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互联网是美苏冷战的产物。1962年,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
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5年:互联网在中国的诞生。
1994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签署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中国电信将通过美国斯普林特(Sprint)公司开通两条64K专线(一条在北京,另一条在上海),中国公用互联网的建设开始启动。
1994年10月,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和中学连接起来,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改善我国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1995年1月12日,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正式上网,通过互联网发行其网络版——《神州学人周刊》(CHISA——China Scholars Abroad)。在保留《神州学人》作为国内唯一的留学生刊物特点的同时,《神州学人周刊》的内容与形式均迥异于母媒体《神州学人》,可以说是对母媒体的一种补充。在发行方式上,《神州学人周刊》也尝试开创了新的发行方式:除了向读者提供电子邮件订阅外,还提供了WWW、FTP、Gopher等订阅方式。
作为中国第一家走上互联网的传统媒体,《神州学人》的大胆尝试和勇于探索,为后来者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二阶段,1996—2000年: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扩张。
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网络媒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一年。1月2日,《广州日报·电子版》和《中国证券报·电子版》在网上正式发行。1月13日,《人民日报》综合数据库国际平台经过3个月的调试,开始正常运行,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当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全文和部分图片。到1996年底,有30多家报纸在互联网上发行了电子版,另外,有20多家杂志也上了网。在广播、电视以及通讯社方面,1995年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在香港上网,1996年10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1996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定名为《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新闻社的《华声月报》社于1997年4月申请了自己的独立域名,随即制作了五个专栏共10多万字的网络版,正式定名为“《华声报》电子版”,于5月25日亮相互联网。新华社于1997年11月7日正式开通自己的网站。
1998年,报纸上网掀起了新的热潮。据中国记协报纸电子网络版调研会统计,到1998年底,全国电子报刊总数为127家。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近1000家,上网的广播电视机构近200家。到2000年底,在全国总共一万多家媒体中,共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5]
此外,还有一些非传统媒体兴办的商业网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门户网站“网易”与“搜狐”于1998年开通了新闻频道,与国内的多家著名媒体建立了合作。新浪网于1998年12月成立后,于1999年4月改版成功,推出了大型的新闻中心。这些网站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每天发布并随时更新国际、国内、社会、体育、娱乐、财经等各种新闻信息,页面浏览量迅速增长。此类网络媒体还有FM365、263首都在线等。
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5月,还诞生了两家由某一地方的传统媒体联合而成并试图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网络新闻媒体:北京的千龙新闻网和上海东方网。借助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与运作经验,它们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新闻页面的浏览量直线上升。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经过这短短5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整个中国媒体形态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管理,也在这短短的5年中,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为了很好地对我国的网络媒体进行管理,国务院新闻办专门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相关事宜的管理。200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从而初步实现了对我国网络媒体的规范化管理。2000年12月底,一些商业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263首都在线等取得了登载新闻业务的许可证。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2001—2003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影响力彰显。
受2000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01—2002年,互联网业的发展进入低潮,人们开始用“互联网冬天的来临”来形容当时的经济大环境。在大批网站开始裁员,一些小网站难以为继、濒临倒闭的时候,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开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以寻求突围之路。
收费,成了2001年最热门的话题。在经历了近2年的摸索中,以三大门户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已经形成:手机短信订阅、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收费邮箱等为互联网业的经济复苏提供了保障。
2002年底,三大门户网站传来了好消息。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中,新浪和搜狐同时宣布已收支持平;2003年第一季度,几大门户网站宣布开始盈利。度过漫漫严冬,自2003年开始,互联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在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后,2003年的中国网络媒体,开始彰显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对政府及政府决策的影响。
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人们更多地通过互联网、短信、网上论坛以及E-mail等新媒体,去了解每天有多少新增病例,如何能更有效地预防SARS等,网络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非典”本身是负面事件,但对于互联网来说,却不能说不是一个彰显影响力的契机——网络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政府将信息公开制度提到立法层面。
