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文体与创新

新闻文体与创新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报道揽胜:新闻文体与创新经济题材的宣传报道,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宣传报道的中心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经济报道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我们新闻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报纸上林林总总的消息,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性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许多同志的实践成果表明,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应破除沉闷、枯燥,力求轻松、活泼。

经济报道揽胜:新闻文体与创新

经济题材的宣传报道,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宣传报道的中心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经济报道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我们新闻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编在这本书里的作品,是《浙江日报》近几年发表的一部分比较优秀的经济报道,有不少是获奖的作品。在选编过程中,尽可能体现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为便于阅读、研究,作品按不同体裁分为消息、特写、人物通讯、记事通讯、思辨通讯、风貌通讯、散文小品七类,分别按见报先后编排。在每一类作品后面,附有一篇评述性、探讨性的文章,简述文体特点和基本的写作要领,突出介绍和评析部分作品在写作上的成功之处和创新成分,供大家参考。

新闻写作贵在创新,因此,读者喜闻乐见的新体裁有待再创,足以表现新闻主题的新技巧、新手法可以大胆运用,这方面的创新和探索将是永无止境的。

消息:破沉闷有方 去枯燥见术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领

一般人看报先看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消息是新闻报道诸种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被称为记者、通讯员手中的“常规武器”。写好消息,一般都讲求主题突出、角度新颖、事实说话、明快清晰、短小精悍。收在这本书里的消息各有优点,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上所下的工夫。

报纸上林林总总的消息,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件性新闻,另一类是非事件性新闻。从写作上讲,事件性新闻比较容易写,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就可以写得比较出色。如《真情,对矢志改革者的回报》、《农民办市场,县长让电话》、《种粮大户进城开米店》等,都是写得比较好的。非事件性新闻则比较难于写好,很容易写得沉闷、枯燥,缺少可读性。这类消息指导性比较强,是报纸(特别是党的机关报)所不能缺少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报道中的非事件性新闻能帮助人们正确观察经济形势和市场动向,更为经济界人士所关注。因而写好非事件性新闻,成了记者、通讯员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许多同志的实践成果表明,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应破除沉闷、枯燥,力求轻松、活泼。下面联系几篇成功之作,介绍几种写作手法。

一、运用多种笔法。凡是写得沉闷、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几乎全是运用叙述一种笔法,作者自始至终在那里叙述。如果叙述的是一个故事,也可能写得生动有趣;叙述一个问题、一种情况,还要在短短的篇幅中做到主题突出,就很容易写得概念化。作文之道,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种笔法一起施展,交叉运用,文章就显得跌宕多姿,读起来颇有兴味。写消息亦是如此。

《杭州叉车总厂人均产销量国内夺魁》这则消息,很容易写成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但作者在导语中写了这么一句描述性的话:“杭州叉车总厂2000多平方米的成品仓库竟然是空的!”接着便是情况介绍,再接下去,跳出一句“库存是效益的一面镜子”,这句议论简短有力,用得恰到好处。这篇消息篇幅较长,但因作者笔法善变,读起来不感到沉闷。

在《老区小村大市场 四省兔毛集散地》这篇消息中,作者先是用叙述的笔法作介绍,中间有这样一段描写:“每当夜幕降临,姓潘村就热闹起来。从外地收购兔毛回来的妇女们背着纸箱,挟着编织袋,穿行于村坊民宅,向那些寄居农家的温州客和本村的批发大户讨价还价。”这篇消息篇幅也比较长,只因几种笔法交叉并用,文势显出波澜起伏,读来也还有味。

二、选用生动实例。枯燥无味的消息,大多整篇采用综合性材料,作面面俱到的叙述。综合性材料多,往往流于抽象的概念,令人难以卒读。如果选择一、二个生动典型的实例,情况就大不一样。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实例,比一大堆综合材料更明白,更有说服力。

读《质检员行使职权严格把关 羽绒服销往国外全部免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个实例:有一次,一位抽检人员拿起一件包装好即将装箱的羽绒服,发现包装塑料袋里有只蚊子。“这是头天晚上突击包装偶然掉进去的,按理拣出来就行了。可这位抽检员不放心,要求整批服装逐件检查过”,当时外贸口岸急等着要货,但企业领导根据质检员的意见,还是要职工把这批1000件羽绒服一件件地打开检查后再重新包装。质检员的严肃态度和企业领导对质检员意见的完全尊重都在这件事情中体现出来了。

《名牌产品有了“保护神”》写的是我省检察机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作者把最鲜明、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写在导语里:玉环县一个农民后悔莫及,他往劣质酒上贴茅台酒、汾酒的商标出售,卖出4.5万瓶,赚了21万元,结果被检察机关立案、逮捕、起诉,“最后判了10年徒刑”。典型事例一推出,下面的叙述和介绍就可以削尽冗繁,做到简洁明快。

