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者的职业角色

传者的职业角色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要他人对儿童的影响并不限于自我与人格发展方面,而与儿童的认知与学习、信念与态度、社会性与个性以及情感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具有多层次、多途径的内在联系。而儿童电视的传播者是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儿童电视传播者通过儿童节目这一具体形式对儿童观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儿童电视传播者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间接重要他人。

一、传者的职业角色

角色是社会学研究中引入的戏剧术语,用以表示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社会学将这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所应有的行为模式称为社会角色。人们对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的行为有着不同的期望。这里以少儿电视节目传者为例,分析少儿电视节目传者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职业角色。

1.少儿电视传者的职业角色分析

(1)作为普通人的电视工作者

作为普通人,儿童电视节目传播者有自己的情感需要与喜怒哀乐。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来自儿童观众、家长与电视台领导等的肯定、认同与重视。但是,由于好的儿童电视节目在采制编播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有时又涉及很多其他因素,当节目出现问题时,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者不被理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这种职业压力下,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他们的事业心、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会在相当程度上显著下降,甚至有人把儿童节目当成是“台阶”,一有机会就想“跳槽”。因此,儿童节目传播者作为普通人的情感需要与心理支持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作为普通人,儿童电视传播者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一些家长和社会批评家、传播学者认为,儿童节目的传播者和教师一样应该是“万能的知者”、“良好道德的楷模”、“完美人格的代表”。而事实上,儿童节目的传播者既然是普通人,就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需要在认知、情感、社会化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发展。同时,作为普通人的儿童电视传播者在专业能力与业务水平上也有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的需求。

这种自我发展的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儿童电视传播者有智能发展的需要。扩大视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更新观念、增强能力,不断了解科技、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前沿动态,赶上时代潮流变革的步伐。正如央视少儿频道《名师名校》栏目的一位编导曾经所说的:“说起来,我也是一个有着10年从业经历的老电视编导了。……但这回,我确实感到有点心虚。因为《名师名校》的目标观众是当代高中生。而至今为止,我的高中记忆仍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而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互联网,更没有人知道什么是MP3……”。

另一方面,作为普通人的儿童电视传播者有情感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表达能力和调控能力,需要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与信念。儿童电视传播者情感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其积极的人生体验、发展适宜的情绪与行为反应,而且有助于增强其工作热情、责任心和自我效能感,并为其儿童节目创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提供动力基础。

(2)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间接“重要他人”

教育心理学认为,重要他人是指教师、家长、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他们构成儿童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儿童发展最具有动力性的因素,因而在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意义。重要他人对儿童的影响并不限于自我与人格发展方面,而与儿童的认知与学习、信念与态度、社会性与个性以及情感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具有多层次、多途径的内在联系。

电视媒介对儿童来说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多项调查表明,儿童最喜爱收看的电视节目是少儿节目(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儿童),儿童看电视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在学校的有效学习时间。也就是说电视媒体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一样,对儿童来说都很重要。而儿童电视的传播者是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儿童电视传播者通过儿童节目这一具体形式对儿童观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儿童电视传播者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间接重要他人。但是,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间接重要他人,儿童电视传播者和非儿童节目的传播者以及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儿童电视传播者与非儿童节目传播者的角色差异。

儿童电视传播者与非儿童电视传播者的职业角色差异是由其目标受众群体所决定的。儿童节目的收视对象是0~18岁的儿童,儿童与成人相比在心理发展水平以及需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本书第二部分中所述,具体表现在:受其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对电视媒体的识读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内容是特定年龄段儿童所不能完全理解或有理解偏差的;同时,因其价值观尚未形成,凭借儿童自身的理解或识读往往会造成认知上的误解,以至影响其下一步的发展。针对这种表现,儿童电视传播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这样的:在传播娱乐的同时,既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儿童把好关,又为儿童提供尽量能被其理解的儿童电视节目。而非儿童节目的传播者,尽管也要承担起引领社会文化的重任,但是却可以提供更多的视角给观众去分享,更独特的视角让观众去思考。可以说,儿童电视传播者需要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二,儿童电视传播者与教师的差异。

教师可以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去有计划地实施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对象也是相对固定的,一个初中化学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就是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但是,儿童电视传播者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间接重要他人,尽管也要创作出对儿童发展有益的电视节目,但是其难度却似乎更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甚至受众对象也是传播者在策划初期所预设出来的,其效果也没有办法通过综合考试而确定,收视率有时也并不足以证明节目的好与不好。此外,儿童受众对电视的需求和对课堂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课堂上儿童希望得到更多的知识,而看电视对孩子来说也多是在寻求一种娱乐。因而,儿童电视传播者要想扮演好其职业角色,既要掌握专业教师的角色内涵,又不能完全效仿教师角色。

