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策划要把握的原则

经济新闻策划要把握的原则

时间:2023-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经济新闻策划要把握的原则经济新闻策划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一是思维要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新闻策划的首要原则,应该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第四节 经济新闻策划要把握的原则

经济新闻策划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一是思维要新。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全新的思考;二是选题要新。在选题上,应该以选择具有时新性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为主,并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和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人们对经济事件欲知的期待感;三是点子要新。很多时候经济事件不是最近发生的,这时候新闻策划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策划,将它放在特定的(即现在时的)坐标系内,使之具有时新性;四是形式要新。无论是写稿还是组版,一切的表现手段都要围绕精心策划的选题服务,使选题更突出,新闻更突出,版面更好看。(14)

一、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原则

新闻“策划”的立足点应是新闻的真实性。离开了真实,为了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社会效果,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下人为地策划起可供报道的事件,就使“新闻策划”变成了“策划新闻”。在媒体上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的“茶水发炎”事件就是两名记者暗访了10家医院,声称自己尿频尿急尿痛,在被医院要求尿检时,用一只崭新的玻璃杯泡了一杯绿茶,然后将茶水当做尿液的样本送检。结果“令人震惊”,有6家医院的尿检结果显示,茶水“发炎”了。“茶水发炎”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公开承认,这是他们精心打造的一个“新闻策划”,显然这样的“新闻策划”违背了科学。卫生部发言人援引有关专家的意见指出,此行为有悖记者职业道德,因为医疗机构的检验是针对有特定指向的检验品来测试,如果是设计为对尿液进行检验的仪器,而放进去的是茶水,这个仪器并没有首先鉴定是不是尿液的程序,它就会直接把样本作为尿液来化验。提供的检测样品里面,只要有与从尿液中可能检出的成分相似的物质,仪器就会自动诊断出来,如白细胞、红细胞、胆红素这些物质,都是由机器来自动识别的。现在,新闻记者将茶水冒名顶替为尿液,本身就是一种“做假”的行为——因为你盼望得到的结论正是“尿水有问题”,而不是茶水。两个不同质的物,本来就不可能得出符合逻辑规律的同质判断。

2007年3月重庆一个拒不搬迁的拆迁户被一些媒体相中作为策划对象,正是一些媒体未能很好地遵循客观性原则,“重庆钉子户”事件的主角被套上了“中国法律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勇于维权的百姓英雄”等光环。事实上在新闻策划中,媒介可以主动进行新闻事件的策划而使事件“被动”发生,但这是有条件的:第一,媒介策划新闻事件之前,该事件本身就有要发生的趋向;第二,一旦事件发生,媒介只是事件的观察者,不能干预事件的进程。换句话说,在媒介策划的事件中,事件发生前,事件的发生是被动的,媒介是主动的,但事件一旦开始发生,媒介就是被动的观察者,一般不宜直接介入事件。然而,有些媒介过度地运用策划新闻事件的手段,使策划新闻事件演变成了“创作”新闻事件,一些媒介无中生有或仅凭无法证实的线索进行新闻策划,这些都是我们新闻策划中要避免的。

毋庸置疑,媒体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同时,显然有责任揭露、批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但是,媒体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是值得思考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新闻策划的首要原则,应该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二、寻找最佳时机,坚持时宜性原则

时新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时宜性是宣传价值的要素之一。关于宣传价值的要素,目前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观点,但都普遍认同宣传价值的时宜性要素。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谢金文在谈及宣传价值的“五性”时说:“时宜性,即合时宜,采写、发表的时机适当,可产生较大的宣传效果,能避免不良的副作用。”(15)王益民教授认为:“所谓时宜性,简而言之,就是关于报道时机的选择。新闻报道的快是有条件的,当快的,尽可能快;不当快的,就要适当压一压。”(16)总之,时宜性要求新闻报道考虑时机,不能一味求快,有时为了宣传价值的需要,必须把报道压一压,要顾及宣传政策,看时机是否成熟,是否有利于大局,要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向受众发布,强调因时应势,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或宣传效果。