运用典型事例使消息陡然生辉、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的还有《我省检察机关为36名厂长“正名”》、《判定商品真伪优劣有了法庭》等。这些作品表明,采写非事件性新闻,作者要在捕捉典型事例上下大工夫,一般都要多掌握几个实例,经过比较再比较,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生动感人,甚至意味深长的一个,那么,这条消息就成功了一半。

三、善于转换角色。有些消息之所以读来不起兴,是因为消息中自始至终是作者独自介绍,就像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总是这一张面孔,一副神态,一种语调,刻板而单调。假如台上不是一个人,而是忽儿有人上去,忽儿有人下来,几个人轮番演说,就活跃起来了。写消息也一样,作者把必须说的话加以分类,组织几个人(自然包括作者自己)分别向读者介绍,就显得有声有色了。这种写作技巧,不妨称之为“转换角色”。

在《设奖鼓励用户揭短》中,作者自己先作介绍,然后“拉”出两个人来介绍情况:

厂长邵奇星说:“‘设奖捉劣’为的是让用户对本厂的产品质量更放心。也为温州产品争口气。”

市经委的同志告诉笔者,“海螺”是省四新产品,眼下仍十分抢手。他们“设奖捉劣”,是逼着自己把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这两个人说的内容都很重要,但如果由作者一人包揽,用一种语调向读者作介绍,读起来就兴味索然了。

在《上李家村成为全国能源建设先进村》中,作者除了自己,又让一位农民和村党总支书记出来介绍情况,显得生动活泼。在《调查研究本是好事为何企业畏之如虎?》中,作者首先让一位厂长助理出来说话,接着又把杭州市经委的一位领导推到“台前”;在作者自己介绍了一些情况之后,又有“一位厂长”、“一位同记者相当熟悉的企业家”发表意见,最后是“此间企业界人士认为……”。这篇报道,作者说得少,其他“角色”说得多。

其实,其他角色说出来的话,也都是作者自己要说的,而且往往是很重要的话。作者让别人说,不仅仅是为了文势多变,还出于新闻报道应力求客观可信。因此,“转换角色”实际上是记者的一种客观表述的技巧。这样表述法,既使报道客观真实,生动活泼,又避免了记者独自饶舌,吃力不讨好。

四、行文多分段落。有些消息之所以读起来感到沉闷,是由于段落太长造成的。千把字一篇消息,只有两三个段落,一段长达五六百字,内容再好也难免有沉闷之感。聪明的记者从“沉闷”中跳出来,将构思中必须写进去的内容,一条一条理清,一层一层排列,每一条为一个段落,一个层次,两三句话,百把字。这样,文势跳跃,读来轻松、爽快。又由于段落短,每一段有哪些字、句属“可有可无”,也易于发觉,于是尽力删除,使整篇消息显得精粹可读。

这种跳跃式行文的消息写法,早几年就有记者学到手了。《路桥农民创办废旧物料市场》便是较好的一篇。近千字的消息,却有11个段落;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脉络清晰,读来颇有轻快之感。

现在,有些记者写较短的信息,也乐于多分段落了。如《陈剑平首次发现真菌体内病毒》和《“解百”兴办跨省联销超级市场》这两条信息,都只有640余字,却分7个段落,平均每段都不到百字。《村办小厂5年长成“锦纶城”》只650余字,分8个自然段,平均每段才80余字,有4个自然段只用一个句子。500字左右的短信息,也由于多分段而显得精粹可读。如《我省人工饲养天蚕成功》共520字,有7个自然段,平均每段才70多字,其中3个段落都只是一句话。

信息写作中转换角色和多分段落这两种技法,都是从国外、境外记者那里学来的。实践证明,这两种技法对改进消息的写作,特别是改变非事件性新闻沉闷、呆板、枯燥的写作模式,确是有效的。可惜目前掌握这类写法技法的记者和通讯员还不多。

特写:成于选题 功在“再现”

在新闻文体中,特写是一种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的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体裁。除了新闻性和典型性以外,特写的特点就在于新闻事件局部的“再现”和“放大”。它截取新闻事件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时间和空间,对事件、人物、场景作形象化的报道。

经济报道运用特写这种体裁,在选题上往往遇到困难。第一要看有没有人们未知、欲知的新闻信息;第二要看有没有人们喜闻乐见的生动场面。信息和现场是撑起一篇特写的筋和骨,缺一不可。有新鲜信息,无生动场面,只能写消息,或简短的经济信息;有生动场面,无新鲜信息,只能写成散文,或文学性的特写。这种文学性特写,在五六十年代的报纸上是常见的,那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从四五十年代的苏联名记者、名作家那里学来的,实际上,它同后来被称为“报告文学”的文学体裁差不多。收在这本书里的几篇特写,都兼有新闻信息和新闻现场,是一种新闻文体,即“新闻特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现场新闻。如《总书记访问农家》,有新闻信息,是人们未知欲知的事;又有生动的场面和情景,读来生动形象,十分感人。

