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

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童 兵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三年。入世三年来,一系列同传媒业相关产业的腾飞,有力地推动着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据报道,现今中国轿车已突破1000万辆。

加入世贸组织三年中国传媒格局的嬗变与前瞻

童 兵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经三年。中国政府在批准书签字时,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议定书中所载一切完全遵守。”[1]三年来,中国传媒业在WTO法律文件的约束和传媒业人士的努力下,传媒格局出现了喜人的变化。本文将对这一嬗变的历程作一番历史的考察,并对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提出若干思考与展望。

一、对中国传媒业的契约压力变为现实挑战

中国入世的法律文件充分体现WTO加入国(或地区)必须履行的原则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些原则和责任主要有:(1)低关税和减除贸易壁垒原则。成员国(地区)必须随着保护期的结束,实行低关税甚至零关税,政府的保护性贸易壁垒也将不断减除甚至最终废止。(2)最惠国待遇原则。对于一成员国(地区)的优惠或让步,一般情况下也应给予其他成员国(地区)。(3)国民待遇原则。一成员国(地区)向另一成员国(地区)出口产品或服务,该产品或服务一般情况下也应享受该进口国(地区)本土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待遇或条件。(4)跨境服务和消费的原则。一成员国(地区)有权向另一成员国(地区)境内提供服务,即一成员国(地区)消费者有权接受另一成员国(地区)所提供的服务。(5)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原则。一成员国(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可以自然人身份向另一成员国(地区)境内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人力资源既可为本土消费者服务,也可为其他成员国(地区)消费者服务。这种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可视为商品,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则是一种商业行为。(6)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成员国(地区)必须加大打击侵占知识产权的力度,扩大保护知识产权的范围和延长产权有效期。(7)信息透明的原则。一成员国(地区)必须向其他成员国(地区)及时、充分地公布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和部门规章,必须根据承诺表的规定不断废除影响信息透明的法律、法规和习惯做法。

上述原则的责任主体,涉及WTO加入国(地区)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一切产业与企业。作为现代产业的传媒业,自然也置于这种法律文件的约束与监管之下。三年来,入世后的中国传媒业真切地感到这种契约压力已变为现实挑战。这种对中国传媒业的现实挑战主要表现在:低关税降低了海外传媒进入中国的门槛;最惠国待遇给了所有成员国(地区)准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国民待遇和跨境服务保障中国公民有权接触获准进入的海外媒介;人员自由流动使国内传媒从业人员有可能进入进驻中国的海外传媒就业;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要求中国新闻传媒业有偿使用他人的知识产品,并加大打击盗版行为的力度;信息透明原则对中国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政府监管传媒法规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入世使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好在我们已经较为顺利地走出了应对的第一步。

二、中国经济腾飞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传媒业作为国家的“软资源”,是以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基础产业为发展条件的。入世三年来,一系列同传媒业相关产业的腾飞,有力地推动着中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广告收益是现代传媒的血液。这几年,房地产等一批民生产业的迅猛发展,向传媒业投放了数量可观的广告。2003年中国广告投放量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78.68亿元,比2002年增加19.4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92%。其中,房地产广告投放又创新高,达到159.15亿元,增幅达到56.97%,成为许多传媒增收的主要贡献者。

汽车工业是三年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2年汽车工业首次超过电子工业,成为40个制造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据报道,现今中国轿车已突破1000万辆。以其为依托,交通广播跟进发展,以至2003年被人们称为“广播年”。广播业自己更是雄心勃勃,提出5年之内收入要翻一番。

信息产业是三年迅速发展的又一个产业,这一产业为传媒业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卫星信号传输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节目有了更为优质的载体,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各种介质的传统媒体借助网络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现代化。手机短信更使这一小巧灵活的信息载体成为人人爱不释手的“第五媒体”。

彩电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进步,使电视传媒在传播手段上与时俱进,呈现新的面貌。

印刷业的腾飞使许多报业集团、期刊集团和出版集团新建的印务中心成为三年巨大发展引人注目的亮点。

交通运输与物流业的大踏步发展,为书报刊发行的快捷化、准确化创造了可靠的物质条件。许多区域4小时交通圈和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的建设,为书报刊发行安装了“神行器”和“飞毛腿”。

