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头条新闻竞赛启示录

头条新闻竞赛启示录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条新闻竞赛启示录1990年华东9报头条新闻竞赛活动历时半年,于6月底结束。这次头条新闻竞赛活动给我们以不少的启发,主要有这样四点:一、培养和提高了记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头条新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这次头条新闻竞赛中,不少记者、通讯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注意捕捉新闻。这次头条新闻竞赛,记者、通讯员们把消息作为业

头条新闻竞赛启示录

1990年华东9报头条新闻竞赛活动历时半年,于6月底结束。

从本报参加这次竞赛的情况看,成效是显著的。头条竞赛较好地把握了舆论导向,突出宣传了年初中央提出的“稳定、鼓劲”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基调,拓宽了头条新闻的题材,促进了新闻改革,同时也锻炼了新闻队伍。

这次头条新闻竞赛活动给我们以不少的启发,主要有这样四点:

一、培养和提高了记者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头条新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接触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这就要求他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又要有专家的真知灼见;要求他对事物的观察有宏观,也有微观;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又能从一些小事看出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头条参赛稿的采写中,不少记者在提高自己观察和认识事物能力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温州8位“廉内助”发出倡议的报道,其成功的重要原因,首先是编辑、记者从这一新闻线索看到了我们党推进廉政建设的深度、广度,意义深远。他们把温州的这一新闻事实同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贪官大多有个贪夫人,清官大多有个廉内助”是个普遍现象,因而“廉内助”的倡议对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果然,倡议书的报道一发,引起了省委领导和省有关部门以及一些老同志的重视,在社会各方面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影响到省外,《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也都陆续加以报道,《解放日报》、《人民日报》还先后发表赞“廉内助”的言论。

有些记者善于从观察到的具体事物中提炼出鲜明而又有分量的新闻主题,也就是从小题材、小角度,反映大主题。如从“八只鸡蛋”、“种田人日记”反映科技兴农这个大主题;从饲料风波,尖锐地指出以保护产品为名,实际是保护落后的观点。此外,蔬菜、猪肉、火腿、鸟类、湖水、皮鞋、住房、煤气、小商品、电脑、一台戏、一张视力表、一堂课、新型厕所,这类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现象,引起了记者强烈的采写热情,挖掘出了新鲜的有意义的新闻主题。这些小题材、小角度取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侧面,从中可以看出记者在观察客观事物时,注重从群众生活角度,去认识事物,提炼主题。

二、培养记者艰苦、深入的采访作风,不搞“蜻蜓点水”,“沉下去”,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新闻佳作。

深入采访包含两层意思,从工作作风上讲,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从思想作风即记者的思维上讲,是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内核中去,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记者深入现场采访,作品才有现场感;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事物本质,作品才有思想深度。既有现场感,又有思想深度,才是上乘之作。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年轻记者在头条新闻竞赛中也有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收获。

采写《春园村百余农户写“种田人日记”》的记者走村串户,同刚从水田里走出来、腿上带着泥巴的农民交谈。读这篇报道,仿佛闻到来自田间地头的泥土气息。

采写《杭曲一台好戏在江浙沪赣引起轰动》的记者,专程跑到苏州,在开明大戏院门口实地考察人们看戏前后的情绪和议论,并同他们进戏院,重新看了一遍。

采写《建德偏僻山村办了63所微型小学》的通讯员,先后四次趟溪水,爬高山,深入偏远山村采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新闻是作者“爬山爬出来的”。

《人间天堂复现百鸟朝凤景象》是作者用了多年积累的素材,又经过近期深入细致的采访写成的。稿中所提供的每个材料,都来自与不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次谈话。可谓一句素材,一次采访经历。作者在谈这篇报道的采写体会中说:“这篇稿件好似一个鸟窝,是东衔一根枯枝、西衔一片枯叶筑成的,非一日之劳作。”

三、培养和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处处当有心人,不让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溜过去。

新闻敏感,说到底是记者的政治洞察力和新闻工作事业心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也是记者异乎常人的勤奋的表现。在这次头条新闻竞赛中,不少记者、通讯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注意捕捉新闻。《春园村百余农户写“种田人日记”》是记者从广播中听到农民也写日记这句捎带的话,抓住了这条线索前去采访的。《“大江南”皮鞋上柜前先做破坏性试验》一稿的线索是这样发现的:那天,记者到大江南皮鞋店采写一篇解决商业职工后顾之忧的稿件。走进经理室,只见几双破皮鞋放在桌子上,鞋底、鞋帮分了家,鞋底被撕开了。记者问是怎么回事,于是引出了破坏性试验的一番介绍来。记者联想到许多报纸上正在报道应把伪劣商品从柜台上清除出来,而杭州“大江南”则不让劣质皮鞋上柜台,这更有新闻价值,于是把原定采写的稿件暂时搁下,先写这篇稿件,果然很快就见报了。

《乐清涌现300多“电脑专业户”》的作者抓住电脑入农家这一新鲜事物,揭示了中外人士关注的温州试验区在健康发展中的时代风貌,给人看到试验区的稳定和繁荣,看到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看到农村产业结构的巨大的进步。因此,消息发表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福建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多家新闻媒体转用。电脑专业户和作者收到的100多封读者来信共同表达他们的感奋之情。

四、记者在新闻写作上精益求精,力争拿出代表自己水平的精品佳作。许多记者多次修改稿件,句句斟酌,有的记者、编辑进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境界。

