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记者要学会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
记者是大众传媒开发利用新闻资源的尖兵。中国加入WTO后传媒业的产业集团化趋势,给记者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即:要尽快学会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充分利用了新闻资源,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也把新闻的传播成本降到最低点,保障大众传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一、传媒产业集团化为记者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大众传媒一直处于单一性生存状态,即:报纸多为对开4版,至多为8版,后来增加到16版,不管版面增加多少,仍是一花独放。近些年来,一家又一家报业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围绕主报的系列子报纷纷上市,成为受众的新宠。如人民日报报业集团拥有党报《人民日报》,子报《京华时报》、《环球时报》、《市场报》等,还有多份期刊杂志《新闻战线》等等;经济日报报业集团除主报《经济日报》外,有《名牌时报》、《服装时报》、《证券日报》、《北京足球报》、《花卉报》、《纺织报》、《服饰报》等10个子报,还有《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等3份期刊杂志。地方报业集团也是如此结构,如天津日报报业集团,除主报《天津日报》外,还拥有子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假日100天》等多个子报。
广播电视业与报业一样,也经历了10多年的结构性调整和发展,中央和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先后都从只有一两套节目,其中一套为首播、二套为重播的单一化状态,调整发展成拥有多套节目的系列台,并逐步实行了频率专业化,节目、栏目按受众目标的不同而进行了专业化改造。如中央电视台目前拥有13套节目,有新闻、体育、科技、国际等新闻类专业化频道,还有电视剧、电影及综艺频道,等等。中国广播界的龙头老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拥有8套节目,经过几番改革和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目前已形成频率专业化态势,继2002年推出为经济生活服务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音乐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对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3套专业化广播节目之后,2003年6月又推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专业化频率广播节目。2004年推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及专门进行5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之声”,对台湾地区广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2009年开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共同构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频率专业化广播的新格局。
大众传媒这种结构性的变革,使新闻资源从单一性开发利用,进入了综合性开发利用的新境界。作为同时担负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网”供稿的中央台驻各地记者,能否抓住大众传媒改革带来的机遇,把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当成大事来干,搞好新闻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利用,是个意义深远而重大的课题。每个记者都应下工夫学会对新闻资源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向思维的立体、深度开发,并精工细作,把每一个新闻事件的资源开发利用到极致,节省记者的采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记者要转变观念把“单一”供稿思路改为“多目标”供稿
记者是追踪时代,纪录社会动态的人,从传统观念来说,只要及时把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纪录下来,再通过媒体传播给受众,记者就算尽职尽责了。一般情况下,各类媒体记者采访某个新闻事实,大多是了解清楚新闻发生的地点、时间、涉及的人物及事实经过、情节等等以后,或写一条消息,或写一篇专稿就算完成任务。但是,依照信息时代的要求,记者做到及时纪录时代的动态仅是工作的第一步,真正的成熟记者还要从同一新闻事实中挖出众多可延伸的话题,作出一系列文章,同时刊发在主报、子报,或同时在电台的“新闻频道”、“经济频道”、“都市频道”等多个频道及“网站”播发,围绕同一件新闻的发生,形成既有新闻、又有专题,既有点又有面,既有单篇又有综合的立体宣传体系。这样写就能够取得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大大增强宣传效果,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时间和资金,把投入降到最低点,有效降低记者的采访成本,获得投入少产出高的宣传效果。因此,21世纪的新闻记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头脑里必须装着“经济成本核算”、“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供稿的思路,学会“多目标”供稿的采访方法,竭尽全力学会立体地深度开发新闻资源。记者每一次采访都要扎实深入,力求最大限度地了解、掌握新闻素材,尽量多地撰写适合媒体发布的各种体裁、样式的新闻作品,把单篇作品或每百字新闻作品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压到最低点。
