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
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而人文社会科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武器。人文社会科学以它特有的性质在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功能,这主要表现为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功能,教育和管理社会组织的功能,等等。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同样离不开学术创新,学术创新中也离不开学术规范的约束。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和他人的基础上产生的实质上不同于现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行为或新事物。
创新与发现、发明、革新相联系,又相区别。发现与“科学”相关联,指观察事物而发现其原理或法则,即发现已经存在但不为人知的规律、法则或结构和功能,发现主要是寻找或认识两个方面的东西,一种是对自然界各种原理、规律的寻找或认识;另一种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寻找或认识。
发现是通过观察事物发现其真理。革新即变更或改变原有的观念、制度和习俗,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新思想、新学说、新观点,创立与前人不同的艺术形式等。[23]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复性选题、重复性套路非常之多,这在传统的文史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方法上的技能而已。而得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是何等重要。社会科学研究中只有通过查新,掌握国内外科研水平动向,了解申报成果所涉及领域里的研究状况,才能准确判定该成果的研究水平和其价值;依靠专门的信息机构提供成果的查新报告,帮助专家们在评审时判断准确有据。
第二,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面更多地依傍于西方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流派,食洋不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要不就是陷入相沿成习的旧有模式。
第三,停留于个案的描述性的研究为多,而在资料基础上体悟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抽象出新的理论命题的能力较差,明显地显现出研究主体在思维的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24]有人指出当前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着的毛病,即平庸、炫技、屠龙、粗放、深不可测、枯燥、捉刀、剽窃、混合等,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质量。[25]
我这里要说的是评价标准存在两个新的“凡是”。
两个新的“凡是”说的是,其一,凡是提交给有外国人参加的所谓“国际会议”和有外国人肯定、称赞的论文或著作,水平就一定高。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和国际友人的往来也越发频繁,这方面包括学术、文化方面的交流,于是很多的“国际会议”随之出现。所谓“国际会议”,只要有外国人参加的会议,不管来宾数目的多少、层次的高低,都统称为“国际会议”。在这样的会议上,外国人说好,中国人就把它捧为至宝;外国人说不好,国人便把它鄙为一钱不值。这种以洋人的好恶为标准的态度,即使不属于“崇洋媚外”,也属不科学。中国人的科学成果,听取外国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带有世界性研究的课题。但是,绝不能以此作为评价中国人成果的唯一的、最终的标准。
其二,凡是引用了外国人的著作和语录的论文,水平就一定高。
现在,在不少领域,外国学者已经做出很好的工作,写出很好的著作,学习和引用他们的经典,当然对我们理解和深入研究有好处。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形势下,我们完全没有理由与世隔绝、闭门造车,甚至夜郎自大、孤芳自赏。我们要认真和虚心地学习一切优秀的外国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对我有用的东西。但是,在我们对每项成果价值进行评价时,却不能都打着“凡是”的招牌,凡是论文或著作中引用了外国人名言的就一定是高水平的,反之就一钱不值或制定出相关条文不让其通过(已有高校制定了学生论文必须要有外文注释的规定)。这种一概崇拜外文书籍和语录的现象,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学术研究特别是那些具有中国特色问题的研究,有些课题在外国人的书中是很难找到有益的答案和参考资料的。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制度上存在缺陷——目前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失范的现象,体现在考核指标、方式上的不规范,具体学术操作上的不规范,以此引起的浮躁作风。二是观念上的偏差——“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心理仍然存在,在学术创新的评判观念上存在偏差。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归纳起来有两种方式,一是描述,一是评论。描述反映的是人们对这个事物的感性认识。要描述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作家、艺术家、新闻家终生都在为此而奋斗。评论则是人们对描述事物的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对人们认识的一个更高的提升,学术研究恰恰需要这样的思维。而我们现在的有些研究,只有大量事物现象的罗列,而少了对事物本质的和规律性的探究。这是需要努力克服的。
学术研究必须规范。2004年6月22日教育部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规范要求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和学术研究机制。学术规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单纯形式上的学术规范”,即人们在审查学术成果时,不关心这些成果在内容上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对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实质性的推进,而只关注其形式上是否具有合法性。另一种是“实质性的学术规范”,即人们在审查学术成果时,不但关心其是否遵守形式上的学术规范,而且更关心其内容是否具有学术上的原创性,是否对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实质性的推进意义。[26]
2006年5月10日,《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发布了。意见要求全国高校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要求建章立制、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但我以为,这些教育也应该同时针对在校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我在2005年5月24日的《光明日报》上写过《学生是学校的名片》的文章。我在文章中指出,学生是学校的名片,学校教育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也应包括他们对这些知识的运用和传播。
