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育新闻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包括新闻标题、新闻导语、主体部分、背景部分和结尾部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每一部分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忽视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对消息写作的每一部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新闻写作。
一、新闻标题
当我们翻开报纸,首先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标题。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的时候也是一样,首先听到和看到的是新闻的内容提要,广播和电视的内容提要就如同报纸的标题。标题是吸引受众阅读或收听、收看新闻的重要线索。
一则好的标题,必须首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人们才有兴趣读下去或听下去,否则,新闻标题没有吸引力,人们又怎么能继续去了解新闻的内容呢?对于报刊来说,标题还是美化版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1.标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示新闻报道的内容;二是评介新闻报道的内容。提示新闻报道的内容就是把新闻中的重要内容提示给受众,使受众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新闻报道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为受众在阅读或收听新闻时提供选择的方便。评介新闻报道内容就是记者在新闻标题中表达了一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以此引导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提示性标题
提示性新闻标题一般为实题,受众看了或听了标题以后就能够知道新闻的内容。如:
吴传玉获100公尺仰泳决赛第一名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953年6月10日电)
郑凤荣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
(新华社北京1957年11月17日电)
这两条新闻标题本身就是新闻事实的最重要内容,人们即使不看下面的报道内容也会知道我国运动员吴传玉在男子100米仰泳决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或郑凤荣在女子跳高比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一事实。
(2)评介性标题
评介性新闻标题一般为虚题,旨在表达一种对新闻内容的态度,使受众产生一种心理定势。如:
科技使中国体育腾飞
(新华社北京1993年9月6日电)
落地的遗憾
(新华社斯图加特1989年10月22日电)
第一条新闻报道了我国近年来一些体育项目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其主要原因是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训练,才使运动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而新闻标题只是表明了一种观点和态度,“科技使中国体育腾飞”这种说法是没错的,但只是这样说说肯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新闻报道的主体部分列举了几个方面的事实加以论证,使人们读后确信科学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条新闻“落地的遗憾”是报道体操小将杨波在第2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平衡木决赛中只因在最后一个环节落地不稳而没有取得好成绩。新闻标题“落地的遗憾”是对杨波在平衡木比赛中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的一种评价,同时,标题也为人们设置了一个悬念,是因为落地造成的遗憾,至于怎样造成的和造成的什么遗憾,看完了整个报道才知道。
2.标题的结构分类
新闻标题的结构一般由主标题和辅题构成。主标题也称之为“正题”,它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所以使用的字号最大。它一般用来概括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两部分。引题在主标题的上面,所以又被称作肩题、眉题或上副题,使用的字号一般小一些。引题主要是说明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烘托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气氛,用来引出或说明主题。副题是主题下面的次要标题,又被称作子题、下副题或副标题,使用的字号最小,主要是用来对正题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1)完全式标题
就是既有主题,又有引题和副题。完全式标题一般用于重大或重要的消息报道,或者是消息的内容中含有多种重要信息,需要在标题中进行提示或说明。例如:
奥运会开赛第一天传来“零的突破”喜讯(引题)
我国运动员夺得两枚金牌(主题)
同时夺得一枚举重银牌和一枚射击铜牌(副题)
中日围棋擂台赛我方8比7获胜(引题)
聂卫平小优势撼倒“终身棋圣”(正题)
第二届擂台赛明春开始(副题)
(2)主引式标题
就是由主题和引题构成。例如:
奋勇拼搏直落三局战胜美国队赢得“三连冠”(引题)
中国女排荣获奥运会金牌(主题)
(《人民日报》)
(3)主、副式标题
就是由主题和副题构成。例如:
冠军之争(主题)
——记中、日男女乒乓球队决赛经过(副题)
(新华社北京1961年4月9日电)
(4)主标式标题
就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例如:
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第一届全运会全部竞赛活动结束
标题的选择要根据消息的内容而定。一般来说,重要的事件或内容信息较多的消息,选择完全式标题。其次,则可以选择主引式或主副式标题。而主标式标题一般用于事件信息比较单一的消息,如简讯、国际消息常采用这种标题。
消息的标题根据其表达的意义又可分为实题和虚题。一般来说,主标式标题主要表达消息的内容,标题属于实题。而引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题,主要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概括或者提供消息的背景或消息的人物等。另一种是虚题,主要表达从消息内容中引申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等等。例如:
“三连冠”荣耀来得不易排坛史写下光辉一页(引题)
中国女排奥运会夺魁再振国威(主题)
副题一般来说属于实题,它是对主标题的一种具体化。起着一种说明或解释主标题的作用。
3.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
好的新闻标题是经过反复斟酌和锤炼写成的,因此,在写作新闻标题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科学概括,因此,不能夸大或缩小,要尽量将新闻内容的本质揭示出来,不能吞吞吐吐、隐晦曲折,更不能让人看了以后摸不着头脑,甚至产生歧义。
奥运会开赛第一天传来“零的突破”喜讯(引题)
我国运动员夺得两枚金牌(主题)
同时夺得一枚举重银牌和一枚射击铜牌(副题)
(《人民日报》)
这是第23届奥运会开赛第一天《人民日报》发的一篇综合消息的标题,准确、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代表团在第一天的比赛中获得奖牌的情况。
(2)鲜明
新闻标题不仅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也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表态。所以,在确定标题时,立场、观点一定要鲜明,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喜闻女排获胜(引题)
胡耀邦连声说:“好!好!”(主题)
