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状”与印刷小报

“报状”与印刷小报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东汉以后,中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样,也进入了游牧民族入侵的混乱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不长,公元581年,隋朝再次完成了统一,以后是各有三百年历史的唐朝和宋朝。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和教会统治的时代。

第二节 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

东汉以后,中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样,也进入了游牧民族入侵的混乱时期。我们称这一时期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不过这一时期的历史并不长,公元581年,隋朝再次完成了统一,以后是各有三百年历史的唐朝(618—907年)和宋朝(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和教会统治的时代。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是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时局纷争扰攘,居民辗转流涉,‘国暞际间的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交往错综复杂的时代,也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旺盛、发达的时代。”(6)这一时期,信息传播的载体多元化,包括文字传播及工具木简、竹简和帛与纸,有固定张贴的布告和流动性的传播载体“露布”,包括口语传播的民谣和谣言,还包括传统的声光和标识传播。这一时期,对传播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孙吴为了防止魏国入侵,沿长江设烽火台达数千里,据《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寇至则举以相告,一夕可行万里。”(7)除了发达的政治传播外,这一时期的文化与宗教传播也值得注意,魏晋文人的清谈是一种文化的口语传播,东晋时高僧法显写的《法显传》,用文字记载了印、巴等许多国家的风土人情。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短暂统一,随后是强大的唐王朝的建立。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朝的版图超过了汉朝,是当时东亚的中心,在当时世界上也只有中东的阿拉伯帝国能与之相匹敌。唐朝的中央政府非常强大,通过“均田制”建立了符合农业生产力的新生产关系,通过“科举制”建立了官员选拔制度,通过提倡儒学和佛教建立了思想意识控制,唐朝的前中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在信息传播方面,唐朝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政府传播,主要表现就是官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说中国古代的政府传播发达是有据可依的,如果说对汉代的邸报还有争议,唐代邸报性质的“报状”发展之严密和发达则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唐代的邸报与藩镇设立密切相关,藩镇是政府派驻各地的军政合一的机关,藩镇在京师长安设置的办事机构称“邸”(后称进奏院),负责人称邸吏或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给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官报的雏形”。(8)这类官报,有“进奏院状”、“邸吏状”、“留邸状报”等等。另外一种是由朝廷驻各地的官员直接发回的公报,称为“观察使谍报”。上述官报也都可以称为“报状”。有时“报状”还可以指某些官方文书和私人信件。我们所说的“报状”,主要指当时逐渐制度化的第一种官报。从今天的眼光看,唐代的“报状”可以称之为是早期一种特殊报纸的雏形,现存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邸报”,就是这种中国最古老的报纸,记载了唐禧宗年间敦煌所发生的事情。在当时,进奏院是中央与地方之间信息沟通的枢纽,进奏官代本镇呈递章奏、请示汇报,同时也把政府所公布的诏令、奏章抄录下来,报告诸藩。随着中央权力的逐渐衰落,进奏官作为藩镇派驻京城的代表权力日益增大,甚至直接干预朝政。在这种情况下,便谈不上政府对邸报实行有效管制了。

唐代的“报状”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但是并不能构成新闻史的起源。首先,这是一种政府的官报,其官方文书性质决定了发行的渠道是固定的,传送的对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传播的整个环节是相对封闭而稳定的。其次,其内容的范围极为狭窄,尽管也有一些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消息,但主要还是一些朝廷文告和政事活动。最后,这类官报是不定期的手写报纸,从而也就决定了邸报发行范围极其有限。

唐朝是我国文化融合的又一个高峰,其信息传播除了“报状”之外还表现在民间信息传播的活跃和中外信息的交流。前者主要有士阶层的书信、著述和诗歌的发达,我们现存的唐诗就有55000首以上,有名可考的诗人超过了3600个,有民间的歌谣谚语、街谈巷议,唐代各地的寺院是各种僧讲、俗讲的中心,还形成了说书意义的“说话”形式。后者的主要事例如日本曾19次派大规模的“谴唐使”学习中原文化,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更是记载了足迹所至的上百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各类信息。

