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在媒介进化中的定位

广播在媒介进化中的定位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看广播媒介在媒介进化中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特点,对全面认识广播声音传播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广播在媒介进化中的定位

广播媒介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媒介,在其黄金发展时期,发挥着社会政治、经济、娱乐生活中的核心媒介作用;在电视兴起后,广播媒介成功转型为一种贴身的伴随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即便在未来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广播声音传播也会因为与数字无线移动技术的嫁接,作为一种弹性的媒介与其他的多媒介形式结合,开拓新的传播范围和领域。审看广播媒介在媒介进化中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特点,对全面认识广播声音传播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广播首先诞生在欧美西方国家并在那里获得较大发展。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证明了苏格兰理论物理学家麦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的“电磁论”,麦斯威尔认为,电荷经过振荡会产生辐射能,也即产生电磁波,它具有光波的特性,这成为可以将声音传递到远方的理论基础。但人类用电来传送信息的历史是从电报开始的。1895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发明电报,并于1899年成功将一封电报从英国传送到法国,但电报还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声音依赖无线电传递要比电报的传递技术难得多,直到1906年被称为“广播之父”的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雷斯(Lee de Forest)发明了三级真空管,才奠定了现代广播工程技术的基础。真空管具有产生高频无线电波、放大和调变及检波功能,在实验中,他曾使用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提供的音乐向轮船船员和其他广播爱好者播放音乐。广播作为大众媒介真正的诞生,始于1920年11月20日美国匹兹堡电台的成立,它是第一家领有营业执照的电台。

1920年代末,美国几乎人人可以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拥有收音机。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尽管当时的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但广播事业没有受到影响,开始进入兴盛期。1940年代,广播技术又获得了新的发展,调频广播开始逐渐替代调幅广播,调频广播改变了调幅时代广播易受静电干扰、音质不佳的状况,改善了广播的传送和接受条件。1940年代中期,美国家庭平均每户拥有1—5架收音机,几乎每个人都在收听广播。[18]

当时,广播从传统传播方式,特别是报纸媒介中汲取营养,但广播的迅速崛起对报纸媒介构成了威胁,政府出于保护报纸媒介的考虑,出台了一些针对广播媒介限制的措施,例如,英国不允许电台播送报纸还没有发布的新闻消息,限制电台独立记者的出现等等,报业和广播事业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对峙期后,终于学会了互利共存,广播的出现也促进了报业深度报导和解释性报导等更适合文字媒介传播形式的发展。

在广播的黄金时期,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当时广播事业的盛况空前。1927年美国的广播收入尚不足400万美金,到了1936年则突破了5 000万美金,1945年飙升到3亿美元以上;1928年美国收音机的年销售量为300万架,到了1935年翻了一倍达到600万架,1961年则达到了1 300万架。[19]广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新闻信息、娱乐节目,也提供精神的慰藉,占据了客厅的中心位置。

从1950年代开始,特别是1960年代,电视媒介诞生并发展起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媒介受到冲击,退出了客厅的中心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开始寻找新的发展策略。在广播技术、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下,广播寻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它不仅可以在电视媒介不能或者不适合的时间、地点为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发挥伴随性的媒介功能;而且广播音乐、广播谈话节目等适宜声音传播的节目形式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广播媒介的魅力所在,重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在广播节目的编排上也出现了新的适宜的形式,例如,在美国全新闻台中,1010WINS被认为是美国“全新闻广播的先驱”,它于1965年成为全新闻台,实现新闻的滚动播出,“在全国上下确立了全新闻广播的格式标准”。

自1990年代以后,在网络繁荣发展的后电视时代,网络与广播的结合实现了异步收听广播节目,改善了广播的传播环境;数字技术又为广播发展迎来了新的拓展契机。广播营造开放的时间版面,发挥人际传播的放大功能,媒介的互动特点得到最好的发挥。广播理念、广播内容、广播经营、广播策划等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内容为王”的发展课题越发显得迫切而重要。

广播独有的声音传播的本体特点是广播过去和未来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主要原因所在。广播已经相随人类发展八十多年了,声音传播的特点作为广播媒介所独具的媒介优势,使广播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声音传播的经验,广播为后来的其他新媒介,包括电视媒介开辟了有关节目形态和传播方式等的一系列探索之路。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广播声音传播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收听方式,开拓了声音传播新的领域,当前无论是卫星广播,还是网络广播的发展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未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广播声音传播也将被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广播的历史发展经验和未来前途为广播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正在变化着的媒介发展环境,也影响着人们使用媒介的方法和目的,推进着对广播潜能的开发。

如果我们试图把握广播工作的方式,以此来抓住广播内容发展的潜力,我们有必要了解广播为什么具有目前这样的存在方式和特有的媒介特点;有必要了解广播符号系统的构成、符号间的关系,以及广播的独特传播语境;有必要了解广播可能发挥的多重传播功能,发掘广播媒介在社会建设和人文精神建构中的地位和意义;有必要了解广播媒介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张力和新的传播理念的调整。在这个意义上的广播研究,不仅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契合了世界范围内所逐渐重视的媒介视听感官平衡的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本书尝试进行广播听觉文本的研究工作。

【注释】

[1]参见陈东园、庄克仁、郭文耀合著《大众传播学》,[台湾]空中大学2004年8月版,第175页。

[2]吴缦、曹璐:《新闻广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2页。

[3]“广播声音作品集合”与“广播听觉信息链”具有同样的意义指向,后面的部分论述中使用了“广播听觉信息链”代替“广播声音作品集合”的指称。

[4]参见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的“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5]参见Bevir,M.What is a Text?A Pragmatic Theory,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42,No.4,2002。

[6][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91页。

[7]http://www—lib.lctu.edu.cn/ywzx/dispbbs.asp?boardID=53&RootID=14044&ID=14044

[8]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转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参见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自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0]Wallace C.Fotheringham,Perspectives on persuasion,Allyn and Bacon,1966.

[11]“凡是实体的环境或是可以触摸的物质构成物质的情境架构;社会的情景架构则包括了参与传播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内容,和他们所赖以进行传播的社会规范或文化习俗;心理的情境结构则包括了情境的友善、拘谨、幽默等心理思考的外显现象;时间的情境层面,包括传播行为活动发生日子、时间等所具有时间上的意义。对于传播行为而言,它所具备的历史时刻的情境意义,有时甚至比活动结构内容更为重要,例如传播行为的适宜性、冲击力、影响力,相当大的部分与所发生的具体传播情境有最直接的关联性。”参见陈东园、庄克仁、郭文耀合著《大众传播学》,[台湾]空中大学2004年8月版,第5页。

[12][美]戴维·阿什德著,邵志择译:《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序言”,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3]即“广播声音作品的集合”。

[14]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页。

[15]田进:《加强交流 精诚合作 共同推进广播的繁荣发展——在2004年(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暨全球华语广播协作会议上的讲话》。

[16]曹璐:《重视提高广播新闻的信息量》,载于《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7]转引自李建盛《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18]参见陈东园、庄克仁、郭文耀合著《大众传播学》,台湾空中大学2004年8月版,第193—194页。

[19]参见陈东园、庄克仁、郭文耀合著《大众传播学》,[台湾]空中大学2004年8月版,第193—1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