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型化广播频率的发展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电视媒介迅速普及,广播媒介另辟蹊径,在新技术和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下成功转型为一种伴随性的媒介,找到了不可替代的媒介位置。
适应伴随性媒介的特点,广播在满足部分专注型听众收听需要的同时,开始关注到听众的非专注型收听领域存在的巨大潜力。广播听觉文本在传播策略、编排方式、节目形态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调整,电台更多开始关注以整体频率为单位的听觉文本所呈现出的特征,采用分众化的传播模式,以此作为吸引现代受众的砝码,类型化广播频率得到长足发展,强调广播时间版面的动态和开放性特征,建立起信息流的优化机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广播电台频率专业化的各方面时机都比较成熟,特别是中央电台近两年来所做的成功改革更使当前我国的电台频率专业化发展充满了生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1950—19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发生的频率专业化的背景与我国今天的发展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今天西方广播电台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后类型化”电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有必要还原历史背景下西方电台类型化转向的背景和转向过程,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在世界媒介的发展语境中,综合借鉴西方国家过去和当前广播媒介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频率专业化的科学发展。在考察西方类型化电台转向的背景中,本书以广播音乐听觉文本为范例,深入考察伴随性音乐听觉文本产生的前因后果,使我国当代广播的参照借鉴更为准确到位。
(一)电视的冲击
美国广播在1950年代开始被人们预告死亡,认为这是广播走向尽头的开始。1950年代,只有9%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到了1960年代达到了86%,实际上,从1940年代开始,美国的广告商、制片人、编辑和工程师等纷纷由广播转移到电视行业[46]。到了1954年的时候,电视广告第一次超过了广播广告[47]。同样1950年代末期,英国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流失到电视台去工作,很多人也认为广播是一种将要消失的媒介[48]。但无疑这些预言只是证明了人们对新的媒介形态的过于乐观,以及对广播媒介认识的不充分。
广播失去受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欧美国家而言,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受众才慢慢缩减,美国在1945年广播仍然还处于黄金时期的巅峰[49]。英国晚间娱乐节目失去市场的占有是在1956年,广播肥皂剧是在1960年,仍然保留的是“今日早餐”综合节目和其他新闻节目[50]。与美国相比,英国一直警惕媒介的商业化趋势,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对电视的发展采取谨慎的态度,但1969年6月英国BBC出版了《70年代的广播电视》(Broadcasting in the Seventies)一书,这是BBC的一个政策文件,在这本书中宣布电视已经代替广播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51]。1970年代初期,电视发展的热潮推动了英国国家政策的改变。1971年英国政府取消了广播收听执照费,从此不再有大笔的资金来源支持公共广播的发展,英国广播在资金上开始更多依赖于电视执照费的支持。情况还不止这些,1972年英国政府取消了对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而过去这种限制主要是出于保护广播发展的考虑。
就我国而言,电视对广播的冲击推迟了。1980年,我国中央广播事业局分别召开了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和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决定通过发展调频广播实现广播的全国覆盖,开始在大中城市开办调频广播和立体声调频广播;同时也提出了优先发展电视事业的决定,建立卫星传输系统,实现电视的全国覆盖。1982年广播事业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部,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会议召开,这是第一次在会议名称上加上了“电视”。1980年代中期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特别是到了1990年代,一般的城市家庭和中小城镇家庭都拥有了电视机。中国广告业在1990年到1998年短短八年间,广告市场规模扩大了近22倍,其中电视广告经营额增长了32倍,从1995年开始,电视超过了报刊广告经营额,居于首位(参见表六),广播开始体验到电视强大的冲击力。