何谓“多目标”供稿?就是记者要从所服务的媒体的全局出发,心里既要装着主报的新闻、专题等对稿件的需求,又要装着各类子报版面、栏目、专页等对稿件的需求,采访碰上的东西适合给谁就给谁采写,能写多篇不写一篇,尽量把所掌握的新闻素材吃干榨净。以中央台驻地方记者为例,因担负给中央电台和国际台供稿任务,中央台驻各地记者在树立了单项新闻“多目标”供稿的思想观念之后,在采访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关系,即:采写对内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采写对外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双管齐下;采写消息与采写专稿并重;采写公开报道与采写内参报道相结合,先发内参报道后发公开报道。比如2003年初新疆伽师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中央台驻新疆记者站的胡志坚站长带领记者驱车1 300多公里赶赴灾区,成为中央新闻媒体最早到达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当他们得知地震使268人死亡,4 000多人受重伤,18 000户房屋倒塌,10万多人无家可归,立即投入战斗。4天里,他们经历2 000多次余震危险,不怕疲劳、不怕艰辛、连续作战,深入采访,及时给中央台、国际台、“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网”发回消息、录音报道、现场报道、专题报道、图片报道60多篇(组),使“中央电台”和“国际台”及“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网”成为中央几大媒体对新疆地震报道最多、最充分、社会影响最大的两大媒体和两大网站。这次对新疆地震灾情和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抗震重建家园的报道,新疆记者站的3位记者对地震灾害的新闻资源开发利用基本达到了极致,他们不仅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点新闻节目和社教专题节目提供了大量内容扎实的新闻稿件,还给该台的对少数民族广播的第八套节目提供了大量有民族特色的报道。中央台许多听众写信或发电子邮件对这些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发给国际台的各类新闻稿件在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43种语言节目中播发,引起加拿大、英国、巴基斯坦、俄罗斯、日本、德国、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约旦、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等国家听众的关注,他们有的来信,有的发来电子邮件,对我国新疆地震灾区人民表示慰问,并相信中国政府一定能早日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笔者认为,如果新疆记者站还是固守“单一”供稿的旧思路,这次地震报道,4天时间里最多采发10来篇报道,不可能采发60多篇(组)。他们的经验证明,“多目标”供稿的观念和思路,是开启综合开发充分利用新闻资源之锁的金钥匙,大众传媒的每一个记者都要备上这把金钥匙。
三、广播记者要熟练运用采访设备做到文字音响图像三阳开泰
新闻作为传媒的一种资源,是由众多新闻元素构成的,能不能充分地开发利用好新闻资源,不仅看记者对事实的把握、对主题由头的选择、对角度的切入调度等,还要看记者有没有能力挖掘出新闻事实包含着的音响和场景等重要的新闻元素,并巧妙地把这些特殊的元素运用到报道中,借助音响和图像(用于网络)表达主题、报道新闻事实,以使受众愿意听、喜欢看。
中央台驻地方记者承担为两大国家电台和两大互联网站供稿任务,可以说已把大众传媒的文字、音频、视频三大件集于一身,其表现新闻内涵的手段,是平面媒体记者无法比的。广播记者要想真正做到让报纸记者不可比,首先要在新闻资源开发中注意充分发挥广播媒体可以采用音响的优势。新闻资源的声音元素的开发利用是广播记者的专利,在开发掌握了报纸记者所能得到的文字信息的基础上,广播记者要继续下工夫,努力挖掘出能替代文字表述新闻事实的音响,或用音响和文字一起来表现新闻事实。这样,广播记者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将在力度上、深度上、广度上实现多维性开发利用的良好效果,可以使广播的新闻报道对受众的震撼力、感染力,比平面媒体大得多。比如,2003年美伊战争期间,在美英等国发动对伊拉克进行“斩首行动”等多番轰炸以后,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伊拉克平民百姓的处境。由于美国军事当局严加控制战争新闻,普通受众看不到真实的战争状况,美国媒体报道的内容是经过筛选和淡化处理过甚至是假造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并录下了他与伊拉克一位家庭主妇的谈话,这位伊拉克妇女的声音给受众传递了许多种信息,电话里的轰炸声也传递出美英发动的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如果把这个报道转化成文字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记者文笔再好,也写不出音响所传达的信息的震撼力。
互联网这个第四媒体的出现,给专门搞文字采访的报纸记者和广播记者深度开发新闻资源提供了条件,开阔了视野,记者们可以自如地开掘新闻中的形象内涵,运用图片信息表达新闻事实。广播记者在进行文字和音响采访时,应好好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画面,使网站新闻文图并茂,更生动形象一些。这些年,用照相机获取新闻素材,已成为中央台驻地记者开发利用新闻资源的重要手段,一些记者用数码相机表现了文字很难表述的新闻信息,得到受众的热烈欢迎。如2002年夏季,北京市城南地区下了点零星小雨,傍晚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这是近些年来京城难见的自然现象。正在回家路上的北京站记者王业丰用相机迅速把这美丽的彩虹拍摄下来,当晚以《北京降雨喜见彩虹》为题在中国广播网上刊出文图并茂的报道,消息写道:“北京7月16日傍晚18点10分左右部分地区出现阵雨,居住在北京城南的市民惊喜地发现,湛蓝的天空中出现了罕见的彩虹。”接着刊出3幅彩虹图片。在图片下方写道:“北京市目前已经进入控制大气污染第八阶段,经过七个阶段的治理,全市空气环境明显改善。今年北京市环境整治工作将继续以治理颗粒物污染为重点,大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全年北京空气污染指数2级和好于2级的天数达到55%。”这组稿子采用文图并用的手法,生动地报道了近几年北京市治理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源的成果,使环保的日常工作有了新闻由头,并增添了可读性、可看性。这条报道被多家新闻网站转载。如果不增加拍照方式的形象开发利用手段,这条新闻很难发出去,就是勉强上了网,也没什么吸引力。可见记者学会综合开发利用新闻资源,是何等重要,何等必要,何等有效哇!
笔者深信,一旦大多数一线记者重视并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对新闻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综合性开发和利用,不仅媒体的新闻竞争力大大增强,而且会大大节约综合投入成本,经济效益也会大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