值得一提的还有2003年的孙志刚案件[6]和刘涌案件[7]。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孙志刚被殴打致死事件后,强国论坛当天下午发了一篇转帖,网上舆论一浪高过一浪。5月16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三名博士生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的建议书,人民网发表文章《孙志刚案,是谁在装聋作哑》,将网络舆论推向高潮。最终,相关涉案人员被依法判刑,同时在我国实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代之以没有强制、摈弃暴力的社会救助制度。因为一个公民之死,导致一部法规的废除,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03年8月,沈阳黑社会性质犯罪头目刘涌由“死刑”改判为“死缓”后,舆论大哗,甚至激起普遍的民愤,众多网友在网上发帖,舆论的矛头直指做出改判的辽宁高院。网络论坛上对刘涌案黑幕的持续关注与谴责引起了高层注意,最后最高法院介入审判,刘涌被改判为死刑。可以说,刘涌案的再次改判,网络舆论监督功不可没。一位名叫“夜色很深”的网友在新华网论坛上发帖说:“当面对辩方律师的狡辩,新华论坛的无数理性网友发表了自己的客观看法,部分知道细节的专家更是在网上进行了有理有节的详细辩驳。相信此案中‘发展论坛’为最高层做出最高法院重新提审的决定起了极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认为今天的判决是公正的,是维护了法律尊严的话,我想我们一定要记住感谢‘发展论坛’给了大家参与到这个案件中来的机会并引起高层重视的巨大作用。”
在孙志刚案件和刘涌案件中,正是有了网络媒体的参与,使得事件的影响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扩散与放大,各大网站的留言都最充分地表达了民意,并影响到了政府部门的决策。
第二层面是对普通公民的影响。
这个层面的影响力是以第一层面的影响力为前提的。在2003年之前,人们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后,首先想到要向上一级政府或相关机构反映,其次是向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反映。而2003年之后,这种情形得到了颠覆式的转变。如在2003年2月发生的黄静案[8]中,涉案被告被判无罪,黄静父母对判决结果不服,于6月22日在新浪、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有影响的网络媒体上发出求助信,呼吁法律专家和有关人士提供援助,引起网上舆论的关注。当更多的个人和团体通过网络参与到案件中来后,黄静案便从一起普通案件,变为一个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在网民舆论的推动下,黄静案历经五次尸检、六次鉴定后,最终还当事人以公正。黄静50多岁的父母曾是“电脑盲”,面对记者,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如果没有网络,黄静的案子将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9]
黄静案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同时也是网民利用网络的力量寻求法律公正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黄静案被称为2003年“中国网络第一大案”。
第三层面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在2003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影响越来越多,这种交互影响的最明显后果是逐渐确立了网络媒体的地位与影响力。由于网友的积极参与,网上舆论被放大,在网络空间引起强烈反响,从而为传统媒体设置了报道的“议程”。如2002年底,一位名叫“我为伊狂”的网友在“强国论坛”和“发展论坛”分别贴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一篇长文,对深圳市政府的效率、治安、二线关口、交通、城市管理、外来人口、生活压力、诚信、人情、文化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批评。这篇近两万字的文章立刻引起众多网友的注意,在BBS上广为流传。2003年1月7日至20日,《南方都市报》先后用50多个版的篇幅推出“深圳:你被抛弃了吗?”的大型系列报道,把网络舆论对深圳城市发展前景的忧虑引向城市发展战略的探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月19日,时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与网文作者“我为伊狂”在广州就文中提及的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是互联网上的“声音”首次引起中国官方的高度关注并得到正面公开回应,也标志着BBS言论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议程互动步入正轨。
2003年,可以说是中国网络媒体确立自身地位和影响力的一年。在这一年,网络媒体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但一些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来:虚假新闻、网络侵权、网络色情等。规范与自律,成为摆在网络媒体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2003年10月10日,以“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200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通过了由中国各网络媒体代表共同签署的“北京宣言”,倡议在各网络媒体内部开展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学习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题,以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网络媒体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信力为目标,切实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的要求。因此,2003年亦被称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年”。
第四阶段,2004年至现在:互联网的影响力持续增长。
自2004年开始,网络传播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影响力持续增长。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网民的数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中窥见一斑:2005年1月,中国互联网用户为9400万;两年之后的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用户骤增至1.37亿,增长率为46%,增长速度超过美国;网民绝对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跃居世界第一的还有我国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民大国”和“宽带大国”。
