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播“节目语境”——声音透视法
广播声音共振原理是声音透视法则的基础,贯穿在整个传播行为中。广播立足于声音传播的特点,根据声音透视的法则,依照个体受众的日常声音经验,建构起密切联系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远距离异时空传播的话语环境。
根据声音共振、反射的不同,广播中的声音分为四种:基本没有反射和共鸣的户外声音;有一些反射回声,回声持续时间略长——超过通常的反射回声0.2秒,这表明声音发生在空间较大,周围有一些物品和家具的房间里,例如图书馆中等;充满反射回声,反射时间较短,比如说在摆放了东西的、空间狭小的浴室中;反射回声较多,反射持续的时间较长,例如室内陈设较少的、空旷的房间,会议大厅等[109]。
这些回声不仅表明环境的状况,例如空间的大小等等,也表明了周围陈设的情况。这些环境状况在舞台、电影或者是电视上,我们只要看一下就会明白了,但在广播中,我们只有依赖回声反射来确认空间位置和环境陈设,进而才能发挥内视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但回声确定广播中的环境、方位和陈设还只是广播利用声音营造语境的开始。
(一)广播声音透视法则
广播的声音共振,可以使听众确认广播中的人物或者事物之间的物理距离和空间环境,就如同电视中的画面一样,只是这种交际环境的确立是通过声音的透视法来建立的。
从环境的反射声音,我们可以分辨出主体与环境距离的远近,建立起话语表现在时间链条上的空间感,音响正是构筑声音立体层次感的重要因素。
对于运动的物体,我们对它的认知来自于两个途径:一个是说话者周围环境对声音的反射,例如墙壁等;还有一个是不同的声音源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如果我们感觉不到环境的反射声音,那就意味着说话者所处的空间可能是在一个很小或者是开放的空间;如果感觉到明显的反射,那么可能在一个比较大的封闭的空间中,比如会议室等。如果声音是从同一点发出的,我们就无法根据声音建立空间感,如果一个声音从众多的背景声中突出出来,那么空间的延展性也就呈现出来。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空间依赖声音确立了起来,声音在建立空间感的构成中,是建立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的[110]。
广播的声音共振、反射作用远远不只是帮助听众确认空间方位。如果我们在广播中听不到声音的共振,那么可能制作者制作广播节目的地点是在工作室中,这就使广播声音如同发生在收听者自己的家里一样,例如,新闻广播的评述、关于当前事件的报道和一些谈话节目,因为在演播室中录制,可以自然地融入听众的生活环境中,削减或者是弱化物理距离带来的鸿沟,使广播者录制节目的语境适应听众收听的私人环境,虽然传受信息不在同一个语境中发生,但声音质量的类同,弱化了这种差异性,广播对声音反射的技术控制使听众产生了亲密接触的“私人”媒介的感受。
相反,如果广播声音充满了共鸣和反射,听众一下子就会分辨出,这与家庭的、日常生活式的、现实环境下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就使听众意识到这一节目是疏离日常生活的,例如对于广播剧来说,往往使用大量的共振或者是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洪亮的声音来表现,以此来帮助听众暂时疏离“世俗生活的泥沼”,进入广播剧的意象空间,比如在一些科学幻想的短剧中。对于记录现实的广播剧而言,则往往会弱化这种声音的共振,目的在于强调现实感。
(二)广播声音共振控制与传播效果
广播声音的共振方式也决定着听众与节目之间的参与程度。换句话说,广播节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听众,影响听众确立节目与自身关系的方式和交流程度。简单地说,可以带领听众走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也可以使听众疏离自己日常的生活,如果广播声音的利用不当,也很容易使听众排斥广播节目。广播节目的制作者要研究受众的收听心理,致力于总结不同的声音共振规律,利用共振方式与节目效果之间的呼应关系,满足听众不同的心理需要。
不同的声音效果对应或暗示着不同的声音发生环境。比如,繁华商业街上的各种声响和图书馆里发出的声响是完全不同的,根据这些特定环境下才能发出的声响,我们可以判断环境的特点,比如,比较轻声的谈话,伴随着金属推车摩擦地面的声音,我们可能会想,这个场景可能发生在医院、高档餐厅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因为声音的反射表明都是在比较空旷的大厅中发生的,但是我们如果加上杯盘相碰的声音,偶然发出的喝汤的声音,就会立刻判断出这是在餐厅中,而不是在医院中。所以声音的具体属性和特征,特别是在特定环境下声音的聚合,是营造一个个具体环境的标志性因素。每一个听众都有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使广播声音的识别和还原不需要任何事先的专业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