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捕捉在全国有影响的地方新闻
在全国有影响的地方新闻在哪里?如果说它是深埋在大千世界里的矿藏,记者则是大海里捞针的探矿人。
积多年从事对外报道一线记者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下列几个角度把在全国有影响的地方新闻变成国际新闻,让它在世界流通传播。
一是用经济发展理念考量地方新闻是否有对外影响力,凡带有先导性的经济活动都具有外向性。
1985年5月29日,中国北方环渤海湾畔广大地区的天津、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东营、潍坊、烟台、青岛、沧州、惠民14个城市和地区,在天津成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笔者参加了这次成立大会,采访了中国经济理论界的专家,获知“环渤海经济区”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区域性大型经济组织,也是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第一个丰硕成果。可以说,“环渤海经济区”的成立,预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将是区域经济的崛起。当时笔者认为,“环渤海经济区”成立的经济活动本身蕴藏着经济创新元素,不仅在中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而且对世界经济领域也有一种辐射力。于是笔者不仅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写了一条对内报道,而且还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写了一条对外报道《环渤海经济区正式成立》,国际台国内新闻中心给43种语言节目发了《新闻通稿》,获得较高的采用率。
附例稿(219)
环渤海经济区正式成立
△本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中国北方14个城市和地区5月29日在天津成立“环渤海经济区”。
这14个城市和地区是环渤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东营、潍坊、烟台、青岛12个市和沧州、惠民两个地区。它们构成半环形布局。这些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科技和经济实力雄厚,拥有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广大腹地,因而经济界把它称之为中国北方的“金项链”。
据悉,今后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城市和地区,将在对外贸易、工业生产、资源利用、商业等方面加强经济联系。
(本文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内新闻中心1985年5月30日供43种语言节目的《新闻通稿》)
二是从对国外同类事物的内外对比分析中寻找对外报道元素,凡中国比外国好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外向性,是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
1992年2月,笔者到天津开发区采访了解到,自1984年12月建区以来,天津开发区已投资4.8亿元用于水、电、气、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出4.2平方公里可与远东最先进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相媲美的外商投资区。这里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生产资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比其他太平洋沿岸国家都低,外商投资者在此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已开业的240多家外资企业的统计表明,这里每投入1元人民币开发土地,可引进2美元的项目投资,产出3美元的工业产值,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吸纳投资300美元,土地投资密度已超过亚州和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区域。7年间全区实现利润约8亿元。1991年工业总产值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实现利润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出口创汇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劳动生产率13万元,人均创汇8 000美元,在中国沿海14个开发区名列榜首。
不言而喻,上述新闻素材明确显示出天津开发区已经成为各国商人投资建厂赚大钱的好地方,比当时“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加工区都好得多。显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报道选题。于是,笔者撰写了经济新闻《天津开发区成为外资低成本型工业生产基地》,发稿当天即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用,这篇信息量很大的消息,成为国际台43种对外国广播的语言节目的《新闻通稿》。
附例稿(220)
天津开发区成为外资低成本型工业生产基地
△本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天津开发区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的建区方针,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使昔日的盐碱滩成为外资低成本型工业生产基地。
自1984年12月以来,天津开发区已投资4.8亿元用于水、电、气、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出4.2平方公里可与远东最先进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相媲美的外商投资区。这里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生产资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比其他太平洋沿岸国家都低,外商投资者在此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已开业的240多家外资企业的统计表明,这里每投入1元人民币开发土地,可引进2美元的项目投资,产出3美元的工业产值。7年间全区实现利润约8亿元。去年,工业总产值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实现利润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出口创汇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劳动生产率13万元,人均创汇8 000美元,在沿海14个开发区名列榜首。
天津开发区低成本、少投入、多产出型的投资环境早已得到中外投资者的青睐,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日本雅马哈株式会社、新加坡环美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知名跨国公司在内的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都在这里投资建了厂。首批开发的3平方公里起步工业区90%的土地已出租出让,摆满了项目,到去年底,已批准310个“三资”企业,总投资累计达5.9亿美元。平均每平方米土地吸纳投资300美元以上,土地投资密度现已超过亚洲和东南亚的出口加工区域。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叶迪生告诉记者,为了给投资者创造更好的赚钱环境,开发区下一个目标是:“建成以国际贸易为导向,以现代工业为基础,金融商业等第三产业同时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中心”。