(《人民日报》)
这则消息的标题是以胡耀邦同志在得知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后的称赞直接作为标题,新颖别致,有独到之处。标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且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胡耀邦像普通百姓一样为中国女排夺得了冠军感到兴奋;二是作为领导人对中国女排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3)生动
新闻标题要有吸引力,就必须生动,使人看了或听了标题以后,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
背了半个多世纪的“0”甩进了太平洋(引题)
力拔山兮气盖世 挥铁臂兮扬国威(主题)
(《中国青年报》)
这则标题运用了虚题,没有点明许海峰获得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和曾国强获得52公斤级举重冠军这一事实,而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烘托开篇的气氛,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4)简练
新闻标题的字数少、意义大,必须要用一两句话突出内容的重点,因此,在语言运用上就要简炼。
别了,0!(评论题)
(《中国青年报》)
零被突破了(主标题)
(《北京晚报》)
这两则报道是在第23届奥运会许海峰获得了第一枚金牌以后,《中国青年报》发的一篇评论和《北京晚报》发的一条消息,标题用词精炼,言简意赅。
二、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消息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它可以是一句话或单独的一段,也可以是几段。
导语要求用简洁的文字把消息的主题思想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概括出来。导语是消息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但是,并不是每条消息都需要导语,较长的消息或内容比较复杂的消息需要在开头部分以导语的形式概括内容;而较短的消息如简讯、快讯就不需要导语。
导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正如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所说:第一,告诉读者这条消息的内容是什么;第二,使读者愿意读下去;第三,必要时制造适当的气氛。也就是说,新闻导语要以简练的文字反映出新闻内容的要点,使受众在看了或听了导语以后,就知道新闻内容的大概信息。不仅如此,导语还要能够吸引读者和听众,激起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知晓欲望。所谓制造适当的气氛,主要是从受众的心理方面来考虑的,是指通过导语写作的技巧处理,制造一种悬念或渲染气氛,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美国记者费厄莱说:“任何一个新闻记者,只要他曾经为写作导语绞尽脑汁,就会深知写作导语为什么如此费劲,因为导语对他和读者来说都很重要。导语的写作使得他的精力高度集中,迫使他作出决断:这条消息里什么东西重要,应该强调;而且导语如何写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消息的其余部分。”[8]
1.导语的产生
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当时新闻记者利用电报把前线的事态向后方的人们进行报道,由于电报技术刚刚问世不久,经常出现故障,所以一条新闻常常不能发完或者需要几次操作才可以发完一条新闻。于是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把新闻事实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重要新闻线索都放在新闻报道的第一段,这样即使电报发生故障,不能将新闻报道的全部内容传递到后方,人们只要收到第一段的内容就可以知道整个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发回一条消息,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 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6条战舰和10条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的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这则消息的开头说明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何事、原因和结果,概括了事件的主要事实。美联社总编辑、总经理维尔·E·斯通对这条消息大为赞赏,并将这条消息的开头归结为五个“W”和一个“H”,要求每一个记者都要按照这种模式发消息。这就是第一代导语的产生。
第一代导语的运用大约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诞生,传播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新闻传播也变得方便、快捷了,因此,就有人提出新闻导语的写作没有必要把新闻事件的诸要素都放在导语里面,而应当把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要素放在导语里,其他要素可以放在主体部分。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代导语。
第二代导语比第一代导语更简洁、精炼,重点突出,使人们更容易把握新闻事件的主要因素。
2.新闻导语的分类
对新闻导语的分类有很多种意见和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有这样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根据新闻的六要素来分,就是看消息中的六个要素哪一个是最重要的、最能说明新闻事件的本质,把这一要素放在导语里面。同时把这类导语分别称为时间导语、事件导语、人物导语、地点导语等等。
第二种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提出的分类方法。他把导语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接性导语,二是延缓性导语。这种分类方法比六要素分类方法要简化许多。直接性导语就是叙述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或梗概,时间性较强,一般用于对最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延缓性导语又称为间接性导语,一般用于时间性不太强的事件报道。它不是直接叙述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而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描写引出新闻事件。
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成三类,即单元素导语、多元素导语和归纳型导语。
(1)单元素导语
就是导语中只包含一个新闻事实,这个事实也是消息中的主要事实。例如:
新华社洛杉矶1984年7月29日电 今天上午11时10分,中国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
(2)多元素导语
就是在导语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闻事实,而且这些新闻事实是同一新闻事件中的事实。例如:
新华社1986年9月26日汉城电(记者朱世达、章挺权) 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在亚运会上双双失利,在汉城当地观众中引起了狂热。这次失利虽然使中国队的教练们受到震惊,但是最终也许对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有利。
(3)归纳型导语
就是把新闻事件中的多个事实归纳起来,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或提炼。例如:
新华社上海1997年10月18日电(记者于力、王俊璞) 见多识广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这次来上海观摩八运会,不由地惊叹:“变化太大了!”
