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媒介生态的本质

当代媒介生态的本质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正如以往媒介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当新的媒介产生,传统的媒介形态不会简单地以消亡的方式退出竞争。未来,传统媒介的主要受众群也将逐渐偏移向农村受众。(四)多元需求下媒介内容的新竞争目前的多种媒介形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准备这种将要到来的媒介变革?当然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对媒介形态的推测,前提条件是,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必须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节目形态和话语方式。

三、当代媒介生态的本质

(一)媒介优势格局的打破

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媒介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停留于一个简单的建立在传输内容限制基础上的优势较量,例如,过去报纸媒介因为没有活动的图像和声音,一度在电子媒介面前处于传播的劣势;广播也因为无法传输图像成为受到电视媒介冲击的主要原因,但现在可以出现一种新的媒介,能够综合起所有过去媒介的传输优点,尽管这种媒介还没有应用于社会,但从目前的传输技术上已经可以做到,这是在媒介历史上的一次真正最伟大的革命,因为媒介作为人的感官延伸,终于结合在一起,模拟人类身体器官的综合运用。而未来的技术发展,将以此为基础,在信息传递的速度上,以及在模拟人类感官逼真的程度上进一步研发。

(二)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

正如以往媒介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当新的媒介产生,传统的媒介形态不会简单地以消亡的方式退出竞争。任何新的媒介形式的产生,只是在技术上实现对传输内容瓶颈的突破,真正的经验和养分还要从传统的媒介形态中汲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内容方式上直接借鉴旧有媒介的形态,例如,广播在诞生初期,在节目形态上依赖于报纸媒介的话语方式、内容类型等;电视的产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初被人们看作是配上画面的一种广播,在节目形态上大量借鉴广播的内容方式和话语方式,正是这种借鉴使很多人认为,新的媒介将有可能代替传统的媒介,但是,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和成熟,不断在借鉴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特性和媒介功能后,人们发现,新的媒介只是具有了旧有媒介所不具备的一些传播特性,而旧有的媒介依然具有不可以替代的传播优势,满足人们的其他需要,只是这种需要的层面和方式与以往发生了变化,旧有媒介的内容也随之被调整。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广播媒介在电视媒介产生后,在半导体收音机发明的基础上,传送音乐,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当时广播媒介主要的存在方式,这与电视媒介未产生前,广播作为社会主要的综合媒介之一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也看到,广播媒体不会在短期内消亡,毕竟并不是拥有收音机的人就拥有计算机,当然也存在一些人,他们不习惯使用电脑来阅读或者是收听广播等等。此外,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农村,科技成果的应用往往要推迟一个时期。未来,传统媒介的主要受众群也将逐渐偏移向农村受众。广播有八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电视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互联网不到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尽管新媒介的产生速度不断加剧,但仍然需要一个调整和普及的阶段。

(三)“整合媒介”是一种整合的传输通道

这种集文字、图像、声音和数据传输为一体的新的整合媒介,严格意义上与过去电视发明时对当时旧有媒介的冲击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电视使一种在媒介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传输感官开发出来了,而目前的新的整合媒介是在传输方式上的一种突破,也就是说发明了一种新的传输通道,把所有以往旧有媒介的传输方式和传输内容纳入其中了。

(四)多元需求下媒介内容的新竞争

目前的多种媒介形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准备这种将要到来的媒介变革?

旧有的传统媒介一方面在内容上——无论是节目形态还是话语方式上都可以为新的媒介提供借鉴,在这个意义上,新的媒介对旧有的媒介产生了需求和依赖;同时与以往新的媒介出现时,旧有媒介存在方式发生的变化不同,因为目前,旧有的媒介甚至可以直接进入这个综合的通道中,在这个现实的意义上,旧有媒介也不具备消亡的可能。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媒介传播的社会环境或者是社会语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是社会价值观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多元化,这也带来了不同类型的人群将对不同的媒介形式产生亲近感,对于每一个个体受众而言,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状态中,不同的媒介传输方式将满足他们在不同状态中的特别需求。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社会对媒介的需求将呈现更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媒介形态都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受众以及个体受众不同需求层次之间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然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上对媒介形态的推测,前提条件是,这些不同的媒介形态必须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节目形态和话语方式。

尽管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个假设或者推断,但至少我们意识到,在未来媒介的发展中,获得存在空间或者是竞争优势的惟一出路是:适应新的传媒环境的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媒介属性和媒介功能,特别是在媒介内容上下功夫。

因此,对于当前的媒介发展而言,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身独特的媒介属性和媒介功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密切适应现代社会对媒介产生的不同需要,在节目内容上最快速地契合人们对媒介内容提出的预设,适应这种要求就需要我们确立起新的媒介内容发展理念。

(五)信息公共化步伐的加剧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谈到:未来新的媒介消费习惯、新的媒介市场将使大众传播走向分散化、地区化和人格化。[13]

1.信息公共化的进程

电视媒介仍然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大众媒介形态。随着数字技术解决了远程移动综合传播文字、声音、图像和各种数据的可能,海量信息时代也将到来。人们坐下来看完一个完整节目的耐心越来越小,更多的是以浏览的形式、片段或者梗概式地了解信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会以多种链接的方式深入地了解下去,这也是在线(Online)信息时代的特征——非线性的超文本(Hypertext)以超级链接的方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电视成为一种次要的媒体,正如1950年代广播在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命运。电视的作用可能更多的是发挥现在在机场的休息室、医院就诊室等待中播放的视觉图像的作用,成为人们没有事情可做的时候,打发无聊时光时的一种媒介,成为公共服务信息终端的一种普通媒介形式。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数字技术远远不是媒介技术的终点,随着更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将面临着更加公共化的局面,信息的稀缺性减弱,流通渠道呈现多元化,作为信息产品的产品特征属性也就降低了,影响着信息的商业价值,因此大部分信息也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例如,现在唱片公司的经营变得越来越困难,高保真免费的下载,加上声音远程传播共享技术的开发,同时无数个人计算机部分空间的共享也为此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存储空间,传统的音乐经营产业面临着调整。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媒介传输形态,新的媒介形态也将使媒介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变化,新的赢利增长点才能就此产生。

2.虚拟空间中的社区传播

信息的高度公共化可能会导致大众传播时代的衰落,人与人的交往也将进入一个类史前时代的传播状态,只不过虚拟空间代替了实际的地理概念,人类的社会交往空间更多的是在电子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展开,社会身份的定位和认同也将来自于这个虚拟的世界,不再以地理空间来划分归属,而是以共同的爱好或者是共同的需求来划分,在虚拟的空间里建立起一个个“数字社区”,社区成员来自地理意义上的全世界,而你的邻居反而距离遥远。

在这个虚拟的社区中,传播行为体现的是一种人际传播状态,尽管信息是开放的,但人们所能关注的永远是有限的,了解的永远是自己想知道的,虚拟社区给人们找到一种归属感,特别是在海量信息的过滤中,社区成员之间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过滤网,既保证了对某一类信息的全面了解,也保证了良好的反馈交流,以对抗个体人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无助和无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