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成就与问题
对新闻的认识、新闻政策和体制的变化
新闻传播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新闻的认识和新闻指导方针的变化。1978年5月,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1979年3月,中宣部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党性与人民性一致的问题和新闻转向经济工作的问题。1981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强调报刊和广播电视是党的舆论工具。1985年2月,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发言中提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也是政府的喉舌和人民自己的喉舌。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重大问题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讨论,抓紧制订新闻出版法,提出了新闻改革问题。1989年以后,喉舌论和正面宣传为主又成为主要方针,提出要坚持党性的核心地位,给予人民性以足够的重视。1995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报道方针,随后在1996年又提出了舆论导向的问题。1998年10月,朱镕基在中央台与“焦点访谈”工作人员座谈后题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4)又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喉舌的概念。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向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回归。“新闻政策是政党、政府对新闻事业规定的活动准则”。(5)从“宣传论”到“两个喉舌”,从“舆论引导”到“三贴近”,可以明显地看到新闻政策的变化轨迹。
在政府不断探索新闻指导原则的同时,在学术界的探讨中,中国的新闻传播理念也在不断向新闻本位回归。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出现了对新闻定义的探索,在这次探索中,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和新闻价值的讨论引人注目。学术界提出增加新闻信息量的问题,新闻的价值开始从主观性向客观性的过渡,提出了新闻事实和社会需要结合才能产生最大新闻价值的观念。80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界又开始研究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商品的双重性问题。新闻不等于宣传,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新闻也并非与宣传无关,研究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对于认识新闻本质具有重要意义。(6)新闻的商品性再次被人提到,学术界认为新闻具有两重性:宣传工具和商品,承认商品性才能转向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的质量,但新闻是特殊商品,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因此承担重大的社会义务。8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观念的引进也对我国的新闻业产生了重大影响。1982年,传播学被引入我国,到80年代后期,对西方传播学的研究逐渐进入高潮,媒介、受众、传播渠道、传播者、传播效果、信息等新的概念冲击了我们的传统观念。8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新闻事业、新闻的社会功能也进行了探讨。在对新闻业的认识中,“阶级斗争的工具”逐渐转变为“阶级舆论的工具”和“社会的舆论工具”。新闻的社会功能也由原来单一的政治功能扩大为发布信息、引导舆论、开展批评、沟通情况、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登广告等多种功能。(7)这一时期,与经济学一样,新闻传播学研究也成了中国社会科学中的显学。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入库藏书来看,关于新闻学的中文图书1985年之前只有几百本,1990年也不到1000本,1995年达到了1500本,2002年又达到了3700本。年入库书从90年代前期的平均100本增加到了90年代后期的平均300本和新世纪以后的平均500本。关于传播学的图书90年代以前不过50本,1995年不到100本,2002年达到了390本。(8)
在当代,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也在经历着从事业到企业的重大变化。1978年,财政部就批准了人民日报社等8家单位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把新闻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的序列,国家第一次认可了新闻传播的产业属性。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关于新闻事业的产业属性的讨论不断增加。(9)新闻传播业也逐步进入了市场化阶段。中国目前新闻传播业的特点是,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报刊广播电视仍承担党和政府的宣传义务,但对报刊广播电视进行了重新界定: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实行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改完全政府拨款为大部分的商业化运作。中国的新闻市场化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新闻商业化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所有制不同,传播内容和节目制作只是部分按照市场需求,收视率不是唯一标准,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竞争的原则不仅仅是优胜劣汰而是共同生存。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市场的敌人是垄断(使价格偏离和价值规律失灵)和社会分配不公。(10)新闻的市场化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新闻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的市场化依然在加速进行,新闻业开始部分地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但开放是逐步进行的,还有严格的限制。
新闻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四大媒体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不多见的,通讯社的发展也很快,新闻从业人员在急速膨胀。
这一时期,我国的平面媒体发展迅猛。先后经历了8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90年代的整顿、专业化和市场化时期,新世纪以来的平稳发展和调整期三个阶段。
在报纸方面,1978年,全国只有186种报刊,总印数为127﹒76亿份。1987年我国登记报刊为1482种,1992年又猛增为2200种。90年代以后政府进行了整顿与调整,报纸开始进入了规范化发展。2000年我国的报刊为2007种,总印数为329﹒29亿份,(11)二者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0倍多和2倍多。在报业结构方面,自80年代的晚报热以后,90年代进入了报纸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都市报和新型财经报纸的出现,使报业的结构日趋合理,由单一的党报体系转变为了党报、都市报、晚报、经济类、生活服务类、体育文化类、行业类和文摘类等门类齐全的报刊体系。报业经济的发展同样令人鼓舞。“文革”时期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报业也没有广告。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登出了关于天津牙膏的广告,1月14日,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为广告正名”,这是新时期最初的报纸广告和文章。此后报纸广告业迅猛发展,1983年报纸广告达到了7000万元,1990年又达到了6﹒7亿元。(12)90年代以后随着报业的市场化,报业广告的增加更为迅猛,广告的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了30%,2000年广告收入达到了146﹒47亿元,报业的收入从发行为主、发行与广告并重转变为以广告为主了。报业的日益强盛还出现了强势报纸和报业集团。在报纸广告中,2000家报纸中有50家报纸的广告收入超过了1亿元,合计达75亿元,占所有报刊广告的一半以上。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到2000年底,全国成立了16个报业集团,资产总额180多亿。