延缓性导语不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般是通过描写事件现场气氛,或者解释新闻背景材料烘托气氛,然后引出事件主题,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例如:
新华社哥德堡1995年8月7日电(记者杨明、马小林) 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地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纪录。
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新闻写作的表现手法来划分的,可以分为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和议论型导语。这种分类方法是我国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
(1)叙述型导语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就是把消息的最主要的事实扼要地写在新闻的开头,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而概括,主要是说明何人、何事。大多数新闻尤其是动态新闻都是采用这种导语。
叙述型导语根据语言表述的方式又可以分为陈述性导语、概括型导语和对比性导语。
①陈述性导语:就是平铺直叙,直接说出新闻内容的人或事。例如:
新华社郑州1982年1月4日电(陈朝中) 元旦前夕,26岁的世界射击冠军巫兰英同普通工人魏玉萍结婚了。他俩简朴的婚礼,在郑州传为美谈。
这条新闻导语直接叙述了新闻事件的主要事实;至于结婚的过程是怎样的、爱人的情况等因素在新闻的主体部分另作交代。
②概括性导语:就是把整篇新闻内容加以浓缩、概括,简明扼要地告诉读者和听众,然后在新闻的展开部分作进一步的阐述和交代。例如:
新华社北京1989年9月24日电 中国男篮多少年来从未这么痛痛快快地赢过南朝鲜队。今天中国队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以102比72大胜30分。
这条新闻在导语部分运用了成语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对比赛场面进行了概括,并以比分肯定了对这一场面的概括,使读者看后就知道这是一场实力悬殊一边倒的比赛。而后在新闻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双方的技战术特点,对方队员的身材特点和技术特长,我方采用的比赛战术以及以往交锋的情况,并描述这场比赛的精彩场面。
③对比性导语:就是把过去与现在、此处与彼处、真与假、正与反等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使之相映成趣,以增强导语的魅力。例如:
新华社曼谷1978年12月21日电 春华秋实又四年。197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由高原古国伊朗主办的第七届亚运会上有过较出色的表演。日历翻过1500多天之后,中国又以什么面貌出现在第八届亚运会的赛场上呢?新华社记者从亚洲体坛知名人士、泰国报刊及热情的观众中听到的反应,大抵可以概括为:进步明显,差距不小,大有希望。
这条新闻是1978年第8届亚运会后,新华社记者写的一篇分析报道。根据中国代表团在第8届亚运会上的比赛水平与第7届的表现作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进步明显,差距不小,大有希望。
新闻报道在导语的一开头以一句春华秋实又四年把两届亚运会串在了一起,确定了分析报道的对比参照系,以体坛知名人士及媒体、观众的反应概括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进步、差距与希望。
(2)描写型导语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人和景物的语言描述,使人们看了导语以后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这种导语生动形象,能够引人入胜。例如:
新华社南宁1991年11月13日电(记者李生江)如果是站在十层楼房的阳台上向下看,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心慌腿软。可是,来自新疆的阿不来提却在离地面近30米高的一根大绳上和着“十二木卡姆”乐曲跳起了欢快的“踢踏舞”。突然,他“失足”下坠,“啊”,观众一阵惊呼,阿不来提却牢牢地骑在索绳上,稳如泰山。
这是来自新疆的阿不来提和他的师兄、师姐今天在南宁市体育场表演的维吾尔人引以骄傲的绝活——“达瓦孜”(高空走绳)。
这篇新闻报道是对南宁举办的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的一个表演项目“达瓦孜”的报道。在导语部分记者截取了一段表演场面进行描述,并插入了观众的惊呼声,使新闻报道活灵活现。人们既知道了“达瓦孜”是怎么一回事,也如临现场体验了一番惊险的情景。
(3)议论型导语
新闻报道是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一般情况下应当避免发表议论,但在有些时候恰当地运用一些议论,不仅不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而且可以增添新闻的感染力,收到更好的效果。议论型导语又可以分为引语式导语、提问式导语和评论式导语。
①引语式导语:是借用新闻内容中的人物所说的话作为导语。例如:
新华社汉城1988年9月28日电(记者薛剑英)“我要加倍努力,争取成为一个像洛加尼斯那样的真正的世界冠军。”14岁的湖南小将熊倪在获得第24届奥运会男子跳台跳水银牌后对记者说。
