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发布现状与问题
1904年2月,日俄战争在中国境内点燃。当年7月,日方将许多记者召集到中国长春,介绍战况。这次发布会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府新闻发布会。
一般而言,美国被认为是最早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白宫设立新闻办公室和发言人。此后,各国政府也纷纷效仿,树立自己对内对外形象。我国最早的政府新闻发言人是钱其琛。1983年,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出现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外交部也成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最早、最好的国家部委。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二十年来,这一制度在对外宣传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权威性的资讯和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实践中,新闻发言人制度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级人民政府。
政府新闻发言人以及由政府支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西方国家更是常见。它们一方面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手段,一方面也是政府和新闻界,并通过新闻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的方式。以美国为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总统新闻发言人。19世纪20年代,美国普通民众获得了选举权;30年代,便士报诞生。新闻发言人正是诞生在这样一个政治改革、经济增长、传媒大众化的年代。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油,协调政府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隐蔽地引导舆论。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传媒舆论,进而对公众舆论进行控制的。
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向新闻媒体,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政务信息,通过介绍政策、通报情况、说明立场和回答新闻媒体记者提问等方式,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顺畅高效的沟通。新闻发言人的实质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政府或部门回答提问。发言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工作集体,从事材料收集和了解情况等各项工作。同时,新闻发言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和沟通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一、新闻发布相关知识简介
一般说来新闻发布的形式主要有六种:
1)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2)新闻通气(吹风)会;
3)通过网站发布新闻;
4)邀请新闻媒体参加政府有关工作会议;
5)向新闻媒体发表谈话和接受记者采访。
新闻发布会(news release conference)又称记者招待会,是一个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有关该组织相关信息,解释有关该组织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相对于本文所探讨的突发事件而言,我们主要把新闻发布的主体聚焦在相应的政府机关和国家行政专门机构。
新闻发布会的特点:
1)正规隆重:形式正规,档次较高,地点精心安排,邀请记者、新闻界(媒体)负责人、行业部门主管、各协作单位代表及政府官员。
2)沟通活跃:双向互动,先发布新闻,后请记者提问回答。
3)大众传播:新闻传播面广,报刊、电视、广播、网站集中发布(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媒体集中)。
4)沟通便利:大众传媒以其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可以迅速把新闻发布方的信息提供、扩散到公众中去。
新闻发布会的时机与主题:
1)恰当时机: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则是在事件发生后,越早越好,因为这正好是媒体与公众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最渴望的一个时间段。如果不能保证时效性,则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就会大打折扣。
2)主题鲜明:尤其对于突发事件而言,新闻发布的主题应鲜明、集中、单一,不能同时发布几个相互之间不相关的信息。
新闻发布会的筹备:
1)准备主题材料。
A.发言稿、新闻通稿(可以事先发给与会记者);
B.宣传材料(也可以事先发给与会记者);
C.记者提问提纲(答记者问的备忘录)要在新闻发布会召开之前,尽可能地把记者就突发事件可能提问到的问题想周全,尤其是针对设想问题的答案应对,事先应充分讨论,统一认识、统一口径。针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最忌讳的答记者问就是对同一个信息的发布出现前后不一致,或者出场的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过程中出现互相矛盾的回答。
2)确定主持人和发言人。
A.主持人一般由组织的宣传负责人担任;
B.发言人一般由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担任,称为主发言人(级别高、有权威性);
C.主发言人还可配备副发言人或者助理发言人。
3)确定邀请记者的范围地域(全国、地方)以及新闻发布的形式(文字、图片、录音)。
日期定后,提前一周送请柬,会前一两天电话落实。
4)选择合适的地点,对于一些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就近选择事件发生地的附近,这样的新闻发布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新闻发布的权威力量。
新闻发布的筹划与“彩排”:
俗话说:“有备无患。”对组织传播而言,讯息必须经过精心处理并使其准确地抵达特定公众。信息传播渠道也须精心挑选。所以,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务必要先期实施培训与排练。一般地,搞一两次系统化培训是必要的。这样,你可以预见到发言人是否称职、哪些方面还欠缺。但也不要训练得过多,否则,发言人最后出现在记者、电视面前时就会像一台机械的录音机。
新闻通稿与背景材料:
新闻发布会应提供新闻通稿和背景介绍,以便记者能在会议涉及的问题之外挖掘新闻事件、扩大报道范围。新闻通稿最好提前发给记者,这意味着当记者一来签到时就能拿到它,这样就可以一边听,一边翻看。
新闻发布房间设置:
新闻发布会所用的房间大小主要取决于与会的摄影记者。电视摄影记者比报刊摄影记者所占的空间要大。如果电视摄像机在房间后排,那么公司发言人应在房间前排就座;如只有报刊记者与会,发言人就可以坐在记者中,当有人提问时就走到前排。越随便,离记者的空间距离越近,就越容易营造出一种友好气氛。房间大小要多加留心。房子空间大、人员少,给人的印象是新闻发布会的内容新闻价值不大。与其这样,还不如在一个小点的房间里好:满屋座无虚席,还有一些人站在过道里,给人的印象是肯定有很重要的消息!不要让新闻发言人坐在镜子、窗户或其他反射光线的背景之前,以防镜头效果受损。
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简述
我国各地建立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地方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向传媒,并通过传媒向公众介绍政府的政策,通报某个事件的真实情况,说明就某个事件某个问题政府所持的立场和采取的措施,并回答传媒的提问。这与以往有些地方对公共资讯的封闭堵塞、对传媒所持的回避做法相比,无疑是开放进步的体现,同时这也是我党宣传工作的重新调整。
