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新闻学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前新闻学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前新闻学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如前所述,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34年1月发表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的《新闻纸略论》一文。日本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于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译成中文在上海出版。从这两本书的出版来看,我国新闻学的系统化研究与西方几乎是同步的。

第一节 前新闻学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如前所述,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34年1月发表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的《新闻纸略论》一文。此阶段的新闻学研究成果往往表现为论述新闻(往往是报刊或报纸)的专文、创办报刊的发刊词(或缘起、启事、说明等)等。据统计,这类研究大概有103篇。[2]

外国传教士是我国第一批报人,他们在中国出版的报刊上陆续发表对新闻的论述,为其办报进行合法性论述。主要文章有花之安的《新闻纸论》(1883)、李提摩太的《论报馆》(1898)等文。随着商业报纸在中国的发展,在这类报纸上也出现了大量论述报纸的文章。《申报》是其主要代表,刊有《邸报别于新报论》(1872)、《论新闻日报馆事》(1874)等文。《字林沪报》也刊有不少这方面的论文,如《论报馆立言应实事求是》等。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批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并著文论述报纸推动社会改革的作用。代表性的有王韬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郑观应的《日报》、陈炽的《报馆》等。

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创刊号上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一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报纸比喻为“耳目喉舌”(“耳目喉舌”论由此发端),有“去塞求通”、“上通下达”的作用,因此,“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即:一个国家的报馆越多,它就越强大;一个人阅读的报纸越多,他就越聪明。[3]因此,应大力发展报纸。

由此可见,此阶段的研究主要出自报人之手。另外,这些人要么是外国人,要么有海外经历,熟悉欧、美、日报刊状况,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在他们看来,近代报刊是西方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由于近代报刊在当时是个新事物、舶来品,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对之持禁止态度,所以此阶段新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是大声疾呼报刊之于国、民和社会的功能,即“有利”说。既然“有利”,当然应该积极创办。另外,介绍国外报刊的状况以及报刊的业务操作也是主要内容。就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是理论推演法。其基本逻辑是,由西方先进国家报纸普遍很发达这一直观观察和体验,得出报纸是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因此应大力创办报刊。另外,还把中国古代报纸,如邸报、京报等,与源自西方的近代报刊作比较,强调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除上述研究外,此阶段还出现了少许翻译过来的新闻学著述。其中有两本译著不得不提。一是《新闻学》。日本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又名《欧美新闻事业》,出版于1899年)于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译成中文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出版的(尽管不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对我国新闻学研究颇有影响。梁启超和徐宝璜都曾摘引过其中的内容。[4]全书共36章,主要是关于报馆各机构的职能以及各新闻从业人员在报业管理、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叙述,同时也介绍了欧美一些国家(英、美、法、德、俄)新闻事业的现状。二是《实用新闻学》。美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休曼的《实用新闻学》(出版于1903年)于1913年由史青译成中文,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全书共16章,6万多字,内容涉及美国报纸的演变历史、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与待遇、新闻采访与写作、怎样办星期日报、广告的制作与刊登、新闻法与版权法等。从这两本书的出版来看,我国新闻学的系统化研究与西方几乎是同步的。另外,由于这两本书基本上是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美国,所以我国新闻学研究从其开端上来看受美国影响最大。

国人自著的第一本报史资料集是章士钊著《苏报案记事》,1908年由上海文海出版社出版。中国第一本地方报业史专著是姚公鹤著的《上海报业小史》,[5]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于其系统性不够,在学术性上并不比该阶段代表性的研究专文高深多少。但这也昭示着,我国新闻学研究,首先是从历史研究开始的。

新闻教育也开始萌芽。1910年8月,报刊活动家狄楚青(原名葆贤,字楚青,号平子)、于右任等发起建立了“全国报馆俱进会”。1912年,该会在上海召开特别大会,决议设立新闻学校,但未实行。[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