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与个体生活

广播与个体生活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广播与个体生活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而是每天我们社会经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一)广播融入个体生活广播的节目时间表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阶段性安排有密切关系。广播的声音传播方式往往被人们找出很多不利之处,但并非具有了全部传播优势的媒介就一定适合所有的听众和大多数收听环境。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在于,在某些特定场合 成为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惟一媒介。

二、广播与个体生活

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而是每天我们社会经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84]广播节目内容往往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原样呈现,很少给受众超越现实的感觉。广播曾经伴随我们的童年时代,与我们同样成长。广播媒介也长于关注个体精神和情感生活。

(一)广播融入个体生活

广播的节目时间表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阶段性安排有密切关系。

有广播调查显示,广播收听时间的第一个阶段是清晨,人们在起床、准备早餐去上班的过程中收听;一大部分居家的女性会在整个上午继续收听;下午广播收听会有所下降;到了下班的高峰期又会有大约一个小时的集中收听时间;最后是晚上临睡的时间,或者说深夜时间,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广播听众。[85]

广播在某种意义上,它的重要性不在于收听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广播内容可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英国是世界上最喜欢收听广播的国家之一,很多英国人把广播当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伙伴的关系,最基本的表现是提供了聊天的素材。英国因为天气的原因,冬天很快就天黑了,下了班,人们最喜欢到酒吧里喝酒聊天。当然聊天的谈资有很多种,媒介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广播的很多谈话内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即便是国家大事,也是以闲谈的方式出现,更接近人们日常谈话的氛围和交往方式,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也具有话题引导和保证权威性的特点,所以广播内容比其他媒介内容更容易成为普通受众的话题选择对象。

今天的广播受众往往都是在家庭或者是私人的空间收听广播,在深访调查中发现,广播的收听方式一般是独自收听,即便一个小的群体一起收听广播,那么这个群体的关系,往往是在家庭成员中间,或者是具有其他紧密关系的朋友之间。[86]

广播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种伴随人们日常生活的亲密媒介,广播节目适应了这种传播的氛围,往往使听众在接收广播节目时,感受到“点对点的”传播气氛,例如,音乐节目主持人对人称的使用,强调私人气氛的塑造。音乐节目的主持人与习惯使用第三人称的新闻和叙述故事的主持人不同,他们往往使用第一或者第二人称,虽然受众庞大,但通过第二人称或者第一人称的使用,营造一个非正式的、私密的空间,在感觉上造成好像是在为某一个单独的个人在播讲。很多成功的主持人还很强调语调和语气的使用,例如,在一些问候话语的使用中,“今天怎么样?”这样的问候是不需要得到特别的答案的,关键是创造了一种交流的语境,释放了私密的交流气氛。

广播的伴随性或者兼听性特征也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现代生活复杂而丰富,强调多元和交叉,广播媒介可以解放人的双眼,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广播的声音传播方式往往被人们找出很多不利之处,但并非具有了全部传播优势的媒介就一定适合所有的听众和大多数收听环境。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在于,在某些特定场合 成为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惟一媒介。广播在很多场合都可以作为伴随人们活动的媒体而存在,与其他媒介相比,它与受众伴随的时间更长、更灵活,伴随的弹性方式也要比其他媒介更典型,广播的传播理想效果是与日常生活同化。

但广播的传播意义并非是帮助受众打发无聊日子那样简单,我们以音乐广播为例,电台中音乐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

首先,在现实生活与音乐之间建立起联系,例如,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时的交通信息播报中,配以风格明快、节奏紧凑的音乐,使听众走出刻板的工作氛围,也是对交通阻塞不满情绪的一种缓解。