采写经济题材的特写即现场新闻,不少记者经历了艰苦探索的过程。现在,跑经济新闻的不少记者已经进入这样一个境界:当他遇到一个很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件,这个事件又有生动的场面,脑子里便立即闪出一篇现场新闻轮廓来,他不会放弃运用特写这种新闻体裁的机会。《头一次难落笔》,报道杭州市政府为国有企业扭亏增盈采取一项过硬的新措施:与有关的局、企业负责人共同签署扭亏增盈责任状。对局长、经理、厂长们来说,签个字是天天都遇到的,但在这样事关重大的责任书上签字,还是头一回,所以有“头一次难落笔”之感。签字场面和人物心情都是异乎寻常的。这自然是一篇现场新闻的好题材了。如果作者写成一则消息,宣传效果显然没有这篇特写好。

《零点开通》报道我省第一段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杭萧段和钱江二桥公路桥正式开通。这是我省交通建设中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信息。这件事又必然出现激动人心的场面,记录这样一个场面具有历史意义。因而记者采用了特写即现场新闻的这种体裁。

特写的特性,或特写优于其他新闻文体的,是“再现”和“放大”。所谓“再现”,除了必要的简练的叙述,主要的功力在于描写,即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运用文学笔法,加以如实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所谓“放大”,除了必要的交代,主要是选取极富典型意义的生动的场面和情景,作细腻的惟妙惟肖的描绘。在新闻特写中,“再现”和“放大”均指局部而言,是新闻事件局部的“再现”,局部的“放大”。当然,“放大”决非事物的夸大,而是事物细小部分的展开和实录,也就是细节描写。在特写中,细节的选择同选题一样重要,要选取足以表现新闻主题而又情景感人的细节。

《总书记访农家》中,作者写江泽民同志走进农民丁志林的家,接着,对交谈的情景这一段加以展开:

江泽民同志在一张小木椅上坐下,笑着用上海话问主人:“我讲格话,侬听得懂img7?”嘉善与上海方言相近,方才略显拘谨的主人,此时也轻松地用方言笑道:“懂格,懂格。”……看着主人宽敞的新房子,问了丁志林家住房有多少面积后,江泽民同志说:“我在上海当市长时,还不如你住得宽敞呢!”满屋子的人都笑了。……江泽民同志说:“我是赞成农民富起来以后,应该逐步建新房,但一定要注意节省土地。你们浙江的土地是很宝贵的。”江泽民同志又问主人:“你家有几个孩子?”女主人爽朗地说:“一个。一个就够了。”江泽民同志笑着称赞道:“你们夫妇计划生育搞得好。”屋里又回荡起笑声。

在《一次紧急现场会》中,记者突出描写了现场会上有关发救济粮、救济款的情景:

葛洪升急切地问:“最近河北唐山捐赠给我们的5万公斤大米,我们决定给湖州,听说你们有人不要,怎么回事?”有同志回答:“铁路有关车站说,他们有困难。”葛洪升说:“这是救灾物资,为什么不收?马上找铁路分局!”有关同志立即记下去办了。葛洪升又问:“18日省里发的救灾款,为什么现在还没到?”主管部门的同志回答:可能是文件的打印、邮发要有几天过程。许行贯说:“救灾如救火,不能按常规办事。从现在起,省里定下救灾钱物分配计划后,立即用传真电报或电话通知各地,马上执行,不用等文件!”

这些现场描写,都是局部的再现和放大,都是一个或数个生动细节的实录和描绘。

新闻特写必须写人物,但不是像长篇通讯中以人物为中心那样写人,而是以短暂的事件为中心,以现场为背景,采用近似电视新闻中摄取“特写镜头”的手法。因此,《零点开通》中写第一位驾车驶上我省首段高速公路的汽车司机,《盛世盛典》中写典礼结束后仍不想离开现场的老大爷,都是一闪即过的人物。人物的言谈、行动、情感、音容笑貌,都同新闻现场密切相关。写那位汽车司机,只点明他“来自厦门”;写那位老大爷,只交代他“81岁”,“从一公里以外赶来”。这些简洁的交代都是现场描写所必需的。当然,人物的姓名是必须写清楚的,否则,读者会疑心是否真有其人,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人物通讯:主题突出 形象鲜明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它通过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成长过程,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有两类人物通讯,一类是写先进个人的,另一类是写先进群体的。收在这本书中的几篇人物通讯,多数是写先进个人的。

记者采写人物通讯的经验之谈很多。从书中几篇成功作品看,采写人物通讯确实要在主题的提炼和形象的刻画上多下工夫。

提炼主题思想,是人物通讯成败的关键。被采访对象的先进事迹和成长过程,值得写一写的很多,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整篇通讯形不成一个中心思想,散乱无绪,便失败无疑了。这个中心思想怎样理出来呢?第一要有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本质特征,是推动时代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精神境界。作品具有了时代精神,才具有真正的宣传意义。第二要有人物自身的先进思想特征。这种先进思想是被报道的人物所具备的有独特个性的思想和性格。人物有个性,才有真实可信之感。以上两者密切结合,即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去认识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从先进人物思想实际出发,发掘其中的闪光点,这就是提炼人物通讯主题思想的基本思路。