屠格涅夫说过:“宣布得不合时宜的真理比谎言更坏。”同样,发布得不合时宜的新闻也会给社会秩序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新闻策划应顾及宣传的时宜性,做到适时而发。二者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有时是长远利益的一致。比如,中央电视台《触目惊心的假发票》节目,策划了半年时间,但直到国务院召开电话会议、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启用新的防伪增值税发票时才播出。如果抢先播出,没有适当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出台的契机,一方面不会取得较高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人民群众依据相关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新闻策划的内容一旦配合相关重要政策出台以及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要纪念日和节日播发刊出,可让人们在事先对相关政策、活动有所关注的情况下增强对媒体相关报道的了解与认识,使节目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不断进步,二者的一致性会愈来愈明显。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的决定,国内媒体均报道了这一则消息。人民币升值对群众生活会带来多大影响?与地方经济发展有什么紧密联系?《宜昌日报》在报道人民币升值的消息后,便迅速组织都市部记者从银行金融工作、市民消费反映、企业经营行为以及商家市场回馈等不同方面,给予了相关市场调查和采访,以“人民币升值对市民生活的影响ABC”为题进行了集纳式报道。这组报道便是报社编采人员敏锐地寻找到了最佳时机,从我国货币政策数字的变化中,说出了老百姓最想知道、最为关心的话题。

2005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作为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必须按《决定》的要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坚持协调发展、互惠共赢、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创新机制、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等原则。记者清醒地认识到,在决议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城市河流治理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对城市河流资源进行集约式开发利用,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经济日报》特别策划了系列报道“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选取10个在河流治理与开发上有代表性的城市的做法予以集中介绍,以达到开阔视野、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目的。用了近1个月的时间,记者深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部和西部的10个城市,了解到我国在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中的重大进展,目睹了各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动实践。一条条重新变得清澈起来的河流,一座座与水相亲、活力迸发的城市表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统筹开发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2007年8月28日《经济日报》推出了这组报道,正是因为报道时机选择得好,报道主题深刻等,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三、视角独特,坚持前瞻性原则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前瞻性报道就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抓住苗头性事物和问题进行预见性的报道,经济新闻从业者准确的判断力和良好的评估能力是前瞻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这就要求经济新闻报道在报道最新的经济事实、经济关系、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必须对事件的未来发展、经济走势、市场趋向作出展望与预测,提出应对性的建议,以帮助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作出选择。

2003年,《今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联合国每年采购额高达30亿美元,但天津市只有两家企业进入了联合国的采购系统,其他众多的企业为什么放任这样好的商机而无动于衷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既采访了大量未与联合国做生意的企业,又采访了正在与联合国做生意的企业,同时还采访了机关政府部门,在采写了《面对商机,为何无动于衷》的基础上,又相继在《今晚报》头版显著位置策划发表了《记者采访市外经贸委主任——如何与联合国做生意》、《与联合国做生意,不难》、《我们受到很大震动》、《市外经贸委建立专门网站帮您与联合国做生意》等多篇有分量的稿件,整组报道抓取问题角度新颖,报道手法独特细腻,在第一时间独家披露了这一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我国企业又极为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通过披露这一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广泛代表性的问题,既给一些企业敲响了警钟,又通过层层深入的报道让更多的企业对联合国采购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经过报道的推动,促使政府部门建立起专门的网站帮助企业与联合国做生意。该报道有很强的思想性,推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组具有前瞻性的新闻报道。

产业集群在我国迅速发展和崛起,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和生产制造能力,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实践表明,产业集群适应了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的新趋势,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最有竞争力的组织形式之一。2008年11月《经济日报》推出的“成长中的产业集群”系列报道,选取了浙江诸暨珍珠产业集群、江苏建湖节能灯产业集群、重庆摩托车产业集群、广东东莞家具产业集群、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等13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集群,深入剖析其发展经验。在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日益明显,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再度抬头的形势下,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经验,对于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组系列报道的每一篇报道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大量的调查对于某个特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剖析;整个系列13篇报道之间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相应也存在不同的问题,13篇报道组成一个整体,就是对我国当前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整体透视。从单篇来看,每一篇报道都是对特定产业集群的案例解剖,对各地培育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开篇《这里,让淡水珍珠更加“闪亮”》为例,文章细致地描述了诸暨珍珠产业从养殖到加工、交易再到品牌化的历程,同时也指出诸暨珍珠产业集群在研发、设计方面的集群效应并不明显,品牌有待加强等问题。从整个系列报道来看,13个产业集群里既有依托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诸暨珍珠、斗南花卉,又有本地没有任何资源、依托市场和信息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东莞家具产业集群,还有依托本地的科教优势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如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等。从区域分布来看,13个产业集群以东部地区为主,也涵盖中西部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总结提炼出来的很多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培育产业集群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集约、节约发展和产业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组系列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全程跟进,坚持互动性原则