其次,通过在音乐播送的过程中插播天气、道路交通或者新闻简报等,建立起平庸生活与音乐的结合,强调新鲜感的给予。

再次,在音乐中,加上谈话和闲聊,讨论当天的新闻、天气、道路等,建构出或者共同创造出以当下生活为原型的音乐天地。

电视虽然也有音乐频道,由于大量使用图像和标题,很难与受众建立起亲密的传受关系。

(二)广播受众美好的记忆累积

广播在电子媒介中,拥有时间最长的受众接触历史,它是继电话之后的又一种亲密的媒介。我们以美国的广播听众为例,美国早期的广播收听,往往是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收听,随着广播的普及,家庭成员也都渐渐拥有了自己的收音机。“在我们的童年时代,家里的广播要听什么频道是由父亲或者是祖父来决定的,只有在拥有了作为生日或圣诞节礼物的收音机后,才能自己有选择的可能,想想能够在自己的起居室内独自收听广播节目,暂时摆脱成人世界的音乐口味和政治倾向的影响,这是多么美好的记忆”。[87]

1970年代末期的美国,随着车载收音机的出现,家人和朋友们又开始一起收听广播了。对于经历过“二战”的一代人来说广播意味着与外界惟一的信息联系,广播是忠诚而简单的。这些关于广播的美好回忆,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讲述不断传承,在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我们也能找到对过去时代的广播的温暖回忆,关于收听广播的美好感情与对过去岁月的追忆联系在一起,与广播的亲密关系正是通过这样的传承得到延续,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代人,到目前为止,广播已经为几代人提供了娱乐、信息和教育。多年的受众经验积累,使人们一谈到广播就会想到“老朋友”。虽然书籍伴随我们的时间更长,但是它没有人声的参与,而人声会让我们感受到亲密和友善,广播恰好具备这些。虽然后来电视发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作用,但电视给人们的感觉更多是娱乐的成分,而广播像个老朋友,老朋友是忠诚的,人们从情感上更信赖广播。

(三)声音媒介的个体人文关怀

无论你在家中、开车的时候,还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人们都在听着自己选择的声音。或许是因为广播符号的不可视性带来了收听时的自由状态,或许我们忽视了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在同一时刻事实上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在收听着同一个节目,但作为听众,我们往往觉得这是一个个人化的收听行为,或者至少是一个小的集体在收听,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私密性、小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同时得以建立。尽管我们独自收听广播是一种通常的收听方式,但往往会在社会交往的恰当时刻,在一个小群体里谈到相关的广播内容,作为一个话题继续下去。[88]

听众需要确认感,既有对未知的了解,也有对已知的确认。现代社会,空间和距离的改变,使人们越来越需要依赖外来的参照物确认自身的存在状态,广播媒介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比较理想的一种参照依据。

当人们很随意地打开广播,也许没有有意收听广播的内容,但实际上广播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不只是一种媒介内容,也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使独立的个人,通过媒介的参照,体会到时间的流动,在收听的过程中,受众也明确的了解到,在同样的广播节目的背后,在同样的时间里,正有很多默默的听众与他一起在分享,这种参与感是潜在和隐含的,无需主动的发表意见,而是收听了就意味着参与了一种社会公共的活动,社会确认感也就得到了实现。广播媒介不需要积极介入的参与,这为受众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接受空间,广播媒介对受众的干预程度也就相应地减弱。

广播媒介在传播形式上体现了心灵沟通的人文意识,以广播作为交流渠道开展精神交往,促进社会沟通,适应听众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调适的需求。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越来越细密的社会分工与渐渐优越的物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交往的散淡与道德评价的失衡,广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版后的“中国之声”的“神州夜航”是一档大时段午夜互动谈话节目,主持人以现实生活为故事原型,讨论当前人们所遇到的道德困境、价值困境、情感困境等,发挥了潜移默化的疏导、引导和平衡的作用,特别是该节目促成逃逸12年的通缉犯主动投案的案例,突出体现了广播媒介独特的传播功能。[89]

当代大众文化越来越缺少对个人心灵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广播为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之间建立起一个媒介的通道,广播具有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桥梁作用。

从媒介接受与满意理论来看[90],媒介可以满足受众获取知识、逃避生活、审美享受、提高自信、强化社会认同等需要,我们也应该看到广播并不能对每一个听众都能提供全部的上述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