自古以来描写西湖和报道西湖的文字难计其数,而《西湖水清了,深了,活了》这条新闻,从水质的变化写出西湖“玉体”之美,则是不多见的。要把这条科技新闻在不到1000字的篇幅里写得合乎科学原理,又使读者易懂,是有很大难度的。在编辑的帮助下,记者通俗易懂地写出了有立体感的“水陆空”综合科学治理。这样,使读者确信西湖水清、深、活,是“现代‘科学魔师’对‘西子姑娘’精心调养、巧妙梳妆的结果”。

在我们发表的41篇参赛作品中,消息占36篇。单从参赛作品体裁看,消息似乎偏多,其他体裁似乎偏少。但从记者新闻写作的现状看,这是一大收获、一个突破:开始注重新闻(消息)了。近几年,我们评年度好新闻作品,每年都出现一个问题:各发稿部推荐上来的好稿,大部分是通讯、特写一类,消息极少,精彩的消息更少。为什么?因为许多记者的工夫都下在通讯、特写上。这无疑会影响要闻版的新闻质量。这次头条新闻竞赛,记者、通讯员们把消息作为业务上的主攻方向是件大好事,收获也是可喜的。

综观这36条消息,在写作技巧上确有明显的提高,大体有这几方面:

1.对新闻事实作客观的叙述和评价。记者不直接评论事实,且尽可能避免大段大段的陈述。大段陈述,阅读时有沉闷、枯燥、单调之感。少作直接评论,多用有关人士的评价较客观可信。例如,《“大江南”皮鞋上柜前先做破坏性试验》中,记者让该店经理来介绍为什么要做破坏性试验。《投入鸡蛋八只 包增稻谷百斤》中,记者让农技集团的负责人直接向人们解难释疑。《金华500砖瓦厂造出万亩农田》中讲到黄土丘陵上烧砖造田的优越性,是由义浦乡浦口村的老支书讲出来的。

2.注意运用背景材料去阐明新闻主题,揭示新闻事实的深意,使新闻作品具有立体感。《人间天堂复现百鸟朝凤景象》的一文记者善用历史背景材料,使作品突破了一般的生态报道,具有深广的政治意义。文章最后一段,巧妙地将地理背景材料穿插进去,接着引出“又闻虎啸”的新闻素材。可以说,这篇报道的新闻价值,一大半是得力于背景材料的分量。有的记者运用背景材料时只是轻轻地点一下,所谓“点到就好”,也是成功的手法。如《杭曲一台好戏在江浙沪赣引起轰动》中写到这样一笔:“《爆炸》产生的‘轰动效应’,与时下戏剧界普遍抱怨‘戏难演’、‘众口难调’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反差。”

3.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生活、快节奏读报的新情况,消息写作改变传统的四五百字一段的沉闷叙述,记者们开始追求短的段落、短的文句,这样读起来既快捷又轻松。这是消息写作在行文上的大改革。有些消息,七八百字,有六七段之多,平均每段百把字。实践证明,百来字一段较为合适。

在把消息写活的探索中,有些记者锐意创新,尝试着把通讯、特写、散文、人物专访的笔法引入消息写作中去,这种尝试也是成功的。

把通讯中对人物和故事的写法运用到消息中去。虽然消息篇幅短,不可能像写通讯那样洋洋洒洒、铺陈其事,但可以用精练的文字,描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如《乐清涌现300多“电脑专业户”》的第一、二段,很有通讯常见的场面。又如《嘉兴教师收入提高住房改善》的第三、四、五这三段,抽出来一看,很像是通讯的一个情节。

把特写中对现场情景的描写引入消息写作中去,使消息有现场感,读来可信可亲。如《投入鸡蛋八只 包增稻谷百斤》中农民群众同农技承包集团领导之间的对话,是一个特写镜头。又如《春园村百余农户写“种田人日记”》中记者在村里同农民交谈的情景,《杭州解百乐卖小商品》中记者在解百商店从一楼走到三楼的情景,都写得有声有色,场面感人。

把“人物专访”的特色和写作技巧恰当地引进消息写作中去,使枯燥的科技报道变成展现人物风貌的人物新闻。《新的标准对数视力表全国启用》这条消息,在导语下面扼要地介绍了对数视力表的特点和优越性之后,用大半篇的篇幅写记者与这张视力表的创制者缪天荣教授之间的交谈,读者从中了解到了科研成果推广之艰难、缪教授数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奋斗以及他为国争光的抱负、信念。这条消息的后半篇,场面、人物谈吐都同人物专访很相似,读来饶有兴味。

把散文中文笔轻松幽默的写作技巧引进消息写作中,熔思想性、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这也是把消息写活的巧妙手法之一。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是《人间天堂复现百鸟朝凤景象》一稿。作者用杜甫的两句名诗,引出杭州的白鹭、黄莺,用“梧桐”“凤凰”一语引出188种珍鸟“似曾相识又归来”,由龙井茶主产区梅家坞老人说的“现在杭州山林茂盛,同抗战前差不多了”,笔锋忽然转到数十年前在战乱之中的杭州景况,接着又道出今年3月几位日本专家寻鸟到杭州来的趣闻,下面又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空山鸟语、水禽游戏,写鸟写人,鸟乐人喜,两相映衬。最后由山写到林,由林茂引出虎啸,把杭州这块鸟儿王国、人间天堂写得有声有色。

(这是为浙江日报新闻竞赛工作小组起草的总结,刊于报社1990年编的《头条新闻》,收入本书时有删节和增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