《立于潮头旗不湿》这篇人物通讯,记者首先注意到滕增寿这个企业家是在市场风云变幻、大浪淘沙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是市场经济中把握沉浮规律、具有应变能力的人物;又注意到这位国有企业的厂长勇于为国家承担困难,真诚为职工谋福利,是个胸有全局、无私无畏的共产党员,一个举旗而又“旗不湿”的带头人。“立于潮头旗不湿”一语,准确而又形象地概括出滕增寿的精神风貌。

《形憔悴兮神飞扬》这篇人物通讯,记者抓住乌溪江水利工程总指挥谢高华这个人物的形和神的巨大反差,通过他对农村水利事业的顽强不息的追求,突出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人民群众所不可或缺的。“形憔悴兮神飞扬”一语,既展现了时代精神,又体现出谢高华这位“精瘦”老人的个性特征。共性与个性紧密结合,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就既光彩夺目,又真实可信了。

这两篇人物通讯提炼主题的成功告诉我们:主题的提炼固然要有一个过程,从采访开始到落笔成章,是一步一步趋于成熟和完善的,但最终的成功一着,是将主题思想凝练成为短短一句话,寥寥几个字,使人朗朗上口,铭记心中。

大凡人物通讯写作,一当主题提炼成功,那么,人物形象的刻画就势如破竹。在素材的取舍上,不被这样那样生动素材牵着走,而由主题思想拉着跑:顺之者取来,逆之者舍却,非顺非逆者靠边放一放。这是因为,主题提炼的过程,也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过程;主题提炼一成功,作者脑海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清晰鲜明了。

书中几篇人物通讯在形象刻画上都各有成功之处。总起来说,作者比较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客观环境与人物自身愿望、追求的关系。一个人的业绩总是与客观外界的大环境、小环境分不开的。先进人物最闪光的思想,总是在矛盾斗争中迸发出来的。因此,写人物的思想、品质、内心世界都不能不写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外部世界。滕增寿的英雄本色,是在1984年和1986年企业面临的两次困境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他作为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应变能力,正是在企业两落两起的斗争中产生和形成的。谢高华快到退休年纪了,可他梦寐以求的乌引工程才刚开工。他先后卸下副市长、市委常委的职务,“但又苦又烦的‘乌引’工程总指挥职务,他却不愿辞。他向市委请求:我对‘乌引’有感情,一定要亲手建成它!”作者接着写出他迎着狂风暴雨走向工地的情景,活现出一位老干部神采飞扬的献身精神。

二是处理好一般概述与典型事例的关系。写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先进事迹,少不了以概括性的叙述为筋骨,但作为文章血肉的典型事例,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重头戏。从文字篇幅上讲,一般地说,概述宜少,典型事迹宜多。但在一篇人物通讯中,典型事例却不宜过多,应从许多事例中选择最能展现人物精神风貌、思想境界的事例,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车间博士》这篇人物通讯写得比较精练,难免有不少概括性的叙述;这种叙述并不是干巴巴的,而是作者带着浓厚的感情抒写出来的。写到展现人物思想风貌的关键情节,作者就展开一段描述。如杨永耀接受指导教师交给的硕士论文毕业课题,前两个课题是导师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第三个是国际难题。要在生产现场做出来,风险极大。

“我选第三个!”杨永耀果断地说。

导师笑了:“好,有志气!”

“但你得郑重考虑,这个课题有失败的可能,失败了你拿不到学位!”

“失败也干,我珍惜这样的机会!”

这个情节一展开,杨永耀这个人物的志趣、抱负和拼搏精神就活现出来了。接下去写他在车间“连续几天几夜跟班”,写重钢总经理深夜来到“一个农家小院”看望这个年轻人的动人情景,都使人物形象显得有血有肉,富有神采。

三是处理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关系。刻画人物形象,主要靠描写,有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两种手法。一般都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副,但也不排除以侧面描写为主(如《人民日报》记者报道张秉贵的通讯《三尺柜台树丰碑》大多是侧面描写)。一篇人物通讯,自始至终都作正面直接描写,即使很生动,也难免有单调之感;倘若间或出现一两个侧面描写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就显出立体感来了。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人物自身活动,如杨永耀选攻第三个毕业课题的情景;侧面描写指的是从别人眼里看这个人物,写旁人的认识感受,如重钢总经理深夜造访杨永耀。在《他震动了上海滩》这篇人物通讯中,作者兼用正面、侧面两种描写手法。

一位上海记者问:“你认为‘亿万富翁’这个称呼对你是否合适?”

陈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在国内外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只要师出有名,我可以调动上亿元资金。”

新闻发布会后,他私下对我们说:“我不想透露真实家底,但又得让人们知道我的实力。”

上海市商业局长说:陈金义此举,证明了上海的私营企业还缺乏这样的魄力和实力。组织这次拍卖的黄浦区商业委员会负责人则在非正式场合对我们说:“关键是实力。”

陈金义手持“大哥大”,带我们参观了他在上海新拓宽的“领地”。每到一处,皆有沪人围观,指指戳戳:“这个人就是报上那个陈金义?看勿出!”