新闻策划本身是对新闻源的多角度开发,在开发中往往会牵引出众多的新闻线索与价值,在这一环节中去粗存精,才能进一步深化新闻策划主题,丰富新闻策划主体,最终实现新闻策划的现实价值。因此新闻策划必须全程跟进,坚持互动性原则。因为新闻策划是一种有目的的报道,但是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在对新闻线索的一番发掘后,特别是在发现另有“隐情”时,会产生新的策划创意,原来的策划构想与意图必然发生巨大改变,乃至舍旧立新,这就提醒策划者,务必要保持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真正把握住新闻本源,做出好的新闻策划品牌来。在经济新闻采访报道中,不应消极地等待终极结果,进行反映式的客观报道,而应利用新闻策划,积极参与,正确引导,揭露和化解矛盾,促使问题妥善解决,推动经济生活良性运行,这应该说是我国新闻界在新闻改革中的一种创造,这样的创造,在“中国质量万里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中,都有着良好的记录。

四川《华西都市报》曾强力推出《优选几十个品牌川菜组成联合舰队连锁全球“全力打造‘川菜王国’》的报道,这一经济新闻策划有如下一些特点:(1)多元策划主体,这一新闻策划的实施是媒体、企业、政府等多方筹谋、协同的结果;(2)罕见的报道规模(数个整版报道以及数百条新闻)和持续时间(两个多月);(3)全方位报道和全球化语境,即以专家评论、政府表态、企业举措、中外受众群体反响等烘托成势;(4)媒体合作,一般来说,有竞争关系的媒体对策划性新闻报道不予反映和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道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而在《华西都市报》“打造‘川菜王国’”的新闻首发后第三天,《重庆晨报》14版以《渝派川菜该奋起了》为题与之遥相呼应,从而加强了这一报道在重庆地区的传播影响;(5)时机选择,春节结束后不久与两会召开前这是展开“川菜王国”话题并导向两会“提案”的适时的机会,在之前的同一时期,成都媒体曾经作过“把成都打造成中国的西雅图(美国最佳人居城市)”的策划和报道,有较大的受众反响。(17)除此之外,全程跟进、坚持互动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大特点。

五、导向正确,坚持价值最大化原则

当今媒介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同质化”竞争的考验,要避免同质化,追求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媒介必须通过策划深度开发新闻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认为,对新闻源的深度开发是“指新闻工作者不仅运用实践能力和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及时地发现、甄别和获取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资源,而且还要根据受众需要和媒介自身的定位、功能和特点,循着事物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个性化的角度和方法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内涵,从而赋予新闻信息更明确的针对性和更高的使用价值。”一般来说,新闻源的深度开发主要表现在背景性信息的挖掘、预测性信息的提供和相关性信息的拓展这几个方面,但不管如何,必须坚持导向正确,坚持价值最大化原则。

近年来,武汉公交司机屡屡被乘客殴打,武汉某电视台针对2008年9月12日武汉女司机被殴事件,策划并采制播出了一档关于公交司机被打的节目。对这样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策划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节目却将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一些市民不理解公交司机的工作,个别市民的素质不高等,甚至主持人在节目中对该事件中打人的乘客作了比较偏激的评价。殴打公交司机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一节目对公交司机被打这一事件的解释却是片面的,节目回避了武汉有些公交司机经常对乘客冷若冰霜甚至挖苦、谩骂乘客等事实,甚至还要市民“理解”公交司机的“服务不周”,理由是他们工作强度大,生活负担重,等等。由此可见,曲解新闻事实、片面地挖掘事实的背景资料,导致了报道导向的不明确,报道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策划,是狭义上的新闻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即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新闻采访的策划,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这样可以使新闻资源配置、利用最优化,产生最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2000年7月《黑龙江日报》刊出的《治病?骗钱——发生在哈传染病医院的怪事》系列报道充分体现了在新闻策划中坚持价值最大化原则,当记者采到新闻线索和第一手材料后,责任编辑对整体事件的观察及对医疗行业的了解,与记者迅速联系、沟通,决定将此新闻做大、做重。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受到查处,省卫生厅专门召集各大医院专家学者展开了一次有关医德医风的大讨论,省内各医疗机构也以此为契机,相继提出整改措施。如果说经济新闻策划是门艺术,坚持价值最大化原则进行策划则是完成这门艺术的重要保证。