洛加尼斯对熊倪的评价相当有意思:“熊倪很有前途,今后一两年内我会为他取得的每一次胜利感到高兴。”即将退出跳水界的洛加尼斯在说这段话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洛加尼斯的教练奥布赖恩则直爽得多,他肯定地对新华社记者说:“凭着熊倪这样的天才选手,中国将垄断1989年的国际跳水比赛。”
这篇新闻报道的导语比较长,有三个自然段,以新闻人物语言作为新闻事实议论和评价熊倪在跳水比赛中的表现,虽然熊倪以微弱劣势获得亚军,但世界冠军以及他的教练的高度评价足以显示出熊倪的非凡能力。记者引用这样的新闻人物的语言作为导语比用自己的话议论和评价更具说服力。
②提问式导语:就是在新闻的开头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问题,然后加以回答。例如:
怎样从0比3到连续六个3比0
张万象 李贺普 王俊璞 韩舞燕
新华社北京1982年10月7日电 在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中国女排为什么以0比3败于美国队?之后,又为什么能以3比0的同样比分连克世界排坛群雄,再次夺取世界冠军?中国女排从这次战局起伏变化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为了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这些问题,今天下午,国家体委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教练袁伟民代表中国女排向首都群众汇报了中国女排参加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的情况。下面是他的讲话摘要。
这是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后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报告会,记者对这一事件发的一篇报道。新闻的导语部分接连提出了三个问号和诸多省略的问题,而对问题的回答则是节选了报告内容的一部分。
③评论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新闻事实作出适当的评价,旨在揭示事实的意义或事实的因果关系。例如:
漂亮的翻身仗
——记中国女篮击败南朝鲜队
孙永盛 华幼中
新华社新德里1982年12月2日电 今晚,新德里能容纳3000多人的达尔卡多拉体育馆挤满了观众,人们都关注着亚洲两强决战。当中国女篮七号宋晓波切入投篮命中时,比赛结束的锣声响了,中国队终于以75比67获胜。这时全场沸腾了,无数面五星红旗挥动着,中国女篮姑娘们拥抱在一起,欢呼跳跃,并把教练杨伯镛和王利发抬起抛向空中,庆贺胜利。中国女篮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战胜南朝鲜队。
这篇新闻报道的导语首先陈述了新闻事件的主要事实,描述了比赛结束时的热烈场面,报告了比赛成绩。在导语的最后一句评价了这场比赛的意义。虽然只是一句话的评价,但却很有分量,使人们知道了这不只是一场比赛的胜利,而是多年来一直处于对手之下的中国女篮走向胜利的一次转机。
3.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必要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写作方式,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导语里要突出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一条新闻里可能只有一个新闻事实,也可能有几个相互关联的事实,这就要求导语必须把最主要的并且最有价值的新闻要素用简练的文字写成导语。
例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对中国台北奥委会体育代表团进行了一次采访。采访的对象包括代表团的官员和运动员,他们分别就不同的话题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其中,台北代表团的技术督导纪政曾在第19届奥运会上获得过一枚短跑的铜牌,她说这不是第一次和大陆运动员在一起,以前相见时大家也都相处得很融洽。在谈到大陆跳高运动员朱建华时,她说:“朱建华在国际比赛中表现不错。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我希望朱建华在这次奥运会跳高比赛中获胜。”她还说:“不论大陆还是台湾运动员,获得名次都是很好的事情。”
台北代表团顾问、国际奥委会委员徐亨也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如果大陆运动员能得到金牌,大家都应感到高兴。”
还有曾在亚洲田径锦标赛上获得过男子十项全能冠军的运动员李福恩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等等。
这次采访获得的新闻事实很多,包括与运动技术有关的话题,也包括与运动技术无关的人情往来等话题。那么,在导语里面应该体现哪一个事实是最重要的呢?请看记者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新华社洛杉矶1984年7月23日电(记者于明波、王永荪、顾耀明) 中国台北奥运会代表团技术督导纪政今天在这里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次台湾和大陆的运动员能在一起参加奥运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在比赛场上很好相处,因为都是中国人嘛!”