金融业的发展,以及以银行业为核心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的建成,使传媒业腾飞中的资金瓶颈得以破解,一些传媒上市公司在吸纳发展资金上功不可没。

这一切都表明,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我国许多经济部门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在这些产业和企业的支持下,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实现腾飞的经济力的巨大支持和科学技术基础的有力保障。

三、外资传媒的进入推动传媒业做大做强

三年来,外资传媒依据中国加入WTO的法律文件和双边、多边谈判中中国政府的承诺,不断登陆中国内地,并且渐成气候,开始形成不可小看的竞争态势。一些跨国传媒集团已经在中国掘到了第一桶金,中国传媒业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狼真的来了。

由于传媒的介质优势和方便条件,首先进入中国的是外资电视传媒。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上空目前有220个广播电视频道,日夜向中国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经我国有关部门同意,有33个电视频道可在涉外酒店和部分社区落地。其中凤凰卫视、阳光卫视、华娱卫视、星空卫视最为抢眼,有的年收入已逾亿元。外资电视制作的电视节目经合法销售渠道进入中国,目前获准在中国电视台播出的已占这些电视台全部播出节目时间的三分之一。近来,外资电视同中国电视合作制作节目的禁令有所松动。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强调扩大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提出了“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和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这是中国加入WTO时未曾松口的承诺。据此文件,维亚康母公司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成立了合资的节目制作股份公司,制作青少年节目,这是外资传媒在内容上进入中国传媒业的第一家公司。

进入中国的外资平面传媒则已经不胜枚举。美国IDG公司与我方合资的计算机世界报报业集团已生存20多年,每年都有3亿多元人民币的产出,这种合作,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至于各地平面媒体同外资传媒的名目繁多的合作,更是每隔几天就有传媒报道。位居世界第四大媒体的德国贝塔斯曼集团同中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合作,吸纳榕树下每天6000篇文章和160万网民。在前几年同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成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公司后,贝塔斯曼又同上海包装集团和印刷集团结盟,合资成立国内最大的图书印刷公司。香港长江实业旗下的TOM.COM与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及亚洲传播出版社合资成立亚洲宽频电视传播公司,建立9个频道的影视数据库。TOM.COM近几年还频频出手,向中国户外广告业进军。它在同上海美亚文化传播公司取得了该公司户外广告媒体一定份额的控制权后,又以1.6亿元人民币收购沈阳、厦门、福州以及四川等地四省市户外广告公司的户外广告载体。至此,它在内地一共控有12家区域广告公司,广告载体面积达17万平方米。国际期刊界大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公司一时还无法进入,但它通过中国的时尚杂志,将部分作品以《伟大摄影作品集》的名义拆散进入中国,并且取得相当的市场回报。

在外资传媒不断进入并渐成气候的形势下,中国传媒业不失时机地外联内变,把改革开放的政策用足用透,千方百计做大做强。这几年,中国传媒业捷报频传,进入国家支柱产业行列。截至今日,中国共组建报业、期刊、广电、出版、发行、电影等各类传媒集团67个,有的集团集中人才、资金、信息、物资等多种资源,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有越来越多的传媒,以市场为导向,对原有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人民日报》社吸纳青鸟集团2500万元、文化传播集团1500万元、自己出资1000万元共5000万元人民币,于2001年创办《京华时报》。经过3年打拼,2003年该报发行已占据北京早报市场第一位,广告收入3亿多元,进入全国广告16强。这家新锐早报计划到2008年,组建控有3~5家报纸的报业集团,广告收入愈10亿元,发行及物流业收入愈1亿元。像《京华时报》这样的经资源重组而涌现的报纸,差不多各地都有。[2]

在新的媒介生态下,一个以现代化报刊企业来建设现代化报刊产业的新观念,正在成为政府与传媒业的共识。将传媒培养或重塑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3]企业转制的试点已经展开。不仅以党报为核心的传媒集团正以先做强再做大为新的建设思路,而且一批像《北京青年报》、天津《今晚报》一类的非党报集团即将破壳而出。