前两段是正面描写,后两段是侧面描写,两者相映成趣,把人物的气度、谋略、风采活脱脱地刻画出来了。

四是处理好对人物的外形刻画与心理描写的关系。这两者在刻画人物时都是需要的,常常兼而用之。因为只写外形,或光写心理,人物形象都不够真切鲜明。活生生的形象都是既有外形、又有心理活动的。但描写要用极省俭的笔墨,而且要抓特征或特点,才真有效。《形憔悴兮神飞扬》是一篇外形刻画、内心描写兼具的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头,作者写道:“与谢高华握手,这双手精瘦精瘦。这么一位体重不过40来公斤,胃只有常人1/3的花甲老人,指挥得了这项全省最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文章一开始就“破题”,然后以形托神,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神采飞扬。在《一个科学家最后的日子》中,作者写沈天耀星期天下午在与一位同志谈工作时“突然不能说话了”(突发性脑溢血),当天手术抢救,5天后心脏停止跳动。接着写他妻子杨珍华的回忆:“那天手术后,他一直昏迷,但眼睛却不闭。我用手按也不闭”,“最后只好用纱布贴住。我想,他闭不了眼,是因许多事还没有完成,他的改革‘蓝图’还没有实现,他正在搞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还没有完成……”这是一段出自人物亲属之口的独特的人物内心描写。这种内心描写,是通过人物临终时的外形特征揭示出来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巨大的感召力。

事件通讯:直陈其事 揭示本质

记事通讯记录社会生活中的新事件、新事物、新问题、新热点,题材极为广泛,写作手法和文笔、格调皆因事而易,多种多样。

在经济报道中,记事通讯要抓住事件、事物、问题、热点的本质,客观公正,直陈其事。或抒写人民群众在改革年代建设社会主义的伟业,或展现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美好前景,或抨击经济活动中的落后、丑恶现象,鼓舞人们按照党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建功立业。

记事通讯中的事件通讯,要忠实记录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意义的大事件。作者首先应把握事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意义。《大潮呼唤着他们》这篇事件通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20世纪80年代迅猛涌起的商品经济大潮,使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钱江大桥已不堪承受与日俱增的车流量,如不迅速果断地采取疏导、分流措施,大桥将危乎殆哉,经济建设将受到阻碍。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现了日夜兴建的轮渡码头,出现了一批顺应历史潮流而献身立业的勇士。这对于人们认识形势、追赶历史潮流无疑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

在经济报道中,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兴建,是事件通讯的重要选题。报道这类重点工程,不像一般事件通讯那样概括在一篇结论式的报道之中,而是从立项、设计、动工起作连续报道,如钱江二桥工程、秦山核电厂工程、乌溪江引水工程等等,都作了连续报道。连续报道有动态性的,也有揭示其重大社会意义的综合性报道。如《中外桥梁史上的奇迹》,报道大桥建设者们在钱江二桥创造了国内外桥梁史上的五个“第一”,其中“在特大涌潮区架设桥梁”和“预应力连续梁长达1340米”为“世界第一”,成为我国建桥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这篇通讯气势磅礴,又扎实严谨。下面这一段描述读来令人振奋:

我们曾多次目击过涌潮袭击的强大威力。每当潮头奔来,犹如万钧雷霆,直扑桥墩铜壳囤堰,激起10多米高的水柱;上百吨的驳船如一叶轻舟,摇晃不停;比擀面杖还要粗的铜丝索,一拉即断。据实测,涌潮瞬间推击力达每平方米5吨之大。世界上还没有一座桥梁,在建造过程中就一日两度地经受如此猛烈冲击的考验!钱江二桥水中的100个桥墩便是在这种罕见的涌潮袭击中,一个个稳稳地矗立起来,坐镇江心,恰如中流砥柱,承载起横卧江上的桥梁。

这篇通讯虽然只写事件的一个侧面,但从这个侧面揭示出来的正是事件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作者在文章结尾点出的令外国专家深深赞叹的“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意志和实力”。

随着现代科技事业的突飞猛进,经济报道中的许多新事物都同新科技有关。这类题材的通讯,往往把揭示事物本质同传播新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从写作手法上讲,成功的报道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新事物作必要的解释。《千年大计万无一失》写的是秦山核电站安全防护见闻,其中有一段解释:“人们谈起核电站,往往把它与原子弹联系起来,记者就此请教了负责安全防护的王文海高级工程师。他先打了一个比喻:啤酒与茅台酒都是酒,但划一根火柴,茅台酒可以点燃,啤酒无论如何不会点燃。核电站与原子弹情同此理。”接着介绍原子弹由高浓度的裂变物质和复杂精密的引爆系统组成,而核电站采用低浓度裂变物质作燃料,且分散布置在反应堆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爆炸。这就消除了人们的误解和疑虑。《废液中的良田》、《植物“试管婴儿”》、《按图索鱼》等,都取材于高科技农业,写得深入浅出,在“解释”上都下了工夫,使人明白“是怎么回事”。

