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者型记者的优势
面对社会的复杂多变,记者必须“专”、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专家的特点,而专家型记者,说到底就是对某一领域有着独到研究和见解的记者。之所以提出记者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必须对某一领域有着独到研究和见解,主要是因为只有专家型的记者才能在他熟知的领域里很快发现新闻,并能见解独到地做一些专题报道、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同时介绍与所报道新闻有关的背景,使新闻信息的“质”有更大的增值。“媒体有深度,才能有影响力,这是需要一批专家型记者队伍支撑的。”[7]对于记者的期待,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同的表述:人民记者、名记者、专家型记者(即学者型记者)。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学者型记者是应对今天的信息超载又急需解惑的现实需要而言,必须有丰富的学识、深厚的智慧,对形势洞若观火,对事实分析入木三分,为社会指点迷津。这样理想的学者型记者还很少,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让记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对于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提高记者在某一行业和领域的新闻敏感性,确实很有价值。从具体的新闻实践来看,一些专家型记者所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无论是对新闻价值的开拓还是新闻报道的深度,确实不同一般。具体看学者型记者的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丰富
作为这一类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占有的知识很多。知识多算不算优势呢?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能够跟上这种更新步伐,仅仅在一个专业领域里就不容易了。浮躁的社会心态尤使之成为知识积累的大敌,记者又恰恰是少数最令人浮躁的职业之一,那么在提供信息方面更难免缺少知识,更显空洞肤浅。受众固然能从信息中得到片刻休闲和放松,但于文化涵养增进颇多无益,更何况只注重感官刺激的信息知识含量过低,启智的东西少得可怜,因此社会需要记者拥有更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让信息富含知识就难能可贵了。学者型记者的优势在于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透视事实,并准确地把握事实,迅速抓住事实核心,能够告诉受众更为深层的东西——不仅仅是真相,还有可以启发思考的内容。新闻不再停留于一次性消费,而是化作人生智慧中的养料,或者使人提高了思想认识,改进了见识,这样的报道使他们大有收获,这是学者型记者带来的馈赠。还有,丰富的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提炼,记者吸收它们或改造或深化再回馈于受众,使受众由此也丰富了知识库、思想库。
2.见识高远
学者型记者知识丰富,学识过人,因而事实在他们那里就会得到非凡的关注。记者的思考不同于一般人,他能透过司空见惯的事实,舍去表面的信息而去追寻本质。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就是这样一个出众的新闻采访人,他虽然人过中年还在报社不得重用,一度被安排到不起眼的位置当记者。但他不抱怨懈怠,凭着刻苦认真的钻研,努力积累专业知识,勤于到社会生活中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学识广博的记者,其中他采访的《访问垃圾》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就是对他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独到思想的肯定。见识高远在学者型记者那里还表现为将丰富学识转化为对事实的透彻理解。原《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主动去走长征路,这是一个很多人视之为畏途又已经缺少新鲜性的任务,不仅因为前人写过《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且作过大量的实地采访,积累了丰富的关于长征的史料。虽然具备了这方面知识储备,但实地走一趟还是另一回事。罗开富真地重走了长征路,一路克服了相当多的困难,他的采访还是达到了史料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此外,艾丰作为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对宏观经济有过深入的研究。前几年他采访广东的深化改革,写出了《改到深处是产权》这样一篇颇具洞见的述评报道,文章题目就道出了中国改革的核心症结:改来改去本质就是产权问题,因而此报道高屋建瓴,为一般人所不能道,显示了一名学者型记者的远见卓识。与报社相比,电视台、网络岗位中更缺乏这种具有宏观而深刻思想的记者。
3.思维缜密富有逻辑
与注重经验感觉的记者相比,学者型记者善于组织材料,理清思路,把事实按照层层深入递进的关系予以处理,显示出较强的逻辑思维。当前一些青年记者见什么可写,就匆匆忙忙采访,只注重情节的可读性而不一定顾及事实之间的递进深化。完成一个简单的信息了解和报道可以这样做,但在驾驭一个复杂庞杂的事实方面则可能力不从心。而学者型记者善于把握事实的要害,因而懂得采访事实从表层、一般入手,然后围绕核心展开调查,层层推进,并在多侧面、多层次访问中逼近事实的真相、核心。这样的采访从大致思路看就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后果如何?对策怎样?采访事实由浅入深,在访问中逐步摸清事实原委,找到症结,然后进一步思考下一步方案。这些采访中的思考伴随着事实的积累经过有序组织再落实到报道中,能使传播内容也体现出事实的完整性、叙述的思维性、结论的启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