第二,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时代。2005年,一个新概念“Web2.0”被提了出来。从技术的角度看,Blog、RSS、SNS、Tag、WiKi等与其有着密切关系。在传播学者看来,它们对网络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非专业人员在新闻生产领域的深层渗透;(2)网络新闻内容结构的变革;(3)网络新闻生产层次的进一步清晰;(4)网络新闻生产专业分工的细化与合作模式的多样化;(5)网络受众新闻消费模式的多元化与社会化;(6)媒体融合局面的不断明朗。随着网络承载能力的不断改善,媒体融合将越来越多地付诸实践。
第三,博客传播风行。自2005年开始,博客在网民中大面积普及,各著名博客网站规模迅速扩大,如“博客中国”获得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在2005年7月7日改版为博客网,全力打造博客门户网站,全方位提供多种博客服务。门户网站亦纷纷进入博客领域,并展开多种推广活动。2005年10月,新浪网独辟蹊径地推出名人博客,一大批著名作家、影视明星、社会知名人士等“入驻”新浪,为新浪赚取了极高的点击率,成为2005年一道独特的网络景观。2005年12月,新浪网又推出了以“关注博客、关注网络新生活”为主旨的首届中国博客大赛,在网民中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博客热潮。
第四,网络媒体的报道能量持续增长。2005年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不断,网络媒体的报道能量又达到新的水平。以“神舟六号”10月发射及返回为例,人民网和新华网经授权对“神六”发射实况进行现场直播。在长达120多个小时的直播中,人民网直播页面共发布信息1209条,平均6分钟1条。在18日3时至8时这个时段,更达到平均不到2分钟便发布1条信息的高频率。在“神六”发射的10月12日,新浪网当天24小时的访问量突破4.5亿页读数,刷新了此前2004年雅典奥运会创造的流量纪录。各大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表现形态,新浪网还独家推出了3D全程模拟动画大片,以令人震撼的效果逼真演示了“神六”从发射到回收的全过程,推出后受到了网民的大力追捧。
2005年11月7日,北京奥组委宣布,搜狐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类别。根据协议,搜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官方互联网内容服务,并打造官方网站(www.beijing2008.com)。
第五,互联网的舆论动员及组织作用开始发挥。2005年2月28日,美国多个华人团体率先发动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百万人全球签名”活动。3月中旬,国内众多网站加入,签名活动形成了浩大的声势;4月下旬,这次网络大签名的总人数达到4000万(当然不可避免有反复签名、替他人签名的情况)。而此前国内网络签名规模最大的一次是2003年“爱国者同盟”等7家网站针对侵华日军在齐齐哈尔遗留化学武器泄漏事件发起的“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反对日本“入常”的签名,原本要打印交联合国,尽管最终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次签名活动对随后的游行示威活动无疑起了舆论动员作用。进入4月,连续三周的周六、周日,国内多个城市举行了反日游行示威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信息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集体行动组织者的作用。游行示威集结之快、人数之众、主题之明确、形式之松散、组织者之隐秘的特点,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现。这说明,虚拟空间作为现实的反映,政治表达、政治动员、政治抗争都会充分地表现出来。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及其网站后,《胡锦涛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胡锦涛这次对互联网的解读是:“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10]由此可见,互联网强大的聚合功能,不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和组织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改变着中国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
二、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全新的传播特征,打破了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种全新的传播特征主要表现在:
首先,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无限量递增和信息接受方式的快捷简便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要受到地域、数量和时间等极大的限制,即使是通过卫星传播的信息,也只能覆盖全球的三分之一的地区。而互联网则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它是贯通全球的交互式网络,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国界也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世界,可以实现全球性覆盖,并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其次,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也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自互联网出现后,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首次发布相关新闻的无一例外地都是互联网,传统媒体最快的报道都出现在互联网之后。
最后,网络媒体强化了受众的参与意识,更新了媒体传播的传统观念。在传统的传播过程中,以传播者的意愿为主体,难以关照个体受众的个性选择和需求,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形态是被动性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提供什么节目信息,受众也只能接受什么样的节目信息,缺少自己选择的余地。而网络媒体的用户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情报,作为受众的同时,他们也可以以传播者的面目出现,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传播给别人,并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网上的信息形成了发布、反馈、再发布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传播方式具有交互性,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参与意识。
也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面临巨大压力。正如全球最大的电脑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前总裁葛罗夫所说,传统媒体正面临着网络公司大量掠夺分类广告市场和网络媒体无所不在的信息的两面夹攻[11]。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所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抢占。以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为例:美国互联网广告局2006年春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美国网络广告收入连续第三年增长,达到创纪录的12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30%,关键词搜索广告则继续保持优势地位,收入达到51亿美元,占美国网络广告总收入的41%,超过杂志和黄页广告收入。2006年,美国网络广告市场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收入规模比2005年增长了34.6%。与网络广告市场的日渐抢眼形成对比,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则在网络广告的强大攻势面前被动应付,市场增长缓慢。