2.儿童发展与儿童电视传播者角色的多元化

在理解儿童电视传播者的职业角色的时候,我们也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到儿童电视传播者的职业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多元角色随受众对象即儿童身心成长阶段及其特点不同而发展变化。这里以儿童发展早期和中期为例,分析一下儿童电视传播者的主要角色。

(1)儿童早期发展特点及儿童电视传播者角色

根据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儿童电视传播者要努力通过儿童节目为其塑造这样的角色:一是儿童的榜样者。比如,学龄前儿童节目主持人就是儿童的榜样,早期儿童的心智是“吸收性”的,可塑性很大,儿童节目主持人的任何言行举止都可能在无意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心理、人格的发展,因此,主持人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二是沟通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儿童从家庭要走向社会,就要了解社会、掌握社会规范,要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学会与同伴交往。学龄前儿童节目恰好可以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儿童电视传播者要有意识地通过节目引导并培养儿童的上述能力,以满足学龄前儿童社会化的需求。

(2)小学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特点与儿童电视传播者的角色

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电视传播者角色应特别注重以下方面。

第一,是儿童价值信念的引导者。

并不是说要让儿童电视传播者在节目中脱离儿童受众的真实生活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引导儿童受众走进社会生活,通过有效地和儿童受众共同解决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具体问题,从而帮助儿童受众形成对世界、对人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积极体验与看法,并树立与巩固良好的价值、信念。举个例子,央视少儿频道的公德行动播出这样的片子: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人上了车,于是在老人摇摆着身子的一个广角镜头中,想起各种不想让座的声音,最后有人让出了座位。解说词:“公德行动,今天起正式开赛。”让座是个小事情,却涉及不小的公德问题,而这样的片子却让儿童有了共鸣,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二,是儿童择朋交友的指导者。

同伴对少年期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有时甚至会超过家长和老师的作用。而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与朋友进行沟通并处理朋友之间所遇到的问题,都成为这一时期儿童的“麻烦事”。儿童电视传播者要试图通过节目充当少年期儿童择朋交友的指导者,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友谊,以良好的同辈力量影响其健康发展。

3.时代变迁与对儿童电视传播者职业角色的转变

我们正处于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此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理应充分发挥其对儿童有益的积极作用。儿童电视传播者更应该利用职业本身的优势从一个普通的传播者转变为社会变革的促进者,从社会变革的受影响者转变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的转变上。

(1)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寓教于乐的传播者

如何让儿童真正有能力去面对变革的时代?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与学校教育相比,利用电视手段传递知识似乎也并不是很好的途径。那么,儿童电视传播者能够给儿童带来什么呢?责任感、宽容、自立精神、自信、开朗、热情等个性品质是和儿童的内在智能同样重要的,这些恰恰是儿童电视节目可以传播给儿童的,儿童通过电视的观察学习,进行社会化,进而实现其情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而儿童电视传播者在这一传播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寓教于乐的手段。

寓教于乐说起来简单,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究竟哪些因素是儿童感兴趣的,而这些儿童感兴趣的因素在传播过程中又是如何与试图引导的内容相融合的?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儿童电视传播者要不断地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其中既包括职业修养,也包括专业修养,如对特定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掌握。如果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就很容易把握能引起他们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娱乐的传播手段,再加进试图教育的要素,儿童就会容易理解,接受起来也更轻松些。

(2)从技术的使用者转变为价值的思考者

哈贝马斯认为,教育者的“思”有三种,一是“技术之思”,二是“实践之思”,三是“解放之思”。把这三种“思”用在儿童电视的传播者身上,可以得到这样的解释:儿童电视传播者为了履行其职业角色的职责,需要具备这三个层面的素质能力:其一,要具备根据不同儿童受众对象选择不同技术手段的思考能力,包括摄像、编辑、字幕、配音、特技等多种技术手段的思考;其二,根据已有的传播理念对儿童节目传播实践活动不断进行反思的能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是很重要的;其三,要有一种解放的批判能力,不断地追问儿童电视节目在儿童受众成长、实现完满人生中的价值与意义。这三方面的能力要协调发展,如果只注重儿童电视传播的技术手段,就会使儿童电视传播者迷失对儿童内在素质的培养。而电视毕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不能只重内容,不管形式,因为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满足儿童对电视艺术的需求。

总之,广电总局、各电视台领导以及社会各方都已格外重视提高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儿童电视传播者作为儿童节目的创作人员,更应该在这种形势下了解自己的职业角色,掌握角色的内涵,并逐步实现能够适应时代变迁对其职业角色新需求的转化。只有这样,儿童电视节目才能真正为儿童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的媒体环境。

下面,依照上述的少儿电视节目传者的职业角色的定位与功能来检视一下传播实践中的少儿电视节目传者的状况,试图从少儿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中,找寻少儿电视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错位的来自传者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