1999年1月4日,重庆市綦江县彩虹桥桥体和钢拱一起落入了江中,耗资400万元的大桥和40个无辜的生命瞬间消失了。消息传出,全国震惊。各种媒体运用消息、通讯、图片等体裁和形式迅速作了跟踪报道。1月25日出版的《长江日报》“人与社会”栏目以《“豆腐渣工程”惊回首》为题,对近年来工程质量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回顾。这期的版面是这样安排的:顶头安排了4幅照片和4个标题:九江堤倒,西客站破,昆禄路塌,彩虹桥断。文章从刚刚重修才两个来月、一遇洪水就决口的九江大堤,谈到投资⒊8亿元通车仅18天就垮塌的云南昆禄公路,接着又介绍了号称规模亚洲第一、投资几十亿元的北京西站,从一开始运营就问题不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谈到了重庆彩虹桥的坍塌。从而引出了我国当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新颖、深刻,很好地发挥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也扩大了策划的价值所在。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过量从而让读者无所适从或产生厌倦而丧失阅读耐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媒体设法使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报纸成为读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把握好报道要点策划和选择题材策划好深度报道外,还必须在报道形式的策划上狠下功夫。就目前的情况,尤其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灵活运用并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怎样灵活运用报道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新闻报道策划中孜孜以求的重要方面,有时一篇或一组内容平平的新闻稿件由于选择了合适或新颖的报道方式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根据反映的主题和所选择的题材、角度、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稿件的体裁等实际情况,对版面、栏目、标题、文字、照片、图表、色彩等统筹安排,灵活运用单一式、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媒介联动式等方式,结合实际不断创新。

第二,以版面的栏目化和培植品牌栏目为重要手段。以版面栏目化和培植品牌栏目为指挥棒,就要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创造性,让编辑人员从被动的“加工型”人员变成主动服务、与读者双向互动的“策划型”人员。

第三,报网联动,形成整体优势。报网联动使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各自的优势得到重新整合,在提升舆论引导力方面发挥着更强大的作用。

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新闻节目取得较好收视率和阅读率的最佳时机,但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残酷竞争形势下,对新闻事件获得独家报道权的几率正趋向于零,同时由于新闻事件的难以预测,策划经常是被动而非主动,滞后而非前瞻,策划往往在新闻生产流程中难以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而在同一主题下整合事件、人物、背景和有吸引力的故事,进行品牌包装,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差异性优势,却比前者更能实现媒体竞争的独家性。

随着媒体总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新型媒体影响的不断增大,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各媒体之间竞争最白热化的,就是如何保证自己的新闻能够出奇制胜,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球,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策划是经济新闻制胜的法宝。

【注释】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吴飞:《新闻编辑学》(第二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3)赵振宇:《新闻传播策划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4)席文举:《报纸策划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5)赵芒姝:《关于新闻策划的几点理性思考》,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刘宇庆:《互动余动灵动能动——刍议新闻策划的“四动效应”》,《新闻导刊》2007年第5期。

(7)李迎涛、杨丹玫、任浩:《敏锐判断主题浓墨重彩报道——〈湖北日报〉“聚焦中部话崛起”战役报道回眸》,《新闻前哨》2005年第4期。

(8)蔡敏:《经济新闻的策划、报道和话语策略》,《新闻界》2006年第2期。

(9)参阅许向东:《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3期。

(10)田俊荣:《让政策报道微笑起来——〈答股民九问〉采写感言》,《新闻战线》2004年第9期。

(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c0e590100b4x6.html

(12)罗以澄、刘静慧:《一套出彩的自选动作》,载武春河主编:《深度影响——〈经济日报〉经典报道案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257页。

(13)柏健:《辉煌30年的湖北文本——〈楚天都市报〉改革开放30年特刊评析》,《新闻前哨》2009年第2期。

(14)郭美红:《胸有成竹文自工——试论经济报道的策划》,《新闻知识》2005年第9期。

(15)谢金文:《新闻与传播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16)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17)蔡敏:《经济新闻的策划、报道和话语策略》,《新闻界》200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