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声音媒体到多功能媒体

从声音媒体到多功能媒体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3 从声音媒体到多功能媒体开路先锋传呼机今天的手机已经从单纯的声音交流用媒体即电话,进化成为了具有闹钟、计算器、收发邮件、上网、照相以及看电视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媒体。手机的多功能化日本的传呼机使用人数在1996年6月超过1 078万人,达到历史顶峰。根据这个标准,可以认为手机正在从电话这个声音媒体逐步向文字媒体转变,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传呼机是功不可没的。

1.3 从声音媒体到多功能媒体

(1)开路先锋传呼机

今天的手机已经从单纯的声音交流用媒体即电话,进化成为了具有闹钟、计算器、收发邮件、上网、照相以及看电视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媒体。其实在这个进化的过程里,作为开路先锋的传呼机是功不可没的。因为,作为手机的前代产品,传呼机这种媒体率先实现了个人所有,并且为个人交流所用。

上一节里我们曾经介绍过,传呼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到中期,为了方便外出营销的员工与公司取得联系而迅速普及开来的媒体。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呼机逐渐成为了年轻人用于个人联系的工具。1987年问世的带有液晶显示屏的传呼机可以显示数字和文字,这种新功能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也彻底改变了传呼机的使用方式。

早前的传呼机在接收到呼叫信号后只能发出简单的鸣叫声,因此只能适用于和特定对象比如公司之间的联系。而新一代的传呼机,能够在屏幕上显示出呼叫人需要回复的电话号码,因此可以对应多名传呼人的呼叫,传呼机的主人也就可以把自己的传呼机号码告诉更多的朋友。于是传呼机逐渐从“商业人士必备品”转变成“年轻人的媒体”,完成了从“紧急事务联络用”到“娱乐用”媒体的蜕变。

在之后的时间里,显示文字的传呼机更加普及,尤其受到以女高中生为主的年轻人的追捧。“你好吗?”“在干什么呢?”“晚安!”这样的讯息交换让深夜成为传呼机使用的高峰时段。即使在没有要紧事的情况下,朋友之间互发文字信息的“习惯”也从此延续下来。

此外,传呼机的个人持有化和频繁利用也给机体外形带来了变化。当初市场上最常见的是适合商务用的、毫无美感可言的“黑盒子”,后来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开发商推出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机种。并且年轻人会在机体上写字画画、贴画纸和当时流行的“大头贴”,把市场上随处可以买到的机种变成了自己专有的样式。所以说,这种给移动设备做“美容”的习惯,是从传呼机普及的年代开始的,这也为之后手机挂件、机体绘画、手机铃声和待机画面下载的流行风潮作了极好的铺垫。

可见,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造成媒体自身的改变,而传呼机就是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

(2)手机的多功能化

日本的传呼机使用人数在1996年6月超过1 078万人,达到历史顶峰。但是之后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传呼机用户人数锐减,最终在2007年3月,日本NTT docomo全面停止了这项服务。

说到传呼机“衰退”的原因,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与可以直接通话的手机相比,传呼机只能被动地等待对方回电话而显得不够方便,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手机除了可以对话以外,还能够进行文字的交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传呼机实质上促进了手机从单纯声音媒体到文字媒体的“进化”。

在传呼机流行的影响下,1996年4月,日本DDI-Cellular Group(今日本au)正式开始提供手机的文字信息服务,随后其他服务运营商也竞相开始提供这种被称为“短信”的服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初在不同的服务运营商之间是不能够收发文字信息的。于是1997年后各大服务运营商开始提供利用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的服务[8],从此利用手机收发电子邮件在十几岁的年轻人中间迅速成为风潮,手机的主要使用功能也从电话通话变成了电子邮件。对于经历过传呼机的流行,深谙文字信息交流之乐趣的年轻人来说,相对于通话更加低廉的费用、收发文字数多、不同的服务运营商之间甚至手机和电脑之间也可以发送邮件,等等,电子邮件服务的种种好处充满了无限魅力。

另外与日本相似,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手机迅速普及,年轻人之间流行发送文字信息的还有挪威和芬兰等北欧国家。但是这些国家使用的不是通过因特网发送的电子邮件,而是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即“短信”服务。这种服务自开通时起就支持不同服务运营商之间的短信收发。所谓SMS是指第二代手机统一规格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下的文字信息服务。现在除日本和韩国以外,全世界几乎全部采用GSM模式的手机,因此GSM模式也实际上成为全球标准行业模式(De Facto Standard)。

近年来,在各个年龄层的人群里,使用邮件功能的频率高于通话功能的人群比例都显示出不断增加的倾向。根据这个标准,可以认为手机正在从电话这个声音媒体逐步向文字媒体转变,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传呼机是功不可没的。

下面来看看除收发邮件以外手机具有的其他主要功能。首先要介绍的是因特网功能。自从日本NTT docomo从1999年2月开始提供“i-mode”[9]网络服务以后,其他手机服务运营商也都相继推出了同种服务。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真正推动手机网络服务普及的并非网页浏览,而是电子邮件的使用。在该项服务提供之初,手机的网页浏览使用发展相当缓慢,使用较多的只有手机铃声和待机画面的下载等手机个性化服务[10]

有关手机铃声的服务再补充几点。手机个性化装饰的习惯从开始的手机挂件、贴纸等逐渐扩张到了对手机铃声的改造。1996年9月IDO(今日本au)发售了可以自己输入来电音乐的机型,之后的第二年ASTEL公司(现YOZAN)开始提供手机铃声下载的服务,并且该项服务成为ASTEL的注册商标。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岡田朋之指出[11],如果是个人持有的手机,只需要使用振动功能就可以提示来电,因此原本是不需要手机铃声的。可是之后铃声功能继续发展,到2004年11月,服务商甚至开始提供整首歌曲作为手机铃声的服务。1979年随着日本索尼(SONY)随身听的诞生,外出时也能够随时随地听音乐的“习惯”蔓延至全世界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如今的手机也涉足了这个流行领域。

最后介绍的是手机的照相功能。1999年7月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率先推出带照相机的机型,其后第二年手机也推出了具有同样功能的机型。一开始市场对这种机型的反应甚为冷淡,直到2001年J-Phone(今日本软银Softbank)提供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照片的服务后,市场迅速火热起来。手机和照相机的组合受到追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大头贴,朋友之间交换照片是当时的风尚。到2006年3月为止,日本所有签约手机中76.3%是带照相功能的机型[12]。如今人们已经习惯随身携带有照相功能的手机出门,当发生事故或者在街头偶遇名人的时候,拿出手机拍照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但是与此同时,手机偷拍和电子盗窃(在没有购买的情况下用手机拍摄书籍或杂志内容的行为)也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