表六
(资料来源:《新周刊》,1998年第18期)
(二)广播转型为伴随媒介
在电视的冲击下,当时西方国家的广播不断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在广播内容上,改变了过去单纯播放现场管弦音乐和录制改编好的音乐节目的现状,而是更多地播放当代流行的音乐磁带;当时的电台也重视广播的编排方式,强调在固定的时间段落里播放新闻、天气信息或者是特定的音乐作为段落节目的标识,由主持人来制定节目列表,强调台标的呼告等等;高度重视听众的音乐口味,强调对受众的吸引和刺激,以独特的声音效果、比赛竞猜、免费派送等来吸引受众。但是仍然不能阻止广播受众的流失。以英国为例,在整个1960年代,尽管广播一直在保持节目的质量,政府也颁布了法令限制电视的播出时间,从1958到1959年英国BBC在电视上的投资第一次超过了广播[52]。1964年被看作是BBC声音广播的最低点,很多电台节目被关闭,1964年广播引以为自豪的声音纪录节目也濒临消失。
广播维持现状和恢复黄金发展的努力都收效甚微,开始尝试发挥伴随性媒介的功能。当时广播作为伴随性媒介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充分发挥广播的功能:
1.随时通报实用的基本信息
广播作为通报实用的基本信息的媒介,为人们提供新闻简报、时间提示、交通信息的服务,天气信息的报告等等,这些节目内容发挥了广播媒体的优势,后来发展为新闻性、信息性类型化频率。
2.时刻相伴的音乐背景
作为伴随的声音媒介,音乐是广播最好的选择,广播最后不可避免地和音乐公司合作。很多广播传统的节目形式被取消,依然存在的节目形式也都有所改变,流行音乐成为广播的主要节目内容之一。
电视在替代广播的传播位置的同时,也带给广播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例如广播不再承担整合国家的最主要的媒介的使命,电视接替了这一主要的使命,电视吸引了最多的受众的注意力。广播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兴趣人群提供不同口味和特点的节目,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目前在我国,电视无疑仍是最重要的媒介,广播反而有机会发挥个性媒介的空间和机会。媒介使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生功能上的调整,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在美国最初产生的年代里,人们仅仅把它看作是娱乐的工具,认为它是不能报道新闻的[53],因而人们在当时还看不到对广播行业所带来的冲击。
此外,我们还不能忽视,在过去年代里,广播与听众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传受关系,听众往往能体会到广播节目似乎是只在为“我”而谈话的,一对一的感觉常常可以产生,而在电视时代,这种受众与媒介的亲密感觉在改变,我们甚至可以从广告改变了的腔调、内容和风格表现形式上看到这种变化的痕迹。广告在广播时代是对广播节目的一种中断和打扰,但至少让人体会到亲近和接近的感觉,但在电视中,则完全变成了一种干扰,令人厌烦的干扰[54]。
(三)广播收听习惯的变化
在电视的冲击下,广播不再是人们主要关注的媒介,它的收听方式也随之改变,以个人化的收听方式为主,往往作为其他活动的伴随声音而存在。受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接收节目,怎样使用这些节目,影响着广播节目内容和编排方式。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BBC从事广播运营主管工作的Ian Trethowan指出,“现在人们很少会在晚餐时间,以家庭收听的方式听广播了,大多数听众是在白天,以单独收听的方式听广播,往往同时还做着其他的工作,也许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出现,希望每一个听众都专心地收听广播,但实际上这些收听习惯的改变我们是不能忽略的。”[55]
人们业余休闲的方式是不断演进的,英国在没有广播的年代里,晚上人们喜欢到酒吧去打发时光,广播的出现,使他们在晚上的时光更愿意留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听广播节目,这意味着人们主要在晚上收听广播。到了1950年代,电视出现并普及,占据了晚上的黄金时光,广播的主要收听时间退居到早上以及中午,当然对于家庭主妇而言,下午的时光也是广播收听比较集中的时间段,十几岁和年轻的听众高峰收听时间是在深夜,他们很少在早晨听广播。当时美国广播的高峰收听时段也由原来的晚上,变为早上和开车的时间[56]。
(四)新技术的推波助澜
电子媒介的特性使技术成为媒介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新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接触广播媒介的方式。例如,最初的广播需要戴着巨大的耳机收听节目,受到男性受众的青睐[57]。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广播的接收装置不断改进,配备扬声器的真空管收音装置,使家人共同分享广播节目成为可能。二战后,大部分英国人的家庭可以负担得起收音机的购买,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广播开始不再是和其他人共享的媒介,通常以个人收听为常态,因为那时晶体管收音机开始进入家庭,特别是随后到来的汽车收音机的普及,使广播真正成为个人化的媒介,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的随身听附加了广播的功能,广播的收听更加个人化[58]。