以往的宣传一直讲究内外有别,1983年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央政府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外宣和内宣工作在宣传区域、宣传对象、宣传内容上的区别越来越难以界定。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交通更加便利快捷,资讯更加广泛。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传统意义上的宣传领域内外有别的界限在很多方面都变得模糊起来。所以各地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内外宣传的传统模式,是在主导性、全面宣传架构下进行内外兼顾的整合。它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全力与世界接轨,以展现中国政府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形象。
截止到2007年12月27日,国务院已有74个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了91位新闻发言人。全国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都已经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共设立了52位发言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各省(区、市)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都已经通过新闻媒体公布。
2008年5月18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首次正式亮相,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至今,国防部已举行了多场新闻发布活动。
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健全有了质的飞跃。党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的电话也对新闻媒体首次公开。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党史研究室等7个党中央部门都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共设立了8位新闻发言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务工作透明度的具体要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加强党务信息公开,及时回应国际舆论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新闻发布会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新闻性、针对性、权威性,努力为中外媒体提供及时、权威的政府新闻信息,让世界能够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一个发展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开放的中国。
2010年3月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5日公布中央宣传部新闻发言人。这两名发言人为中宣部副秘书长李伟和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胡孝汉,这是中宣部首次正式公布该部新闻发言人。这意味着由中共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推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此外,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以及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也都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湖南的长沙、贵州的贵阳、深圳等地党委已经积极开展了新闻发布工作,有的也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受到了公众和媒体的欢迎。深圳等地还积极探索新闻发布问责制这一新的方法来推动新闻发布工作。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在2009年还与国资委一起推动了中央企业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现在有一大批央企已经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
各地各部门新闻发言人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尽力为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提供优质服务,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像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台办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新闻发言人,都能够定时定点举行新闻发布会,同中外记者见面,向大家提供新闻信息。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也得到媒体和公众的高度评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举行了60场发布会,2005年是68场。权威信息发布的层级有较大提高。2005年的68场发布会有四十多位副部长以上的负责人参与发布新闻。2006年的58场发布会,有59位副部长以上的部门领导参与发布信息,其中部长12位。
2006年国务院各部门共举办了506场新闻发布会;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共举办了757场新闻发布会。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加起来共举办1321场。
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邀请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负责人共举办了73场新闻发布会,中央各部门自主举办的发布会一共有547场,各省(区、市)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789场,总计1409场。
2008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举办了83场新闻发布会,这是历史上数量最多的一年。据统计,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521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983场。三个层次举办新闻发布会的总数达到1587场(不包括奥运会期间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和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办的三百多场新闻发布活动)。
这一数字(只包括省、区、市这一级的新闻发布会)在2009年则提升为1646场新闻发布会,增加了59场。逐步增加的新闻发布不仅为媒体提供信息服务,也成为贯彻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制度,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国务院新闻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闻发言人培训还要继续向基层政府部门延伸。要把培训向下延伸,深入到基层。向基层政府延伸,向地级市与更广泛的县级市拓展。