学术规范问题的提出、讨论与建设,主要基于当今教育界和学术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违背学术道德等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据报道,2007年12月14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通过校内官方网站发布了“2007年第1号”通告,向全校师生通报了对三起学术违规举报的调查审议结论和处理建议。“通告”称,三起举报涉及的教材抄袭、论文抄袭皆属实,学术规范委员会建议对举报涉及的外文学院、五官科医院和信息学院的有关教师、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停止招收研究生、开除学籍等不同的处理。此次调查的三起学术违规举报共涉及复旦大学3个学院(含附属医院)的9名师生,包括博导、年轻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27]复旦大学的做法受到舆论界的好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加强大学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图2-5 三问高校怪现状
图2-6 靠学术作假从国家口袋里圈钱
学术研究抄袭、弄虚作假的事时有报道。早几年就有中国矿业大学讲师李富斌抄袭意大利和土耳其科学家的论文,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发表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事情。最近又报道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胡黎明抄袭他人成果骗取学位一事。东窗事发后,两位不仅受到舆论的谴责,讲师李的获奖项目被取消,而且永远没有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资格;博士胡被撤销博士生导师资格和博士学位。
为何如此?因为他们不仅违反了科学家做人的准则,而且也违反了国家有关法令。学术研究的最大特性在于它的创新价值,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科学创始人罗伯特·默顿在著名的演讲《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中所说,如果已有第一个人的发现,而第二个人也得到同样的发现,但他宣布在后,尽管他的工作完全独立于第一个人,那他实际上也失去了得到承认的机会。
学术研究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同时也是对研究者一个严酷的考验——“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此,有两点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的是我的,别人的是别人的。不可不懂装懂、冒名顶替,不可将别人的东西窃为己有。如要借用(特别是思想观念,论事方法,经典事例等)得有个说明交待;其二,报刊媒体,凡是发表、展示研究成果的地方,都应注重真伪甄别、成果查新、申报程序、考核方法的科学性,不要让沽名钓誉、浑水摸鱼、假冒伪劣者得逞。一旦发现,必予曝光并在经济和法制上对其制裁。
防止学术作伪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需要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魔高一足,道高一丈;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愿从事研究和将要从事此项事业者慎之![28]
据《香港明报》报道,有“换肝之父”称号的香港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讲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上达、外科学系教授潘冬平及其研究队伍,被内地一个网站揭发将一幅肝癌细胞基因转移图片,重复用于另一篇论文内,被国际权威的《肠胃病学》杂志发出“禁令”,5年内不准投稿。范上达26日承认事件,表示因一名博士后研究员手上有3个研究进行,忙乱中“不小心出错”,已向该杂志编辑解释,强调图片只是一幅肝癌细胞基因并未转移的解说图,出错对研究结果及论证无影响,但对方不接受解释。研究队伍已作内部检讨,避免同类事件发生,并愿共同承担责任。[29]
用学术规范保障学术创新。如前所述,学术规范是任何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展开的保证,它包括“单纯形式上的学术规范”和“实质性的学术规范”。但现在很多人对学术规范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单纯形式上的学术规范”的层面上,把不抄袭、不剽窃、不一稿多投等理解为学术规范的同名词。此种认识的后果之一就是带来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在学术上没有任何积极推进的所谓“学术成果”,“学术”这个词也将失去它原来的意义,蜕变为符合“单纯形式上的学术规范”的文字垃圾。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就曾这样表述: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科研人员应正确认识学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切实扭转无引文、无视前人研究基础、无新鲜经验和事实材料的空谈之风”。强调学术规范,并非因循守旧,更不是妨碍创新。强调学术规范,就是要求进行学术研究者都按照统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规范或有了规范不遵守,违反了不受到惩处,实际上就给人们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也是对人们创造性劳动的一种亵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仍然应强调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现在最紧迫的还是从学术规范的ABC做起,从在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做起,从老师们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上做起。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重大的理论成果和富于创见的观念,绝非出自文献中的归纳或逻辑的推演。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的理论成果,往往出于对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发展变迁进行的观察和总结。某些较为单纯的历史考据、案头学问,那也是要在长期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的。前几年,我曾对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现象发表过意见,引起了不少高校老师和学生们的议论。其实,我想强调的并不仅仅是新闻学的问题,也不单是文科的问题,它是我们整个高等学校的培养方向问题。我一直以为,现代高等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们课本知识,更要帮助同学们掌握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认识,高校的一切工作和学术考核制度都应该有利于此。[30]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说过科研成功取决于四个正确——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到了正确的地方,找到了正确的老师。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沃森认为科研成果其中要素之一就是要有冒险精神。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也表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动力——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3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今的知识分子、大学老师,就需要有现代化意识、国际化视野、学者型品格、实践者本领,要以社会的视角和需要研究并发展科学理论,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说明并服务于社会。推行学术规范的关键是学者的自律,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奖惩等制度,通过自我规约和相互提醒、社会控制,使大部分学者按规则做事,养成遵循规范的习惯。加大对腐败的、违规的、失范的揭发与谴责,缩小他们的坏影响和腐蚀面,在学术规范的规范下进行学术创新,真正做一点自己能够做,而且做得好的事情。