20世纪60、70年代广播发展中的几项关键技术为广播伴随性功能的转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广播找到了一个真正的“无竞争空间”,发挥不同于电视媒介的独特听觉传播优势。这些当时的新技术因素主要包括:
1.晶体管技术
1947年,美国开始发展晶体管技术。晶体管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保证了在电视时代,广播仍然可以有相当数量的人收听。
晶体管是一种微小的半导体,用来代替无线真空管,后者比起晶体管来,体积大、昂贵、易碎,消耗电能,不能使用电池,所以晶体管收音机价格可以更便宜,比起老的真空管无线收音装置也更加轻便,而且可以实现移动收听。
1953年,晶体管收音机首先在美国面市,到1956年每年可以销售310万台晶体管收音机,这是以前真空管无线收音装置销售数量的两倍。英国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售卖晶体管收音机,但直到1960年代,才开始渐渐普及,这种广播接收装置被叫做“半导体收音机”[59]。到1970年代末,差不多有70%的收音机是便携的,而且是可以移动的——车载收音机,1960年代只有4%的汽车上装有收音机,到了1980年代末期,收音机几乎是所有新生产的汽车的标准配备,85%的老汽车上也都装上了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的意义不仅仅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收音机,更重要的在于,在电视时代它把更多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广播媒介的使用中来,这是广播媒介使用方式上的一场革命。
在半导体收音机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在家中或者是一些公共场所固定地收听笨重的、不能移动的真空管收音机。1950年代的时候,人们的大部分休闲时光是在收看电视节目中度过的,广播成为一种过时的媒介。但半导体收音机的发明,大大拓展了使用广播的场合,不需要再为老的广播接收机的重量和连接线而烦恼了,半导体广播可以轻便自由的移动。正如Frank Gillard所说[60],“广播再不需要你坐下来特意去收听了,也不需要我们来特别关注广播了,现在广播可以如影随形,可以随时适应我们的需要而出现,广播声音已经深入到我们的个人活动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电视还做不到这样,便携式电视机的出现受制于它的图像因素。”
但是半导体收音机的发明带给广播的是一个两难处境:尽管它为人们在更多时间或者是更多场合收听广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这不能带来广播的复兴,相反,正是因为这个因素,人们实际上比以前更少收听广播内容了——更多时候把广播当作是一种背景声音,经常忽略广播的存在。而早期的广播都是为听众集中注意收听而设计的,对那些偶然听到广播的听众并不十分关注。1950年代,BBC广播节目在半导体收音机发明以前就被认为节目过于严肃,缺少对听众的亲和力,所以很多听众转向了相对轻松的法国卢森堡广播(Radio Luxembourg),它以提供听众点播的音乐、提问竞猜和智力问答节目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特别是随着半导体收音机的发明,越来越多的听众转向了这个电台的收听,到1955年的时候,卢森堡广播声明,星期天以及周一到周五晚上的广播收听率多次超过了BBC,但该电台的提问竞猜和智力问答两类广播节目依然输给了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因为人们更喜欢在电视上收看这些节目。
2.调频广播技术
二战后调频电台的大量涌现,为广播类型台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1955年,FM调频技术开始应用于广播中,它可以比长波提供更好的声音质量。1970年代,美国广播迎来新的复苏,得益于调频(FM)广播代替了调幅(AM)广播,高质量的声音对音乐的播放增添了竞争力[61]。当然实际上对于大部分英国广播听众而言,在1972年还没有合适的设备接收到这种广播节目。1990年,BBC声音广播基本已经实现FM调频广播。这一技术也可以容许更多的电台使用声音频率,这就使得英国地方广播在20世纪70~80年代大量涌现。
3.广播立体声技术
广播的立体声技术使广播具有电视声音传播所不具备的优势。在20世纪60年代,立体声技术仍然是电视传播所不具备的,广播立体声因此找到了一个声音传播的“无竞争空间”,当电视在播送音乐会或者是歌剧的时候,为了追求完美的声音效果,往往通过广播来传送与电视画面相匹配的声音,这样广播和电视的“联播”也就产生了,直到1980年代电视立体声的发明,使这种电视和广播的“联播”形式才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