这则导语运用的是引语式导语,所引用的话在于强调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在采访过程中谈到很多话题,涉及很多内容,但是概括起来最能体现新闻价值和这次采访意义的事实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
第二,导语要能反映出新闻事实的特点。
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条件,一定的环境。我们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也应当注意观察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各种客观事实,从中寻找新闻事实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导语写作的材料,也能够体现出导语写作的新颖性和灵活性。例如:
百万上海市民涌进赛场争睹八运
新华社上海1997年10月22日电(记者陆斌、奚彬)
正在举行的八运会成了上海市的盛大节日,亲临现场观赛则被上海市民奉为“过节”的最好方式。统计数字显示,82个八运会比赛场馆的入场人次已经超过200万。八运会竞赛部人士说,八运会创下了全运会观众人数之最。
这段导语记者抓住了八运会期间上海市的热闹场面这一特点,把众人前往赛场观看比赛的场面比喻为像过节一样,既形象又贴切,把新闻事实的气氛写出来了。如果记者只是通过统计数字说明观看比赛的人很多,创下了全运会观众人数之最,也没有什么错,但是,导语的特点就没有了,新闻报道的气氛也没有了。
第三,导语要简单明了、开门见山。
新闻导语是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提示和概括,这就需要在导语写作中要以简练的语言重点突出新闻事件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实,使读者看了导语就可以大概地知道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现代导语比起第一代导语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一代导语要求新闻的六要素俱全,而在后来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发现这种写法过于繁琐,不利于体现重要的事实因素,因此,导语的写作逐渐演变为只突出重要的新闻事实,次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这样一来,使得导语在结构上体现了简洁、凝炼的特点。
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奔新闻主题,不仅是对导语写作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追求时效性、体现新闻价值的客观要求。新闻报道要做到迅速快捷就必须要求写作上的简练,那么,导语作为新闻报道的开篇,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例如:
新华社洛杉矶1984年7月29日电 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项目的比赛今天上午在这里结束,中国获得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这段导语只有一句话,叙述了这篇报道的最主要的新闻事实,体现了导语简单明了、开门见山的写作特点。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这样的导语写作和消息报道是屡见不鲜的。因为体育比赛事件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是一种既定发生的新闻事实。人们对于体育事实的发生早在赛前就已经知道了它的时间、地点和比赛的项目,只是不知道比赛的结果和过程。因此,对于这种事实的报道,必须追求时效性才能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价值。所以,导语写作包括消息写作都应该做到简洁、快捷。
第四,新闻导语要生动、有感染力。
导语写作要求生动有感染力,其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使之有兴趣阅读新闻报道。人们有兴趣、愿意读,就说明新闻报道写得好、有价值;如果人们没有兴趣、不喜欢读,那新闻报道就没有意义了。
在导语写作中常常出现一些描写,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烘托新闻事件的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使行文优美、动人。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吊起读者的胃口,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请看下面一段导语:
新华社那不勒斯1990年7月3日电(记者王彦林、许基仁) 阿根廷队结束了意大利人一个长长的梦。
今天下午在那不勒斯举行的第14届世界杯足球赛半决赛中,阿根廷队在最后的“点球大战”中以5比4淘汰了意大利队。
这段导语在开篇的第一句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很容易就产生一个悬念,是一个什么样的长长的梦,又是怎样结束的呢?
然而,全篇报道其实没有什么“梦”,只是阿、意两队比赛过程的这一主要事实和两国球迷观看比赛过程中兴奋与沮丧的情绪这一次要事实。可转念一想,这场比赛对意大利队来说的确是一个梦的结束。
阿、意两队同属世界足坛劲旅,作为优秀的运动队和运动员,赢得比赛胜利对他们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谁不想赢?谁不做“梦”?失败了就意味着梦想的破灭。
这段导语如果没有第一句比喻,也丝毫不影响导语对这一事件的表述,对全篇报道当然也没有影响。但正是这一句贴切的比喻,意外地为全篇报道设置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使人们对这句一语双关的比喻产生了一丝悬念,有了一个读下去的理由。虽然全篇报道并没有梦,但却给人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味。
导语写作需要生动有感染力,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尽可能地表现出这一特点,但是,追求生动、感染力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能够表现生动、需要表现生动的事件,我们要努力去表现它,如果一味地追求,为表现而表现,为生动而生动,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三、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这一概念的确定是根据消息的结构来说的。消息主要是由导语、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组成的。主体部分,顾名思义就是主要的部分。也有人把这一部分称为正文、新闻的展开部分或是新闻躯干,其实无论叫什么,它所指的内容都是这一部分。
之所以造成称谓上的分歧,主要原因是对如何准确概括这一部分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认为把这一部分称为主体部分,是不是就忽视了导语部分的重要性?其实不然。消息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它各自的功能和意义,少了哪一部分都会造成消息结构的不完整。