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实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创办跨区域、跨行业、跨介质的新媒体,在近几年已屡见不鲜。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而不允许跨地区经营,跨媒体办媒体,势必阻碍传媒的自由流动,企业无法充分竞争。当今世界,跨媒体经营,跨国界并购,是包括传媒业在内的各种产业的主导型业态。以《新京报》问世为开端,对过去的禁区有所突破。地处北京的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地处广州的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了跨地区创办《新京报》。报刊社同图书、广电、网络业合作,实现跨媒体办媒体也纷纷出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首开广电媒体办大型平面媒体的先例,一张财经类新报已呱呱坠地。

这几年除《人民日报》等一批报纸和中央电视台的几个频道已走出国门,还有一批有特色的期刊先后走向世界,它们中间有《读者》、《女友》、《时尚》、《知音》等等。

加强和加快传媒人力资源市场化建设,是传媒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传媒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全面优秀。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传媒业通过实施全员聘任制和面向社会招贤纳才等举措,努力营造人力资源团队建设的市场化机制,有的已经收到良好效果。

在探索安全有效的投融资渠道,破解传媒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方面,中国传媒业也总结出不少经验与办法。起初是规定不得吸收业外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后来又划定业外资本只能用于传媒的下游企业,如发行、印刷、广告等。现在规定凡经剥离后成为企业的传媒,经批准可以吸纳社会资本与境外资本,这些资本甚至可以参与内容制作,但在报刊方面不得参政编辑出版业务。近来又见报道,《北京青年报》也将在境外上市。报业集团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将与清远建北集团合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正办理上市。虽然这只是试点,但从中可以窥见投融资政策的某些松动。

传媒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可靠的报刊发行量、广电的收听率、收视率核查及发布日见重要。这对于体现传媒影响力和公信力,保护各种市场主体正当利益十分必要。这几年不少地区、不少传媒都着手进行摸索与改革。应该说,这些摸索与做法,虽还不完善,有的还同现行统计法规有一些冲突,但却又十分必需。相信一两年内会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办法出台。

在“外敌”当前,外资传媒纷纷进入的三年中,中国传媒业奋起应对,外联内变,把自己做大做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WTO这所世界贸易的大学校,使中国传媒业变得智慧了,变得有实力了。

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到今天的三年时间,由于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动和外资中资传媒的竞争互动,中国传媒业市场格局与业态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无论中资传媒与外资传媒之间,还是中国传媒业的各种介质传媒业、各地传媒业、甚至是一种介质传媒内各企业各事业之间,都充满着互相打拼、争先恐后的激烈竞争。中国传媒业进入了“战国时代”。

四、中国传媒业有着巨大市场空间

展望中国传媒业的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这首先是因为,中国传媒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庞大的市场空间。

以千人日报拥有量为例。1996年,世界千人平均日报拥有量为96份,发达国家达到226份,而中国直到1999年才56份,是当时千人日报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挪威560份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国报业未来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再以传媒业产值为例。目前全球传媒业年总产值为1万亿美元,美国占一半以上,达5350亿,而中国不超过60亿美元。在中国的60亿美元当中,报刊年总产值不足3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一个中等传媒集团的产值,还不到纽约时报一家的广告营业额(30亿美元)。从中可见,中国传媒的产值延伸,有着多大的空间。

以报刊发行量为例来作比较。世界上销售量最多的日报是日本的《读卖新闻》,日发行量1440万份,而中国发行量最多的日报《参考消息》,才270万份。要知道,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这说明,中国报刊总发行量太少,人均计算更低,但同时又表明,中国报纸的发行市场很大,销售潜力十分巨大。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入世后3年时间的追赶,中国传媒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拟定的恩格尔系数来考量,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农村为47%。这些数据同美、日相对照,相当于美国1941年、日本1966年的水平。可见中国人的生活质量还是较低的。但是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群众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将成快速上升趋势。可以预见,尽管中国人目前生活水准不高,但在不久的将来,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方面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在过去的1985年,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占人均生活费的8%,到了2002年,这种消费就增长到13%。其中北京人为1809元,上海人为1670元,广东人为1386元。再过几年,中国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支出肯定会越来越多,而我们传媒业的实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未必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在一些文化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我们的报刊缺乏细分市场,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在那些不发达地区,报刊、广电的有效覆盖面显得过分低下。中国传媒业在未来的发展上任重道远,肩上的担子千万斤重。

