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播微观文本范式的确立
(一)广播解说性话语的出现
就西方广播的发展而言,广播在为听众转播戏剧、歌剧演出和各种歌曲演唱会中,富有广播媒介特征的解说性话语出现了,这些广播解说是为了解释那些看不到舞台表演或者是舞蹈动作而设置的。
对体育节目的转播解说是早期广播解说性话语的主要形式之一。1922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记者在世界职业棒球联赛现场通过电话连接电台演播室,直接向公众即时直播比赛情况,开创了比赛现场即时直播的报道方式。对于英国BBC而言,尝试转播体育节目,例如赛马、橄榄球、足球等,打破了以往印刷媒体一统体育新闻的格局。但在最初的时候,广播转播体育节目并不成功,广播解说者还不习惯如何把时刻变化着的、快速运动着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听众[17]。同时报纸开始向政府施加压力,因此在1927年以前,英国广播是不允许进行体育评论的,这实际上制约了英国体育解说话语的发展和成熟。
(二)广播声音特色文本的萌芽
广播诞生初期,一方面对传统媒介的节目形式进行选择和改装,使它们更适合声音媒介的表现特点;另一方面不断对声音本身的传播功能进行挖掘,开发新的节目形式。
西方公共演讲是广播谈话节目的起源。公共演讲主要针对公共事务的劝戒或者是政治话题的演说,直接面对的是公共场所中的大众,话语风格和节奏都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形成的,而广播所面对的往往是个体的、家庭范围内的听众,或者仅仅是一个小的集体,所以当时的广播演讲不仅包括这些严肃的或者是有建设性意见的话题,当然这些话题的谈论方式朝着轻松的和更私人化的方式演变。广播话题还拓展到很多轻松幽默的内容领域,比如说电影、文学或者是戏剧方面的话题等等[18]。
此外,一些具有广播媒介独有特征的节目形式也开始出现。1928年,BBC开始尝试制作声音纪录节目,这是一种属于广播的全新的节目形式,用来挑战声音表现的可能。这种声音的纪录节目在叙述上通过人声、音响、音乐来实现蒙太奇的表达,强调结构的戏剧性等等,借鉴了很多电影纪录片的表现经验,后来的电视纪录片节目是在广播声音纪录节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
(三)广播微观互动文本形态的诞生
广播是最早真正意义上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交流和互动的大众媒介,热线电话参与节目首先开创了传受互动的广播微观听觉文本形态。广播热线节目的诞生成为大众媒介领域互动传播方式革命性的发展,改变了在报纸媒介中相对被动的传受方式,受众被推到了传播中相对主动和自由的位置。大众媒介作为人的感官功能的延伸,人类追求媒介传受互动的便利、快捷是推动媒介不断发展的潜在动因。
热线电话参与节目,是起源于广播的独特节目形式,是电台节目形式的一个重要发展。热线电话参与节目使受众第一次出现在广播媒介中,不是以听众来信的方式,也不是与邻居们一起参加户外的广播节目,而是听众在自己的家中,或者是在公用电话亭、工作的地点,通过电话差不多即时参与着节目的播出。它最早出现于1930年代的美国。1965年英国BBC诺丁汉广播电台(Radio Nottingham)第一次使用热线电话形式,听众通过热线电话参与了广播的节目内容,随后迅速在全国范围推广。后来电视节目也借鉴了广播的热线电话方式,但电视中的热线参与,不能满足人们眼睛的期待,这不是电视媒介的长项。热线电话最好的传播效果不是体现在针对全国播音的广播节目中,而是在地方广播中更具有优势。热线电话节目在“二战”后的欧美国家迅速发展,但到了1970年代,英国听众自发参与减少,主持人要做更多的准备以应付无人打入的情况,例如自己谈论一些新闻事件等,1990年代后英国主持人在谈话中又增加了幽默、音乐片段、滑稽小品甚至谩骂等来招揽更多听众的参与。
1.广播热线节目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广播电台数量不断增多,为了在竞争中突起,吸引听众,获得听众对广播电台广泛的忠实度,建立起与受众之间牢固的联系,谈话节目被各家电台所看好[20]。热线节目的风行有其成本因素的考虑,因为与音乐节目不同,它不需要支付高昂的版权税,成为最便宜的节目形式之一。热线电话节目也是建立与听众之间忠诚度的主要途径,听众的电话一方面使电台获得了收听率,听众表达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节目的一部分,并充当着推动节目发展的力量,形成电台风格的一部分,成为电台独特的地域性特征的标识,为当地听众找到亲切感和归属感。广播热线听众不仅有参与节目的机会,还决定着节目的风格和内容,不可否认,尽管在控制之中,听众的话题和观念依然影响着主持人,也影响着电台的风格和走向。
2.广播热线节目的特点
(1)私人化交往和公众讨论会的结合
广播热线电话节目体现了私人化和公众化媒体结合的特征。它在形式上体现为一个点对点的个人交往式的传播模式,但又被无法确定范围的广大听众所“无意”中听到。广播热线节目因而成为一种私人化表达的渠道和公众讨论会的结合体。
(2)传播者和受众合作完成节目
广播热线电话节目由传播者和受众合作完成。广播节目是提供给受众的,但在这类节目中,节目的进行过程是未知的,通过听众的参与来完成,广播听众变成了信息的发出者,是对传播者以及电台节目的一种“积极”回应。不仅交流情感而且能够接收信息,承载语言之外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些听众又不是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受到传播者潜在的控制或者影响;节目的主持人与一些专家学者和普通的热线参与者构成了一种合作完成节目的工作关系,节目的完成形式与播出形式基本同步。
