演达亲自撰文,从第1期到第5期,每期都有他一篇文章。邓演达从回国到被捕前的15个月里,在《革命行动》上发表了起草的文件、宣言及论文计20多篇,近20万字。此外,在《革命行动》的创刊号上,还公开发表了该党的政治主张。认为: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双重支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这决定了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依附他们的反动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以民族、民权、民生三项任务结合在一起,以社会主义为归宿的革命。《革命行动》出版后,影响较大,发行量递增。但发行到第4期,即被国民党当局勾结租界的帝国主义者予以查禁。第5期改用《银行周报》为封面继续出版,仍被查禁。1931年4月,在上海改出《革命行动日报》,作为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机关报。该报刊登了不少在国统区的其他报刊上很难看到的国内外新闻和时事评论,群众争相传阅,发行量很快由每天500份激增至1万份,就连国民党的立法院和监察院都能看到此报。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因叛徒出卖而被捕,《革命行动日报》旋即停刊。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形势,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易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38年2月1日,机关刊物《抗战行动》(旬刊)创刊,以宣传抗日和民主为主要内容。之后,委员会部分成员又编辑出版了《抗战农村》、《抗战妇女》、《抗战青年》、《抗战华侨》等刊物,旨在宣传抗日救国,联络各方面抗日力量。

在抗日战争接近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立即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张。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表示完全支持,并于2月创办了《中华论坛》(半月刊),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独裁统治。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随着民族矛盾的解决,和平建国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发表了《抗战结束后对时局宣言》,反对内战并呼吁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制止内战。1947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正式改党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1950年12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学习指导处为指导全党普遍进行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创刊了《学习通讯》月刊,作为指导全党学习的期刊。各省市组织也分别创办了《京讯》、《沪讯》、《粤讯》、《学习与工作》等类似的期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习通讯》大量刊出辅导资料,解答学习过程中的问题。1956年,《学习通讯》改为《前进报》。

1961年4月15日,《前进报》由报纸改为杂志,成为农工党正式党刊。在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全党同志及所联系的群众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该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年8月,在“文革”期间被迫停刊达12年之久的《前进》复刊,并于1995年起更名为《前进论坛》。作为参政党的论坛,《前进论坛》充分展示农工民主党的新形象,已经成为反映该党各级组织和党员思想动态、凝聚党员力量的重要载体。

4.中国民主促进会及其报刊和出版活动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主要创始人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居上海的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如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坚持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又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经过充分协商,他们决定成立一个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

民进的主要成员积极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活动。主要有:柯灵等主编的《周报》(创刊于1945年9月8日),郑振铎主编、生活书店经理徐伯昕支持的《民主》(10月13日出版)等。民进的主要领导人马叙伦也是《周报》和《民主》的热心支持者和主要撰稿人,几乎每期都发表署名文章。在这两个刊物的周围,还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周建人、林汉达、许广平、李平心、傅雷、严景耀、董秋斯、罗稷南及郭沫若、柳亚子、宦乡、夏衍等。他们经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当局的罪行,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大声疾呼并鼓动群众起来争取和平民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民进中央主办有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民主》杂志,并有开明出版社和开明音像出版社。

《民主》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月刊。创刊于1989年8月,以“立足民进,面向社会,服务统战”为宗旨。2000年以后,调整了栏目,扩大了信息量,主要或常设栏目有:“理论研究”、“民主论坛”、“教育园地”、“缅怀故人”、“百家之言”、“人物通讯”、“文化纵横”、“史海钩沉”、“文史漫笔”、“海峡两岸”、“域外一瞥”、“出版视野”、“锦绣中华”等;2001年以后,又陆续开设了“放眼世界”、“议政回音”、“法制天地”、“专题访谈”等新栏目; 2006年的改版增设了“学习与探索”、“国是论衡”、“文化视点”等一系列栏目。《民主》杂志还通过举办征文、有奖征答活动和“地方专页”,竭诚为各省市级组织服务。

开明出版社是由民进中央委员会主办并主管、以出版文教图书为特色的出版机构,1988年12月在京成立。该社的宗旨是:“发挥民进在教育和出版领域中的人才优势,通过编辑出版优秀出版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协助党和政府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服务;以为争取祖国早日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服务。”所出图书,80%以上为教育类图书,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开明音像出版社也是民进中央委员会主办并管理的出版单位。经营范围是制作、出版、发行教育、文化、科技方面的音像制品,出版了大量的中小学、幼儿、文艺教学方面的音像制品。

