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论: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新闻
报纸和现代城市一样,都不完全是理性的产物;没有人曾刻意要将它变成今天的模式。纵使不同时代的许多人都曾经试图去控制它,将它塑造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模式,但新闻还是不断以自己变化莫测的方式去发展、演变。……报纸的自然演进史就是那些在时代的筛选中幸存下来的报纸的历史。它是对这些报纸存在和发展的时代环境的阐释。[1]
———罗伯特·帕克
今天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新闻报道模式,其实是由一连串为因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出来的方式所演变而成的。[2]
———伯纳德·罗士科
在几年前进行的一次全国性新闻职业规范调查中,笔者曾多次听到来自新闻业界的“抱怨”:“现在的新闻教育有什么用啊,书上是一套,现实是另一套”,“宁可要学经济、法律的毕业生,好歹还有点专业知识,写新闻的那点技巧,培训培训就行了嘛。”更有甚者,一位从新闻院校毕业还不到两年的“新手”,也颇有点“沧桑感”地对笔者说,“新闻无学么,你们还搞这些研究干什么,谁看呢?”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同样强大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新闻技巧容易提高,但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让我感到困惑”,“采写会议新闻,我也想写得好看,可是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总把我往一板一眼的路子上拉”,“我也不想伤害受害者家属的感情,可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你不做,就没有‘料’”……
几年来,这些声音还一直萦绕在耳边,似乎在宣称新闻理论与业务实践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研究者在要求、在规范,另一方面,实践者却在抱怨、在困惑。这种现象有没有普遍性,暂时不好断言。但即便只是零星的“脱节”,作为研究者,我们也应该时时反思,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新闻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过于静态和抽象的倾向?我们是否因为固守着某些理论标准而忽视了新闻尤其是当代新闻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新闻,本应是反映时代最直接的文化产品,是观照社会观念变化的最明显的文化载体。但把新闻视为一种不断变动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现象,观察其与社会的互动、把握其内在嬗变轨迹的研究,在大陆只能说是刚刚兴起。而通过对当代新闻报道的分析来把握新闻与时代关系的研究,更几乎是个空白。相比之下,对小说、戏剧、诗歌、流行歌曲、历史作品等其他文化产品的类似研究却早已蓬勃开展。由此看来,新闻从业人员的那些“抱怨”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
有鉴于此,本书立志要从1949年至今的新闻经典报道入手,把六十年的新闻报道活动视为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闻观念的内在变化、展示新闻与时代的紧密而又微妙的联系。如果能让生活在媒介时代的人们有可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无处不在的“新闻”,那正是笔者全部努力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