(3)多元的传播关系
广播听众以不同的途径或者方式使用广播媒介,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在热线参与者与其他受众之间,以及节目主持人与不同层面的受众之间又构成了一种新的复杂而多样的传播关系。
首先,对于热线节目的受众而言,他们打入电话的目的可能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实际的层面,他们要解决实际的难题、要获得他人的建议、要表达自己的各种需要,甚至只是发泄或者获得支持等等,而另一些沉默的听众,在这个过程中由感受疑惑到找到答案,获得一个完整的旁观者的身份认同,似乎与观赏戏剧或者与猜谜活动对结果的执著有关;另一个层面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对于热线节目的听众来说,多少有一点窥视的成分在其中[21],这种情形有一点像是在剧场中,热线听众似乎是一个表演者,只是没有舞台,是在空中通过声音,通过私人设备——电话的延伸来实现表演,私人电话强化了参与热线的听众以一种特殊的感受——似乎在与一个人谈话(主持人),但实际上,又有潜在的期待——把自我暴露在广大的听众面前。因此热线电话节目在广播传播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这使电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半公众半私人的媒介,听众的活动成为节目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的传播元素建立起复杂、独特的合作关系。
其次,对于热线电话节目的主持人来说,具有多层传播责任。对于参与热线的听众来说,他与他们的交流是无中介的,是一种类似私人的交谈方式;但另一方面他又肩负着向其他受众传播的责任,要介绍给刚刚进入节目收听的受众,要提示和引导话题的衔接、深入和转换,他的目标听众是随时变化的,又要多方兼顾的;同时对于主持人而言,既要主持讨论,又要参与其中,作为裁判或者引导者,例如,结束乏味的谈话,或者是中止一些带有个人偏见的谈话等等。
最后,对于广播电台而言,这些听众的热线就是节目的重要内容,要给予受众一定的自由谈话的空间,因为有时候谈话的急转直下、不可预料,反而是节目收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很多时候,对传播目标的控制是隐在的。
3.广播热线节目的人文反思
欧洲国家对于热线电话节目的研究,表现出一定的警惕性。有些专家认为,热线节目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提供了一个听众交流的平台,而实际上通过这种节目形式也娱乐了更广大的听众[22]。
西方谈话类主持人具有多重任务:一个任务是,对于那些热线参与的听众,鼓励他们继续言说,特别是一些能够引起公众兴趣的话题;另一个任务是提供有趣的内容给其他的受众,而这部分受众是更广大的一个群体,主持人的任务就是在这双方的力量中保持一种平衡。事实上这是很难的,特别是在有忏悔或者自白性质的热线节目中,这些私人或者是个人化的难题如何引起大众的兴趣?因为倾诉者的初衷是为了找到疏解的通道,而个人化问题一旦纳入公共关注的领域,特别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方式来传播,就带有了观看、甚至娱乐的成分,所以注定一部分听众是因为同情心、仁慈或者博大的心胸等因素在收听广播节目,而另一部分听众则希望这些个人的难题具有公众娱乐的情境,所以主持人协调两者的关系成为热线节目品质和收听率保证的关键。有时候出于对听众考虑的原因,主持人既要对一些乏味的或者有攻击性的热线听众采取沉默的方式,也要对那些试图通过自我暴露想引起听众广大兴趣的热线参与者表示沉默和不予支持。所以对于热线节目而言,要考虑参与者的社会身份的平衡,分析各种参与者的动机,研究表达性内容、展示性内容和忏悔性内容的分类比例和标准,而针对当前时事问题展开讨论的热线节目往往更明显地被主持人控制和组织管理。
不同时代关注广播热线节目的重点受众不同,1960年代美国自由主义者往往没有时间参与热线节目,他们忙于工作和谋生,这些节目吸引的是那些充满热情的、遭受伤害的或者是愤怒的人群[23]。今天,就美国的热线节目而言,已经不是听众所关注的主流节目形态,因为更多的是一些社会的边缘人士,通过热线节目抱怨或者是抒发牢骚,带有明显的偏见和不理智色彩,主流人群不愿意去收听这样的节目,当然在社区广播中,因为一些问题可以立即获得解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热线电话的节目形式也受到欢迎。另外,也有人认为主持人与热线参与者通过电波来交流,对于一些有心理隐患或者难题的听众来说,这种方式有神奇的治疗效果。
我国的情况与此不同,国情特点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态势都决定了热线电话节目是解决一些实际社会问题的有效的通道,也是人们疏导和交流感情的一个有效的平台。1980年代中期,我国珠江电台最早开始了热线电话节目,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广播实现互动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当然不仅只是广播热线节目,整个“珠江模式”的贡献在于使从文字有声化的录播形态发展为符合听觉传播规律的直播形态,进入了探索广播作为听觉传媒的个性空间,使得我国广播开始具有开放的“时间版面”的重要特征[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