(本文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内新闻中心1992年2月22日供43种语言节目的《新闻通稿》)
三是寻找已触摸到当代中国发展、变化脉搏的地方新闻,充分挖掘出新闻的对外宣传内涵,使其从地方新闻演变成在国际上有流通能力的中国新闻。
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新生事物,它是从地方先开始的,首先是1979年北京诞生了一家专门从事航空旅客快餐供应的小小食品厂,接着便是诞生在天津的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此后,沿海14个开放城市逐步推行了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的实验性探索。随着三资企业的增多,企业内部管理因各国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碰撞、磨合,对此,国内经济界有人大加指责,国外新闻媒体抓住所谓三资企业内部的小矛盾,大肆宣传攻击中国的招商引资工作。
1986年7月,笔者了解到天津市已开业的64家中外合资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个个做到了外汇收支平衡,其中有24家企业销售利润达24%以上。为什么天津的三资企业效益良好,除了三资企业的员工努力以外,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天津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为合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使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厂商有了赚钱的大环境。
当时,就国家而言,国务院还没有就如何搞外商合资企业下发过任何文件,各地都是自己制订一点规定,自己搞自己的,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笔者认为,天津市领导主动为合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思想理念,符合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他们敢说为外国人赚钱创造环境,是思想的大解放,是认识上的大飞跃。回想改革开放之前,那时连小商小贩都被批判为挖社会主义墙角,谁敢说让外国人来中国赚钱啊!
经过认真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天津的合资企业仅有64家,合资企业的效益也并非很高,但天津市政府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思想理念符合经济规律,并且把合资企业引入了良性的生产经营轨道,他们找到了在中国办中外合资企业的正确道路,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于是,笔者采写了消息《天津市中外合资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86年7月13日向全台43种语言节目发了《新闻通稿》。这篇报道在国外产生良好反映,受到普遍关注。33天后的1986年8月16日,国务委员谷牧在参加天津第一饭店和香港利时年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天津凯悦饭店开业典礼时,他对合资双方代表说,“天津这几年对外开放工作做得很好,无论是老城区还是新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进展都很快,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绝大多数都是比较成功的,凯悦财团在这里办饭店是很有见地的。”
谷牧同志在谈到全国对外开放情况时说,“现在我国以各种形式和外商合作的项目已有6 800多个,建成投产营业的有一半,从总的方面看经济效益是好的。由于开放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新旧体制交替、立法工作也不够完善等原因,有的外商合作者感到工作不太方便。但总的来讲,我们的投资环境在逐步走向完善,工作在不断改进。最近国务院决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管理这项工作,逐个解决合资企业的问题,下决心把第一批6 000多个合资企业办好。”
两个月后国务院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规定》条例,至此,中国利用外资兴办三资企业的新生事物走上了健康规范之路。
由于笔者的消息《天津市中外合资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在国内外产生较好的影响,这条稿件被评为1986年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地方记者站好稿一等奖,并被收入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国际广播优秀作品选》。出版者在点评时写道:
这条消息抓住国外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正面报道了天津市合资企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情况,有较强的针对性。
消息内容扎实,不仅报道了取得效益的情况,还揭示了取得效益的原因。由于天津市积极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但原有的合资企业越办越好,新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充分显示了合资企业的发展前景。
消息还援引日本著名企业家伊藤正雄对天津市投资环境的看法,增加了说服力。
此稿是在国务院发布《鼓励外商投资规定》前三个月采写的,体现了记者的新闻敏感。
附例稿(221)
消息:天津市中外合资企业经济效益良好
△本台记者金树华报道:
在中国北方工业城市天津市开办的中外合资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64家中外合资企业基本做到外汇收支平衡,其中有24家企业销售利润达24%以上。
近几年,由于天津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积极为合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到天津投资的外国厂商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天津市又与日本、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厂商签订了19个合资项目合同。已开业的企业经营情况也有明显进展,一至六月份总营业额达1.4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总额。日本著名企业家伊藤正雄最近对天津市副市长李岚清说,目前日本向天津投资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力争在天津兴办更多、更大的合资企业。
(本文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内新闻中心1986年7月13日供43种语言节目的《新闻通稿》,获1986年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地方记者站好稿一等奖)
另外,关于全国重点工程、大型国企和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重大进展的地方新闻;关于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和重大成就的地方新闻;关于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地方新闻等,也都可以当作中国新闻对海外广为报道和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