5.九三学社及其报刊和出版活动

1944年11月,中共代表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在重庆国民参政会上提出了“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利团结抗日的主张,得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热烈响应。重庆的一部分文教科学技术界的人士,为响应中共的主张,由许德珩、褚辅成、税西恒、潘菽、黎锦熙、黄国璋等发起成立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该会以继承和发扬1919年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和民主、科学精神为宗旨,争取政治民主,在重庆高等学校和知识界有一定的影响。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签字正式生效,“民主科学座谈会”举行扩大座谈会。会上决定以九月三日给组织命名,称“九三座谈会”。1946年1月9日,九三座谈会为促进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举行扩大座谈会。至此,九三座谈会具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以学术界人士为主要成分的组织特点也已经形成。为了保护组织,加强团结,决定以“学社”名之,并成立了“九三学社筹备会”。1946年5月4日,在重庆举行了九三学社的成立大会。

“九三学社筹备会”成立后,先后在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对政治协商会议的意见(1946年1月23日)、对东北问题的意见(4月10日)、九三学社领导人立即停止内战的主张(5月24日)、要求蒋介石立即下令永远停止内战以求真正的和平民主等六条意见(10月31日)、反对召开非法国大(11月5日)等一系列声明,阐述了学社筹备会对时局的主张。

现在,九三学社中央主办有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民主与科学》和内部刊物《九三中央社讯》,设有学苑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民主与科学》的前身,是《九三社讯》。1950年12月1日至5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决定创刊《九三社讯》为学社中央的机关刊物。抗美援朝运动中,九三学社的各级组织,先后在《九三社讯》上发表宣言、声明、谈话等文件60余篇,推动社员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九三学社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任务,以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宣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肃清亲美、崇美、恐美思想。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5日,在“左”的错误影响下,九三学社召开了学社的第二届全国社员代表大会,通过了《九三学社改造规划》。同时,决定将社刊《九三社讯》改刊为《红专》。文革开始后,《红专》停刊。1980年1月,《红专》复刊,并于1988年6月更名为《民主与科学》;1989年12月,该刊向全国公开发行。1988年7月,九三学社中央又出版了机关刊物《九三中央社讯》。

现在的《民主与科学》杂志是一份面向知识界、以思想文化评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设有“民主与法制”、“科学博议”、“快语诤言”、“科文交汇”、“调查与研究”等栏目。该刊以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服务对象,坚持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紧扣时代的脉搏,推进思想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学苑出版社成立于1987年10月12日,以“弘扬民主、促进科学”为宗旨,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成果荟萃之地、科学文化传播之桥”为目标,致力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医药学、考古学领域的图书出版。学苑音像出版社也是直属于九三学社中央的中央级教育音像教材出版单位,创办于1992年,以支持普通义务教育的出版开发为核心和主导,致力于为全国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和各级社会团体提供教学软件及音像教材服务。

6.中国民主建国会及其报刊和出版活动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抗日战争胜利后,以黄炎培为首的“中华职教社”和以胡厥文为代表的“迁川工厂联合会”及与其相联系的文教界上层知识分子和民族工商业者,酝酿成立代表他们利益的政治性组织。1945年12月16日,民主建国会在重庆宣告成立,其基本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民主”和“建设”。

《民讯》是民建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46年10月。此时,虽然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蒋介石打内战的方针早已确定,并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加紧布置全面内战。为了挽救时局,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民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民讯》成为当时的舆论阵地。1946年10月11日,民建发表了《对当前时局的意见》,谴责国民党反动派“不惜陷全国于长期内战,生灵涂炭的惨境”,要求实行全面停战,坚决反对美国的军火支援和美军驻华。[9]

1949年,由于政治、军事形势急剧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就要进军大西南,创刊于1946年10月的《民讯》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建恢复了会刊《民讯》。

1955年,民建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保持民建成立之初以工商业资本家和资本家代表人士作为吸收会员的主要对象的传统做法,也确定了推动工商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和贯彻总路线的具体行动。民建总会的会刊《民讯》和地方组织的内部刊物一道,宣传总路线,配合社会主义改造。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民讯》停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民讯》复刊。创刊60多年来,《民讯》秉承传统,着力反映民建的发展过程,同时面向民建各级组织和民建全体会员,是民建重要的思想理论宣传阵地,也是推进会务、沟通中央和各地组织及会员的桥梁。

目前,民建同时主办内部发行的月刊《民讯》和经济理论杂志《经济界》。《经济界》创刊于1996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民建发挥经济界成员优势、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舆论工具。