主体部分是对报道内容作具体叙述和进一步的说明。我们知道新闻导语要求把新闻事件最主要的事实以简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说出来,使读者看了导语就能大概了解新闻事实。但是,新闻报道如果没有主体部分,就会显得不完整,使人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们在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时候,既想知道新闻事实的结果,同时也希望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和细节,而对过程和细节的报道正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承担的任务。所以,新闻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报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请看下面一则消息报道:
起死回生 刘小光东瀛获全胜
新华社广岛1987年7月23日电(记者姜占国) 威猛大汉刘小光今天在这里苦战9小时又20分钟,在面临全军覆没之时,临危不惧,顽强拼杀,最终以1目半的优势,力挫日本九段棋手工藤纪夫,赢得了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第六场比赛的胜利。现在中方在本届擂台赛中以5比1领先。
今天的这场比赛波澜起伏。上午10点开局后,工藤迅速而自信地以星位布局,其目的在于取势,争取主动。刘小光思考片刻后以小目相对,以图在防御的同时能够伺机进攻。显然,两人都摆出了全力厮杀的架势。
开始时,工藤落子很快,而且步步露着杀机。刘小光则很慎重,每一招都要经过认真考虑,以硬对硬。
几个回合后,工藤落子的速度逐渐减慢,刘小光的反击起到了作用。中午封局时,双方只下了32手。此时行家们认为,虽然盘上落子不多,但一场恶战的局面已经形成,双方都已没有退路。
果不其然,下午开局后很快进入中盘。双方短兵相接,搅在一起,难解难分。弈至50手时,工藤凭借执黑之利,在进攻上开始占有优势。刘小光此时本应识时务下本手,以加强厚势,然而他却在62手和66手时继续长,结果让黑棋占到了很大的实空。行家认为,此时形势对白棋不利。
黑棋67手“飞”。白棋68手本该“补”,然而刘小光却“跳”。这样,白棋明显见薄,险情更为严重。此后,黑棋凭借优势,步步紧逼。
弈至112手时,局势已趋明朗。黑棋势厚,已领先10多目。在观棋室观阵的聂卫平和王群认为,白棋已山穷水尽,大事去矣。在这种情况下,刘小光沉着应战,小心出子,力图起死回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时工藤已胜券在握,只要平稳地走下去,必胜无疑。然而他却操之过急,135手后接连几次失误:135手应该平稳地在181位“接”,而他却“贴”,结果露出了破绽;141手不该“扳”却“扳”,导致大损。此后,形势急转直下,白棋柳暗花明,成活有望。刘小光抓住时机,果断出兵,抢占官子,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以1目半险胜。
聂卫平认为,刘小光此役在九死一生中反败为胜,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努力拼搏,并在危机中头脑冷静,及时抓住了对方的破绽。
赛后双方商定,下一场比赛于8月22日在中国哈尔滨举行,由刘小光接受日本九段大平修三的挑战。
这则消息共有十段。第一段是导语,告诉我们“刘小光以1目半的优势,力挫工藤纪夫,赢得了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第六场比赛的胜利,中方在本届擂台赛中暂以5比1领先”。从第二段起至第八段,是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
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要紧扣主题,这个主题当然就是新闻的标题和导语部分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和导语部分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是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的。导语是对主体部分的概括,主体部分又是对导语的说明和解释。
新闻导语在写作手法上有不同的形式,如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等等,那么主体部分在写作时就应当呼应导语,把导语叙述的事实进一步展开,把导语描写的场面进一步放大,把导语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
上面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一个叙述加概括描写的导语,既叙述了这场比赛的事实,又把比赛的搏杀场面概括描写为在面临全军覆没之时,临危不惧,顽强搏杀。而后,在新闻的主体部分记者按时间顺序把双方激战的过程片断式地展开,在第二段交代了双方比赛中采用的战术打法;第三段和第四段叙述了双方你攻我守的比赛过程;在第五、六、七段,仍然是描写比赛过程,记者详细地把刘晓光的失误和对手得势的状况进行了叙述,还把其中的原因作了分析说明,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导语中所说的面临全军覆没的形势是如何产生的。在第八段叙述了对手连连失误,而刘小光则在危难之时顽强搏杀,终于险胜对手。
这篇报道的主体部分紧扣主题,把导语概括的比赛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主体部分的描述和解释,人们对整个事件过程有了详细的了解。
在新闻报道中主体部分的作用就是服务于导语中的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对导语中的主要事实进行补充解释。在这则消息中,主要事实就是刘小光战胜了对手,而主体部分的每一手棋,包括正确的落子和失误的落子都是次要的事实。
另外主体部分的写作还要做到生动形象,有情节、有趣味,这样才能够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在这篇报道中,记者的描写富有激情,修辞描写形象、贴切,把一场围棋比赛叙述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即使不懂围棋的人读后也不会觉得枯燥。
四、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条件、环境等一些与新闻事实存在密切关联的客观因素,我们把这些客观因素称之为新闻背景。这些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也是以事实的形态存在的,那么,这些事实就被称作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指记者本人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些人在写作时文笔流畅,如行云流水,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做到这一点完全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的结果。一旦需要,信手拈来。二是指与新闻事件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的一些次要事实。三是指与新闻事件来源有关的一些情况,如新闻事件提供者的相关情况。