二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受众市场的抢占。新媒体出现之前,提供新闻是传统媒介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专利”;新媒体出现后,迅速以其综合性、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介特征和交互性、实时性、小众化的传播特征吸引了广大受众,抢占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市场。国外的有关调查表明,网络的发展造成了受众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明显转移。在成为网络用户后,64%的人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48%的人阅读报刊的时间减少了。自因特网出现以来,美国的电视收视率全面下降了30%。2004年国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由于互联网对个人生活的全面渗透,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减少了看电视与读报纸的时间。[12]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采取种种措施,积极应对。
首先,开办网络版。为了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加盟因特网,在网上拓展自己新的发展空间,是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所寻求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先看中国大陆的情况。报纸从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在网上发行电子版起,到2000年共5年间,上网报纸数增加到273家,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4.3%;广播从1995年广东电台上网开始到2000年,上网电台数为32家,占全国电台总数的2%;电视从1996年中央电视台上网开始到2000年,上网电视台有48家,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2.6%。不仅上网媒体的数量少,而且运行也不尽如人意。在所有上网媒体中,《人民日报》网络版办得最好,这是200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十大网站之一,也是十大网站中唯一由传统媒体经营的网站。就是这样的网站,每天的访问量也还赶不上在十大网站中排名第一的新浪网,当时新浪网的访问量每天达到280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网站。
网络媒体的发源地美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据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所1999年所做的一项调查,作为传统媒体典型代表的报纸,美国已有58%在网上建有站点,几家经营得比较好的站点访问情况是这样的:《纽约时报》每天访问量为270万,《今日美国报》为250万,《华盛顿邮报》为170万,《洛杉矶时报》为100万,《华尔街日报》为97万。这些数字,如果单独看起来是不少的,但是与AOL、Yahoo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次,与网络媒体开展业务合作(联合)。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传统媒体的“网上行”并不是它们应对网络媒体挑战的一种理想选择。在传统媒体“网上行”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一些传统媒体进一步开放视野,探索与网络媒体联合的“双赢”之路。在美国,早在1995年,微软公司就投资2.2亿美元与全国广播公司(NBS)联合成立“微软-全国广播有线电视公司”(中文简称“微全公司”),该公司的网站,在美国新闻情报类网站中排名第二,超过了《今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顶级传统媒体所设置的网站。在中国,自1999年开始,传统媒体也与网络媒体进行了初步联合的尝试。1999年9月,新华社与新浪网合作开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专题网站,由新华社提供信息,新浪网提供技术和资金,该站点火爆一时。1999年12月,《辽宁晚报》与新浪网签约,《辽宁晚报》提供新闻,新浪网以24小时滚动方式在第一时间内播出。
网络媒体强大的技术支撑、雄厚的资金来源与传统媒介强大的新闻采集能力、深厚的新闻品牌资源合二为一,会产生巨大的增值效应。“双赢”之路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图谋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媒介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业务上的合作或联合为后来的媒介融合打下了基础。“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学术界就被提出。“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因此,媒介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合作(联合)。媒介融合有两层含义,一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某种新传播技术,新传播技术既有多种技术特点又有其独特性,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之和。其次,媒介融合也指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多媒体内容是对单一媒体技术与资源的一种重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结合。它不仅有助于内容的丰富与深化,也有助于吸引电子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众。媒介融合的趋势,在2004年就初露端倪。如:电视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出现了网络电视(IPTV);手机(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出现了手机电视;广播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出现了网络广播,等等。媒介融合的结果,是新媒介形态的层出不穷。21世纪的大众传播格局,是一种技术融合、媒介融合的格局:在经历了从“触网”到“用网”再到“融网”的蜕变后,传统媒体最终将与网络媒体实现全面的、深度的融合。借助于媒介融合后所产生的新媒介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实现了从内容到传播方式的全面提升,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化和多样化。
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本章的第三节要专门论述,此处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