1994年,民建中央委员会创办了面向全国的中央级出版机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主要出版经济、社科以及科普文化等方面的图书。

7.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及其报刊和出版活动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劳动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1945年8月以后,台湾国民党当局垄断政权,独裁专制,欺压台湾同胞。1947年2月,台湾民众爆发了“二二八起义”。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起义中及起义失败后被杀害的民众约2万人。参加起义的幸存者,有的在台湾坚持斗争,有的转移到上海、香港等地,继续从事爱国民主运动。之后,一部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的台湾省人士,根据当时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实现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的愿望,于11月12日在香港发起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其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联合国托管台湾”和“台湾独立”,主张实行人民民主制度。

台盟建立后,主要的工作和活动是对台湾进行政治号召和宣传工作,在香港参加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组织台籍人士学习,发展盟员,介绍台籍青年进解放区参加革命;明确反对美蒋反动统治和反对美国支持的所谓台湾“托管”和“独立”的阴谋。同时将原“新台湾出版社”改为台盟的宣传机构,先后出版了《新台湾》、《明天的台湾》、《自治与正统》、《台湾二月革命》、《台湾人民的出路》、《愤怒的台湾》等书刊。另外,还向香港和海外一些报刊投寄文章。这些书刊和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向国内外介绍台湾的现况,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美国侵略台湾的阴谋。另外,也担负着向台湾人民介绍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情况、战局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

台盟中央于1949年由香港内迁,先在上海,1955年迁到北京。台盟的组织发展以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的中上层人士为主。目前,台盟中央有内部双月刊《台盟》。另外,台盟中央还主办了《海峡快讯》、《台情分析》两个刊物,以快捷、客观、多角度的特点,通过对台湾岛内各种重大事件的及时报道与客观分析,为开展涉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台海出版社是台盟中央委员会主管的中央一级出版社,成立于1997年。该社坚持“架设文化桥梁,促进两岸统一”的办社宗旨,积极开展对台宣传和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8.中国致公党及其报刊活动

中国致公党于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于旧金山。当初,该党是一个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以归侨、侨眷为主的民主党派。到1931年,致公党已拥有300多个支部,“合计已登记之党员当有40余万”。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剧,海外华侨发扬同侨居地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或运用原有报刊、团体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织华侨抗日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或以其他各种形式抵抗侵略者。致公党中央号召“海内外各处党员,一致参加抗战工作,出钱出力,以尽职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致公党总部活动被迫停顿,但各国各地区的致公党组织仍然和所在国或地区的人民一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

在抗战胜利前夕,美洲各地致公党办的报纸与其他爱国华侨办的报纸联合发表《十报宣言》,号召“中国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并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表现了广大致公党成员和海外华侨对抗战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和国家的关注和期望。

1945年5月,美洲致公党组织的负责人司徒俊葱等顶住国民党的压力,发动当地华侨热烈欢迎并公开为参加联合国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中的中共代表董必武及其随员举行招待会,组织演讲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活动,以及负责保护中共代表的人身安全。1947年4月29日至5月1日,致公党在香港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到会的四十余名代表讨论修改了《中国致公党政纲》和《中国致公党章程》,并一致决议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8年1月6日,致公党在《华商报》、《文汇报》、《大公报》发表《中国致公党最近对时局之声明》,响应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1949年底,致公党总部从香港迁移广州,并积极利用报刊,投入到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中。致公党中央在1952年9月创刊了《致公通讯》,此后不断扩大篇幅,充实内容。

目前,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办的刊物主要有《中国致公》杂志(前身为《致公通讯》,内刊)和《中国发展》杂志。为积极开展海外联谊和交流工作,在凝聚侨心和促进我国对外友好等方面,这些杂志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致公出版社是隶属于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的中央级出版社。该社坚持为致公党中央服务、为爱国统一战线服务的原则,始终坚持正确的出书方向,以出版文史类、经济管理类、生活休闲类、教育类图书为主。

【注释】

[1]张玉法:《民初政党的调查与分析》,《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湾),第5期。

[2]康有为:《不忍杂志序》,《不忍》,1913年2月第1号。

[3]黄远生:《远生遗著》,上册,卷一,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4页。

[4]熊少豪:《五十年来北方报纸之事略》,《最近之五十年》纪念特刊,申报馆1922年初版,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5]景学铸:《报界旧事》,转引自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6]王新命:《新闻圈内四十年》,转引自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7]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页。

[8]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的一个省,所辖地主要为今天的川西及西藏东部,多数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9]黄小荣:《中国民主建国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作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