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主要是起一个衬托、解释和说明的作用,使受众在了解新闻内容的过程中,不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了。
1.背景材料的分类
新闻背景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对比性材料
就是把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可比性材料穿插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和作用。新华社记者曲北林在1985年12月21日发的一篇报道,题为《再展宏图与走出低谷》,报道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中国女排在第四届世界杯女排赛上虽然战胜了古巴队,但从实力上分析是不容乐观的。这场比赛无论在扣球还是在拦网方面,中国队均不如古巴队。扣球成功率:中国队为47.1%,而古巴队为52.1%。拦网得分率:中国队为17.6%,古巴队则高达20.8%。中国队之所以取胜,主要是继承和发扬了老队的拼搏精神,郎平等老队员遇到逆境时,艰苦鏖战,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战友;另外也得益于调整后的新队从年初起就广会四方英豪,做到了知己知彼,并针对古巴队和苏联队的技、战术特长,做了大量适应性训练,使队员技术上心中有底,为取胜坚定了信心。
这段文字是报道中的一部分,把古巴队的技术统计数字和中国队的技术统计数字进行了比较,使读者一目了然,尽管在大局的比分上中国队胜了古巴队,但在扣球和拦网等技术环节方面与古巴队还有差距。
对比性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支持论点、说明问题,因为这些材料本身也是新闻事实,用事实对比事实比单纯的语言表述更有说服力。
(2)说明性材料
是对新闻事实发生的因果关系和各种客观条件的解释性和说明性材料。这些材料的运用有助于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把握。请看下面的一则报道:
“超级地狱训练法”
——韩国女篮训练秘诀大公开
新华社广岛1994年10月9日电(记者徐济成) 韩国凭什么大胜中国女篮30分?韩国女篮主教练郑周铉在接受本社记者独家采访时说,主要靠中国队轻敌和韩国队的“超级地狱大循环训练法”。
郑周铉说,所谓“超级地狱大循环训练法”就是让队员在50台不同的训练器械上连续进行力量、速度、耐力、肌肉和心肺功能的高强度训练。全部50种训练内容必须在1小时10分钟之内完成。队员从一个器械转移到另一个器械所用的时间不得超过3秒钟。每周这样的训练至少要进行3次。其运动量之大令一般业余男选手也难以接受。队员把每一台器械都称为“地狱”。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我们的队员可以轻松地应付各种比赛。她们的耐力、速度、弹跳和对抗能力都有提高。你可以问问日本选手,和我们的选手撞一下后她们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中国队那样高大的选手,只有靠刻苦训练来弥补身高的不足”,郑周铉说。
这篇新闻报道了韩国女篮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记者一开篇运用了一句设问,然后以韩国教练的回答作为导语。导语中所说的“超级地狱大循环训练法”,对没有见过这种训练方法的人来说很难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随后,记者在主体部分继续引用韩国教练郑周铉对这种训练方法的详细解释和说明,这样人们就明白了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和作用。那么,韩国教练的这一番解释就是新闻报道的说明性材料。人们听了或看了这样的解释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自然就清楚了。
(3)注释性材料
是介绍新闻人物的出身、经历和新闻事实的特点、特征等情况以及新闻事实所涉及到的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等材料。例如:
四岁半棋童在兰州挂棋比赛
新华社兰州1984年5月28日电(记者周德广) 5月24日晚8时许,四岁半的棋童侯东明在兰州七星河体育场挂棋与两位成年业余象棋爱好者比赛,结果以一胜一负的战绩使上千名观众惊叹不已。
……
侯东明家在武山县龙泉乡后家底村,他家并无人会下棋。他三岁时跟着外祖父常在村头看大人对弈。后来他得到一副旧象棋,经常一人在家布局,换位对弈,独自揣摩,半年后便和村里大人进行比赛,胜多负少。
5月14日,武山县体委副主任刘喜儿把小东明带到兰州,先后同120多人对弈,80%的对弈,小东明取胜。5月17日晚还和中国象棋大师钱洪发挂棋比赛。这一老一小鏖战了24个回合。最后,小东明输了,但是他那敏捷有序的思路,却得到了钱大师的高度评价:“四岁孩童思路如此敏捷,不可理解。”
这条消息共有四段(第二段省略),第一段是导语,第二段和第三段是主体部分,其中,第二段叙述了小东明挂棋比赛的过程。第三段是注释性材料,介绍了小东明其人其事。
在这篇报道中如果缺少了注释性材料就会造成缺陷,人们会疑问这个小孩儿是哪里的,怎么练就的这种能力。而注释材料的运用,回答了这个问题。
2.背景材料的运用
背景材料的运用要适合新闻写作的需要。需要用,一定要用;不需要用,就不要使用。否则,就会使人感到有画蛇添足之嫌,影响报道的效果。正确运用背景材料要考虑这样几方面的需要。
(1)突出主题,烘托主题
背景材料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新闻的主题是通过主要新闻事实表现出来的,而背景材料的事实只是起一个补充或衬托主要新闻事实的作用。因此在运用过程中,叙述的方式和表现的力度都要恰到好处,始终处于次要的配角地位;决不能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2)解释事实,说明事实
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有些是不用解释和说明的,比如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常见的事实或者是情节简单并且不存在各种复杂关系的事实,直接报道主要新闻事实就可以了。而有些事实如果只是报道主要新闻事实,人们很难搞清楚,这就需要补充和运用背景材料加以说明。例如“超级地狱大循环训练法”,别说一般人就连体育专业人员也很难听明白,因为这是一种具体的体能训练方法,如此冠名只是个例表述,没有普遍意义,所以就需要进行解释和说明。
(3)准确真实,通俗易懂
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和表现报道中的主要新闻事实,所以在选择背景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准确,符合主要事实的需要。背景材料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事实,这样才有说服力,才能令人信服。同时还应该注意所选择的背景材料要通俗易懂,使人一看就明白。因为背景材料的作用是为了补充、说明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事实,如果晦涩难懂那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背景材料的运用既是为了满足新闻报道的需要,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与新闻报道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了解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从这一点来说,背景材料的运用也必须做到准确真实,通俗易懂。