在期刊杂志方面,1978年我国有期刊930种,总印数7﹒62亿册,总印张22﹒74亿。90年代以后杂志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00年,我国期刊达到了8723种,总印数29﹒4亿册,总印张100亿,(13)分别增加了9倍多、3倍多和4倍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政治类的《瞭望》、《南风窗》,经济类的《新财经》、《证券市场周刊》,生活类的《家庭》、《知音》,时尚类的《瑞丽》、《时尚》,文摘类的《读者》等。杂志广告从无到有,2000年达到了11﹒33亿元。一些杂志还进入了世界期刊联盟出版的《世界期刊概况》50强的排名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报刊杂志依然保持着强劲发展的势头。报业广告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依然超过了20%,杂志广告更是高达40%以上。2003年,报纸广告又达到了243﹒01亿元,杂志达到了24﹒38亿元。(14)在世界报业增长下滑、1999—2003年全球报纸发行量仅增加了4﹒75%的情况下,中国报纸的发行量还是增长了35﹒7%。2003年的报纸发行总量依然增加了4﹒1%。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传媒国家。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日报期发行总量居世界首位,占世界发行总量的22%。世界前100名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中,中国有19家,排世界第二(日本20家、美国18家、印度17家),每日销售报纸8500万份报纸,排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7200万、日本7000万、美国5500万)。当然中国报刊的强劲增长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密切相关,不过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闻界的体制改革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中国报刊的发展依然存在十分明显的问题: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报业市场,但是与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属于市场竞争比较低下的国家。每千人日报拥有量发达国家为250份,世界平均水平为96份,而我国只有63份,刚刚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5)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年以后报刊的增长速度放慢,在经历了全国性报纸、行业报、晚报的发行下降之后,都市报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电视、广播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发展使报刊的广告增长速度大大下降了。
广播一直是我国受众最多的媒体,这一时期也有了巨大的发展。1980年,我国有广播电台近100座,发射台和转播台500座,调频台90多座,全国有两亿多台收音机,8000多万只广播喇叭,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广播系统,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也使广播保持着第一媒体的地位。(16)
8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超过广播成为中国受众规模最大的媒体,报刊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广播在与报纸、电视的竞争中开始了自己的策略调整。1986年,广州珠江经济广播台的出现,标志着广播从宣传型向信息服务型、从灌输式向双向交流式、从一体化向专业化过渡的开始。80年代后期广泛出现的调频与卫星广播也为广播带来了活力。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成立,标志着广播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90年代以后,广播在内容、传播方式、体制和技术方面全面改革,主要的特点是增加信息量,采用现场报道,增加谈话、点播等互动性节目,向经济、新闻、音乐、交通台等专业性方向发展,从模拟广播向数字化广播过渡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和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地方媒体都在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0年,我国有广播电台299座,其中中央和省级39座,地市级260座,还有1304个县级有线广播站,覆盖全国人口的90%以上,广播听众达7亿多人,平均每天播出时间16752小时。广播的发展也体现在经营方面。1979 年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恢复了“文革”中被中断的广播广告。1999年,广播广告的营业额达到了12﹒5亿元。(17)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在路上时间不断增加,广播的伴侣性特点充分体现,广播的受众在回流。广播成了广告增长最快和效益最好的媒体。2003年广播的广告收入达到了25﹒57亿元。(18)2003年,我国有广播电台308座,广播节目2064套,日均播出广播节目增加到了26489小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广告的增长并没有受到影响,2005年的广告增长率又达到了创纪录的49%。
电视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强势媒体,80年代中期成为第一媒体后,90年代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我国电视体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8年5 月1日,原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事业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会议提出在20世纪末建成完整的电视宣传网,特别是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会议提出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发展方针之后,电视台达到创纪录的3000多座,为世界之最。90年代中期,随着地、县电视台的撤销,电视与广播台合并,增加发射及转播台,电视从无线向有线和卫星电视过渡,我国的电视体系有了很大变化。2000年我国电视台的数目减少为352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达到了47306座,卫星上行站31座,卫星接受站278792座,有线电视传输网络300多万公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2﹒5%。(19)2003年,我国的电视台又调整为363座,开办电视频道2262套,日均播出电视节目27499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49%,有线电视用户超过了一亿户。