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很重要的一环是就信息公开与新闻执政理念上的更新。所以,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在需要新闻发布来公开信息时,发言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怎样来应对记者、怎样来回答记者的提问等方面的培训知识。这只能是新闻发言人培训过程中最浅显层次上的“形而下”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更新上的认识转变和培训。
培训的重点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新闻意识,各级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要树立起“善待媒体与善待记者”的观念,要树立起把新闻媒体当做是自己与公众沟通的一个有利渠道,是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扩音器,是自己检验自己工作成绩与失误的一个试金石。因为媒体满意很大程度上就代表媒体背后公众的认可,而媒体的质疑甚至咄咄逼问则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工作本身有漏洞。要勇于,也要善于向媒体承认政府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培训,我国各级新闻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就更能深刻认识到在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政府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境外媒体对我们的关注,认识到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是符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符合我国根本利益的。
三、政府自主新闻发布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自主新闻发布会与一般新闻发布会的区别,在于定时、定点、定人。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允许记者提问与本次新闻发布会无关,但涉及本地的相关问题。自主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发布的信息选题,主要涉及3个方面:
1)政府想说的。包括:市委、市政府授权发布的新闻;市政府需向外界发布的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改革措施;新政策、新措施需对外介绍的情况;针对外界疑虑、误解等的对外说明、澄清等。
2)媒体关注的发布内容。包括近期时政、社会热点;市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真相、政府的态度、处置情况等。
3)“群众关心的”。主要包括:政府出台的事关民生问题的重大政策、重要规划;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政府的态度及采取的措施等。
截止到2009年,除外交部以外,商务部、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发改委、铁道部、交通部等中央部门,以及上海、重庆、新疆、湖南、四川、云南等地方的新闻发言人都积极开展自主新闻发布。
比较而言,自主新闻发布在地方政府的推进有一定难度。一个原因是观念问题,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各级领导在观念上一定要实现大的转变。现在有的地方对新闻发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愿意主动和记者打交道,不愿意出席新闻发布会。所以要强调地方政府“增强新闻意识、媒体意识”。
另外一个原因是制度的建立,新闻发布制度需要相应的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各方面的条件,而一涉及编制、人员这些条件,就需要一个时间、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难度之一。
媒体新闻报道对信息公开的需求以及对政府新闻发布的要求,一是快,二是准。但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绝大多数还是兼职的,他们大多是这些部门综合司局的负责人,比如说办公厅、政策法规司的负责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从事过新闻工作,也没有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经验。这些发言人很熟悉本部门的工作情况,也有很高的政策水平,但大多数人缺乏新闻学、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有的还不善于同媒体进行沟通。
另外一个让新闻媒体与记者们感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虽然国务院公布了国家各部委新闻发言人的名单和联络方式,但从我们实际采访当中看,很多电话都没有人接,像是一纸空文放在那儿只是做一个摆设,或者有一些电话干脆转为传真,你只能发传真,但是你的问题永远都没有人来回答”[1]。
四、地方政府新闻发布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国新闻发布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开放程度欠发达的一些地方政府对新闻发布的观念认识落差。
譬如美国有线新闻网记者在2005年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年度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目前记者同中国中央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取得了很大进展。我的问题是关于北京以外各个省的外办的,有时候我们想到这个地方进行采访,因为我们要采访的内容可能是有一些负面的,也有可能他们对于这个故事并没有兴趣,所以我们要求进行采访就被拒绝了。但是,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在电视上播出的画面是非常重要的。我想知道这方面的规定会不会有一些改变,帮助我们更好、更方便地去其他地方采访,并且得到外办的帮助? 2005-12-29 11:23:38[2]
时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的蔡武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我想,这也包括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的外办来讲,我想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可能是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不许地方和什么国外的媒体打交道,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是,对于境外记者在中国的活动,我们有管理条例,只要是符合管理条例的活动,有关方面应该提供帮助。我为什么这么讲呢?朋友们可以发现,在各个地方,随着开放程度、发展程度不一样,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情况很不一样。比如在上海,你们可以很方便的从事你们的采访活动,在内地,因为开放程度、开放步伐相对东部地区慢一点儿、晚一点儿,所以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回到我开始时候讲的问题,我们要真正处理好和外国媒体的沟通和交流,还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转变观念,要勇于同媒体打交道、敢于同媒体打交道、善于同媒体打交道,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正在努力开展培训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使各级领导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同媒体的交流。我们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也希望帮助各位,各位如果到什么地方采访,我们也希望在可能范围内帮助大家做这个事情。[3]