在今天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据调查,无论日报、彩电还是计算机,农村人均拥有量都是很低的。拿彩电来说,中国农村尚有1.6亿户农家没有彩电。这是目前彩电企业年总生产能力的2.8倍。农村是今后传媒最大的市场,农民是最大的潜在受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获得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据调查,工作日城镇居民闲暇时间为4小时46分,休息日为8小时9分。在这些闲暇时间里,人们看书读报的不多,主要看电视。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增加了59分,他们每天平均把2小时39分时间用在看电视上,占闲暇时间46.22%,占全天时间11.04%。60岁以上的老人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更多,达4小时16分。[4]电视和其他传媒能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创造自己的新品牌,提升内容与节目的档次,更好地引导群众安排好闲暇时间,这既是时代对传媒业的新要求,也是传媒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可贵的平台。

五、传媒体制改革已经启动

中国传媒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然而,中国传媒业在自己发展历程中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和收效未能实现最大化。据2003年对中国传媒业的统计,各种介质的传媒大致数据如下:

报纸2119期刊9074

广播电台306电视台360

广播电视台1300音像出版单位292

录音制品12296录像制品13576

电子出版物4713出版社568

出版书籍170962互联网网民8700万

上网计算机3630万手机用户25690万

手机短信2000亿广告营业额1078亿

广告经营单位10.18万[5]

据近期公布的《世界报业趋势2004》所载资料,进入世界日报发行100强的日报,日本20家,中国19家,美国18家,印度17家。日报发行量总数中国8500万份,印度7200万份,日本7000万份,美国5500万份。又据尼尔森公司最新媒体市场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广播电台市场。调查同时显示,尽管电视和互联网目前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电台广播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体,仍然是传播和广告的非常重要的渠道。

尽管有如此庞大的资源群,但中国传媒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很有限。构成主要经营收益的是广告收益,2003年实现1078.68亿元,占GDP仅0.92%。报纸的营业税,实行年终返税,又回流传媒,或作为当地文教事业发展的资金使用。相当数量的传媒未能实现有效传播,多人流传使用更做得不够。但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传媒缺乏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力,缺乏利润和税收再增产能力。传媒在这些方面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只要体制改易,机制搞活,中国传媒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从2003年起,中国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所必须进行的体制改革业已启动。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实现报刊结构的调整。调整结构,传媒根据市场分工重新定位,可以优化传媒资源的配置,为集约经营、品牌延伸和市场细分创造条件。为此,必须先行净化市场,淘汰那些依靠权力占据市场的传媒。2003年,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停办党政机关、省和省级以下行业组织主办的报刊677种,实行管办分离的310种,停办免费赠阅的报刊94种,当年共为国家节约开支18亿。权力退出发行市场,有助于报刊发行的公正与公平,也便于市场因素在报刊发行中发挥作用。

按照文化产业改革调整的规定,现有传媒将按公益性文化事业、非经营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四种性质和类型进行分流、剥离与定位。出版社目前正在这样做,中央和各省市除人民出版社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其他出版社均为经营性企业单位。先期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根据国务院的批文,已改称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这种体制改革,确定了新闻传媒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传媒体制改革突破扫清了思想障碍。中央对文化产业性质的认定和部分传媒单位企业化试点的展开,也坚定了中国传媒今后健康与规模发展的信心。

六、传媒内容将更具公开性和广泛性

已经拉开序幕的政治文明建设为中国传媒业的内容建设指明了主攻目标,开辟了新的报道领域。这必将大大推动传媒业的拓展与腾飞。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学说,人类社会由经济基础、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领域三层面构成。同这三层面相对应的基础性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制度、两种机制、三个规范,即营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运行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同政治文明相适应的观念规范、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当代社会,传媒业既是一种产业,具有经济活动的种种特征,但其主要劳动方式是精神劳动,其产品内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此,传媒业从本质上看,又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围,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提升人们对政治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也提高了人们对传媒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传媒业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两个效应的最佳统一,走产业化之路,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又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舆论支持。用这种发展观,审视当前的内容建设与评价取向。