与此同时,电视内容也在变化。1979年9月1日,中央台首次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国际新闻,1980年实现了国际新闻的卫星传送。1981年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改版突破了新闻记录片的传统。1984年,中央台增加白天的综合节目,设立了午间新闻,上海台开始改口播为直播。1985年中央台开办晚间新闻,1987年开办经济新闻,1989年增加体育新闻。90年代以后电视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以中央台为例,1993年,央视开始节目栏目化的改革,同时增加新闻量,电视也从宣传视角向平民化视角过渡,央视一套的新闻播出时间从4次增加到13次,同年开播的大型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不仅开发了以前被忽视的早间黄金时间,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叙事语言。1994年央视推出的《焦点访谈》,深化了电视的舆论监督功能。1995年央视推出了《新闻30分》,增加了新闻量。1996年央视的新闻联播改录播为直播,又推出了深度报道的《新闻调查》。1997年被称为直播年,央视直播72小时的香港回归在电视史上前所未有。在频道专业化的过程中,从80年代初的一套到90年代中的8套和2003年的15套,央视年播出时间达到10万个小时。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一直在45%以上,这意味着每天有5亿多人收看,可以说是世界之最。这个节目也是中央台的创收黄金库,2003年,中央台广告收入超过100亿,其中40%来自这个栏目。地方台的改革自90年代中后期湖南台《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栏目推出后开始加快,在经历了90年代的上星运动之后,地方卫视也形成了全国覆盖。北京台的亲民节目、上海台的国际视角、湖南台的先锋和娱乐、广东台的国际体育、安徽台的电视剧等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2000年,广电总局提出了广播、电视、电影三位一体,无线、有线、教育三台合并、省、地、县三级贯通的广播电视集团化方案,2001年,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成为我国第一个广电集团。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电视也开始对外开放,先后批准了30多个境外电视频道在我国有限落地,目前我国电视行业已经形成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省级地面台、都市台和境外电视台的五级态势,在电视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行政区划已经被市场的重新划分所取代。
当代我国电视广告的增长极为迅猛,既反映了电视的强势媒体特征,也体现了电视的市场化步伐。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新时期的第一条电视广告,电视广告因其独特的宣传效果很快就受到了广告商的欢迎。在1983年至2001年间,我国电视广告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1990年,电视广告达到了5﹒6亿人民币,(20)此后电视广告更是飞速发展,1994年达到了44﹒76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报纸成为第一广告载体。1996年电视广告为90﹒78亿元人民币,2000年达到了168﹒91亿元人民币,(21)2003年又达到了255﹒04亿元人民币。(22)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报纸一样,电视广告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也有所放慢了,1997年至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电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网络媒体是我国在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新型媒体,可以说几乎是与世界网络媒体同步出现的。在短暂的历史中,我国的网络媒体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和网络媒体的初步发展阶段。1995年国内第一份上网中文电子刊物《神州学人》出现,第一家正式上网的报纸是《中国贸易报》。1996年,《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广州日报》、《新民晚报》等30多家媒体陆续推出网络版。1997年以后进入了门户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站等传播媒体网站开通,同年出现了民间的门户网站网易。1998年,新浪、搜狐等民间网站又相继开通,1999年中华网开通。1998年底,我国只有273种报纸上网,1999年底则达到了近1000家,上网电台电视台也超过了100家。(23)2000年更有千龙、南方、东方等地方媒体联合网站开通,形成了中央、地方和商业网站并存的格局。这一时期,网络媒体逐渐形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支新力量。上网计算机从1997年29﹒9万台增加到了2000年的892万台,网民人数从62万增加到了2250万,以1999年人民网创建的“强国论坛”为标志,网络开始在新闻传播中产生独特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媒体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成熟时期。主要表现在:其一,网民和上网计算机数增加迅猛,二者在2000年的基础上分别增加到了2002年的5910万人和2083万台,2005年的1﹒11亿人和4950万台。(24)其二,网络媒体的管理日益规范,2000年9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同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和信息产业部又发布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5)此后,相关部门又发布了多项法令法规。其三,网络媒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自1997年3月出现第一条网络广告,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低谷之后,新世纪以后网络广告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势头,1999年网络广告只占整个广告市场的0﹒1%,2002年达到了0﹒5%,2004年又增加到了1﹒4%,广告收入(不含搜索广告)2003年突破了10亿元,2004年又达到了19亿元。尽管网络广告在媒体广告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大,但是其高达70%的年增长率使其他媒体感受到了威胁。最后,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也日趋成熟,网络媒体在“9·11”、申奥、“非典”、伊拉克战争、“神六”等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
这一时期,我国的通讯社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3年,新华社就提出了建立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经过15年的发展,1998年新华社宣告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26)主要的根据是:新华社已经拥有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采编与发布体系。到2000年,新华社在国内外建立了130多个分社,以7种文字日均发稿1200条,超过了150万字;新华社拥有了一个遍及国内外的新闻用户,从1983年的100家发展到了2001年的12500家,其中海外4015家,分布在137个国家和地区;新华社还拥有以卫星通信和计算机为主的通信技术网络和专业的新闻编辑队伍。另外主要服务于港澳台和世界各地华人的中国新闻社,在1978年恢复之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0年达到了全年发稿2万多条,约1500万字。
在各类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新闻队伍和新闻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新闻专业恢复招生,1993年,学新闻的在校生5000人,2000年达到1万人,2003年超过了5万人。2000年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超过了55万,2005年更达到了75万。