有事必有人。不寻常的事必有不寻常的人。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事件通讯,着力写好人物,才能展现事件的时代风貌。在《大潮呼唤着他们》这篇事件通讯中,作者勾勒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主要情节,其中记录了众多的人物,有领导干部和工人群众,有核心人物和积极分子,都是在建造轮渡码头中涌现出来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人物。追记永康大渡槽建设的《气贯长虹》,则集中写与这件事有关的许多先进人物。这是一幅气势壮阔的群像图,其中也有细腻感人之处:

夏日的中午,寂静的工地除了蝉声之外,就只有工棚里传出的电焊声。刺眼的弧光映亮了一张黝黑的脸,大汗如注,汗粒滴在焊接过的钢筹上,能听到哧哧响声。汗水汇在防护面罩里,能倾倒出来。他叫黄义仁,金华市水电工程处的钢筋班班长。工程处只有他懂得钢筋对焊技术,整个渡槽拱片槽身预制用的800吨钢筋,10万多处接头,就只能靠他这双手去焊接。

作者满腔热情地赞颂这种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作者还以饱蘸激情之笔,无限深情地描写出阿土和楼文厅这两位献身这一壮丽事业的英雄人物:

“双夏”来临,许多人要回家收种,施工受到影响。阿土家里也急着要他回去,可他说:“我要留在工地。”

和阿土并肩战斗的是楼文厅。他来工地还没几天。这个高声大气的石匠说:“在村里做石匠,赚十七八元一天笃定。论舒服就不来这里了。”冒着坍方的危险,他一身泥浆一身汗地干得特别猛。

拖拉机拖斗又装满了。同往常一样,大伙到外面歇息去了。只有阿土一个人还在那里往拖斗里装石渣。突然,只听得“轰隆”一声,阿土被一块坍下的巨石压住了!楼文厅闻声冲过去搭救,可就在这时,又一次坍方发生,呼啸而下的石块砸倒了文厅……

当秋日升起的时候,阿土和文厅永远地离开了他们牵肠挂肚的事业。可他们,还有所有渡槽建设者们的精神却铸入了这道人间长虹。

最后这句话点出了通讯的立意和主题。作者写3269米长的大渡槽,着力歌颂建设者们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这一光辉业绩。

记事通讯中写人,总是人随事出,目的是忠实地记录事件或事物本身,揭示其本质特征,这与人物通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是有区别的。

思辨通讯:理性思维 揭示规律

思辨通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新闻文体,具有原先新闻评述、工作通讯、调查报告的某些特征,又有新的发展,如近年来出现的新闻透视、深度报道、问题性新闻、探讨性新闻等,有人称之为“思辨性”报道,其受众面已大大超过历来供党政干部阅读的“工作通讯”。于是出现了思辨通讯这个命题。

思辨通讯的显著特色在于对新事物的辨析,即理性思维。它是新闻报道,但不满足于仅仅提供新闻信息,而要对信息作评估、分析;它要记事,但不像事件通讯那样把故事情节展开,而侧重于对事件、事物作评价、探讨;它也写人,但不像人物通讯那样刻画形象,而集中反映人物的思维、观念、认识、见解。这类通讯,要求作者运用辩证思维,对新事物、新问题作理性的剖析,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因此,思辨通讯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

在改革开放年代,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新事物、新事态、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人们遇事多思索,办事讲思路,以求趋利避害,事业兴旺。因此,具有理论色彩的通讯备受经济界人士的青睐,记者采写思辨通讯的兴趣甚浓。目前,在报纸各类文体中,思辨通讯愈来愈成为经济报道的重要角色。

收在这本书里的20余篇思辨通讯是从大量这类通讯中挑选出来的。只要对这些作品作粗略的分类和剖析,其写作特色也就约略可见了。

一是信息分析。《莫把丰收当过关》、《贩粮船顺潮而起》、《土地,被赋予新使命》等篇属这一类。作者在传播新鲜信息的同时,对信息作评估和分析,引导人们看到事情的这一面,又看事情的那一面,避免陷入认识上的误区。1990年全省粮食丰收了,但是,历史上多次出现“肚皮饱了忘农业”的教训仍应记取,要避免盲目乐观和重蹈覆辙。1992年嘉兴市郊出现一支农民贩粮队伍,作者认为这是搞活粮食流通的好事,但要运用有效的调整手段,加以引导。杭州市土管局公布了有偿划拨、出让庆春路两侧10块土地的使用权,记者由此评说:土地是财富之母,树立这个观念必将加快杭州旧城的改造步伐。生活中常见获得一个信息却缺少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产生误解或错觉,因而记者在报道中加以评析是很受欢迎的。