2007年年底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年终记者招待会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一些干扰,特别是在北京等大城市之外进行采访的时候。[4]
2008年年底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年终记者招待会上,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首先,我觉得作为一个外国记者,这两年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越来越开放,尤其是2007年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和最近颁布的《国务院537号令》[5],对我们在华采访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保障。但是,我们有时候听到同行说,他们到地方去采访会遇到地方人士的阻拦,一些公权力的阻拦或者一些受访者受到威胁,使他们不敢接触外国记者。”[6]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记者王克勤2万字的长篇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引发了对山西问题疫苗背后黑幕的广泛关注。实际上,自2007年5月开始,原山西省疾控中心信息科科长陈涛安就开始了他的举报之路,同年12月3日,《中国青年报》刘万永发表“一家小公司是怎样垄断山西疫苗市场的”率先揭露山西疫苗市场完整的利益链条。迟至2010年3月22日山西省政府才在社会压力下召开新闻发布会,但遗憾的是发布会只持续了15分钟左右,而且基本拒绝给新闻界提问的机会。
山西疫苗案反映了政府被动回应的两大缺陷:一是反应极其迟缓,二是信息极其失真。山西疫苗问题早在2007年就已经有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时至三年以后,正是由于政府的不重视和消极对待,才发生了现在更大的问题。这反映了政府的反应极其迟缓,如果三年前山西政府认真对待此事并加以信息公开解决,可能就不会产生现在的后果。另外,山西政府的回应体现了信息的极其失真。第一,不仅没有勇气承认已经存在的问题和事实,反而还驳斥“新华社记者”报道“失实”。在当事人证实和媒体大量报道而广为人知的既定事实下,政府还在反驳事实,那只能是掩耳盗铃。第二,不仅没有查出问题的原因和真相,反而还在宣传正面形象。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竟还声称“山西省疫苗监管是严格的,疫苗质量是有保障的。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放心地为孩子接种疫苗”。回应的过程不是需要政府来喊口号做宣传的,而是表明态度承认问题查明问题的。然而遗憾的是,山西政府还在像家长一样哄着作为“孩童”的大众。[7]
五、目前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总体评估
近几年来,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的要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党中央各个有关部门加大党中央部门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工作力度。逐渐加大邀请党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力度。同时,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推动下,党中央各个有关部门已经或正在建立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截止到2008年,已经有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台办、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等七个部门已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各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积极接受记者采访,安排新闻发布活动,介绍党务信息、回应记者问题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总之,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越来越尊重新闻规律,尽可能按照新闻规律来发布新闻信息。各部门各地区新闻发布会不仅保持一定的量,不仅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尽可能满足不同的新闻媒体的采访需求,还要求尽可能快、尽可能准确地答复记者的问询和采访申请、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解读人大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回答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问题。
正如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在2008年12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所总结的那样:我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闻发布制度取得了新进展。目前我们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个有关部门和地方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第二,定时、定点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有关部委,比如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等部委,上海市、重庆市等十多个地方,这个制度都得到了很好的坚持。发布会的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我们新闻发言人的队伍不断壮大。现在我们在中央九十多个部门和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都已经有了新闻发言人,刚才我说到国防部也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另外,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有新突破。大家可以看到今年像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其他重大事件之后,我们的新闻发布非常及时。地震第二天我们就在这里举行了发布会,在一个月内举行了二十多场,几乎是一天一场,给大家及时提供信息。我们的新闻发布形式也日趋多样,最近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邀请了一些境外记者到深圳、上海、安徽采访,我们把新闻发布会挪到了改革开放前沿地方的现场上。第三,我们积极推动党务信息的公开和军事信息的公开。越来越多党务部门的负责人出席发布会,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开明开放的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观念问题,有些地方领导干部还有一些怕媒体、怕记者,不大愿意跟记者打交道,不愿意说或者怕说不好,尤其是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还缺乏主动发布权威信息的意识;二是新闻发布的组织水平和发言人的发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新闻发布的机构和人员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增强。[8]
六、如何进一步提高当下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水平
要提高我们整个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的水平,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