当前值得传媒业关注与倾力的报道内容新动向有三个,首先是舆论监督。2003年底,中央颁布了党内民主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党内监督的重要对象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也在监督对象之列。政治文明的前提,是正确对待权力和使用权力,防止权力被滥用和被腐败,使权力真正做到为民所有、为民所用,而其中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监督权力,用权力制约权力。因此,中央的这些条例和此后一年来的切实步骤,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舆论监督将会展现新的景象,进入更为广泛、更为深入、更为有效的新阶段。这必将为中国新闻传媒业提供许许多多重要的政治信息和社会信息,有助于造就新闻传播更为宽松、更为自由、也更有活力的新机制。

其次是言论自由。2004年初胡锦涛访法时表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涉及的重大问题,一旦条件成熟,将向全国人大提交批准该公约的建议。这一承诺表明,中国公民的言论自由,将会更为开放和更有法律保障。众所周知,这个被世人称之为“人权B公约”的国际人权公约,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规定是: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人人有自由发展意见的权利,此权利包括寻求、接收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采取艺术形式,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中国加入这一公约之后,对于公民通过传媒表达自己的主张与意愿,则将会采取相应的法律规范,采取更为宽容的心态,新闻传媒也将相应获得更多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这样,新闻报道不仅在内容上将会出现一场革命,而且新闻传播法制建设也将有一个大的进步。

再次是信息公开。非典事件既给中国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提供了实施信息公开的良好契机。在国务院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推动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建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作为政府建设的目标。以《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实施为标志,各地各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都有一定的举措与动作。政府行政公开,支持媒体问责政府,支持公民公开批评政府和官员的缺点错误,成为2004年以来中国政坛新气象。这样,中国传媒业的内容建设在更为开阔的社会视野上建构自己的社会使命,行使自己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社会交流、沟通与监督功能,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同时,这也将在更为深刻、同公民切身利益更为直接的内容层面上推进中外传媒业和中国传媒业之间的新闻竞争,从而把传媒业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入世三年,弹指一挥间。这三年,中外传媒业在中国领土上互有进退、互有输赢。总的说,中国传媒业已经经受了入世后外资传媒的第一轮挑战,我们已经变得较为理性、较为智慧,也初步显示出自己应对挑战的实力,方寸不乱,队伍稳定,事业和企业正在扎扎实实地发展,对于国际传媒的普适性规则和传统做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初次与之交手的经验和感受。但我们同时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了我们的政府壁垒和政策门槛。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WTO七项基本原则尚未真正、完全进入,我们还处于入世初期的保护伞之下。在未来的三年里,这种壁垒、门槛将进一步削减、降低,政府的保护伞将最终废弃,对中国传媒的挑战和考验将更为严峻。但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已经顺利地走完了第一步。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远吗?让我们进一步作好政策调整,将传媒做大做强,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去迎接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春天!

(本文由作者提供,发表于《复旦学报》2005年第1期,后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作者自评

本文是作者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行的有关入世与中国传媒业相关性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根据所收集的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曾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

【注释】

[1]参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世界贸易组织司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法律出版社,2002年.正文前第2页《批准书》.

[2]朱学东策划、喻乐文:《在路上——“京华”启示录》,《传媒》,2004年第5期.

[3]参见石峰:《2004报刊业突破在即》,《传媒》2004年第4期,第8~17页。石峰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在文中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我国的报刊产业,基本前提是要有一批充满活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报刊出版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报刊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前提。

[4]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调查》.北京日报,2004-3-29.

[5]这些数据收集自不同资料,大部分是2004年公布的关于2003年和2004年初中国传媒发展的数据,个别是2003年底公布的关于2002年传媒发展的数据。读者引用这些数据时请注意运用和核对新近公布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