二是宏观透视。《富裕地区的贫困现象》、《粮价上涨怎样看?》、《“圈地”是非辨》属这一类。作者抓住一个涉及面颇广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作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人们对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萧甬铁路沿线的5个县(市)是我省著名富裕地区,但那些县也存在着“民富村穷”、“民穷村也穷”的贫困现象,贫困的根源在于人们脑子里缺乏商品意识。粮价放开后节节上涨,市民不知道要涨到多少,都很担忧;记者在农村作了广泛的调查后作出判断:粮价上涨虽未“到位”,但不可能似脱缰野马那样猛涨,市民可以放心。人们批评开发区是“乱圈地”,“浪费耕地”,记者到5个地(市)的14个县作了调查研究,指出乡镇开发区促使劳动力转移和乡镇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县城开发区促使旧城区扩展、延伸、改造,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抓好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又要符合产业政策。显而易见,这类报道注重引导人们去认识问题,明辨是非,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是事物评述。《安吉近了》、《北仑港,任重而道远》、《都锦生,愿你重振雄风》、《实行清水包,盈亏一肩挑》等都属于这一类。作者如实报道某一客观事物的现状,夹叙夹议,议论中肯,评价恰切,从中揭示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给读者以启迪。安吉之所以给人由远变近的感觉,是因为安吉人打开了山门,迅速走向大市场。都锦生之所以处境艰难,是由于产品是老面孔,习惯于等客上门,若能面向百姓,更新产品,走向市场,必有灿烂前程。北仑港寄托着党和人民的厚望。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深水大港的优势,“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必将前程似锦。兰溪52家小商店实行大包干之所以全部扭亏为盈,是因为承包获利者自担风险,自筹资金,并且搞活内部用工,经营机制灵活了。这些报道虽然只是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但却使更多的人开窍,得到启发,受到鼓舞。

四是人物访谈。《“老虎”出山好,“猴子”照样跳》、《华日的个性:国货精品》等属这一类。记者选择经济界有影响的人物作采访对象,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交谈和探讨,从中展示新闻人物对该问题的见识和评论。被鲁冠球称为“老虎”的国有企业要搞活、要“下山”了,自比“猴子”的乡镇企业害怕了吗?鲁冠球纵谈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互为依存,各显神通,“依我看,凡是适应规律而产生、遵循规律而发展的事物,都能生存、发展。”中国将要加入关贸总协定,遐迩闻名的华日冰箱怕不怕洋货的冲击呢?华日厂厂长陈励君平静地分析道:更有吸引力的是更适合需要的产品;中国消费者对冰箱的要求是经久耐用,因而能最快满足国内顾客需要的当是国货精品。这些分析都卓有远见,包含哲理,报道出来自然会对企业界人士以莫大启益。

思辨通讯以新闻事实为基础,旁及广泛的信息、资料,运用辩证思维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这些作品中,读者获得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更有价值的是思维的科学性和言论的哲理性。鲁冠球的“老虎”、“猴子”说早已成为企业界的美谈,而“互为依存、各显神通”论,也迅速传播,成为企业界人士的口头禅。

风貌通讯:文笔清丽 画面动人

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是一种报道某地面貌变化的近似散文的通讯。有些风貌通讯,不写整个概貌,只写其中一个侧面,一个局部。

《浙江日报》发表的风貌通讯,大多报道一个村、一条街、一个市场、一个港口或一个海岛的新面貌。《“三老”谈交通》报道我省一些地方公路交通面貌日新月异,所选地段和人物都比较典型,可谓集纳式的风貌通讯。

编入书中的几篇风貌通讯,在写作上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抓特点。风貌通讯首先要把一个地方异乎别处的新面貌告诉读者。这就要抓住地方特点,用形象化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丽的画面,以吸引读者。如《渔港新曲》中对石浦港的描绘:

略呈弯月形的港城,东侧浮出一串小岛,恰似特意安放的屏障。小岛两两相间处,洞开着5扇“水中之门”,出得门来,豁然可见东海大洋的滔天碧浪。

作者把港域的特征具体鲜明地描绘出来了,读来饶有兴味,且过目不忘。

二是写背景。写风貌通讯,作者常用背景材料,以旧貌衬托新容,相映成趣。《“三老”谈交通》中,”猫狸岭险岭变通途”一段是很精彩的。先写“一条10多米宽的水泥路通往桐岩岭隧道,一辆辆汽车轻快地飞驶而过”。又写到原先那条“陡峭窄小”老路,作者通过家居三岔路口的一位老汉之口道出:这条老路长10公里,有百余个弯道,许多是直径不到13米的回头路:汽车从早到晚排成长蛇阵,艰难地往山上蠕动,驾驶员情绪很紧张,眼睛鼓得大大的。前后对照,旧貌换新颜了。《北京一景:温岭人的珍珠街》中,从市场兴旺景象写到4年前的第一个摊位,还写到温岭县2万多个养珠专业户作“后方”,背景一烘托,文章就有深度,有立体感了。

