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参与嘉宾的广泛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受众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媒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媒体应当致力于在一般民众中发展多元文化。受众参与理论认为,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受众参与理论将受众视为权利的主体,强调对受众的知晓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的保护。在公共性较强的广播、电视、有线电视以及社区媒介领域,受众参与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地方自治体规定,商业有线电视必须开设“开放频道”,允许一般受众自主参与。在这些频道里,受众个人或者团体可以根据排队原则,按申请时间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作的节目[7]。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媒介技术的成熟,受众参与不仅具备了更直接、有效的硬件保证;而且成为一种电视节目的创新手段。成人节目如此,电视节目也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模式。未成年人和成人同样需要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接近权和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有关儿童的媒介权利,在第一部分电视节目功能中已有论述,电视节目的功能之一就是维权功能,其中包括维护儿童的上述权利。电视节目的嘉宾选取与未成年人的媒介参与动机之间有所应对,适当的嘉宾选取既是维护未成年人电视参与权利的良好途径,也是对未成年人电视参与动机的满足。
1.未成年受众的参与动机
(1)希望“写信、播个电话”给少儿频道并参与节目
电视节目中通常会为了实现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而发布邀请儿童参与其中的信息,儿童可以通过邮寄传统信件、打电话以及发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电视节目组进行联系。低年龄段儿童在日常的电视节目接触过程中,表现了较为强烈的参与动机。一位学龄前儿童家长讲述了孩子想参与节目的愿望:“小的时候就想报名,大了差点了。特别希望我给他们写信,播个电话。”儿童试图参与节目的愿望一方面来自节目组对参与节目的儿童受众所提供的奖品的“诱惑”,儿童都希望能获得有少儿频道主持人亲笔签名或者有节目标志的纪念品获得吉祥物;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节目中的儿童角色活动的向往。另一位学龄前儿童家长描述了在访谈前一天孩子想参与节目的情节:“昨天看《智慧树》,周六不是有个亲子活动吗,问我那是哪,我说是演播室,作节目的,做比赛、做游戏。他说妈妈,那咱们什么时候能去啊。他感觉电视里的东西挺向往的。”年龄稍大些的儿童对节目中的人物、情节开始给予关注,并希望能够和出现在节目中的儿童得到沟通。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在访谈中问笔者,是否知道《东方儿童》里的那几个小孩?在未参与过节目录制的儿童中,希望参与节目的动机非常强烈,通过参与节目获得更多的节目相关信息也是儿童参与节目的目的所在。
(2)主动参与节目
高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往往更希望主动地参与节目。比如,儿童受众会关注在邀请成人节目做嘉宾的访谈节目中,电视节目选择什么样的成人嘉宾,选择成人嘉宾的访谈过程如何把握,等等。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提出建议,电视节目可否请儿童来提出邀请嘉宾的名单,让儿童来挑选。大些的儿童表现出需求层次更高的参与动机,更多地关注节目。
图9-2 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受众的节目参与动机
综上,将儿童受众的节目参与动机整理如图9-2所示,大致表现在六个方面。学龄前儿童希望能够和父母家人一起参与演播室的节目录制、拨打声讯电话或者短信互动参与节目有奖问答活动,也希望获得有主持人签名的节目纪念物。小学儿童、青少年则希望能够主动参与节目,通过参与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参与节目表达个人观点。
2.电视节目嘉宾选择与未成年受众参与动机的应对
(1)电视节目嘉宾选择要避免“小众化”。为了满足未成年受众对电视的参与需求,电视节目嘉宾选择要尽量避免“小众化”,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参与到节目中来,实现其参与传播的愿望。而电视节目未成年受众的上述电视参与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可能性往往较小。多数情况下,儿童即便是写信、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获得节目组反馈的可能也不大。其结果是多数儿童受众处于想参与却无法实现愿望的焦虑之中。
(2)电视节目要兼顾参与嘉宾与电视机前儿童受众的参与心理。未成年人愿意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来,能够参与到节目中来的未成年人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传播权利,满足了其参与传播的需求。比如,在一个儿童用DV摄像机拍片并在节目中播放的节目中,参与拍摄的儿童得到了锻炼。而对于电视机前的儿童受众则意义不大。在顾及参与嘉宾的需求、完成节目拍摄需求的同时,在设计节目结构的时候,电视节目需要兼顾电视机前儿童受众的参与心理,增添适当的内容。
3.未成年受众参与的“小众化”与多数人的沉默
参与节目对未成年受众而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即使是对不太喜欢的节目和主持人,儿童也往往认为如果能亲自到现场参与,或者和主持人有亲密接触的机会,也是他们的愿望。而事实上,电视节目中的儿童受众参与者只是受众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儿童在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是处于“沉默”状态的,很少能够接近并参与节目,在节目中成为嘉宾的儿童过少,即使是参与其中也会存在被动接触的情况。在参与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儿童会产生情绪上的焦虑,进而对节目内容产生疑惑,这些愿望的达成程度也在影响着节目的传播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