五、新闻结尾
新闻结尾就是新闻的结束部分,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是由新闻的次要材料组成的。新闻结尾在写作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没有结尾,新闻报道就不完整。新闻结尾并不是刻意附加的,它是叙述新闻事实的一个自然过程。尽管新闻结尾常常只有一段或一句话,但是,如果结尾写作得好,同样会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新闻结尾的写作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然结尾法
这种结尾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次重要的材料放在新闻的主体部分,不重要的、但又不可缺少的材料放在结尾部分。新闻事实叙述完了,消息也就结束了。例如:
朱建华再次创造男子跳高世界纪录
新华社上海1983年9月22日17时20分电 新华社记者从上海虹口体育场报道: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刚刚在这里跳过2.38米的横杆,再次创造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
身高1.94米的朱建华,今年20岁,是上海选手。他的这一优异成绩是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男子跳高比赛中创造的。
这样,被誉为“世界飞人”的朱建华就把他自己今年6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第五届全运会田径预赛中创造的2.37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又提高了一厘米。
新华社记者在现场发快讯时,上海虹口体育场欢声雷动,掌声不绝于耳。四万多观众向他招手,欢呼,热烈庆贺,朱建华挥动观众向他献的鲜花,绕场向观众致意。
这条新闻主要是报道朱建华再次创造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消息,并简单介绍了朱建华的情况以及他上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时间和地点,结尾时描述了一下朱建华破纪录后的欢腾场面。新闻的结构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这种结尾法属于自然结尾法。
2.前后呼应法
就是在新闻的结尾部分进一步补充新闻导语和主体部分没有提及的相关新闻事实。这些相关事实的作用是对导语和主体部分的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说明,使之前后呼应,加强了新闻报道的力度。例如:
新华社洛杉矶1984年7月30日电 在洛杉矶奥运会比赛开始的第一天,射击选手许海峰以569环的成绩获得男子自选手枪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他的名字将光荣地载入中华民族的体育史册。
(主体部分略)
今年4月,50多个国家的强手云集洛杉矶,参加奥运会射击预赛,许海峰打出了568环的好成绩,荣获冠军。
这篇新闻在导语部分报道了许海峰以569环的成绩获得了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这一主要事实。主体部分简要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在国内比赛中曾打出583环的好成绩。而在新闻的结尾部分记者又补充了几个月前的奥运会预选赛上,许海峰以568环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一新闻事实。这样,人们在阅读新闻以后就会感到,许海峰的确是靠自己的实力赢得了这枚金牌,而不是凭偶然的运气。
在新闻结尾部分运用相关的事实与导语中的主要新闻事实形成呼应能够使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使新闻报道更有影响力。
3.概括总结法
就是对整篇新闻报道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这种结尾方法在新闻报道中是较为常见的。
例如:
用汗水赢来的世界纪录
吴 平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984年5月6日电 中国女子竞走运动员阎红和徐永久今天在挪威卑尔根举行的国际竞走邀请赛上,分别以21分40秒3和21分41秒的成绩双双打破女子五公里场地竞走世界纪录,为我国体育事业在勇攀世界高峰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主体部分略)
19岁的阎红和22岁的徐永久从事竞走分别只有两年和四年,而且身材都比较矮小。但是,她们为什么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战胜身高力壮的欧洲选手,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优异成绩呢?当记者祝贺她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并询问她们成功的秘诀时,两位姑娘不知说什么好。她们的领队总结得好:“吃苦耐劳是她们的法宝。她们的胜利是用汗水赢来的”。
这篇报道的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参加比赛的各国选手的情况以及比赛的过程,背景材料主要介绍了一年前她俩在一次国际大赛上获得冠军的事实。在报道的结尾记者引用了领队对她们俩的评价概括地说明了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就是因为她们勇于吃苦耐劳,胜利是用汗水赢来的。
在新闻结尾时不论采取何种写作方法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紧扣新闻报道的主题。新闻结尾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新闻报道的整体结构来说,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但是,新闻结构的每一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为主题服务。
第二,要以事实说话。新闻报道以叙事为主,同样,在新闻结尾中也不能背离这一点。结尾中的新闻事实或背景材料虽然是次要材料,但它的作用并不次要,如果没有这些次要的材料,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空泛的议论,那就会使新闻报道的效果大为逊色。
第三,语言要简练。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对新闻结尾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新闻结尾拖泥带水,就会产生本末倒置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