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闻稿件的修改加工
一 理论知识
稿件筛选之后,必须经过“再加工”和“再创作”。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新闻事实进行编造与拔高,而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稿件的观点、事实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使其成为合格的新闻产品。编辑在修改别人文章时,既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又要让稿件符合媒体的要求与读者的需求。
新闻稿件的修改加工能力,是指校正、增删、改写、加工等几种能力。
1.校正
(1)对事实的校正。
新闻事实的真实是指报道中所采用的各种材料,应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为此,编辑必须进行核对与调查。核对时应依据权威性资料、第一手材料,核对稿件中的事实。调查时,可通过直接询问、现场观察、必要的旁证来核实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实际上,编辑不可能都亲自到现场调查,这要根据稿件的具体情况和时间要求而定。对于一般性稿件、急用的稿件,可以通过电话向作者或有关人员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务必将新闻事实搞清楚。如果事实不清、不确、不实,很容易产生虚假新闻。
(2)对观点的校正。
常见的观点偏颇与不妥主要有:一是观点偏激,看法片面。在报道中只突出了其中的一方面,忽视了另一方面;对于一件事、一个人,说好就一好百好,说不好就一无是处,缺乏全面、客观、公正的态度。如报道先进典型,往往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而忽略了群众的作用;或拔高其业绩,掩饰其缺陷等。二是缺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有些报道内容中的“吉日”、“求福”以及“吉祥”数字等,夹带着唯心主义与伪科学的成分。三是个别提法与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不完全吻合等等。编辑在把关中,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校正。
(3)对表述的校正。
新闻稿件的表述要求准确、清楚。准确是指所表述的事实情节和基本元素要准确。这要求人物、时间、地点、数字、引语等均要准确,稿件中有时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标点符号的差错,可能会造成严重失实、失误。例如某篇消息中写道“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境外投资者”,将“香港”列入境外,显然是错误的。这种在表述中的错误需要编辑格外注意。此外,稿件中所表述的事实要很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表述不清,就会发生误解。如“三个报社的编辑”,是指编辑分别是三个报社的,还是指某一报社的三个编辑?对这种易产生歧义的语句一定要校正清楚。
此外,编辑在把关中也应防止报道泄密和媒体审判。编辑在修改稿件时要注意,对报道军事、最新科研成果、战况、灾情等新闻叙述过细的,要加以删改;对于国家的物价调整、新的政策的出台等的报道,要把握好发布时机,不得以抢时效为由而抢先发稿;有的信息对国内不保密但对国外保密,就不能公开。在案件报道中涉及的尚未判决、事实又未查清的案件,报道要特别慎重,不宜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观点,从而形成
媒体审判。
2.增删
(1)删除,即删除稿件中的多余部分,使之简洁精炼、重点突出,同时也为了适应于版面、节目的容量。
编辑常用的删除方法之一是,删除多余的材料、不必要的议论、过多的叙述等。一篇稿件应把主题定得集中一点,将与主题无关甚至关系不密的材料删去。下面是一篇需要修改的稿件:
我省今年将对1100个贫困村进行扶贫
我省今年将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着力抓好1100个一类扶贫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省委副书记黄瑶在19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说,贵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广大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总的来讲,可概括为三个基本问题,即基本生活条件、基本素质、基本增收门路。因此,今年全省上下将始终围绕和抓住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拓宽基本增收门路等问题,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我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500多万下降到300万左右。2004年,全省又有40万农村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4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到2004年末,全省尚有贫困人口277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是全国贫困面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从2004年到2007年,省委、省政府每年将实施1000个左右的一类重点整村推进计划,每个村每年投入原则上不低于100万元。
这篇新闻既讲述了贵州省的贫困情况,又讲述了20年来该省扶贫工作的成就,还提出了今后的计划,造成了主题的分散。在这篇新闻中,应突出的是扶贫计划中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力度。所以,应将与此无关的材料删去。删除后的稿件:
我省今年将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着力抓好1100个一类扶贫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记者从19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获悉,贵州省广大贫困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总的来讲,可概括为三个基本问题,即基本生活条件、基本素质、基本增收门路。因此,今年全省上下将始终围绕和抓住改善这“三个基本”问题,以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我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之一。到2004年末,全省尚有贫困人口277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从2004年到2007年,省委、省政府每年将实施1000个左右的一类重点整村推进计划,每个村每年投入原则上不低于100万元。
编辑常用的删除方法之二是,删去冗句赘词。如删去“在……精神指引下”,“在……推动下”,“为了贯彻……”,“为了落实……”等俗语、套话,对重复的词语如“有专长的专家”、“目前的现状”、“有益的贡献”等中的重复部分进行删除。
(2)增补,即对稿件中所缺少的内容进行增加和补充。
增补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不完整或新闻元素短缺,就应进行增补,使其“肢体健全”。如果手边的资料不能完成新闻事实与新闻元素的增补任务,那就必须通过采访或其他调查方式来增补。例如一些经济报道只报道生产总值而没有财政收入,看不出成本的高低,就属于新闻事实不完整;报道了增长的百分比却不提供参照值,也属于新闻事实不完整,应当增补。
增补相关资料。主要指增补有关介绍新闻事实的历史知识或背景方面的材料。在新闻中介绍必要的资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例如,《光明日报》2003年10月17日《唯真求实 协力创新——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江绵恒》一文,在开头部分,用200左右的文字,对江绵恒的经历以及从事航天工作的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使读者对被访问者有个基本了解,便于对整个访问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此外,报纸还要对连续报道中已发表过的稿件进行“简要复述”式的增补,这叫增补回叙,如“上次我们报道了……”之类,这是针对没有看到前面报道的读者的,以便他们对前面情况有所了解,加深对此次报道内容的理解。
增补必要议论。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叙述,尽量少加进作者的主观意见,但这并不排除作者对新闻事实表明立场态度,对是非发表评论。一些很有意义的事件,新闻只是作了一般性叙述,而编辑对它们补充一些画龙点睛式的评论,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的意义,从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3.改写
本书所讲的改写指的是“伤筋动骨”式的大改。即对主题不明确、不新颖、不集中的,要重新确立主题;对于材料丰富、新鲜、但写作角度选得不好的应改变角度;导语平庸、单调,应改写导语;体裁影响内容表达就改变体裁;结构紊乱或平铺直叙影响表达效果的,就改变结构。一般来说,上述情况在稿件选择时就被筛选掉了,因而不多见,故不详述。这里要介绍的是两种常见的改写方式:一是分篇,二是综合。
(1)分篇。
分篇就是把一篇长稿件经过改写后分为几篇发表,或将广播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分割为多篇,以便制成系列性的、连续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因为这样的文章或节目,如果全文照登或是一次播放,一是主题不突出,二是大块的篇幅或过长的节目,会令受众“望而生畏”。分篇后,每篇文章、每次节目只谈或只播一个方面,受众就可按自己的不同需求和喜好阅读或收看,这就容易对每个方面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分篇多用于对于重大会议的公告,领导人的讲话,重要政策、措施的公布和重大事件的报道。在网络中,如果新闻过长,受众就要翻页,造成不便,可将其拆分成表现不同主题的几个单篇;或者在长报道内部做链接,利用小标题来分节处理。能够分篇的稿件应有如下基本条件:首先,具备重要性,各方面内容都很有价值,这样,分篇才有意义;其次是长稿件中的若干个问题能够分开论述,改成几篇后也不会影响全文内容。如每次人大会议上,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一般都很长,不少报纸在编发时,将其按内容分为几大独立部分,每部分另拟标题,使其成为既独立又照应的几篇。读者可根据标题的提示有选择地阅读,既节省时间,又便于领会精神,版面也变得生动活泼。
(2)综合。