唐代后期由于藩镇势力强大,中央政府的控制逐渐解体。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一方面,宋代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军阀势力的同时却显得国家贫弱,而宋代从开国到灭亡,始终同辽金元三方面先后对峙,时战时和,总不能平安无事;另一方面,宋代在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却出现了另一种景观。在信息传播方面,主要的表现是媒介技术的发展、官报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民间印刷小报的出现和官方、非官方及民间传播体系的混杂与博弈。

尽管东汉就出现了造纸技术,但两宋才是造纸技术的成熟期。不仅造纸业规模扩大、产地增多、品种丰富,还出现了关于造纸的专著。(9)尽管在隋唐时就发明了印刷技术,唐朝也出现了大量的雕版印刷作品,但是在印刷总量上无法与宋代相比。宋代还出现了铜版印刷、套色印刷,更是出现了毕柈所发明的活字印刷,这在信息传播史上是划时代的事件。

在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的同时,宋代的官报系统更加完善了。在宋代,“邸报”这一指称封建官报的名称开始流行。与唐代的“报状”不同,首先,它不是由进奏官们自行决定,而是由中央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其次,它已从官文书中分离,成为传播朝政政事信息的载体,其对象也不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大到了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长官和士大夫阶层;再次,它由不定期转为定期,信息量在增大、时效性在增强。(10)

与官报相对立的,是北宋开始出现而在南宋开始盛行的“小报”。所谓“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时事政治信息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从出版和发行的角度讲,宋代的小报实际上也分为两类,一类的发行人仍然具有官吏身份(包括邸吏、使臣、政府机关内可以接触到信息的中下级官员),另一类则是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前者的小报依然是手抄的,而后者则开始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成批量地复制。前者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而后者则发展到“京城印行、绕街叫卖”。小报也有相对固定的消息提供者,如“内探”(内是皇室居住地)、“省探”(中央各部门)、“衙探”(省以下政府机关)和各路消息灵通人士。这些人为小报提供了许多官报还没有发布的消息或朝廷没有认可的建议,甚至发展到“肆毁时政”。小报的出现与宋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高度的信息需求有关,从11世纪40年代起,北宋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小报开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小报出现的同时,“新闻”一词开始频频出现。有人认为宋代邸报和小报的出现是中国新闻史的开端。(11)有人甚至认为民间的印刷小报“是近代性质的大众传播媒介”。(12)实际上这种说法比较牵强。从专业的角度说,小报没有报头和固定名称,没有固定的出版日期,发行人兼有其他身份,最多可以说是半职业的新闻人。从小报的内容看,主要是难以证实的政治消息,往往得之于“寺院之泄漏”、“街市之剽闻”,出现“伪撰”、“妄传”,甚至一些政治人物为某种目的而制造消息。从小报的发行看,公开发行的还是少数,而且作为非法出版物一直受到各时期封建政府严厉的查禁。所以与近代报刊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宋代是信息传播十分活跃的时期,也是政府对传播控制十分严厉的时期。宋代有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检察制度。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宋代于999年开始实施“定本”制度,这是对古代报纸实施管制有据可查的最早记录。该制度规定,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进奏院的监官编好后,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产生样本,即“定本”。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定本”向地方发布消息。正是由于邸报的内容多受限制,“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拖延,使得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才出现了打破官方限禁的小报。而对于民间非法出版的小报,宋代也是屡次查禁。宋代的统治者曾经颁布过很多诏旨法令,这种情况在南宋时尤其突出。在不断加大对小报惩治力度的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进奏官的管理和监督,禁止进奏官私下向小报提供信息,并且命令进奏官以五人为一组做连保,相互监督。此外,还加强了宫廷和政府机关的门禁,加强文书保管工作,禁止近侍人员和省、部、寺、监等官署当差人员泄漏朝廷机密,以堵塞小报的新闻来源。然而从北宋末年到南宋,时局纷乱,人心惶惶,人们都急于了解局势的发展、政府的对策;然而官报上消息闭塞,人们更期待从小报上了解情况。小报的产生和流行正是政府封锁消息的结果。这一事件也表明,在宋代,原来传播体系中的政府传播、非政府(士大夫阶层)传播和民间传播三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出现了博弈和混杂化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