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闯入新闻的记者角色

闯入新闻的记者角色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闯入新闻的记者角色———童禅福印象记一3月30日,《钱江晚报》头版登出《“3·24”上海撞车事故目击记》,作者是浙江省广播电视厅的一位记者,名叫童禅福。童禅福受到记功、晋级奖励,成为同行们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女青年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中年男子是刚刚赶到火灾现场的记者童禅福。

闯入新闻的记者角色———童禅福印象记

3月30日,《钱江晚报》头版登出《“3·24”上海撞车事故目击记》,作者是浙江省广播电视厅的一位记者,名叫童禅福。这篇难得的目击新闻震动了浙江新闻界,新闻中披露的撞车和救人的详情,以及记者的非凡人品,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童禅福受到记功、晋级奖励,成为同行们争相报道的新闻人物。

童禅福今年42岁,1984年才从常山县广播站调到省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他是电台的高产记者之一,曾在一个月内发过38篇新闻稿。短短四年,先后四次受到电台和厅里的通报表扬和嘉奖。他以采写目击新闻著称,他的采访作风也有独特之处。

1985年9月15日傍晚6点30分,杭州市小营巷酱园弄,一场大火刚刚扑灭。火场周围,一位女青年和一位中年男子在14户受灾居民中逐户了解灾情,边问边在本子上作记录。女青年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中年男子是刚刚赶到火灾现场的记者童禅福。“已有4户临时投亲靠友,还有10户39人的吃饭、睡觉没有着落……”童禅福对女青年说,两人琢磨着尽快把10户人家安置好。深夜他的双亲先后去世了。

“你是在红旗下长大,又是在苦水中泡大。”我以为我理解他了。

“我父母很不幸,一辈子不幸。我是幸运者,我总是走运。”他不假思索地说。“有人说我在险境中也总是幸运的。”

他颇为得意地说出下面一件事。

1987年3月14日上午8点20分左右,他撑着雨伞,路过杭州闹市区井亭桥附近,突然发现斜对面亨得利钟表店和市广播公司经理部的屋顶上浓烟滚滚。他拔腿冲过去。店门口许多人被突然发生的大火吓懵了,都愣在那里。“快进去抢救财产呀!”他大叫一声,第一个冲进火场。许多人跟着冲了进去。他在浓烟中抢出一台收录机,又去搬保险箱……9点20分,大火扑灭,他发觉自己戴的一块进口表不见了。眼看救火的群众要离开现场,哪有工夫找表,他慌忙上前拦住众人:“请留下姓名……”脏乎乎的手掏出了笔,摸出了采访本。10点15分,他旋风般赶回电台新闻部:“我抢到独家新闻了!”同志们见他全身湿透,急忙搬来火盆,催他换衣服。他迅速脱去水淋淋的呢上衣,喊着:“你们快出去吧,我马上写出来。”仅40分钟,1100字的《烈火见精神》一气呵成。12点的新闻节目中,播出了这篇目击新闻。

这是一位闯入新闻事件的双重角色的记者;这双重角色,便是既当新闻记者,又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一员。双重角色使他写的这篇《烈火见精神》有一种魅力:把听众无一例外地引到了新闻发生的现场。

第二天,童禅福又在救灾现场抢到一条独家新闻———《亨得利钟表店在火灾中4781只钟表没有一只丢失》。

“我抢新闻抢上瘾了。”他笑着对我说。

“听说,事后你受到了表彰。”

“受表彰的人很多。”他思索片刻,又说:“表彰大会上,一位市委副书记说: ‘既抢救了国家财产,又抢到了独家新闻,人民需要这样的记者。’这说明,我这样干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你说呢?”