综合是把几篇稿件合成一篇统一的稿件,或将同类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合成一个综合节目。如果是几篇反映同一题材的报道,各反映的仅是某个地区、某个侧面,这些稿件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单篇发表或作为单独节目播放则显得单薄,而且易形成报道的重复。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综合的办法,将这些稿件各取其长、相互补充,组成一个涉及面广、普遍性强、信息量大的新稿件或新节目,这样会极大地增强传播效果。如各大媒体在节庆期间,对各地庆祝场面的报道,就是综合各个地方电视台的节目而成的。报纸稿件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综合,并不是各个稿件、各个节目之间简单的相加,而是内容上的有机融合。尤其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包括文字稿、画面、录音等方面的内容在内,比起报纸文字稿的综合要复杂得多。在对这些稿件、节目进行综合时,首先要准确分析,深刻地了解这些稿件、音像“素材带”在观点、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和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其次,确立统一的主题。这样综合而成的稿件和节目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加工
本书所讲的加工是对局部内容的小规模改动。有关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加工在第八章中进行介绍,在此,只对文字稿件内容的修改进行简述。
(1)对标题、导语与主体等内容中的不协调之处进行改动。
西安某报2003年7月8日刊发的《611路大巴水中突然爆炸 乘客中1人死亡5人重伤》,其导语是:
本报讯 昨晚8时许,在我市西郊桃园路与丰镐东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发生一幕惨祸。一辆受困于积水中的611路公交车,突然被引燃,并发生爆炸,瞬时公交车变成“火车”,车上的乘客纷纷跳车逃生,其中一人不幸被烧死,另有5人身受重伤。
这篇报道的主体部分,用主要篇幅叙写了群众齐心协力参与灭火、搭救乘客的场面,应该说这是新闻事实的核心部分。在社会上见义勇为行为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这样的救人灭火场面含有较大的新闻价值。相比之下,标题和导语却缺失了这一重要内容。如果进行改动,则其标题、导语均应增加与新闻主体相协调的内容。按照这一思路,其标题应改为《611路公交车突然爆炸 市民齐心灭火救人》。其导语也应改为:
本报讯 昨晚8时许,在我市西郊桃园路与丰镐东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一辆611路公交车突然被引燃爆炸,市民齐心协力灭火救人,大部分乘客已经脱险,但仍造成1死5伤。
(2)对交代不清之处进行修改。
宁波某报2004年7月10日《被错当成贼 他渴望尊严》的报道的开头是:
本报讯 “只因为我有两件与作案人类似的黑衬衫,便被指认为小偷,在派出所被传讯回厂后,同事们见了我总投来异样的目光,我要指认我为小偷的同事道歉,还我清白,她却不肯……”昨天从江苏来镇海区打工的27岁男青年王元方哭着打进本报新闻热线。
文中的“同事们”是否包括指认王元方为小偷的那位女同事,没有交代清楚。从上下文看,应改“同事们”为“其他同事”,就一目了然了。
(3)对表述不规范之处进行修改。
以下是消息《唐山地震死亡24万人》的导语:
(新华社大连1979年11月29日电)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万2千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这是今年11月17日至22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
这一导语对数字的表述不规范,24万2千多人与16.4万多人的表述方式不统一,应改为24.2万多人。
(4)依据新闻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修改。
上述修改大多是针对报纸新闻稿件而言的。广播电视新闻文字稿的修改还要考虑如何适应播送与收听的特点:既要语言简练,又要听众、观众熟悉,播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切忌繁言赘语与生僻词句。
二 能力训练
案例分析
案例
阅读下面一篇报道,将其改写为短消息。
昨天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江滨路江滨大厦的施工现场,看到一段长约四五十米的机动车道被挖得面目全非,机动车道一侧和人行道旁分别筑起了一道高约七八十厘米的“长城”,将施工地段与车辆通行的道路分割开来,施工的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和一部分机动车道被围在了墙里面。路面一旁散乱的堆放着石块和砖块,陷下去的地面已变成大坑,里面盛满了水。十来位泥水师傅正忙着拌水泥和砌墙。
附近一些居民告诉记者,这段路面原先出现破损的面积比较小,去年有关部门也曾修过,但修好后又出现了破损现象,有关部门将路面挖开后,在路两边放置了安全护栏,但一直还没有修复好。行的保安王先生悻悻地说:“道路没修好,给沿街店面的生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行人和自行车过人行道时偶尔还会被碎石块绊倒。前几天,这条路又突然砌起了两堵墙,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恢复原貌。”
温州市市政管理办公室的何小姐说,该路段出现大面积下陷,主要是由于打桩等原因所致,目前有关部门成立的一个专门工作组已在商讨修复路面工程。临近春节,为了让大家平安过年,保障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有关部门在这里砌起两道墙,是为了给大家的安全“买个保险”,估计三四天的时间就能砌好。
正在施工的张师傅称,他们已经施工3天了,1月29日早上还没有砌墙时,曾看见一辆出租车经过该路段时不小心撞上护栏,幸而没冲下大坑。现在砌了墙,应该对行人来讲要安全许多。
分析
这篇报道的落脚点是有关部门为了市民安全而采取的有效措施。稿件中对路面破损情况和保安王先生的抱怨的叙述和描写,与主题关系不大,改写时应抓住在破损程度很大的道路两边砌“长城”是为市民安全着想的这一最有价值的事实。可将其改写为:
本报讯 江滨路江滨大厦附近的路段两旁为啥筑起两道墙?市政管理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在破损严重的道路两旁筑起围墙,是为了保障春节期间行人车辆出行的安全。
