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谈“新闻人物”
近几年,报纸上人物新闻(消息)多起来了,业务刊物上探讨人物新闻问题的文章也多起来了,于是,“新闻人物”这个命题也就提出来了。
“新闻人物”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新闻人物”呢?这些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探讨和深究。
过去,我们在运用人物报道的形式方面,偏重于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很少采用人物消息这种形式。因而在介绍经验、研究业务的文章中,若论及人物,都不用“新闻人物”这个概念,而是用“先进人物”或“典型形象”这类概念。其实,“典型形象”,严格地说,它不是新闻学的概念,而是文学艺术的概念。比如,电视连续剧中的华罗庚是艺术形象或典型形象,而新闻报道中的华罗庚不能说是典型形象,而是新闻人物了。
毫无疑问,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人物主要是指各条战线上的先进模范人物。在我们10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中,每有大批先进人物崭露头角。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先进人物是采之不尽、报之不竭的。所以,我们提倡用篇幅短小、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人物新闻这种形式,又多又快又准地报道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报道任务。
如果说,我们的时代是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那么,在人物报道方面,也就应该不拘一格选人物。有的人物,在他整个成长过程中和全部业绩上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一经报道,可以成为影响面很广、鼓舞力很大的新闻人物,如张海迪、朱伯儒等等;有的人物,虽然在长时期内默默无闻,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各界所瞩目,成为新闻人物,报道出去,社会影响也很大,如杨小运等;有的人物,在工作、学习等方面未必超群出众,但在某一件事情上,体现了时代精神,拨动人们的心弦,也会成为有口皆碑的新闻人物,如杜芸芸、陈燕飞等。此外,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一项科学实验的成功,一个有利于四化建设的倡议,一封启迪人心的书信,甚至一句激励后人的遗嘱,都可能使当事者成为新闻人物。
那么,“新闻人物”同“先进人物”之间可以画等号了吗?我以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画等号。“新闻人物”,作为新闻学的一个概念,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术语,同人们政治生活中的“先进人物”这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结果会怎样呢?结果是:记者报道的人物,必须是先进人物,不是先进人物就不能报道。而事实上,新闻报道并非如此。我们大量的人物报道中有许多并不是先进分子,但确实是引人注目的“人物”。比如,在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和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中,我们的通讯社、报纸、电台报道了不少民愤极大的犯罪分子。犯罪分子当然是绝对不可与“先进人物”相提并论的。但他们也确实是新闻人物,是反面的“新闻人物”,也有报道价值。我以为,某些人之所以成为“新闻人物”,并非因为人们把他定为“新闻人物”,而是因为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谈论他,新闻机关报道了他,所以他才成了“新闻人物”。因此,“新闻人物”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而是新闻学的一个科学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同“新闻人物”这个概念相似的用语,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出名的人”。新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源于实际生活,并为实际生活服务。因此,“出名的人”这一生活用语,可以帮助我们对“新闻人物”这个概念的含义有个比较清晰的科学的认识。
在“出名的人”中,有先进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或者是引起群众议论和批评的人物,这是人所共知的。现实生活充满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先进的代表人物出名———为人们所学习,也会使代表落后的人物出名———为人们所批评、责难。在我们同某种错误倾向、不正之风的斗争中,代表这种错误倾向、不正之风的人,往往成为众所议论的人物,他也就因此而出名,经过新闻报道传播出去,就成为“新闻人物”。领导干部多占住房是许多地方都存在的不正之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此发出公开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退出多占的住房面积。福建省轻工业厅盐税局局长姜浩序多占住房面积,在中央纪委公开信发出后仍拒不退出,引起干部和群众的强烈不满,有的要求在报纸上公开批评。姜浩序却声言:“我干了几十年革命,还没有出过名呢,这回能出出名也不错。”他这种横蛮态度,使问题的处理更加复杂。于是,1983年9月18日《福建日报》报道了姜浩序多占住房拒不清退的新闻,还发表了《“出名”种种》、《姜局长别发怒》两篇评论,姜浩序一下子成了全省人民议论、批评的人物,成了真正“出名的人”。《福建日报》在《“出名”种种》这篇评论中说:姜浩序“干了几十年革命,落得出这样的名,实在是很不光彩。很不应该,很不值得的”。姜浩序由于犯了这个错误,而且拒绝改正错误,为舆论所指责,报纸报道了这件事,他就成了“新闻人物”。当然,报道的目的是为了端正党风。