关于“理论研究要敢于涉及政治问题”,我们还可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而这也就有待各界人士的参与其中。总的来说,理论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的先行者,而既然如此,他们的言行在有的人的心目中便往往是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甚至与乖戾常情、桀骜不驯同义,由是会受到很多的怀疑和责难。然而社会总是要前进的,亦总是要有人先行的。一切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对于政治问题都要敢于涉及,对于可能因此招致的怀疑和责难更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世界将会因他们的贡献而变得更加美好;他们自己也将在对真理的探索中品味到创造的快乐,体味到生命的意义。
本章结语
2008年注定是一个要不断强调“继续”的一年。
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说道:“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年贺词发表的第二天,胡锦涛又发表了题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文章。
“继续”两字的含义颇深,贯彻落实的任务更大。
所谓继续,说的是连续不断、不停止的意思,是后一个阶段与前一时期相互联系的意思。
强调“继续”,说的是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强调“继续”,说的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艰苦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强调“继续”,说的是我们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一切党的组织、全体人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修正它、完善它,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完备,更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强调“继续”,说的是事物发展都是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中进行。这是一个连续不断、承上继下、承前启后的事业,全党和全体人民都需要在这个连绵不断的运动中做好自己能够做和做得好的事情。
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一项需要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艰巨事业。我们需要的是同舟共济,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宽松的能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的良好舆论环境,需要坚持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排除和反对一切动摇、干扰我们正常工作的错误思想和行动。
【注释】
[1]万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载《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1期。
[2]赵振宇:《百家争鸣少不了反批评》,载《长江日报》,1986年7月7日。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744页。
[4]《光明日报》1986年4月30日。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页。
[6]赵振宇:《“理论研究无禁区,理论宣传有纪律”辨析》,载《工人日报》,1988年9月9日。
[7]赵振宇:《“有问题”辨》,载《工人日报》,1986年5月2日。
[8]《读书清华收获政治:胡锦涛的成长之路》,载《中国新闻周刊》。
[9]赵振宇:《解放思想必须继续及‘左’——改革开放30年反‘左’回顾》,载《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5期。
[10]《报刊文摘》2005年11月28日。
[11]《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12]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高等教育资料》,1981年第2期,第23页。
[13]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62页。
[16]《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2页。
[17]赵振宇:《为保证学术争鸣设置必要程序》,载《光明日报》,2002年2月28日。
[18]赵振宇:《百家争鸣少不了反批评》,载《长江日报》,1986年7月7日。
[19]王骏:《另一种声音》,载《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3期。
[20]李辉:《“领导谈话”能否不指向正常学术争鸣》,来自国际在线网站。
[21]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23]何星亮:《创新的概念和形式》,载《学习时报》,2006年2月13日。
[24]张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意识》,载《光明日报》,2006年5月23日。
[25]刘齐:《博士硕士论文九病》,载《学习时报》,2004年12月27日。
[26]俞吾金:《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载《东方财经》,2005年第1期。
[27]周凯:《复旦大学自揭家丑严打学术违规》,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4日。
[28]赵振宇:《学术研究拒绝抄袭》,载《文化报》,1998年3月19日。
[29]《两论文同一图院士范上达被国际权威杂志禁投稿5年》,来自中新网,2008年3月27日。
[30]参阅2005年12月7日新华社讯《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合适吗?》;赵振宇:《试论新闻学博士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载《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4期。
[31]王选:《科研成果应具备的要素》,载《光明日报》,2005年7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