江滨路江滨大厦的施工现场两旁的路段,路面破损已有很长时间了,虽然进行过修整,但目前道路情况仍然不好,路边还出现了积满水的大坑。有关部门已在道路两侧加上护栏,但几天前仍有车辆撞上护栏,所幸未掉进大坑。春节期间,行人车辆出行较多,有关部门在这段道路两旁修起围墙,是为大家的安全“买个保险”。
据正在施工的张师傅讲,他们已经施工3天了。市政管理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称,再有三四天时间围墙就可砌好了。
课堂训练
这是一则电视新闻文字稿,将其压缩为300字的适合报纸刊登的消息。
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建设
走进华西村,如同走进一幅风景优美、文明富裕的江南现代村镇画。这里不仅因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高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村”,还在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典型经验而引人瞩目。
华西村已连续10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并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雄厚的物质文明支撑下,华西创建文明村的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是思想教育好,方针政策明。华西村一贯坚持物质精神“双富有”,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该村利用村党校、广播、电视等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每一个村民,并开展了文明户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环境面貌美,总体规划好。华西村对村内的所有建设统一规划,他们着眼绿化、净化、美化,大手笔规划了12000亩的“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国村级单位中第一家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第三,社会秩序稳,民主法制全。华西村利用会议、广播、标语、网络、板报等多种形式,认真宣传法律法规,增强村民的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并建立了村民调整领导小组,充实了联防队和各单位的内保人员,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该村在全村开展的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有效生产的“三产”活动,使华西集团八大公司个个盈利。
第四,科教文卫全,活动阵地多。华西村积极实施了教育促小康工程,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创办了华西村幼儿园,完善了华西小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创办了英语大专班,积极鼓励支持村民学外语。同时,选派30名村民到中央党校接受深造,开创了农民进中央党校学习的先河。积极实施科教兴村工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作为科研、科普经费,推广实用技术。现全村有各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名,以及一大批会讲英、日、俄等10多种语言的人才。文体工程建设方面,图书馆、民族宫、广场、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健身房样样俱全。村医院功能不断完善,村民患病一般不用出村。
第五,领导班子强,廉洁威信高。华西能从一个江南小村发展成为“天下第一村”,关键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村党委一班人始终做到以身作则,乐于奉献。村党委老书记吴仁宝同志,将近几年来的奖金,累计5000多万元全部交给村集体。村务方面,实现了村务公开经常化、透明化,凡事都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干部也由此增强了威信。
提示
案例提供了改写的参照,训练题选择的是电视新闻,学生可参照案例进行改写练习。改写时要注意报纸消息在文字表达上与电视新闻的不同,同时应对叙述和议论所占的比例进行调整。
三 思考与实践
思考
对事实的校正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对观点的校正包括哪些方面?改写有几种方法?怎样才能将导语改写得更好?
实践
1.从下面文字中反映的情况,对两位记者选取的不同的报道角度作出分析评价。
某市郊区有一段公路曾出过几次大小不同的车祸,在一次车祸后,附近村庄的村民们自动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公路上救人。某报记者经现场采访后,稿件写了村民们发扬风格齐心协力救助伤者的场面和经过。但同去采访的另一家报社的记者,在和有关部门分析了这段公路屡出事故的原因后,稿件写的是“为何这段公路容易发生事故”。报道的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这段公路拐弯处的角度修得稍大一些,车辆转弯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猛,就会减少事故的发生。
2.找出下面几例中的不妥之处并进行改正。
(1)一篇未刊用的稿件中有这么一句话:
永宏大厦选择3月18日这个大吉大利的日子开工,市、局领导亲自参加了奠基仪式。
(2)西宁某报2004年7月14日《扣留农用车突然滑行 撞坏面包车惹来麻烦》的消息中有这么一段话:
宋师傅夫妇在南川西路高心所附近正准备卖西瓜时,被南川西路城管人员以非法占道为由扣留了“东风”农用车,谁知道扣留的车子由于没停好,自动滑行到高心所门前,撞坏了该所的面包车,这给宋师傅夫妇带来了不少麻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