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人早期自创通讯社的诞生与发展

国人早期自创通讯社的诞生与发展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人早期自创通讯社的诞生与发展1904年初,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通讯社——中兴通讯社成立于广州市中华中路回龙里32号,由老报人骆侠挺任发行人兼编辑。中兴通讯社于1904年1月19日首次发稿,主要面向广州和香港地区的报纸。中兴通讯社发稿手段较原始,主要是译报、剪报、通信等。远东通讯社成立之后,王慕陶便开始了协助外交的努力。

第二节 国人早期自创通讯社的诞生与发展

1904年初,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通讯社——中兴通讯社成立于广州市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回龙里32号,由老报人骆侠挺任发行人兼编辑。中兴通讯社于1904年1月19日首次发稿,主要面向广州和香港地区的报纸。中兴通讯社发稿手段较原始,主要是译报、剪报、通信等。何时停办时间不详。

1909年三四月间,我国驻比利时使馆随员王慕陶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私人名义创办了远东通讯社,其发稿时间一直持续到1913年,这是我国第一家国人自办的海外通讯社,主要向欧洲各国提供中国通讯,同时也将欧洲重要消息向国内各大报社发稿。由于创办人的特殊身份,该通讯社创办的目的很明确,在于设立一个解析西方动态、组织对外宣传的国际传播机构,以加强国内与西方之间的信息流通来协助外交。在存在的几年中,该通讯社致力于国际传播,在欧洲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为我国外交活动提供了舆论助力。

王慕陶以创办通讯社来协助外交的想法是随着对西方世界的深刻了解和对通讯社作用的认识确立起来的。初到比利时的王慕陶很快看到:“吾国种种情态,诚如所论,即欧西号称文明,亦实以五十步笑百步,人情险诈,势利无耻,迨有过之无不及”,欧洲对中国的态度,不过只想旁观内乱,待国力从内部削弱之后坐收渔翁之利,站在中国的角度审视真实的欧洲,危机感更为强烈:“瓜分之祸不酿自内,必酿自外。”[6]他并不愿在乱世危难之中持“退之主义”,因此将新闻通信活动与所做的外交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国际传播来协助对外交往就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远东通讯社成立之后,王慕陶便开始了协助外交的努力。他运用积累的外交经验,在制造舆论时“分道设法”:“于俄则离日交,于英则说以利益,于德则诱其野心,于美则激以荣誉”,[7]这样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数月以来,规模渐具,与英法德俄和比瑞士各大报馆通信者三百余处”,[8]他还多次主动表示愿为外交事件提供舆论助力,如曾托汪康年向调任外务部侍郎的汪大燮表示:“如愿于外交上有所作用,弟可以欧美言论助之”,[9]还曾自信地说:“俄日协约事,弟社颇能助力。”[10]事实上,在西藏问题、粤汉借款问题、锦瑷借款问题、东三省日俄问题、湖南饥民问题上,中国外交都得到了远东通讯社的舆论帮助。[11]

远东通讯社的创办得到清朝驻比公使李盛铎的赞助,接受清朝政府外务部的津贴。远东通讯社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聘有通讯员,如上海雷继兴,北京汪康年、黄远庸等。尤其是汪康年贡献甚大。据汪的胞弟汪诒年回忆:“先生年五十岁,某月与湖北王侃叔君(慕陶)合力创设海外通讯社。先生在京主其事,其欧洲方面之事,则王君主之(时在比国使署)。”汪康年十分赞赏王慕陶创办通讯社的思想,汪康年曾说:“窃维各国办理外交,所以能应变不穷鲜有败事者,非特其见识之远,制裁之精,布置之密也,于各种方面,尤必布设机关,既以考察各国之趋向,亦使本国与他国交涉之事,先以其事实宣之于各国,使各国瞭然于两国是非曲直之所在”,所以,他也主张,远东通讯社“专为外交而设”,[12]即以通讯社传播活动协助外交。

通讯社的对外宣传一部分是奉官方之命,该通讯社虽由王慕陶私人出面创办,但其一部分经费来自外务部等官方机构,加上为外交助力的出发点,所以视大力协助官方办外交为当然。

【注释】

[1]川仓田保雄:《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70页。

[2]常宁文史资料第四辑:《肖同兹和中央通讯社》,1988年版,第237页。

[3]来丰,张永贵:《路透社远东分社的创办及对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影响》,《新闻界》,2002年第3期。

[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3版,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340页。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3版,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第340页。

[6]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7]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8]《使比李盛铎致枢垣外部在比京创办远东通讯社电》,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八)》,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台湾)1988年版,第3657页。

[9]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10]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11]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12]汪诒年:《汪穰卿先生传记》,中华出局2007年版,第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