1)要提高对新闻发布的策划水平。这就是说,包括记者们所关心的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每个星期,都要有一个很好的策划,如果能够固定下来是最好的。还有,每一场新闻发布会都要精心组织。比如发布内容必须是媒体关心的问题,如果是媒体都不关注的问题就没有必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了。还有很多细节的策划,要策划好,要提高策划的水平。要有一个“三点结合”,政府要说的话、媒体关注、公众关心这三点要紧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另外,要加强发布的权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要提高新闻发布会的组织水平。一是关于背景的准备。要了解媒体、整个社会、国内外的媒体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另外,发言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发言人是个苦差事,必须掌握大量的情况,同时一定要熟悉情况,还要经过自己加工,找到大家最关注的点,并且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实现这种沟通。另外,发布会还有一系列的技术准备,如转播、网络等。
3)要提高评估的水平。新闻发布制度究竟怎么样,新闻发布会的质量究竟怎么样,不是发言人单方面说了算。仅仅是发言人自我感觉良好不行,一定要加强对它的科学评估。在评估的过程中,不断找出自身存在的弱点、薄弱环节等,不断提高发言人的水平。这个评估一定要听取三方面的意见:
一要听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政府发言人要准确表达和反映政府的政策、政府的愿望,一定要听领导和专家的意见,这一点很重要。
二是要听媒体和新闻界同人们的意见。新闻发布会是由政府与媒体双方加在一起才能做的事情,媒体的评价对于提高政府新闻发布的质量、提高新闻发布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三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国内外受众、公众对于政府新闻发布的意见以及反应等,为以后的新闻发布的改善与提高做好准备。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十多天后的5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堪称是对条例实施的第一场“大考”。令人欣慰的是,救灾工作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2008年中国努力建设“透明政府”的一个缩影。政府信息的及时公开为救灾赢得了时间和民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信息公开本身并没有让中国损失什么,反而让中国人经历了一次集体的精神升华,进行了一次政府信息公开的公众普及。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第二天就举行发布会,每天一场,有时两场,在短短的18天内连续举办20场发布会,及时准确地发布大量权威信息,受到了国内外公众包括媒体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截止到5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就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也举行了12场新闻发布会。到6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共召开了26场新闻发布会
密度高、时效强、权威性突出的新闻发布活动及时回应了国内外公众的关注,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也为媒体记者更加客观、准确地报道中国提供了便利。政府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务公开、信息透明,树立中国开明、开放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媒体观察5
贵州反思瓮安事件:真相是消弭谣言的“良药”
2008年07月10日11∶20贵州日报
这段时间,瓮安“6·28”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对李树芬死因的质疑,在互联网、新闻媒体和社会上有种种说法,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的不满。为查明死因,县、州公安局经过两次鉴定,认为死者确系溺水死亡。但由于其家属仍对检验结果提出质疑,为充分体现公正、科学和客观的检验原则,经省有关部门决定,7月2日,省里派出专家组,在李树芬的亲属和村民代表见证下,对李树芬遗体进行了第三次解剖检验。昨天更加权威的检验结果再次表明,李树芬确系溺水死亡。相信流传在社会上的种种死因传言也就会被真相替代了。
谣言止于公开。社会舆论要求及时了解事实真相,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不得不承认,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传递及时、正确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不准确的消息,乃至谣言的流出,造成受众的误判、错信甚至于莫名的恐慌。而且,群体性事件往往跟小道消息是孪生兄弟,从古至今,只要一出事情,多半流言也就出世了。最后传播的结果,大多都会越来越离谱。真是:真理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行走千里。应该说,此次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资讯和通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反应不迅速,不能及时发出正确的、权威的声音,只能便宜那些小道消息的传播,甚至可能使之更加畸形。因此,在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时,首先要做的,是学会在公开、透明中,在媒体开放中处理事件,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要相信,自古以来,但凡流言,都是见光即死的。只要媒体一一报道,很多关于这个事件的谣传,就会不攻自破。
谣言止于真相。从感情上讲,人们往往会把同情心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众,会衍生出诸多的猜测和臆想,在虚虚实实中,各种的猜测和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尽管这些消息的来源不可靠,但作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对于群众而言,其所起到的诱导作用可想而知。这种信息封闭、真相不明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乃至敌意。这种群众与政府部门的对立,显然并不是我们乐于看到的。无数的事实已证明,事件来临,正是谣言四起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把事实的真相迅速向社会公布。让群众及时了解事实真相,是消弭谣言的最好“良药”,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如果遮遮掩掩,不但会给工作带来被动,更会滋长谣言的产生,造成惨重的损失。
同时,谣言止于智者。作为公民或者网民,越是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越有必要保持冷静、理性。首先要对传言有一个常识性判断,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也许稍加分析,就可能发现传言的诸多漏洞;其次要有理智性判断,很多事情,只要我们冷静下来,对照各方信息仔细推敲,多动脑筋,就可能分析出其中的真假来;最后要有过程性判断,任何事件发生偶然中也许有必然,而且处理有一定过程、一定的时间,发现事件的真实是一个渐渐接近的过程,要学会整体地看待、进程式地看待,千万不要片面的听之传之,致使自己的误判经不起事实和时间的检验,误传更成为笑柄,于己于人都是不应该的。当然,对于那些别有用心、故意编造和散播谣言,意图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则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石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