三是写动态。在风貌通讯中,总有一些静态事物的描绘,但整篇都是静态描绘,难免有平淡之感。许多作者都注意写出画面的动态。“踏上乍浦港,只见一座雄伟壮观的‘T’字型万吨级码头已屹立在乍浦海岸。”“装卸工人正在忙着装运水泥。相邻的2.5万吨级的陈山油码头上,万吨油轮正将原油输往岸上的贮油罐,旁边扩建的5万吨级油码头正在紧张施工。”作者注重动态描写,就展现出码头生气勃勃的景象。风貌通讯中,若有人物活动、交谈的场面,画面就显得生动逼真。如《药到“贫”除》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元胡真棒,俺全要啦!”在我们和陈大伯说话间,药市西侧传来了粗犷的声音。循声望去,一位彪形大汉正指着七八袋元胡要购买。上前一打听,他原来是山东一家制药厂的供销科长。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远千里赶到千祥来采购药材。这位供销科长豪爽地回答说:“做生意嘛,当然要货比三家。跑遍全国中药市场,要数这里的药价平稳,药材质量又好。”

这一段把整个场面写活了。

四是写风情。在风貌通讯中,有特色的风土人情最令人感兴趣。《渔港新曲》正是由于写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读来脍炙人口。作者由聂耳塑像写到1934年夏季聂耳和蔡楚生、王人美在石浦拍摄电影《渔光曲》的情景。“荒凉的海边、萧条的市面、破败的茅屋、贫穷的渔民,这一切深深震动了来自大都市的艺术家。”接着写到渔民们为他们组织的告别晚会,聂耳伴奏,王人美动情地唱起《渔光曲》中那支悲哀落寞的主题歌来,这支歌后来传遍了石浦港。在通讯的结尾处,作者还写出了如今渔家汉子爱唱的一支轻快欢乐的《渔港新曲》。两支歌曲相隔半个多世纪,将石港风貌的巨变生动地勾画出来了。

五是写感受。作者写所见所闻的同时,又写出自身感受,便于点明事物的特征和作品的主题。如《乐清港的明珠》中,写“进了港区,风浪出奇的平静,我们犹如在西子湖上悠然泛舟”。把一个水深达百米的良港展现在人们眼前。文章结尾处,由感受到展望,文势很自然,主题也鲜明。

散文小品:轻松幽默 情趣盎然

经济题材的散文小品,寓生产、经营、消费于轻松、幽默的谈天说地之中,读来多滋多味,情趣盎然。这是因为社会经济活动本身是充满人情和趣味的,有的还带有戏剧性,只要抓住这类题材,用轻松自如的笔法加以表述,那么,散文、小品文的情趣就出来了。

黑乎乎、毛糙糙的芋艿头,经过十多道加工工序,就变成了一个个肉色纯白的“冰美人”。“一袋冻芋艿拆开,凌空抛下,只听得‘乒乒乓乓’,如玉珠落盘。”作者戏称:这样的芋艿头“真可谓千锤百炼”!《千锤百炼芋艿头》一文取材于奉化芋艿头的精加工过程,读来不无启益。

取材于商品经营的似乎更多一些。《“点子产品”的魅力》,说的是金华市罐头食品厂将原先生产的四大类12个品种的19只罐头组合在一起,包装精美,取名“星期伴侣”,作礼品销售,结果出现了由滞销转为畅销,以至供不应求的戏剧性变化。诀窍是经营者“点子”出得好,所以人们称之为“点子产品”。作者说:这表明经营者摸透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又说,这不过是小改小革,而产品身价倍增,经济效益来得快。企业经营者读之,大概都会含笑点头,赞赏文章开了窍,很实惠。

更具戏剧性的是《误用一个标点损失10万巨款》,这是经营活动中的一个出乎意外而又让人顿悟的教训。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极深,令人长思:经营者的文化素质问题不可小视!

有情趣的消费题材是不少见的。《走马温州看消费》、《“时装潮”与小锅菜》、《萝卜的“冤案”》等都取材于消费。作者或观察市场行情,或琢磨消费生活,看看想想,题从中来,涉笔成趣,给人以启迪。

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有情趣的题材比比皆是。倘若作者自身也是一个富于情趣的人,就一拍即合,一篇小品就出来了。金华染整厂订货会上播放电视连续剧《渴望》,事情本身新鲜、发噱,作者、编者为这篇短稿做成的标题更发噱:“客问衣料谁喜爱,厂长笑指刘慧芳”。多么幽默,多么富有戏剧性!

题材有情趣,语言和文笔活泼、幽默,这都是散文、小品文成功之道(小品文从题材到语言都是幽默的)。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我们很难要求这类文章从开篇到结尾都充盈着散文、小品味,因为它毕竟具有新闻性,总包含着若干新闻语言。新闻语言虽然不应视为必然是严肃、枯燥的语言,但毕竟具有传播信息所必需的那种严密性和准确性。而散文语言则如亲友间聊天那样轻松自如,随口而出,不过多地追求严整,只求表情达意的完美。经济报道中的散文小品,既是新闻报道,又是散文作品。但在这类作品中,新闻语言尽可能少些、再少些,亲友间聊天式的活泼、幽默的语言尽可能多些、再多些,这大概是作者们可望而又可及的。

(刊于浙江日报总编办公室1993年编印的《经济报道揽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