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报道主题的积累效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宣传的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如何更突出而且更有效地搞好经济报道,既是一个重要问题,又是一个难题。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更加入耳、入眼、入脑,引起人们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搞好经济报道主题的积累是经济记者从事采写活动中的重要一环。经验证明,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储存的经济报道主题一旦成稿,便可以力度大、角度新、针对性强、层次深等特点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主题的积累呢?
首先,经济报道是受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的,许多重大经济报道主题是伴随着经济政策方针的产生、延伸而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经济报道的主题可先于新闻事实而超前产生于记者的思维里。采访中,我们经常遇到所涉及的经济建设项目或某项工作,尚未开始或正在发展完善之中,无法构成完整的经济新闻主体,暂不便于公开宣传。如果记者善于把这种超前的报道主题储存积累起来,并能继续琢磨、品味,逐步深化,那么,等条件成熟时,便可写出有质量、有内容、有特点的稿件来。
例如,“三资企业艰苦创业”这一经济新闻主题,就是笔者经过3年积累储存和提炼才成稿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铺张浪费的歪风愈演愈烈。令人不安的,是一些穷困简陋的国营工厂,一旦找到外国合作伙伴,签了合资协议书,立刻就过上了“暴富”的日子。办公,他们驻足三四星级饭店;坐车,非超豪华不上;工资,高得吓人,连普通职员的月薪都高于国家领导人。其实,所用的钱都是贷来的投资款。这种还没创造出财富就在非生产性投入上乱花一通的派头,与中国人民朴实、节俭、勤劳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应予扭转。因此早在1987年,笔者就跑开发区、转市区,遍访“三资”企业,寻找既能引进应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能保持中国勤俭创业传统的典型,然而却一无所获。相反,那些因铺张浪费,还没开业就因非生产投资而造成累累负债,濒临破产的例子却屡见不鲜。强烈的反差更强化了笔者写好“三资企业艰苦创业”的欲望。于是,这道题目积累储存在采访本上,深深印在脑海里,寻找线索的工作仍在继续着。
1989年4月下旬,笔者到天津开发区天龙双轮拖拉机有限公司采访开发新产品的情况。可一走进这家中美合资企业就有一种异样之感,这里没有洋味,经理办公室没有沙发、地毯,墙是白灰刷的,灯是国产日光管。外方总经理的办公室也是会客室,里边也没有沙发、空调。中方经理谈起生产、经营兴头十足,可笔者心里却对这里的俭朴之风十分感兴趣。后来经过深入采访,意外地找到了坚持用中国节俭传统掌握西方先进技术的企业典型。在这家中美合资的公司里,员工们处处注意节俭,开业时没搞宴会,也没搞剪彩,从中方总经理到每个职工,人人有生产岗位,一人兼几个职,工作效率高,经济效益好,而大家的工资比别的三资企业低得多。于是,笔者当天晚上就乘兴撰写了题为:《中美合资企业——天津天龙双轮拖拉机有限公司的中方干部职工艰苦创业》的消息。几天后,中央电台分别在5月2日《全国联播》和5月3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头条位置播发了这条消息。
天津新闻界对这篇稿件反映比较强烈,不少人问笔者是怎么想起写这个题目的,普遍认为这是五六十年代老主题在80年代的延伸和发展,抓得好,抓得及时,是一条优秀的经济新闻。天津广播电视局局长董树义对笔者说,“那天我们开会时还议论这条稿子,大伙说,咱两台不少人都去过开发区,没抓到这个题目,人家去一趟就抓住了。”局研究室杨旭才主任也对这条消息给予较高的评价,几次邀笔者写一篇采访札记谈谈体会。稿件在中央台播出后,在社会上也引起较好反响,不少听众还给天龙公司写信表示赞扬,一位听众写道:“你们把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美德引进到三资企业也是一大发明创造!”
上述事例说明,一些角度新鲜的主题与新闻事实的结合或统一成一体要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记者通过学习经济政策、方针、法规,头脑里会产生新的题目,通过观察研究某种社会、经济现象时,也会引申、折射出某种主题或构想。但当时记者不一定就有现成的新闻线索或素材,如要把这一思路付诸于公开宣传,必然要把主题暂时储存起来,接着便是到社会经济领域去搜寻典型,这个过程也正是主题在记者头脑里积累的过程。积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典型发现的快与慢,短则一天、两天即可完成,长则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时间才能了结。实践证明,越是积淀时间长的经济报道题目,它的内涵越加丰富,分量越重,越是经过深思熟虑,千锤百炼出来的主题,它的品位越高,力度越大。
为说明问题,不妨再举一例。
众所周知,鞭打快牛,谁先进给谁加码,早已成为我国工业战线司空见惯的现象。特别是80年代以来,鞭打快牛现象已成为捆在国营大中型企业身上的一条吸血管,把一个个先进企业搞得优势退化、活力失灵,越来越穷。多年从事经济宣传工作使笔者感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凭主观需要,随意给先进企业追加产值、利润计划,鞭打快牛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必然要受严重影响。因此,自1985年国务院提出搞活大中型企业以来,笔者就想写一篇“破除鞭打快牛观念,优惠先进企业”的经济报道,可在天津工业战线没有选到合适的对象。1987年夏,当笔者在福建省当地采访时却意外地发现了理想的典型。即,福州市经委在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时,对那些经济效益好,贡献大的先进企业实行了谁改革得好,给谁优惠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适当提高留利比例,使之增强活力,提高自我改造、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从而转变了“鞭打快牛”式的传统观念。经过深入细致地采访,笔者撰写了题为:《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的消息。此稿很快就在中央电台《全国联播》节目二条位置播发,转天早上又上了《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这条消息的播发,在福建和天津新闻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许多同行们认为,消息的角度新颖,涉及的层次较深,无论从报道承包责任制的角度,还是从正确对待先进国营大中企业角度来说,此稿的主题都具有“鲜活”特点,品位较高。一些新闻界同仁曾问过笔者:你刚到一个人地两生的新地方,怎么一下子就能冷手抓住热馒头?其实,诀窍就在于对经济报道主题的积淀和陈酿,这与老酒飘香是一个道理。
从事经济宣传20多年的实践使笔者深深感到,记者注重报道主题、宣传思想、新闻线索的积累,好处很多:它能使记者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树立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吃透上下两头,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解运用方针、政策的能力,表现在本职工作上的直观效果则是提高了经济报道稿件对受众的吸引力,甚至可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80年代,笔者有30多篇稿件在中央台、天津市和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奖,其中大部分作品的主题都是经过积累储存一个阶段才撰写的。本文提到的两篇经济报道稿件均获得了好新闻奖励。
总之,有选择地积累经济报道主题,是提高经济宣传质量的一个好办法,值得一试。
(注:例稿消息《中美合资企业——天津天龙双轮拖拉机有限公司的中方干部职工艰苦创业》详见第二编第五章第五节附例稿(58);消息《福州市实行谁改革得好就对谁优惠的政策》详见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附例稿(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