新闻的社会作用与功能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建立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代,新闻首先在解放思想和政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传播积极配合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前,新闻界的主要工作是拨乱反正,解放思想。80年代以后,媒介开始转向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特别值得注意是关于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出现。1980年2月,《人民日报》关于“渤海沉船”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开始。80年代中后期《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关于社会问题的调查性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焦点访谈”,标志着舆论监督的深化。中共中央十五大提出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的四条途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现在各媒体都形成了舆论监督的体系。
其次,媒介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市场化进程,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配合解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方向;促进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全球化等三个方面。(27)媒介在宣传经济改革和发展成就,宣传农村改革和国企改革,保护消费者权利,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报道“入世”等方面都留下了可圈可点的记录。
其三,媒介还是社会道德和社会主流意识的维护者,特别是主流媒体。所谓主流媒体,“就是引领和维护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并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面临着价值观的急剧变化,媒体在捍卫社会道德和维护社会主流意识方面的作用就非常突出了。我国媒体本来就有先进典型报道的传统,在当代,报道方式更加务实和亲切,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另外,媒体大量的社会新闻、法制报道和科技新闻,也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其四,媒体在提供娱乐和生活服务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代,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生活服务信息也成为媒体的报道重点和受众的关注对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
最后,这一时期,新闻媒体本身也在迅速壮大,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媒体广告从无到有,媒体的力量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的广告总收入首次超过了1000亿元,达到了1078﹒68亿元,其中报纸、电视、广播和杂志的广告总收入达到548亿元,占50﹒8%。(28)2004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3000亿元左右,其中近一半由新闻媒体所创造。2005年,我国的广告总收入又达到了1416﹒3亿元,其中媒体为654﹒1亿元(电视335﹒3亿、报纸256亿、广播38﹒8亿、杂志24亿),占46﹒2%。以新闻媒体为支柱的传媒产业已经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新闻传播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如下:
首先是管理体制问题。我国在退出计划体制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体制的混乱,目前存在着条块结合的双重管理,条是行业从中央到地方的对口管理,有组织部、宣传部、新闻办、新闻出版署的多头领导,块是地方同级的党委和行政管理。同时还存在着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市场化管理,在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方面还存在问题。在新闻业的宏观管理方面,行业隔绝也不利于新闻传播做大做强。
其次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方面。新闻媒体既是舆论工具、社会公器,又实行企业化经营,新闻既是信息产品又是商品,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弊端。尽管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夺观众和广告,新闻界也出现了商业化中常见的媚俗和庸俗化现象,甚至出现了虚假新闻、红包新闻。这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在微观方面,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恶意和不正当竞争。
第三是新闻业的法制化与道德建设方面。新闻法是调节新闻界与其他社会阶层关系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新闻法及与新闻有关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法、国家安全法,各种规范市场行为的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民众的知识产权法、名誉权、隐私权等法律并不健全。
第四是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据2000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我国55万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专业毕业的只有14﹒5%。其中从事经济报道的最多,占19%。其次是文化教育,占15%。而国际上最重视的时政记者只占14%,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只有6%。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既不规范,也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因而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建设。
最后,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内传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在传播经济和国际传播方面还比较差。2004年我国传媒产业的3000亿元只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2%,与国际先进国家的5%相差甚远,在世界传媒100强中,我国只有中央电视台勉强跻身于其中,还经常在50名以外。中央电视台2004年广告收入约为80亿元人民币,而2004年新闻集团的总收入是210亿美元。央视广告收入还不到新闻集团总收入的5%,而新闻集团的收入竟占到了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的近60%。(29)2004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仅相当于全球传媒总产值的3%,和中国这么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但任务艰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