湖北省有个青年养鸭个体户,因不守信用,也成了“新闻人物”。这个青年叫高小来,年初同有关部门签订一项生产合同,国家供应他养鸭饲料,他应向国家交售7000斤鲜蛋。但他只图个人多收入,不履行向国家交售鲜蛋的合同。此事影响不小,因为他作为养鸭专业户在当地已经出了名,甚至当了省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撕毁合同在当地一传开,众人议论,波及面很广。县委书记亲自给他写信,批评他目光短浅,希望他改正错误。1983年9月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接着,该报又以《高小来对自己撕毁合同深感有愧》为题,报道了高小来在县委书记的开导下,认识了错误,有了可喜的转变。《湖北日报》也于同年11月5日发表一篇思想漫谈,题为《高小来的“变去变来”》。由于几家报纸连续报道了这件事,高小来就在省内外出名了。这件事足以说明: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新闻人物”,往往是缘于某种变化,这就是新闻学所讲的变动的事实即新闻这个道理。这件事还说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报纸上,有关人物的批评报道,不是像西方国家报纸上那样专门以揭人之短、出人洋相为目的,而是为了推动工作、教育人民,同时也是为了帮助被批评者改正错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姜浩序、高小来之“出名”,都出自于他们自己行为所构成的事实。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凡是成了“新闻人物”的,全都是由自身行为构成的事实所决定的呢?似乎不完全是这样。
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妇女———美穗子,她在中国和日本都成了新闻人物。1980年5月,当《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一文和两幅送孤的珍贵历史照片一发表,立刻激起了中国人民感情上的波涛。日本小姑娘兴子姐妹,在抗日的战火中被我八路军战士救出,而后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爱护、关照以及根据地群众的哺育、抚养,最后被妥善地送回日本侵略军的兵营。这件事,充分体现出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崇高道德情操,也说明了在当年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蹂躏的国土上,仍然开放着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之花。重提这件几十年前的事,无疑勾起了我国人民对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苦难岁月的回忆,更激起了今后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情感。出于这种强烈的情感,当年“救孤”“送孤”的故事,迅即发展成中日两国人民“寻孤”的热潮。仅仅6天时间,几十年杳无音讯的兴子———美穗子终于在日本找到了。随着美穗子的应邀来华访问,这位“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成为全国城乡街谈巷语的佳话。作为新闻人物的美穗子,成了当今中日友谊的象征。
像美穗子这样的人,并非由于自身的某种行为在社会上产生影响而成为“新闻人物”的。她是由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造成的一定的历史事实,牵动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倾注在她身上,体现出时代精神,于是,她成了公众关注的人物,即具备了新闻价值,就成为“新闻人物”了。
时代精神决定着新闻价值。与时代精神无涉或与时代隔绝的人,不会成为“新闻人物”。即使曾经出过大名的人,当他脱离了现实斗争,人们就会把他遗忘掉。比如章太炎,当他“以革命家现身”的时候,遐迩闻名,是个新闻人物。但他“后来却退居于宁静”,“和时代隔绝了”,就“为大多数(人)所忘却”(鲁迅语),就不再是新闻人物了。
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时代斗争的最前列,时刻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斗争,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和情感,领会我们党据此制定的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才能识别和报道出各种各样的新闻人物,推动历史的前进。
(刊于新华社《新闻业务》198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