他注视着我,我朝他点头。

在震惊中外的“3·24”上海撞车事故中,童禅福的双重角色再鲜明不过了。一开始,他的表现是个抢新闻的记者角色。《目击记》第一句话是:

“‘哐铛’一声巨响,我和乘坐在从长沙至上海的208次列车上的人差不多同时惊叫起来:‘怎么啦!’我看了一下表,是下午2点19分。”

在大难临头的这一瞬间,只有具备新闻敏感的记者,才会惊而不慌,迅即记住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我奔到一节被压弯撞扁的车厢的一个窗口下……对旁边的旅客说:‘同志们,帮助一下,我上去看看。’”

童禅福指着这一段对我说:“我当时只想‘上去看看’,可是,一钻进车厢,抢新闻的念头一下子变成了抢人命的搏斗!”

他在《目击记》中描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抬头一看,啊……车顶和座位上的沙发被撞压得像麻酥糖一样。里面被压着的人,横的、竖的、团的、挂的各种姿态都有。……他们抓住我的手,抱住我的脚,拉住我的衣服,用日语连声喊:‘救命!救命!’……我脑子里马上闪出:这是日本客人在中国遇难了!这时,我深感到自己的肩上担子的分量。我不会日语,只能用动作来表示:对拉住我的双手,每一双手都匆匆而紧紧地握了一下,意思是说:‘我一定要设法把你们救出去!’”

他一个人救出其中两名日本学生之后,才有两名消防战士进来,协助他一起割沙发、撬板块、锯铝管,救出两名重伤的日本学生。第五个就是一开始抱住童禅福的脚、压在最底下的日本姑娘。她被沙发、板块压着,上半身倒悬着。暂时没法救她,童禅福脱下自己的羽绒衣,连同手提包,垫到她的头下。车顶上在气割,冷水洒到这姑娘的脸上,嘴巴、眼睛都淋满水。童禅福看了直难受,掏出手帕,盖到她脸上。救她时,压在她身上的那块大板,三个人怎么搬也搬不动。狭窄的地板上漾着血水。童禅福设法躺下去,直到把头钻进撞碎物的缝隙中,背脊才贴地板,两脚朝上顶着大板块,使劲一蹬,大板块才松动了……

讲到这里,他对我说:“当时把头钻到缝隙中,上面撞碎挤压在一起的东西层层叠叠,要是都塌下来,我大概就完了,可当时哪会想到这些。”

5个受伤的日本学生都送出去了,挤在一处的5个死难者的遗体也移出去了。这时才知道9点钟了。在这个直不起腰、迈不开步的狭小的地块拼搏了近7个小时。他疲乏、饥饿极了,忽然又闪出去抢新闻的念头。

他爬出车厢,直起了腰,冷风吹过,清醒多了。这才发觉:袋里装钱的羽绒衣,裹着那位日本姑娘从窗口递出,不知送到哪家医院去了。装着钢笔、采访本的手提包也不知去向了。甚至连腰间系运动裤的皮带,也不知啥时落掉,以至湿沉沉的毛绒裤往下滑落,步子也走不快了。

这时,一群新闻记者拥过来,围住了他,几台摄像机对着他,话筒也伸到他的面前。他赶紧说:“我也是记者,也想抢头条,可是没抢到……”

他毫不气馁。头条新闻没抢到,目击新闻可以抢上去。26日,他的《目击记》在上海一家报纸没有挤上版面,他立刻投寄给《钱江晚报》。30日,他通过省政府驻沪办事处的同志,将目击新闻寄给朝日新闻社。4月3日《朝日新闻》刊登了这篇报道。日本公众从中得知撞车和救人的情景,还得知有一个中国记者,“与消防人员一起奋力抢救遇难的学生”。他为中国记者争了光。

“抢险救人的场面我们见得多,能够像童禅福那样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的记者,还真没见过,不容易啊!”这是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参谋胡刚说的,发此赞叹的又何止他一个!

“今后遇到这种事,我还会照样拼搏!”这是童禅福在省广播电视厅授奖大会上说的。在他看来,这种拼搏是他当记者的行动准则:一个人民的记者,总是在新闻事件内外,为不幸的人们拼搏,也为幸运的人们拼搏。

(刊于新华社《中国记者》198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